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作者:王敬瑞 更新:2021-12-04 03:06
这说明过门槛这个过程不能省略,必须按照次序来。
总之,过程不能省略。一个人成长需要过程,一个企业发展需要过程,一个地区变化需要过程,一个国家的建设也需要过程。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都是客观的发展过程。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最容易违背过程规律
过程是客观的,谁都不能违背过程这个规律。我们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并按照事物每个阶段发展的特定过程去办事。不按过程规律办事,就一定会把事情搞糟。1958年搞“大跃进”时,不少地方提出“吃饭不要钱”,甚至提出“八免费”、“十免费”等,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造成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
我国在八十年代前,经济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过程未能做出合乎实际、符合国情的科学判断,对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充分认识,把发展社会生产力看得过于容易和简单,所以制定了一些超越客观实际的政策、方针,提出了许多超阶段而又无法实现的任务,结果“欲速则不达”。这种“急于向更高阶段过渡”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故此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国情,不得不重新返回来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承认事物发展的过程并坚持走好这一过程,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提出这个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是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正因为十三大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准确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制定了符合这个过程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才使中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应承认过程的客观存在性。过程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都有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认识和遵循过程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超越或忽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步骤。超越过程就会犯急于求成的错误。但我们一些领导者在工作中往往随意下达高指标,或不切实际地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投产见效,尤其强求下级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地区的落后面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下级不顾客观条件,硬拼乱凑,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为“下级骗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为“数字出官”。这副对联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官僚主义者。另外,有些领导干部工作存在短期行为,在一地工作总想在两三年内做出惊人的成绩。由于有这样的指导思想,他们必然会急于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但这些工程多数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不是过于超前,就是脱离当地实际,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甚至给当地留下沉重的历史包袱。
过程不能省略(2)
过程可以延长和缩短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发展过程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人的能动作用可加快或延缓事物的过程。我国的近代史和我党的革命史就可说明这一问题。
从1840年起,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运动,但最后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拯救中国的道路。也就是领导革命的人们,主观认识没有与客观实际完全统一起来,因而不能使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路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后人曾这样评价毛泽东的功绩: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可能在黑暗中会徘徊更长的时间。可见,人的正确决策和主观能动作用可使事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活力明显显现,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到1957年以后,由于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开始放慢。尤其进入六十年代后期,由于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经济建设全面停滞,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隔五年上一个台阶。实际的情况是,有些地区不是隔五年而是隔两年、三年上一个台阶,经济和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有的地区和发展快的地区条件差不多,但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在全国位次逐步后移。同样的政策,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时间过程,但未得到同样的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地延缓了发展过程。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是实践论同发展阶段论的统一。它要求我们既要通观事物的全过程,预见到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使我们在工作中不迷失方向;又要善于区分发展的不同阶段,照顾到各个阶段的衔接,脚踏实地地做好现阶段工作,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办事,从而达到预定目标。
该退不能进(1)
当你觉得前进艰难,应该退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势而退。要知道,该退的时候,主观不想退,客观也在退,这种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其迟退,不如早退。迟退不仅被动,而且损失更大。对于这种暂时的退,人们往往不理解,会引起各种议论,甚至会引来各种阻力和压力。但为了大局,为了未来发展,领导者需要一种勇退的胆略,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者准备冒一定风险。
○进为趋势○以退为进○进退有度进为趋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李白的诗句道出了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一去不回的澎湃气势。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和东去的黄河水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生物界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也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样,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在某些地区、某些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倒退,但这个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却常常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在中国历史上,袁世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辛亥革命后,他企图复辟帝制,把中国再次带回到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去。当时的中国,民主和科学是大势所趋,逆历史潮流者必然自取灭亡。袁世凯的皇帝梦仅做了短短83天,就被汹涌的民主大潮淹没了。不进则退。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末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看不到身外这个世界的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地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沉痛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它告诉我们,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必然倒退。进就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各国、各地区、各大企业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都在千方百计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技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争取领先一步。春兰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厂家,拥有全国最好的摩托车生产线,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型企业。春兰占有这些全国之“最”,已有十多年了,春兰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却仍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
总之,过程不能省略。一个人成长需要过程,一个企业发展需要过程,一个地区变化需要过程,一个国家的建设也需要过程。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都是客观的发展过程。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最容易违背过程规律
过程是客观的,谁都不能违背过程这个规律。我们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并按照事物每个阶段发展的特定过程去办事。不按过程规律办事,就一定会把事情搞糟。1958年搞“大跃进”时,不少地方提出“吃饭不要钱”,甚至提出“八免费”、“十免费”等,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造成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
我国在八十年代前,经济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过程未能做出合乎实际、符合国情的科学判断,对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充分认识,把发展社会生产力看得过于容易和简单,所以制定了一些超越客观实际的政策、方针,提出了许多超阶段而又无法实现的任务,结果“欲速则不达”。这种“急于向更高阶段过渡”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故此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国情,不得不重新返回来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承认事物发展的过程并坚持走好这一过程,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提出这个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是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正因为十三大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准确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制定了符合这个过程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才使中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应承认过程的客观存在性。过程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都有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认识和遵循过程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超越或忽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步骤。超越过程就会犯急于求成的错误。但我们一些领导者在工作中往往随意下达高指标,或不切实际地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投产见效,尤其强求下级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地区的落后面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下级不顾客观条件,硬拼乱凑,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为“下级骗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为“数字出官”。这副对联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官僚主义者。另外,有些领导干部工作存在短期行为,在一地工作总想在两三年内做出惊人的成绩。由于有这样的指导思想,他们必然会急于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但这些工程多数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不是过于超前,就是脱离当地实际,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甚至给当地留下沉重的历史包袱。
过程不能省略(2)
过程可以延长和缩短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发展过程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人的能动作用可加快或延缓事物的过程。我国的近代史和我党的革命史就可说明这一问题。
从1840年起,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运动,但最后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拯救中国的道路。也就是领导革命的人们,主观认识没有与客观实际完全统一起来,因而不能使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路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后人曾这样评价毛泽东的功绩: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可能在黑暗中会徘徊更长的时间。可见,人的正确决策和主观能动作用可使事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活力明显显现,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到1957年以后,由于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开始放慢。尤其进入六十年代后期,由于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经济建设全面停滞,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隔五年上一个台阶。实际的情况是,有些地区不是隔五年而是隔两年、三年上一个台阶,经济和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有的地区和发展快的地区条件差不多,但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在全国位次逐步后移。同样的政策,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时间过程,但未得到同样的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地延缓了发展过程。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是实践论同发展阶段论的统一。它要求我们既要通观事物的全过程,预见到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使我们在工作中不迷失方向;又要善于区分发展的不同阶段,照顾到各个阶段的衔接,脚踏实地地做好现阶段工作,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办事,从而达到预定目标。
该退不能进(1)
当你觉得前进艰难,应该退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势而退。要知道,该退的时候,主观不想退,客观也在退,这种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其迟退,不如早退。迟退不仅被动,而且损失更大。对于这种暂时的退,人们往往不理解,会引起各种议论,甚至会引来各种阻力和压力。但为了大局,为了未来发展,领导者需要一种勇退的胆略,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者准备冒一定风险。
○进为趋势○以退为进○进退有度进为趋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李白的诗句道出了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一去不回的澎湃气势。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和东去的黄河水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生物界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也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样,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在某些地区、某些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倒退,但这个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却常常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在中国历史上,袁世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辛亥革命后,他企图复辟帝制,把中国再次带回到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去。当时的中国,民主和科学是大势所趋,逆历史潮流者必然自取灭亡。袁世凯的皇帝梦仅做了短短83天,就被汹涌的民主大潮淹没了。不进则退。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末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看不到身外这个世界的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地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沉痛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它告诉我们,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必然倒退。进就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各国、各地区、各大企业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都在千方百计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技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争取领先一步。春兰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厂家,拥有全国最好的摩托车生产线,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型企业。春兰占有这些全国之“最”,已有十多年了,春兰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却仍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