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9
刚才听说林国栋夫妇的含口珠足有猫眼睛大小,这样大的珠子,最低恐怕也值一二百两银子一颗。这东西拿上山来,没有用处,在壶镇卖吧,一者是难于出手,二者也容易被发觉。我看你们二人事成之后,不如干脆走一趟金华、兰溪,那里码头大,客商多,也有人识货。把珠子变成银子带上山来,就有用处了。趁此机会,振国兄弟还可以顺便打听一下有什么生财之道,准备下一宗买卖。”
二虎接口说:
“出了缙云县地界,谢三哥的门路宽着呢,还怕找不着埋在地下没人用的金银财宝哇!其实也不用走远了,这次到壶镇,沿着恶溪往上再走三四十里,就是卢尚书①的故乡白竹。我们上角人都知道,这个卢尚书,死了以后,仿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故事,一共埋了十八座花坟,每座都有童男童女陪葬,用不着说,那里面的金银财宝,肯定也少不了。谢三哥这次去壶镇,何不来一个顺手捎带,把他的真坟所在找出来?”
--------
① 卢尚书──卢尚书,指卢勋,字汝立,缙云白竹乡旸村人,明嘉靖间进士,曾任南京刑部尚书。旸村离白竹镇不过五里路,村中有一座豪华巨大的“尚书堂”,就是当年卢尚书归隐以后的府第,原建面积1000平方米,解放后犹存门厅、中厅二进,金漆大柱直径70厘米,梁枋雕有麒麟、鲤鱼等。门前有一座雕刻得极为精细的白石牌坊,被誉为“浙南第一坊”。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尚书房和白石牌坊都被造反派以“破四旧”的名义拆毁,如今只剩下二柱一间一楼。卢尚书墓,主坟在白竹村附近,规模相当豪华巨大,不但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羊,而且也有白石牌坊,可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都被砸毁了。至于传说中的十八圹疑冢,当时也只是猜疑而已,现在已经无法指认。
谢振国听了哈哈大笑:
“都说你张二虎脑袋瓜儿好使,我看也是虚有其名。你不想想,卢尚书卢勋死于明朝万历元年,就算当年如葬,到今天也已经二百多年了。像这种出了名的大花坟,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坟是假的,很可能连随葬的金元宝、银元宝全都是假的,油水不会很多,可总也还有点儿油水可捞,我们的师爷爷、祖师爷爷们,还能把这点儿油水留给几百年后的徒孙们去受用么?像这种‘空蘑菇’,不用问也不用试,我是绝不会去采的。倒是在这十八圹疑冢之外,我的确花了点儿工夫去勘踏寻找过。不瞒诸位说,他的真坟所在,已经让我找到了大概的下落。只是没有钻进去看过,第一还无法肯定真假,第二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少油水。所以这么长时间来,我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情。卢尚书要隐蔽真坟所在,其目的,无非第一是怕别人破坏他的风水,第二是怕随葬珍宝被盗。不过照我想,那老儿既然设下了十八圹疑冢,而且每圹疑冢中都有不少的随葬财物,真正的卢尚书墓中,随葬珍宝只会多绝不会少。要是把那里面的财宝悉数取了出来,肯定比林国栋夫妇坟里的金银财宝要多得多,没准儿够咱们全山寨吃个一年两年的呢!”
二虎听他说得这样有把握,也来了兴趣,接口说:
“谢三哥神通广大,我是佩服之极的。只要经过谢三哥的眼睛,我相信绝对不会看错。只是卢尚书的真坟,各路英雄好汉吵吵嚷嚷地找了二百多年了,有说早就已经找到了的,有说至今还没有找到。这件事情,一直来都是大家所无法解开的迷团。如果不是有碍你们这一行的规矩,是不是可以请谢三哥把发现卢尚书真坟的经过,先给我们大家说说,让我们大家长点儿见识,也让我们大家帮你参谋参谋,判断一下你所找到的真坟究竟有几分可靠呢?”
谢三儿哈哈一笑说:
“要说干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凡是已经勘踏尚未开采的蘑菇,除了一起行动的伙计之外,就是在师傅、师祖面前,也不能透露一个字的。因为人心难侧,嘴上没锁,万一消息泄露出去,不单是财宝有可能不翼而飞,弄得不好,还会搭进好几条人命去。说远的你们不知道,说近的,为了卢尚书那十八圹疑冢,先后死了多少人,大家也许总有所耳闻的吧?不过今天的事情又有所不同。我如今干的已经不是采蘑菇这一行,而是扯旗造反,反叛朝廷这一行。按我们的规矩来说,早已经算是‘背叛师门’啦!找到卢尚书真坟这件事情,对外人来说,当然是天大的秘密;可是对咱们山寨首领们来说,特别是对寨主来说,又是绝对不能保密的。因为事情可行不可行,怎么个行法,不都还得听大家的主意和寨主的令儿么?”
于是,谢三儿不慌不忙,跟大家说起他寻找卢尚书真坟的经过。
卢尚书墓,是缙云县最大的一所陵园,在壶镇北面白竹乡风光秀丽美景如画的深山之中,占地八亩,坟台又高又大,墓道的两边,是一对对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人石马、石象石羊,还有许多石龟驮着厚厚的石碑,墓道入口处,有一座高大华丽雕刻得非常精细的白石牌坊,四周种满了苍松翠柏,葬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位缙云籍南京吏部尚书卢勋。离陵园不远,就是宋代朱熹创办的集美书院的遗址,因此提起“卢尚书墓”来,可说是远近闻名,经常有外地人慕名来游。
尽管这座坟墓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但是当地人都知道那是一座假坟。据说,以白竹镇为中心,一百多年来,先后已经发现了十八座规模或大或小的坟墓,都有可能是卢尚书的真坟所在;但是也有人说,那也都是疑冢,都是用来迷惑盗墓贼的。真正的坟墓在何处,连卢尚书的后人都不知道。那么,谢三儿究竟是怎么探听到确切的真坟所在呢?据谢三儿说,是这样的:
自从卢勋从当朝一品的尚书职位上告老还乡以后,就从各地请了许多精通堪舆之学的风水先生来为自己寻找坟地。经过几年的奔波勘踏和莫衷一是的争执以后,终于选定了白竹山中的那块风水宝地。接着,他的子孙们就忙着给他建造起坟莹来。陵园还刚刚初具规模,卢勋就一病不起,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消息一传出去,本县、外县甚至外省的“采蘑菇人”就纷纷聚集到白竹附近来,有扮收购药材、土产的,有扮小贩、货郎的,有扮车夫、脚行的,甚至有扮叫花子沿门乞讨的,各路好汉,大显神通,目标则完全相同:探听卢尚书的真坟所在,采一个大大的蘑菇。结果呢,不但谁也没有如愿以偿,在各路盗墓贼之间,每每因为争夺一张所谓的真坟图纸,还明争暗斗,大打出手,白白地死伤了好多人。
据当地老人们传下来的话,当年卢尚书出殡,场面非常大,吊客非常多,连皇上都派了钦差来。那棺材是用香柏做的,十足有九寸厚,入葬的那天,单是抬棺材的人,就用了三十六个。墓室是用条石砌的,外有石门,内有石柱,比寻常百姓家的房间还大。棺材前面的石供桌上,五十斤一对儿的大镴台上点着三十斤一对儿的大蜡烛,中间还有一个能装三十斤香油的蓝花瓷缸,点着长明灯。供桌的前面,还有一箩筐糖饼、一大缸酱油。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送葬的时候,魂亭两边就有一对儿十三四岁的童男童女,穿着彩色的衣裳,扮作金童玉女,一个敲鼓,一个敲磬。棺材进了墓穴以后,就把这两个“金童玉女”也封在坟墓里面了。这一箩筐糖饼和酱油,就是给“金童玉女”在坟墓里面充饥解渴用的。“礼成”之后,接着修建陵园,錾打石人、石马之类,还特地去请了一帮永康县最著名的石匠,足足花了三年的工夫,才建起了一座玲珑剔透精美无比的有石牌坊的陵园来。
尽管卢尚书的坟墓工程浩大,花费繁多,可是别具“贼眼”的采蘑菇人心里全都明白:这座坟墓,不能说是假的,而里面埋的死尸,却绝不是卢尚书。因为入殓的那天,卢家的孝子、孝妇们当着一众吊客包括钦差和盗墓贼在内给老太爷“含殓”,居然只用了一枚“当十”的洪武大铜钱,棺材里面,竟连一点儿金银珠宝都没有,这就未免做得太过份了。像卢尚书这样的身份,这样的人家,入殓的时候,嘴里含一颗桂圆大小的猫儿眼或者夜明珠,就算够简朴的了,怎么可能像寻常百姓一样,只用一枚“含口钱”就打发了?据卢家子孙们解释,那是因为卢尚书一生简朴,反对糜费,临终之前,留下了遗嘱:不许后人把金银珠宝、名贵古玩放进棺材里殉葬,一者以免暴殄天物,二者省得让盗墓贼看见了眼红。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过于节俭,反而欲盖弥彰,透出那个“假”字来了。明眼人看了,不禁会问:“既然老头子‘一生俭朴’怎么会在旸村老家盖一座柱子贴金的豪华巨厦?即便他死前有话,丧事要从简,那么陵园建造的宏伟、出殡场面的浩大,都是空前绝后的,算起来,至少也得几万两银子,并不从简,为什么偏偏棺材里面就要‘从简’起来,而且这样寒酸?这不是太不相称了么?”
卢尚书安葬以后,一帮永康石匠在陵园里搭起工棚,慢慢儿地雕琢那座石牌坊和一些石头活儿;卢家的几个孝子,也轮流着在陵园里“苫块”守制,监督陵园的建造和陵园四周的松柏栽培。这样做的目的,盗墓贼也一眼就看穿:分明是要大家相信卢尚书的尸骨确实埋葬在这里。其实,不要说三年之内陵园里日夜有人了,就是一个人也没有,采蘑菇人也绝不会为了那个当十的洪武大铜钱去打地洞的。
二虎接口说:
“出了缙云县地界,谢三哥的门路宽着呢,还怕找不着埋在地下没人用的金银财宝哇!其实也不用走远了,这次到壶镇,沿着恶溪往上再走三四十里,就是卢尚书①的故乡白竹。我们上角人都知道,这个卢尚书,死了以后,仿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故事,一共埋了十八座花坟,每座都有童男童女陪葬,用不着说,那里面的金银财宝,肯定也少不了。谢三哥这次去壶镇,何不来一个顺手捎带,把他的真坟所在找出来?”
--------
① 卢尚书──卢尚书,指卢勋,字汝立,缙云白竹乡旸村人,明嘉靖间进士,曾任南京刑部尚书。旸村离白竹镇不过五里路,村中有一座豪华巨大的“尚书堂”,就是当年卢尚书归隐以后的府第,原建面积1000平方米,解放后犹存门厅、中厅二进,金漆大柱直径70厘米,梁枋雕有麒麟、鲤鱼等。门前有一座雕刻得极为精细的白石牌坊,被誉为“浙南第一坊”。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尚书房和白石牌坊都被造反派以“破四旧”的名义拆毁,如今只剩下二柱一间一楼。卢尚书墓,主坟在白竹村附近,规模相当豪华巨大,不但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羊,而且也有白石牌坊,可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都被砸毁了。至于传说中的十八圹疑冢,当时也只是猜疑而已,现在已经无法指认。
谢振国听了哈哈大笑:
“都说你张二虎脑袋瓜儿好使,我看也是虚有其名。你不想想,卢尚书卢勋死于明朝万历元年,就算当年如葬,到今天也已经二百多年了。像这种出了名的大花坟,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坟是假的,很可能连随葬的金元宝、银元宝全都是假的,油水不会很多,可总也还有点儿油水可捞,我们的师爷爷、祖师爷爷们,还能把这点儿油水留给几百年后的徒孙们去受用么?像这种‘空蘑菇’,不用问也不用试,我是绝不会去采的。倒是在这十八圹疑冢之外,我的确花了点儿工夫去勘踏寻找过。不瞒诸位说,他的真坟所在,已经让我找到了大概的下落。只是没有钻进去看过,第一还无法肯定真假,第二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少油水。所以这么长时间来,我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情。卢尚书要隐蔽真坟所在,其目的,无非第一是怕别人破坏他的风水,第二是怕随葬珍宝被盗。不过照我想,那老儿既然设下了十八圹疑冢,而且每圹疑冢中都有不少的随葬财物,真正的卢尚书墓中,随葬珍宝只会多绝不会少。要是把那里面的财宝悉数取了出来,肯定比林国栋夫妇坟里的金银财宝要多得多,没准儿够咱们全山寨吃个一年两年的呢!”
二虎听他说得这样有把握,也来了兴趣,接口说:
“谢三哥神通广大,我是佩服之极的。只要经过谢三哥的眼睛,我相信绝对不会看错。只是卢尚书的真坟,各路英雄好汉吵吵嚷嚷地找了二百多年了,有说早就已经找到了的,有说至今还没有找到。这件事情,一直来都是大家所无法解开的迷团。如果不是有碍你们这一行的规矩,是不是可以请谢三哥把发现卢尚书真坟的经过,先给我们大家说说,让我们大家长点儿见识,也让我们大家帮你参谋参谋,判断一下你所找到的真坟究竟有几分可靠呢?”
谢三儿哈哈一笑说:
“要说干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凡是已经勘踏尚未开采的蘑菇,除了一起行动的伙计之外,就是在师傅、师祖面前,也不能透露一个字的。因为人心难侧,嘴上没锁,万一消息泄露出去,不单是财宝有可能不翼而飞,弄得不好,还会搭进好几条人命去。说远的你们不知道,说近的,为了卢尚书那十八圹疑冢,先后死了多少人,大家也许总有所耳闻的吧?不过今天的事情又有所不同。我如今干的已经不是采蘑菇这一行,而是扯旗造反,反叛朝廷这一行。按我们的规矩来说,早已经算是‘背叛师门’啦!找到卢尚书真坟这件事情,对外人来说,当然是天大的秘密;可是对咱们山寨首领们来说,特别是对寨主来说,又是绝对不能保密的。因为事情可行不可行,怎么个行法,不都还得听大家的主意和寨主的令儿么?”
于是,谢三儿不慌不忙,跟大家说起他寻找卢尚书真坟的经过。
卢尚书墓,是缙云县最大的一所陵园,在壶镇北面白竹乡风光秀丽美景如画的深山之中,占地八亩,坟台又高又大,墓道的两边,是一对对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人石马、石象石羊,还有许多石龟驮着厚厚的石碑,墓道入口处,有一座高大华丽雕刻得非常精细的白石牌坊,四周种满了苍松翠柏,葬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位缙云籍南京吏部尚书卢勋。离陵园不远,就是宋代朱熹创办的集美书院的遗址,因此提起“卢尚书墓”来,可说是远近闻名,经常有外地人慕名来游。
尽管这座坟墓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但是当地人都知道那是一座假坟。据说,以白竹镇为中心,一百多年来,先后已经发现了十八座规模或大或小的坟墓,都有可能是卢尚书的真坟所在;但是也有人说,那也都是疑冢,都是用来迷惑盗墓贼的。真正的坟墓在何处,连卢尚书的后人都不知道。那么,谢三儿究竟是怎么探听到确切的真坟所在呢?据谢三儿说,是这样的:
自从卢勋从当朝一品的尚书职位上告老还乡以后,就从各地请了许多精通堪舆之学的风水先生来为自己寻找坟地。经过几年的奔波勘踏和莫衷一是的争执以后,终于选定了白竹山中的那块风水宝地。接着,他的子孙们就忙着给他建造起坟莹来。陵园还刚刚初具规模,卢勋就一病不起,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消息一传出去,本县、外县甚至外省的“采蘑菇人”就纷纷聚集到白竹附近来,有扮收购药材、土产的,有扮小贩、货郎的,有扮车夫、脚行的,甚至有扮叫花子沿门乞讨的,各路好汉,大显神通,目标则完全相同:探听卢尚书的真坟所在,采一个大大的蘑菇。结果呢,不但谁也没有如愿以偿,在各路盗墓贼之间,每每因为争夺一张所谓的真坟图纸,还明争暗斗,大打出手,白白地死伤了好多人。
据当地老人们传下来的话,当年卢尚书出殡,场面非常大,吊客非常多,连皇上都派了钦差来。那棺材是用香柏做的,十足有九寸厚,入葬的那天,单是抬棺材的人,就用了三十六个。墓室是用条石砌的,外有石门,内有石柱,比寻常百姓家的房间还大。棺材前面的石供桌上,五十斤一对儿的大镴台上点着三十斤一对儿的大蜡烛,中间还有一个能装三十斤香油的蓝花瓷缸,点着长明灯。供桌的前面,还有一箩筐糖饼、一大缸酱油。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送葬的时候,魂亭两边就有一对儿十三四岁的童男童女,穿着彩色的衣裳,扮作金童玉女,一个敲鼓,一个敲磬。棺材进了墓穴以后,就把这两个“金童玉女”也封在坟墓里面了。这一箩筐糖饼和酱油,就是给“金童玉女”在坟墓里面充饥解渴用的。“礼成”之后,接着修建陵园,錾打石人、石马之类,还特地去请了一帮永康县最著名的石匠,足足花了三年的工夫,才建起了一座玲珑剔透精美无比的有石牌坊的陵园来。
尽管卢尚书的坟墓工程浩大,花费繁多,可是别具“贼眼”的采蘑菇人心里全都明白:这座坟墓,不能说是假的,而里面埋的死尸,却绝不是卢尚书。因为入殓的那天,卢家的孝子、孝妇们当着一众吊客包括钦差和盗墓贼在内给老太爷“含殓”,居然只用了一枚“当十”的洪武大铜钱,棺材里面,竟连一点儿金银珠宝都没有,这就未免做得太过份了。像卢尚书这样的身份,这样的人家,入殓的时候,嘴里含一颗桂圆大小的猫儿眼或者夜明珠,就算够简朴的了,怎么可能像寻常百姓一样,只用一枚“含口钱”就打发了?据卢家子孙们解释,那是因为卢尚书一生简朴,反对糜费,临终之前,留下了遗嘱:不许后人把金银珠宝、名贵古玩放进棺材里殉葬,一者以免暴殄天物,二者省得让盗墓贼看见了眼红。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过于节俭,反而欲盖弥彰,透出那个“假”字来了。明眼人看了,不禁会问:“既然老头子‘一生俭朴’怎么会在旸村老家盖一座柱子贴金的豪华巨厦?即便他死前有话,丧事要从简,那么陵园建造的宏伟、出殡场面的浩大,都是空前绝后的,算起来,至少也得几万两银子,并不从简,为什么偏偏棺材里面就要‘从简’起来,而且这样寒酸?这不是太不相称了么?”
卢尚书安葬以后,一帮永康石匠在陵园里搭起工棚,慢慢儿地雕琢那座石牌坊和一些石头活儿;卢家的几个孝子,也轮流着在陵园里“苫块”守制,监督陵园的建造和陵园四周的松柏栽培。这样做的目的,盗墓贼也一眼就看穿:分明是要大家相信卢尚书的尸骨确实埋葬在这里。其实,不要说三年之内陵园里日夜有人了,就是一个人也没有,采蘑菇人也绝不会为了那个当十的洪武大铜钱去打地洞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