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7
抬头看看门外,日影已经越来越短,天色已近巳末,要是再聊下去,赶到姥姥家去吃午饭可就来不及了。这样一想,就在座上拱拱手,把话题拉回来说:
“老师父刚才的一席话,含意深广,教弟子又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天有缘得见师父,真是三生有幸,恨不得把平素一些想不通的事儿统统拿出来请教一番才好呢!只是今天下考回家路过宝寺,时间仓促,还要到石笋前去看望外祖母,只好等往后有机会的时候再来请教了。不过刚才在问渔亭前跟师父初次见面,师父怎么就知道我姓什么、哪儿人,连我没考上武秀才的事儿都知道了呢?这个扣儿,恳请师父一定要给我指点解开才好。”
老和尚也明知道本良是为这件事情追进山里来的,听他点到本题儿上来了,微微一笑说:
“我看小檀越挺聪明的人,怎么连这个清楚明白的扣儿都解不开呢?古往今来,你见过谁是未卜先知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就预知天下三分,那也不是他能掐会算算出来,或是善观天象看出来的。要是真有这么一桩事情,我看也是根据前因推出来的后果,根据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势力的强弱演变,大胆作出天下三分的估计而已。我当了那么多年的和尚,读过的佛经,没有一万卷,也有几千卷了,不过我佛的妙法真经能叫顽石点头①,却不能叫我这花岗岩脑袋瓜儿开窍,直到如今,头发都白了,修行一世,一点儿道理也没有修到,还谈什么未卜先知,为他人指迷?刚才在问渔亭前,我不过也是根据你自己告诉我的前因,姑妄推之,赶巧又都叫我猜对了而已。”
--------
① 顽石点头──这是一个佛教故事,比喻高深的道理感人之深。《莲社高僧传》中说:“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本良很佩服老和尚说的这一篇道理,不过他到底是怎么根据前因推出后果,却还是摸不着头脑,只得又拱拱手,接着再问:
“照师父这样说来,未卜先知是没有的,有的只不过是推理。这种说法弟子很心服。不过到底是怎么个推法,弟子愚鲁,一时还悟不过来,敢请师父现身说法,叫弟子也明白明白推理的奥妙。”
老和尚收敛起笑容,正色地说:
“其实,推理的本事人人都会,只不过你自己平时不注意就是了。推理有推对了的时候,也有推错了的时候。前因考虑得越周密,推出来的理也就越接近事实;一点儿根据也没有,那就是瞎猜,不是推理了。比如说吧,我虽说不是本地人,在这里住了这么些年,上角腔、南乡腔、西乡腔,还是听得出来的。你开口头一句话,就把‘钓鱼钩’的‘钩’说成了与‘抓阄’的‘阄’同音,你要不是上角人,怎么会这样说话呢?”
“您说我是上角人,我猜也是从我说话的口音里听出来的,这不奇怪。那末,我姓什么,您是怎样推出来的呢?”
“推理的前因,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听口音知道你是上角人,这是简单的前因,只要是本地人,或是在这里住长了的人,大概都有这宗本领。说到你姓吴,这就复杂些了。我先问你,你的名字叫本良,对不对?”
“对呀!”本良更加惊讶了,睁大了眼睛,急催着老和尚快快解释。
“这就对了嘛!”老和尚依旧慢条斯理儿地说。“知道你姓吴叫本良,是你这一身打扮穿着告诉我的。你想想,眼下正是县里开考的日子,你要不是赴考的武童生,谁穿这种薄底儿靸鞋、紧身箭袖,还系着英雄巾,背着柳叶刀?这里离城不过二十来里地,城里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读书洞前面的茶摊馄饨担上就会听到一点儿风声。我常在问渔亭上钓鱼,这风哪儿能不吹到我的耳朵里来?大前天有人从城里赶集回来,就说起考场上有个上角来的武童生叫吴本良的,一对儿柳叶双刀怎样的了得。还说今年的头名武秀才,十拿九稳是这个吴本良的了。今天见你这身打扮,说话又是上角口音,背的又是柳叶双刀,这年头,去考武秀才的人本来就不多,练双刀的人那就更少啦!有这样三条根据,推知你就是吴本良,还能错到哪里去?”
“那么,您是怎么知道我没有考上的呢?”
“这事儿猛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玄,只要再仔细想想,其实也是清楚不过的。刚才说过,如今这年头,去考武秀才的人本来就不多;考取了,也不像文秀才那样,有希望补个廪生什么的,可以向官里领一份儿钱粮米谷,不过只是取一张文凭,好进省城去考武举人罢了,所以也用不着像考文秀才那样,要经过县考、府考、道考、院考,过五关似的,费许多周折时日。通常不过由兵部责成各处兵政委派当地守备、都司代行主考的职责,三场就定胜负。赴考的童生,下场以后,除了当场斥退或是十分没有把握的,大都在县里住着等喜讯儿。如今发榜在即,你考得又不坏,却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背起包袱回家去,还踱到问渔亭里来看我钓鱼,不像家里有什么急事忙着赶路的样子,要不是因故没有了指望,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本良听到老和尚剖析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起来。刚才拿他当神魔鬼怪,只以为他能掐会算,有些邪门儿歪道;听完他这一番解释之后,才知道这个老和尚不是道行高深,而是有一肚子见解独特的真学问。用不着说,这个人一定是有一番来历的。自己有刘浪这样武艺高强的教师指点拳脚,要是再有这样学问高深的老师来指点自己做人走路,那该有多好哇!只可惜黄龙寺离家太远了,不能朝夕过来请教,确实是一件憾事。
老和尚见本良低头不语,就又问起他考场的情形、谁的主考,以及落第的原因等等,本良全都一五一十细细地说了一遍。老和尚听完以后,没有说话,只是长叹一声。半天,这才收敛起凄然的脸色,另找话题,向本良要借双刀看看。本良连忙从背上解了下来,连木鞘递了过去。老和尚刚把刀抽出来,还没有细看,就直着眼睛愣住了,嘴里轻轻地叫出了三个字:“云中雪?”接着抬起头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询问苍天,声音虽小,却吐字清晰地说:“十几年了,没想到又在这里见到你!”说完这一句,又低下头翻来覆去地看那两把刀,用手试试它的锋芒,还把刀子弯成月牙儿看它的柔性和刚性,好像他对这两把刀十分熟悉,一时间又爱不释手的样子。
本良听老和尚居然能叫出这双刀的名字来,心里不禁暗暗纳罕:这两把刀,配的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白木鞘,既没有珠宝镶嵌,也没有耀眼的铜活儿,不论是刀上鞘上,都没有錾文凿字,只是刘教师到林家去的那一天,把刀留给自己的时候,悄悄儿地说过这两把刀的名字和好处,怎么这个老和尚竟能够一眼就认出它来呢?看他那入神的样子,好像这两把刀身上,还有许多不平凡的故事似的。本良觉得奇怪,忍不住问:
“师父,您见过这对双刀吗?”
老和尚正沉浸在往事之中,被本良一句话惊醒了,慢慢儿地抬起眼睛来,摇摇头说:
“没见过。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也有这样一对双刀,跟你的这一对很相似,不过要比你的漂亮得多:刀鞘是鲨鱼皮的,镶着银活儿,刀把儿是象牙的,每边儿还都镶着一颗十分名贵的祖母绿①。你这一对儿,外观不怎么起眼,钢锋却不在他那一对儿以下,也算得上是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好刀。看起来,这刀比你的年纪要大得多,一定是你祖遗的传家之宝吧?”
--------
① 祖母绿──是一种极名贵的宝石。又名助木绿、助木剌、子母绿。明代张应文《清秘藏》中说:“我朝巨珰刘谨有祖母绿涤环一事,重斤许,用黄金一千二百五十斤得之。朱宁有祖母绿佛一尊,亦用价至黄金千余斤。”
自打本良在蛤蟆岭下一眼看见这对木鞘双刀的那会儿,一直到刘教师把它交到他手上,这两把双刀的刀柄上就裹着一块薄薄的红绸子,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解开来看看刀柄的本来面目。因此,对于老和尚说的有鲨皮鞘、象牙柄的刀,自然也就不会跟自己的刀联系起来。等到老和尚问起这对双刀的来历,本良是个实心人,不会说谎,连忙说:
“我们家世世代代打石头,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只有铁锤和钢錾,哪有这个?这是我师傅临离开我们家的时候,留给我的念心物儿。”
“你师傅离开你们家以后,又上哪儿去了呢?”
“就上我刚才说的告我冒籍的那个林柄家里去了。他们林村离我们吴石宕不过三里多路。”
“哦,这么说来,那个林柄还是你师弟啰。你师傅如今在哪里?”
“他跟林柄一起进城去赴考,还在城里等着发榜呢!”
“你师傅他尊姓?”
“姓刘。”为着缙云方言“刘”和“楼”同音,赶紧又补充一句说:“卯金刀刘。”
老和尚的眼睛似乎猛地睁大了许多,露出一副十分惊讶的神情来,紧着追问:
“大名是?”
“单讳一个‘浪’字,是‘波浪’的‘浪’。师父,您认识他?”
老和尚紧绷着的脸色,渐渐松弛下来,微微地摆了摆脑袋,似乎很失望的样子说:
“不认识,不认识。”又过了片刻,这才恢复了原先的平静,接着说:“有其师方有其徒。在考场上,人人都夸小檀越的武艺十分了得,用不着说,尊师必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老师父刚才的一席话,含意深广,教弟子又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天有缘得见师父,真是三生有幸,恨不得把平素一些想不通的事儿统统拿出来请教一番才好呢!只是今天下考回家路过宝寺,时间仓促,还要到石笋前去看望外祖母,只好等往后有机会的时候再来请教了。不过刚才在问渔亭前跟师父初次见面,师父怎么就知道我姓什么、哪儿人,连我没考上武秀才的事儿都知道了呢?这个扣儿,恳请师父一定要给我指点解开才好。”
老和尚也明知道本良是为这件事情追进山里来的,听他点到本题儿上来了,微微一笑说:
“我看小檀越挺聪明的人,怎么连这个清楚明白的扣儿都解不开呢?古往今来,你见过谁是未卜先知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就预知天下三分,那也不是他能掐会算算出来,或是善观天象看出来的。要是真有这么一桩事情,我看也是根据前因推出来的后果,根据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势力的强弱演变,大胆作出天下三分的估计而已。我当了那么多年的和尚,读过的佛经,没有一万卷,也有几千卷了,不过我佛的妙法真经能叫顽石点头①,却不能叫我这花岗岩脑袋瓜儿开窍,直到如今,头发都白了,修行一世,一点儿道理也没有修到,还谈什么未卜先知,为他人指迷?刚才在问渔亭前,我不过也是根据你自己告诉我的前因,姑妄推之,赶巧又都叫我猜对了而已。”
--------
① 顽石点头──这是一个佛教故事,比喻高深的道理感人之深。《莲社高僧传》中说:“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本良很佩服老和尚说的这一篇道理,不过他到底是怎么根据前因推出后果,却还是摸不着头脑,只得又拱拱手,接着再问:
“照师父这样说来,未卜先知是没有的,有的只不过是推理。这种说法弟子很心服。不过到底是怎么个推法,弟子愚鲁,一时还悟不过来,敢请师父现身说法,叫弟子也明白明白推理的奥妙。”
老和尚收敛起笑容,正色地说:
“其实,推理的本事人人都会,只不过你自己平时不注意就是了。推理有推对了的时候,也有推错了的时候。前因考虑得越周密,推出来的理也就越接近事实;一点儿根据也没有,那就是瞎猜,不是推理了。比如说吧,我虽说不是本地人,在这里住了这么些年,上角腔、南乡腔、西乡腔,还是听得出来的。你开口头一句话,就把‘钓鱼钩’的‘钩’说成了与‘抓阄’的‘阄’同音,你要不是上角人,怎么会这样说话呢?”
“您说我是上角人,我猜也是从我说话的口音里听出来的,这不奇怪。那末,我姓什么,您是怎样推出来的呢?”
“推理的前因,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听口音知道你是上角人,这是简单的前因,只要是本地人,或是在这里住长了的人,大概都有这宗本领。说到你姓吴,这就复杂些了。我先问你,你的名字叫本良,对不对?”
“对呀!”本良更加惊讶了,睁大了眼睛,急催着老和尚快快解释。
“这就对了嘛!”老和尚依旧慢条斯理儿地说。“知道你姓吴叫本良,是你这一身打扮穿着告诉我的。你想想,眼下正是县里开考的日子,你要不是赴考的武童生,谁穿这种薄底儿靸鞋、紧身箭袖,还系着英雄巾,背着柳叶刀?这里离城不过二十来里地,城里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读书洞前面的茶摊馄饨担上就会听到一点儿风声。我常在问渔亭上钓鱼,这风哪儿能不吹到我的耳朵里来?大前天有人从城里赶集回来,就说起考场上有个上角来的武童生叫吴本良的,一对儿柳叶双刀怎样的了得。还说今年的头名武秀才,十拿九稳是这个吴本良的了。今天见你这身打扮,说话又是上角口音,背的又是柳叶双刀,这年头,去考武秀才的人本来就不多,练双刀的人那就更少啦!有这样三条根据,推知你就是吴本良,还能错到哪里去?”
“那么,您是怎么知道我没有考上的呢?”
“这事儿猛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玄,只要再仔细想想,其实也是清楚不过的。刚才说过,如今这年头,去考武秀才的人本来就不多;考取了,也不像文秀才那样,有希望补个廪生什么的,可以向官里领一份儿钱粮米谷,不过只是取一张文凭,好进省城去考武举人罢了,所以也用不着像考文秀才那样,要经过县考、府考、道考、院考,过五关似的,费许多周折时日。通常不过由兵部责成各处兵政委派当地守备、都司代行主考的职责,三场就定胜负。赴考的童生,下场以后,除了当场斥退或是十分没有把握的,大都在县里住着等喜讯儿。如今发榜在即,你考得又不坏,却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背起包袱回家去,还踱到问渔亭里来看我钓鱼,不像家里有什么急事忙着赶路的样子,要不是因故没有了指望,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本良听到老和尚剖析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起来。刚才拿他当神魔鬼怪,只以为他能掐会算,有些邪门儿歪道;听完他这一番解释之后,才知道这个老和尚不是道行高深,而是有一肚子见解独特的真学问。用不着说,这个人一定是有一番来历的。自己有刘浪这样武艺高强的教师指点拳脚,要是再有这样学问高深的老师来指点自己做人走路,那该有多好哇!只可惜黄龙寺离家太远了,不能朝夕过来请教,确实是一件憾事。
老和尚见本良低头不语,就又问起他考场的情形、谁的主考,以及落第的原因等等,本良全都一五一十细细地说了一遍。老和尚听完以后,没有说话,只是长叹一声。半天,这才收敛起凄然的脸色,另找话题,向本良要借双刀看看。本良连忙从背上解了下来,连木鞘递了过去。老和尚刚把刀抽出来,还没有细看,就直着眼睛愣住了,嘴里轻轻地叫出了三个字:“云中雪?”接着抬起头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询问苍天,声音虽小,却吐字清晰地说:“十几年了,没想到又在这里见到你!”说完这一句,又低下头翻来覆去地看那两把刀,用手试试它的锋芒,还把刀子弯成月牙儿看它的柔性和刚性,好像他对这两把刀十分熟悉,一时间又爱不释手的样子。
本良听老和尚居然能叫出这双刀的名字来,心里不禁暗暗纳罕:这两把刀,配的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白木鞘,既没有珠宝镶嵌,也没有耀眼的铜活儿,不论是刀上鞘上,都没有錾文凿字,只是刘教师到林家去的那一天,把刀留给自己的时候,悄悄儿地说过这两把刀的名字和好处,怎么这个老和尚竟能够一眼就认出它来呢?看他那入神的样子,好像这两把刀身上,还有许多不平凡的故事似的。本良觉得奇怪,忍不住问:
“师父,您见过这对双刀吗?”
老和尚正沉浸在往事之中,被本良一句话惊醒了,慢慢儿地抬起眼睛来,摇摇头说:
“没见过。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也有这样一对双刀,跟你的这一对很相似,不过要比你的漂亮得多:刀鞘是鲨鱼皮的,镶着银活儿,刀把儿是象牙的,每边儿还都镶着一颗十分名贵的祖母绿①。你这一对儿,外观不怎么起眼,钢锋却不在他那一对儿以下,也算得上是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好刀。看起来,这刀比你的年纪要大得多,一定是你祖遗的传家之宝吧?”
--------
① 祖母绿──是一种极名贵的宝石。又名助木绿、助木剌、子母绿。明代张应文《清秘藏》中说:“我朝巨珰刘谨有祖母绿涤环一事,重斤许,用黄金一千二百五十斤得之。朱宁有祖母绿佛一尊,亦用价至黄金千余斤。”
自打本良在蛤蟆岭下一眼看见这对木鞘双刀的那会儿,一直到刘教师把它交到他手上,这两把双刀的刀柄上就裹着一块薄薄的红绸子,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解开来看看刀柄的本来面目。因此,对于老和尚说的有鲨皮鞘、象牙柄的刀,自然也就不会跟自己的刀联系起来。等到老和尚问起这对双刀的来历,本良是个实心人,不会说谎,连忙说:
“我们家世世代代打石头,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只有铁锤和钢錾,哪有这个?这是我师傅临离开我们家的时候,留给我的念心物儿。”
“你师傅离开你们家以后,又上哪儿去了呢?”
“就上我刚才说的告我冒籍的那个林柄家里去了。他们林村离我们吴石宕不过三里多路。”
“哦,这么说来,那个林柄还是你师弟啰。你师傅如今在哪里?”
“他跟林柄一起进城去赴考,还在城里等着发榜呢!”
“你师傅他尊姓?”
“姓刘。”为着缙云方言“刘”和“楼”同音,赶紧又补充一句说:“卯金刀刘。”
老和尚的眼睛似乎猛地睁大了许多,露出一副十分惊讶的神情来,紧着追问:
“大名是?”
“单讳一个‘浪’字,是‘波浪’的‘浪’。师父,您认识他?”
老和尚紧绷着的脸色,渐渐松弛下来,微微地摆了摆脑袋,似乎很失望的样子说:
“不认识,不认识。”又过了片刻,这才恢复了原先的平静,接着说:“有其师方有其徒。在考场上,人人都夸小檀越的武艺十分了得,用不着说,尊师必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