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茅于轼 更新:2021-12-04 03:55
参加拍卖的人先要凭身份证(在美国通常用驾驶执照)去登记,说明自己的住址及电话号码,这才能得到一个代号。当你喊价时就举起自己的代号。凭身份证才能登记的原因是防止有人当场喊了价,事后又不认帐,特别是防止托人哄抬价格,使参与拍卖的人上当吃亏。
当规定的时间到达时,主持拍卖的人宣布拍卖的法律依据,拍卖规则,特别强调所有财产全部要在当天拍卖完结。然后就开始逐件物品喊价。主持人先介绍物品的规格、状态、产地等,然后从高价开始向下喊价,待降到某一价格有人举牌认购时,再向上喊价,这样才能保证卖方的利益。据我观察,最后成交的价格要比开始有人举牌认购的价格高出一倍左右。这使我回想起拍卖理论中的一条规律,即单方向的喊价(单方向下降或向上升)会使成交价格低于有人愿意出的真正最高价。所以先降后升的喊价办法是较公平合理的。在美国,旧货是不值钱的,一件衣服即使只穿过一两次,也不能卖得原值的1/10乃至1/20。所以拍卖时成交的价格部相当低,比如一双八成新的皮鞋只卖3美元(原价估计在60美元左右),两个电熨斗只卖1美元(新品要卖30美元左右)。但拍卖的价格总的说来比之一般家庭“后院甩卖”(Yard sell或Garage Sell)的价格似乎略高一些。我在那次拍卖中买了一盒500页的打字纸,35个信封和一个称邮件用的磅秤,一共4美元。我认为是捡了便宜,如果买新的大概要18~20美元。
每次拍卖,前去参加的人很不少。美国人参加拍卖,固然是想买便宜货,但我觉得更多的目的是去消遣。因为一家的财产少说也有几百件,拍卖要持续一整天。所以拍卖时还有卖小吃、饮料的小贩前来服务。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捡不了几块钱的便宜,从经济上看颇不合算,所以我猜多数人是来消磨时间的。拍卖主持人用一种特别有的味的声调,以高超快速吐问的特技,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在每次叫价之后要记住以前最后一位的报价人及报价数目)。听他主持拍卖确实觉得很好玩。
拍卖不但用于破产时清理债务人的财产,也用于其他场合。例如报上刊登一位老人因健康原因迁入养老院,要将他一生收集的贝壳以及全部财产拍卖;有一家餐馆因为多年来逃税欠款几十万元,被法院宣布强行怕卖。另一则广告宣称老人亡故,依遗嘱将其财产拍卖。他生前驾的一辆汽车是1987年买的,至今己用了七年,但里程表上只走了4200哩,平均一年只走了600哩,比之一般美国家庭每辆车大约要跑1.2万哩,确实是少多了。可以看出此老人大概因健康原因,这几年内很少出门。
参加拍卖可以观察到许多书本和报纸上从来不涉及的有趣的现象。
邮资补贴
——既不利于效率,又无助于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政策的两大基本目标,然而他们有时候是互相冲突的。原先的体制是公平强调得过了头,结果是缺乏效率,大家一起受穷。后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强调效率而牺牲一时的公平。但效率和公平也并非永远互相对立,换句话说,我们很可能落入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的境况,从这种境况走出来就同时可以满足对效率和公平的追求。应该承认,现代经济学对提高效率的研究已经相当透彻,从理论到政策都有大量可贵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对公平的研究似乎大大地落后,甚至什么是公平,是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平等还在剧烈的争论之中。
经济学对提高效率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即“价格应等于边际成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公平竞争,就可使价格趋于边际成本。此时一切超额利润(在经济学中称为经济利润)将趋于消失。此时社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人们常说,美国的物价低,社会富裕,其实就是公平竞争令价格降到边际成本,结果每个百姓都亨受到杜绝了浪费的富裕生活。相反,靠着价格诈骗,欺行霸市,垄断信息。假冒伪劣来致富,少数人富了整个社会都要长期受穷。
对于垄断性产品的定价,市场所能起的作用甚为有限,此时就要靠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制定此类产品的价格时,应遵循上述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不允许对某些产品定低价,另一些产品定高价,再以高价产品的盈余去补贴低价产品的亏损(我同政府常用的原则,而且至今没有受到检讨)。除非这种定价确实有助于实现公平。譬如对高质粮食定高价,将盈利用来补贴吃低质粮食的低收入群众(即使是出于公平,政府的政策,也还得考虑是否会伤害生产低质粮食的农户)。
本文要讨论的政府对邮资的补贴(指邮资涨价之前),是既不利于效率又无助于公平的定价政策,现在一封本市平信仅贴0.1元的邮票。外地邮资仅0.2元。实际的成本已数倍于此。估计一年政府为此支付的补贴达数十亿元之巨。这笔钱补贴给了谁?给了寄信多的人。什么人寄信多?是收入高的人才多寄信。贫困山区的农民一年也不见得寄上一两封信。由于邮资偏低,可以用电话解决的事也改用信函,于是造成邮件拥挤,难于招架。所以此项补贴对效率和公平都只起坏作用。
邮政部门用什么钱来补贴这几十亿元的大窟窿?只好靠其他方面收高价。这又造成了进一步的效率损失,例如报刊杂志的发行投递费,要收到报刊个身价的35%。现在一本杂志定价多在3元以上,邮局要收1元多的发行费,远远超出了其边际成本。这种价格扭曲极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事情到此还没有完。为了争这部分利润,沈阳、大津等地组成了民营的发行网。从这里看到,放着已有的高效邮政发行系统不用,另外再去组织一套班子搞发行。社会的资源配备失当,浪费在所难免。
邮政系统为什么要补贴邮资?我曾问过邮电部的领导。答复是有助于稳定物价。可是物价水平之所以上涨恰恰是因为经济效率低,国家要拿钱搞补贴而造成的。靠国家补贴来稳定物价无异于饮鸠止渴。如果这一点不想通,物价将无望稳定下来。
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价格脱离边际成本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另一个例子是北京出租车定价脱离边际成本,表现为起价高,短距离乘客就不愿叫车;停车时间不计价,造成拒载增加,乘客叫车的时间加长;不允许豪华车降价,只能靠不公平竞争来维持生意,结果增加了空驶里程(“面的”到首都机场不允许返程拉客,要把生意让给豪华车),10公里以上加价50%,造成司机挑活,乘客中途下车,结果都是时间、精力、汽油的损失。现在北京出租车一年的营业额在50亿元以上,如果定价不当造成的损失为5%,拖延一年国民经济的整体损失就是2.5亿。主管价格的部门100年发的工资也抵不上这个零数。定价政策不能不慎。
发展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
服务和物质生产部门一样,他们的产品可以分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像理发、医疗、出租车这些服务业是最终产品;而货物运输和保险、各种批发中间商、大量计划、秘书、公关工作、股票和期货市场,银行业务中的大部分则属于中间产品,因为他们并非直接为人们服务,而是为生产服务。
过去,我们只重视物质生产部门,甚至认为服务业不但不生产物质,相反他们还从物质生产部门分享一部分产品,近乎社会的寄生阶层,所以采取限制其发展的政策。以后认识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服务,否则生活将感到不方便,或降低生活的质量,而且服务业也能创造就业机会,于是政策有了重大转变,从限制变为鼓励。这是观念上的重大进步。但承认服务业之必要性,至今似乎局限于生产最终产品的服务业,即直接为人们服务的行业。对于中间投入的服务业至今仍认为是多余的,不必要的,他们按市场原则赚了钱似乎也是分亨了别人的成果,我们经常说的“流通费用高,中间环节多,导致了生产者消费者两头受损”就是这种见解的反映。最近公布的一些政策,目的在减少中间环节,让产销直接见面,甚至限制参与中间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这种政策发展下去,必将极大地有损于整个经济的效率。
我并不打算从中间环节越少越好一脚跨到中间环节越多越好。多少环节算正好,由市场通过竞争和选择来决定,没有哪个聪明人能够一眼识破哪些环节是多余的。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是非常欠发达的。根据很简单,我国有大量通过服务的作用而节约社会成本的机会没有被利用。例如,蔬菜的城中销价和农村收购价相差甚大。大家常把这种现象归咎于中间环节加价太多。事实上正是因为从事中间环节的人太少,稀缺导致高价,中间商才能多赚钱。有人认为中间商赚的利润太大,要限制他们的人数,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只有流通环节展开充分的竞争,费用才能下降,效率才能提高。试比较中国和美国的蔬菜批发业,可以发现二者效率的巨大差别。美国各大城中一年四季蔬菜价格的变化远比中国的小,美国农业的分工非常发达,东部各州吃佛罗里达州的桔子,西部各州吃加州的桔子,全国都吃南达可大州的土豆,都吃从中美洲各国进口的香蕉。
当规定的时间到达时,主持拍卖的人宣布拍卖的法律依据,拍卖规则,特别强调所有财产全部要在当天拍卖完结。然后就开始逐件物品喊价。主持人先介绍物品的规格、状态、产地等,然后从高价开始向下喊价,待降到某一价格有人举牌认购时,再向上喊价,这样才能保证卖方的利益。据我观察,最后成交的价格要比开始有人举牌认购的价格高出一倍左右。这使我回想起拍卖理论中的一条规律,即单方向的喊价(单方向下降或向上升)会使成交价格低于有人愿意出的真正最高价。所以先降后升的喊价办法是较公平合理的。在美国,旧货是不值钱的,一件衣服即使只穿过一两次,也不能卖得原值的1/10乃至1/20。所以拍卖时成交的价格部相当低,比如一双八成新的皮鞋只卖3美元(原价估计在60美元左右),两个电熨斗只卖1美元(新品要卖30美元左右)。但拍卖的价格总的说来比之一般家庭“后院甩卖”(Yard sell或Garage Sell)的价格似乎略高一些。我在那次拍卖中买了一盒500页的打字纸,35个信封和一个称邮件用的磅秤,一共4美元。我认为是捡了便宜,如果买新的大概要18~20美元。
每次拍卖,前去参加的人很不少。美国人参加拍卖,固然是想买便宜货,但我觉得更多的目的是去消遣。因为一家的财产少说也有几百件,拍卖要持续一整天。所以拍卖时还有卖小吃、饮料的小贩前来服务。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捡不了几块钱的便宜,从经济上看颇不合算,所以我猜多数人是来消磨时间的。拍卖主持人用一种特别有的味的声调,以高超快速吐问的特技,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在每次叫价之后要记住以前最后一位的报价人及报价数目)。听他主持拍卖确实觉得很好玩。
拍卖不但用于破产时清理债务人的财产,也用于其他场合。例如报上刊登一位老人因健康原因迁入养老院,要将他一生收集的贝壳以及全部财产拍卖;有一家餐馆因为多年来逃税欠款几十万元,被法院宣布强行怕卖。另一则广告宣称老人亡故,依遗嘱将其财产拍卖。他生前驾的一辆汽车是1987年买的,至今己用了七年,但里程表上只走了4200哩,平均一年只走了600哩,比之一般美国家庭每辆车大约要跑1.2万哩,确实是少多了。可以看出此老人大概因健康原因,这几年内很少出门。
参加拍卖可以观察到许多书本和报纸上从来不涉及的有趣的现象。
邮资补贴
——既不利于效率,又无助于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政策的两大基本目标,然而他们有时候是互相冲突的。原先的体制是公平强调得过了头,结果是缺乏效率,大家一起受穷。后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强调效率而牺牲一时的公平。但效率和公平也并非永远互相对立,换句话说,我们很可能落入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的境况,从这种境况走出来就同时可以满足对效率和公平的追求。应该承认,现代经济学对提高效率的研究已经相当透彻,从理论到政策都有大量可贵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对公平的研究似乎大大地落后,甚至什么是公平,是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平等还在剧烈的争论之中。
经济学对提高效率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即“价格应等于边际成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公平竞争,就可使价格趋于边际成本。此时一切超额利润(在经济学中称为经济利润)将趋于消失。此时社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人们常说,美国的物价低,社会富裕,其实就是公平竞争令价格降到边际成本,结果每个百姓都亨受到杜绝了浪费的富裕生活。相反,靠着价格诈骗,欺行霸市,垄断信息。假冒伪劣来致富,少数人富了整个社会都要长期受穷。
对于垄断性产品的定价,市场所能起的作用甚为有限,此时就要靠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制定此类产品的价格时,应遵循上述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不允许对某些产品定低价,另一些产品定高价,再以高价产品的盈余去补贴低价产品的亏损(我同政府常用的原则,而且至今没有受到检讨)。除非这种定价确实有助于实现公平。譬如对高质粮食定高价,将盈利用来补贴吃低质粮食的低收入群众(即使是出于公平,政府的政策,也还得考虑是否会伤害生产低质粮食的农户)。
本文要讨论的政府对邮资的补贴(指邮资涨价之前),是既不利于效率又无助于公平的定价政策,现在一封本市平信仅贴0.1元的邮票。外地邮资仅0.2元。实际的成本已数倍于此。估计一年政府为此支付的补贴达数十亿元之巨。这笔钱补贴给了谁?给了寄信多的人。什么人寄信多?是收入高的人才多寄信。贫困山区的农民一年也不见得寄上一两封信。由于邮资偏低,可以用电话解决的事也改用信函,于是造成邮件拥挤,难于招架。所以此项补贴对效率和公平都只起坏作用。
邮政部门用什么钱来补贴这几十亿元的大窟窿?只好靠其他方面收高价。这又造成了进一步的效率损失,例如报刊杂志的发行投递费,要收到报刊个身价的35%。现在一本杂志定价多在3元以上,邮局要收1元多的发行费,远远超出了其边际成本。这种价格扭曲极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事情到此还没有完。为了争这部分利润,沈阳、大津等地组成了民营的发行网。从这里看到,放着已有的高效邮政发行系统不用,另外再去组织一套班子搞发行。社会的资源配备失当,浪费在所难免。
邮政系统为什么要补贴邮资?我曾问过邮电部的领导。答复是有助于稳定物价。可是物价水平之所以上涨恰恰是因为经济效率低,国家要拿钱搞补贴而造成的。靠国家补贴来稳定物价无异于饮鸠止渴。如果这一点不想通,物价将无望稳定下来。
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价格脱离边际成本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另一个例子是北京出租车定价脱离边际成本,表现为起价高,短距离乘客就不愿叫车;停车时间不计价,造成拒载增加,乘客叫车的时间加长;不允许豪华车降价,只能靠不公平竞争来维持生意,结果增加了空驶里程(“面的”到首都机场不允许返程拉客,要把生意让给豪华车),10公里以上加价50%,造成司机挑活,乘客中途下车,结果都是时间、精力、汽油的损失。现在北京出租车一年的营业额在50亿元以上,如果定价不当造成的损失为5%,拖延一年国民经济的整体损失就是2.5亿。主管价格的部门100年发的工资也抵不上这个零数。定价政策不能不慎。
发展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
服务和物质生产部门一样,他们的产品可以分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像理发、医疗、出租车这些服务业是最终产品;而货物运输和保险、各种批发中间商、大量计划、秘书、公关工作、股票和期货市场,银行业务中的大部分则属于中间产品,因为他们并非直接为人们服务,而是为生产服务。
过去,我们只重视物质生产部门,甚至认为服务业不但不生产物质,相反他们还从物质生产部门分享一部分产品,近乎社会的寄生阶层,所以采取限制其发展的政策。以后认识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服务,否则生活将感到不方便,或降低生活的质量,而且服务业也能创造就业机会,于是政策有了重大转变,从限制变为鼓励。这是观念上的重大进步。但承认服务业之必要性,至今似乎局限于生产最终产品的服务业,即直接为人们服务的行业。对于中间投入的服务业至今仍认为是多余的,不必要的,他们按市场原则赚了钱似乎也是分亨了别人的成果,我们经常说的“流通费用高,中间环节多,导致了生产者消费者两头受损”就是这种见解的反映。最近公布的一些政策,目的在减少中间环节,让产销直接见面,甚至限制参与中间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这种政策发展下去,必将极大地有损于整个经济的效率。
我并不打算从中间环节越少越好一脚跨到中间环节越多越好。多少环节算正好,由市场通过竞争和选择来决定,没有哪个聪明人能够一眼识破哪些环节是多余的。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是非常欠发达的。根据很简单,我国有大量通过服务的作用而节约社会成本的机会没有被利用。例如,蔬菜的城中销价和农村收购价相差甚大。大家常把这种现象归咎于中间环节加价太多。事实上正是因为从事中间环节的人太少,稀缺导致高价,中间商才能多赚钱。有人认为中间商赚的利润太大,要限制他们的人数,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只有流通环节展开充分的竞争,费用才能下降,效率才能提高。试比较中国和美国的蔬菜批发业,可以发现二者效率的巨大差别。美国各大城中一年四季蔬菜价格的变化远比中国的小,美国农业的分工非常发达,东部各州吃佛罗里达州的桔子,西部各州吃加州的桔子,全国都吃南达可大州的土豆,都吃从中美洲各国进口的香蕉。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