第495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9
至于财东大户们,那是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去结交城隍、大做功德的,除了送去大量猪羊牛、鸡鸭鱼之外,陈年的佳酿,真丝的被面,绣花的龙袍,精美的摆设,都有人送到城隍山上去。把胡深的新房布置得花团锦簇,富丽堂皇,比他在世的时候不知要显赫多少倍。
桃花水米不沾牙,奄奄一息地躺着,只剩下一丝儿微弱的气息,拖过了六天,到第七天早上,终于香消玉殒,紫玉成烟,一缕芳魂先期到达城隍庙与胡老夫子圆房去了。
由于天气太热,不能停尸;更主要的还是城隍庙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能久等了。好在一切已经准备妥当,棺木、装裹也都现成,当天上午九时正,在李铁嘴的号令下,按照新娘子上轿的仪式,吹吹打打,鼓乐喧天,在鞭炮声中,盛装入殓。另外专扎了一个彩亭,罩在大红色的棺木上,权代花轿。午时三刻,花炮三声,“彩轿”起杠了;乐班前行开路,云锣鼓钹,箫笙管笛,胡琴琵琶,奏着粗细十番乐,“显佑伯”、“永宁侯”的全副仪仗执事引导着棺木随后,接着是一溜儿小轿,抬着神亲鬼戚、经办大员。最后是新娘子的嫁妆,一杠接着一杠,哩哩啦啦的,抬了足有七八里地长,只有这个时候,桃花的娘才被准许放下楼来,按照当地女儿上轿的习惯,在大门里一声高一声低地嚎陶大哭──从“彩轿”起杠哭起,直哭到末一台嫁妆出门,哭了足有半个多时辰,终因伤感过甚,失泪过多,眼前一黑,訇然倒地,晕死过去。
尽管我父亲不在县里,桃花她爹也没忘记我们这家亲戚,早早地就打发知客手捧着喜帖报喜来了。我母亲一生信佛,什么鬼神都拜,对于这样的旷古盛典,当然不会放过更不会反对。按照两年前她自己亲口的许诺,只要桃花出阁,她一定带上我到双溪口去吃喜酒。所以桃花“上轿”的前一日、也就是她咽气的当天,我母亲就带着我坐了轿子赶到双溪口洪家来了。
城隍奶奶上轿的那一天,尽管我是名正言顺的城隍老爷的小舅子,但是主事的没有想到这一层,没给我单独叫一顶轿子,而是仍旧像我前一天进山一样,与我母亲同坐一轿。尽管我母亲体重不足九十斤,九岁的我体重也只有四十多斤,但是酷暑热天的,也够轿夫们一戗。我听他们与李铁嘴在讲价钱,要求加价,但是被李铁嘴狠狠地顶回去了:“给城隍老爷办差,赏你几个钱就应该知足,你还想得罪城隍老爷,多讨几个钱抓药去呀?”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彩轿起杠以后不久,就以轿子里太闷太热为理由,下轿去自己随着彩轿走,一方面让抬轿子的轻松点儿,一方面也借此多看看沿路乡民们的迎送礼节。
每逢“彩轿”经村过店,进村头出村尾,村民们都按照新娘子过境的礼节迎送。村子里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们,还多少有点儿“菲礼薄仪”敬献给城隍奶奶以作“添箱”,以图福佑。桃花的爹坐在第一顶白布篷竹轿里,每次受礼答谢之后,脸上就添一分儿喜色。他张大了嘴巴,光知道逢人就作揖,高兴得只会说“同喜!同喜!”别的话,似乎全都忘记了。
“彩轿”抬进城隍庙,在大殿上停了大约两个小时,就吹吹打打地抬到庙后事先砌好的浮厝里去封严了。后殿和寝殿上,四尊新人的塑像,都已经塑造完毕。后殿的塑像比真人大些,寝殿的塑像基本上与真人差不多。新娘子虽然穿戴着凤冠霞帔,脑后还多了个发髻,可那姿容神态,塑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果然与桃花生前一般无二。新房里放满了新娘子的嫁妆,橱柜箱笼,大小桌椅,枕头被褥之类,一色儿全是上等原料制成。合县绅董们送来的各种礼品,更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其中单是龙袍霞帔,就不下十七八件之多,以致挺大的新房里,塞得满满堂堂的,放也放不下。
婚娶仪式是以塑像的开光代替的。这一天,陈司令果然没有失约,亲自来主持成婚仪式──替塑像揭下了红绸,点燃了第一炷香,放起了万响鞭炮。隆重而热烈的仪式结束之后,合县绅衿坐下来喝喜酒,老丈人和大媒人并排坐在上首,接受众人的祝贺。
婚礼办得极为体面,酒席更是十分丰盛。这场“城隍娶妻”的旷古盛典,到底收入了多少钱,花掉了多少钱,那就只有少数几个庙董庙祝们心里明白了。捐资输财的功德名单,事后当然是要张贴公布的,不过一者支出多少是篇糊涂账,二者做好事的人大多不愿留下姓名,名单中光是“无名氏”就不知有多少个。凡是捐资数目相等的无名氏,榜上只要有一处,就人人都以为那是自己,还有谁会去查问呢?因此,庙里收入究竟多少,也是一篇糊涂账。就这样糊涂进糊涂出的,谁又能查得出庙祝、庙董们究竟一共中饱肥私了多少钱呢!
婚事办完,皆大欢喜,只有一个人,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儿。这个人,就是桃花的未婚夫潘振华。他在病中,听说城隍老爷稀里糊涂地把他的老婆给抢走了,气得直咬牙。“花轿”在他家门口抬过去,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身子软得跟面条儿似的,挣扎不起来,也无可奈何。事过一个多月以后,他的身体渐渐复原了。有一天,他戴了顶草帽,独自一人,说是出去走走,从此就一去不回头。
几天以后,有人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消息说:城隍庙寝殿里新塑的城隍老爷和城隍奶奶的像,叫一个戴草帽的年轻人三拳两脚全给踢倒了,踢倒之前,还给了城隍老爷好几个耳括子。等到庙祝闻讯赶去,塑像已经倒在地上,现场只留下一个写有“潘记”字样的草帽。据此推测,这个胆敢殴打城隍老爷的年轻人,九成半就是潘振华。塑像当然很快就修复了,而且再一次开光,再一次敛钱,再一次热闹;可是潘振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他家里四处打听寻找,结果都是泥牛入海,毫无消息。直到解放以后,潘振华穿着灰军装来接管县政府,大家才知道他当年得罪了谁也不敢得罪的城隍老爷胡大人,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当时缙云南乡一带正是浙南支队的根据地,就参加了土八路,打游击去了。──有那么一笔老账搁在那儿,难怪潘振华到了县政府之后,很快就促使缙云县政府做出一项决议:除保留一株古樟之外,彻底拆除城隍庙,遗址改为文化馆和图书馆,这是后话。
城隍奶奶重塑之后的塑像在后殿落成的第二年,一次日机的轰炸中飞来一块弹片,不偏不倚,正好把它的头髻给削掉了。于是高老道传出话来说:桃花是个现代姑娘,不习惯于梳头髻,庙董们商量的结果,打算给城隍奶奶第二次重塑金身──塑一尊完全摩登的、烫头发、穿翻毛皮鞋、呢大衣和长统丝袜的塑像。只是此议刚刚提出,还未付诸实施,日寇就从永康县沿着公路线打了过来。时局吃紧,有钱的绅衿们纷纷逃到乡下,缙云县唱开了空城计,庙董们自顾不暇,这又一个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无法付诸实施。等到抗日胜利,高老道也已经羽化飞升,没有人再牵头张罗,这件事就这样烟消云散,不了了之了。
五、尾声:城隍的毁灭与复辟
尽管缙云县解放之后不久,在潘振华的主持之下,以破除迷信为借口,把城隍庙彻底拆除了,但是以地方绅衿和各乡镇村庄中的“神童”和“灵姑”为代表的迷信保守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尽管他们慑于共产党的势力,不敢堂而皇之地出面阻挠拆除城隍庙,但是他们却以“保护古代艺术文物”为借口,愣是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给抬到城西溪边的观音阁里去,借观音菩萨的宝殿一角暂且栖身,继续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香火。
观音阁长期以来是缙云县城的叫花子栖息之地,一到了夜晚或风雨交加的日子,这里到处是横躺竖卧的叫花子,瞎的瘸的都有,大小男女齐全。本来是掌管一方百姓生死祸福的“冥官”,也因旧政权的消亡而丧失了原有的权力,不得不与叫花子们为伍,无形之中成了“丐帮”的帮主,也算是胡大老爷的流年不利,晚景凄凉吧。
胡深的落魄并没有以贬到花子群中就算到头。到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革命派们刚刚集结起来,打出了旗号,开始上街荡涤污泥浊水,横扫牛鬼蛇神,头一把火,就烧到了胡大老爷的身上。因为他是当地封建迷信的总头目,不把城隍老爷连根铲除,不仅本县、外地的善男信女们还要继续偷偷儿来上香磕头,分散在各乡村的“神童”、“灵姑”们也还会兴风作浪。因此,革命派头头们一声令下,一群人扛着红旗、高举着红宝书,敲锣打鼓地涌进了观音阁,一顿棍棒,先把观音大士的泥胎砸了个粉碎,然后用稻草绳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五花大绑地捆了个结实,用一根竹竿穿上,抬到了溪边的乱石滩上,浇上了汽油,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一件保存了五百多年的明代雕像,就这样彻底被毁了。──从文物的角度着眼,还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上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是没个定准的。胡深的雕像被焚还不到三十年,仅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当年被皮带棍棒镇压下去的封建迷信又逐渐抬头,那些被迫不许信奉礼拜城隍老爷的善男信女们,又重新信奉礼拜起胡大老爷来了。没有了城隍老爷的雕像,怎么办呢?到哪里去上香许愿呢?聪明的香客们自然有办法,他们成群结队地手捧香纸到县图书馆当年胡深坐过的神案位置前面,堂而皇之地点上香烛,磕头许愿,烧化纸钱。
桃花水米不沾牙,奄奄一息地躺着,只剩下一丝儿微弱的气息,拖过了六天,到第七天早上,终于香消玉殒,紫玉成烟,一缕芳魂先期到达城隍庙与胡老夫子圆房去了。
由于天气太热,不能停尸;更主要的还是城隍庙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能久等了。好在一切已经准备妥当,棺木、装裹也都现成,当天上午九时正,在李铁嘴的号令下,按照新娘子上轿的仪式,吹吹打打,鼓乐喧天,在鞭炮声中,盛装入殓。另外专扎了一个彩亭,罩在大红色的棺木上,权代花轿。午时三刻,花炮三声,“彩轿”起杠了;乐班前行开路,云锣鼓钹,箫笙管笛,胡琴琵琶,奏着粗细十番乐,“显佑伯”、“永宁侯”的全副仪仗执事引导着棺木随后,接着是一溜儿小轿,抬着神亲鬼戚、经办大员。最后是新娘子的嫁妆,一杠接着一杠,哩哩啦啦的,抬了足有七八里地长,只有这个时候,桃花的娘才被准许放下楼来,按照当地女儿上轿的习惯,在大门里一声高一声低地嚎陶大哭──从“彩轿”起杠哭起,直哭到末一台嫁妆出门,哭了足有半个多时辰,终因伤感过甚,失泪过多,眼前一黑,訇然倒地,晕死过去。
尽管我父亲不在县里,桃花她爹也没忘记我们这家亲戚,早早地就打发知客手捧着喜帖报喜来了。我母亲一生信佛,什么鬼神都拜,对于这样的旷古盛典,当然不会放过更不会反对。按照两年前她自己亲口的许诺,只要桃花出阁,她一定带上我到双溪口去吃喜酒。所以桃花“上轿”的前一日、也就是她咽气的当天,我母亲就带着我坐了轿子赶到双溪口洪家来了。
城隍奶奶上轿的那一天,尽管我是名正言顺的城隍老爷的小舅子,但是主事的没有想到这一层,没给我单独叫一顶轿子,而是仍旧像我前一天进山一样,与我母亲同坐一轿。尽管我母亲体重不足九十斤,九岁的我体重也只有四十多斤,但是酷暑热天的,也够轿夫们一戗。我听他们与李铁嘴在讲价钱,要求加价,但是被李铁嘴狠狠地顶回去了:“给城隍老爷办差,赏你几个钱就应该知足,你还想得罪城隍老爷,多讨几个钱抓药去呀?”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彩轿起杠以后不久,就以轿子里太闷太热为理由,下轿去自己随着彩轿走,一方面让抬轿子的轻松点儿,一方面也借此多看看沿路乡民们的迎送礼节。
每逢“彩轿”经村过店,进村头出村尾,村民们都按照新娘子过境的礼节迎送。村子里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们,还多少有点儿“菲礼薄仪”敬献给城隍奶奶以作“添箱”,以图福佑。桃花的爹坐在第一顶白布篷竹轿里,每次受礼答谢之后,脸上就添一分儿喜色。他张大了嘴巴,光知道逢人就作揖,高兴得只会说“同喜!同喜!”别的话,似乎全都忘记了。
“彩轿”抬进城隍庙,在大殿上停了大约两个小时,就吹吹打打地抬到庙后事先砌好的浮厝里去封严了。后殿和寝殿上,四尊新人的塑像,都已经塑造完毕。后殿的塑像比真人大些,寝殿的塑像基本上与真人差不多。新娘子虽然穿戴着凤冠霞帔,脑后还多了个发髻,可那姿容神态,塑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果然与桃花生前一般无二。新房里放满了新娘子的嫁妆,橱柜箱笼,大小桌椅,枕头被褥之类,一色儿全是上等原料制成。合县绅董们送来的各种礼品,更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其中单是龙袍霞帔,就不下十七八件之多,以致挺大的新房里,塞得满满堂堂的,放也放不下。
婚娶仪式是以塑像的开光代替的。这一天,陈司令果然没有失约,亲自来主持成婚仪式──替塑像揭下了红绸,点燃了第一炷香,放起了万响鞭炮。隆重而热烈的仪式结束之后,合县绅衿坐下来喝喜酒,老丈人和大媒人并排坐在上首,接受众人的祝贺。
婚礼办得极为体面,酒席更是十分丰盛。这场“城隍娶妻”的旷古盛典,到底收入了多少钱,花掉了多少钱,那就只有少数几个庙董庙祝们心里明白了。捐资输财的功德名单,事后当然是要张贴公布的,不过一者支出多少是篇糊涂账,二者做好事的人大多不愿留下姓名,名单中光是“无名氏”就不知有多少个。凡是捐资数目相等的无名氏,榜上只要有一处,就人人都以为那是自己,还有谁会去查问呢?因此,庙里收入究竟多少,也是一篇糊涂账。就这样糊涂进糊涂出的,谁又能查得出庙祝、庙董们究竟一共中饱肥私了多少钱呢!
婚事办完,皆大欢喜,只有一个人,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儿。这个人,就是桃花的未婚夫潘振华。他在病中,听说城隍老爷稀里糊涂地把他的老婆给抢走了,气得直咬牙。“花轿”在他家门口抬过去,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身子软得跟面条儿似的,挣扎不起来,也无可奈何。事过一个多月以后,他的身体渐渐复原了。有一天,他戴了顶草帽,独自一人,说是出去走走,从此就一去不回头。
几天以后,有人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消息说:城隍庙寝殿里新塑的城隍老爷和城隍奶奶的像,叫一个戴草帽的年轻人三拳两脚全给踢倒了,踢倒之前,还给了城隍老爷好几个耳括子。等到庙祝闻讯赶去,塑像已经倒在地上,现场只留下一个写有“潘记”字样的草帽。据此推测,这个胆敢殴打城隍老爷的年轻人,九成半就是潘振华。塑像当然很快就修复了,而且再一次开光,再一次敛钱,再一次热闹;可是潘振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他家里四处打听寻找,结果都是泥牛入海,毫无消息。直到解放以后,潘振华穿着灰军装来接管县政府,大家才知道他当年得罪了谁也不敢得罪的城隍老爷胡大人,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当时缙云南乡一带正是浙南支队的根据地,就参加了土八路,打游击去了。──有那么一笔老账搁在那儿,难怪潘振华到了县政府之后,很快就促使缙云县政府做出一项决议:除保留一株古樟之外,彻底拆除城隍庙,遗址改为文化馆和图书馆,这是后话。
城隍奶奶重塑之后的塑像在后殿落成的第二年,一次日机的轰炸中飞来一块弹片,不偏不倚,正好把它的头髻给削掉了。于是高老道传出话来说:桃花是个现代姑娘,不习惯于梳头髻,庙董们商量的结果,打算给城隍奶奶第二次重塑金身──塑一尊完全摩登的、烫头发、穿翻毛皮鞋、呢大衣和长统丝袜的塑像。只是此议刚刚提出,还未付诸实施,日寇就从永康县沿着公路线打了过来。时局吃紧,有钱的绅衿们纷纷逃到乡下,缙云县唱开了空城计,庙董们自顾不暇,这又一个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无法付诸实施。等到抗日胜利,高老道也已经羽化飞升,没有人再牵头张罗,这件事就这样烟消云散,不了了之了。
五、尾声:城隍的毁灭与复辟
尽管缙云县解放之后不久,在潘振华的主持之下,以破除迷信为借口,把城隍庙彻底拆除了,但是以地方绅衿和各乡镇村庄中的“神童”和“灵姑”为代表的迷信保守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尽管他们慑于共产党的势力,不敢堂而皇之地出面阻挠拆除城隍庙,但是他们却以“保护古代艺术文物”为借口,愣是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给抬到城西溪边的观音阁里去,借观音菩萨的宝殿一角暂且栖身,继续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香火。
观音阁长期以来是缙云县城的叫花子栖息之地,一到了夜晚或风雨交加的日子,这里到处是横躺竖卧的叫花子,瞎的瘸的都有,大小男女齐全。本来是掌管一方百姓生死祸福的“冥官”,也因旧政权的消亡而丧失了原有的权力,不得不与叫花子们为伍,无形之中成了“丐帮”的帮主,也算是胡大老爷的流年不利,晚景凄凉吧。
胡深的落魄并没有以贬到花子群中就算到头。到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革命派们刚刚集结起来,打出了旗号,开始上街荡涤污泥浊水,横扫牛鬼蛇神,头一把火,就烧到了胡大老爷的身上。因为他是当地封建迷信的总头目,不把城隍老爷连根铲除,不仅本县、外地的善男信女们还要继续偷偷儿来上香磕头,分散在各乡村的“神童”、“灵姑”们也还会兴风作浪。因此,革命派头头们一声令下,一群人扛着红旗、高举着红宝书,敲锣打鼓地涌进了观音阁,一顿棍棒,先把观音大士的泥胎砸了个粉碎,然后用稻草绳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五花大绑地捆了个结实,用一根竹竿穿上,抬到了溪边的乱石滩上,浇上了汽油,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一件保存了五百多年的明代雕像,就这样彻底被毁了。──从文物的角度着眼,还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上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是没个定准的。胡深的雕像被焚还不到三十年,仅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当年被皮带棍棒镇压下去的封建迷信又逐渐抬头,那些被迫不许信奉礼拜城隍老爷的善男信女们,又重新信奉礼拜起胡大老爷来了。没有了城隍老爷的雕像,怎么办呢?到哪里去上香许愿呢?聪明的香客们自然有办法,他们成群结队地手捧香纸到县图书馆当年胡深坐过的神案位置前面,堂而皇之地点上香烛,磕头许愿,烧化纸钱。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