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作者:王敬瑞 更新:2021-12-04 03:06
规律在于摸索
邓小平爱用的一个比喻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里,“过河”好比工作,“石头”好比规律,它伏在水中,高低大小不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知道水的深浅,脚下是否踏实,才不至于一脚踩空跌进深水里。如果是趟过多次的河流,情况十分熟悉,就会知道何处水深,何处水浅,何处起伏,何处平坦,才敢放心去走。干工作也是一样,生疏的工作必有一个熟悉过程,熟悉的过程就是摸索规律的过程。“摸”就是探求,“摸”就是实践。
摸索规律重在探求。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有一个探索过程。以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天体运行规律为例,人们一开始并未认识这一规律,相反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16世纪初,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达30年的观察研究后,大胆地提出“日心说”,向代表西方神权的“地心说”提出挑战。经过许多曲折斗争之后,“日心说”终于被人们认识。现在看来,地球绕太阳转动是非常简单的常识,可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蒙昧之后,通过大胆的探索和科学的进步才得以发现这一规律。
摸索规律重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可是多年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社会主义并非十分完美,资本主义也并非一无所取,它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在长期的实践中,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社会主义的先进东西,不断自我调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制度。实际上,只要是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这一目的出发的,都是一条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之路。
为官“三把握”(2)
摸索规律要不怕失败。摸索规律往往伴随着无数次失败。每失败一次,都会得到些经验教训。违背规律多了,吃亏、上当、碰壁多了,人才能变得相对聪明一些,变得更加成熟一些,人的认识也才能更加接近客观规律。人为什么四十才能不惑,就是失败经历得多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必然途径。比如,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人为砍伐森林,破坏生态,这样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北方地区频见的沙尘暴天气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一种惩罚。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更加认识到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知道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才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实事求是才能把握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我们的愿望、动机或判断、决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比较符合事物运行的规律,进而,自觉地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办好我们的事情。让主观符合客观,让理论符合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减少瞎指挥,减少失误和失败。
实事求是就要有胆有识,敢担风险。作为一名领导者,对不切实际的事不能盲目服从,要坚持原则,敢顶压力。有时,你可能违背了上级的意图,受到了批评或处罚,但你只要在做遵循规律的事,实践会证明你是对的;有时,你可能受到表彰,戴了红花,但却做了违背规律的事,事后会被证明是错的。因此,遵循规律,需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敢于说真话,敢于担风险,不怕批评处分。“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当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就因为反冒进而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但历史最终还是给他以公正的评价。
实事求是就要以实为本,从实际出发。事无大小,深入就实。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问计,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才能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办事情要量力而行,有些事情虽然是好事,但条件和时机不成熟,就不要急于去办,硬办就会出问题。干工作要因地制宜,有些外国能办的事,中国就不能办;南方能办的事,北方就行不通。主观想象是相同的,但客观上一地有一地的不同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任何超越客观现实、主观臆断的行为,任何华而不实、不求实效的行为,任何刻意树立个人形象、制造轰动效应的行为,任何为眼前利益、部门或单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违背规律,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实事求是就要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实事求是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决策,无一不是主观主义、长官意志的产物。减少决策失误,需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听群众的意见,多听专家的意见。重大决策,不仅要集体讨论,而且要事先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我们要在规范决策程序上狠下功夫,确保人们敢讲真话,确保不同意见得到重视,确保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实事求是就要身体力行,终生实践。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每个人、每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却可以不断地、无限地接近客观事物。一个人一个时期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始终会实事求是;在一件事上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在所有事情上都会实事求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把实事求是牢记在心,扭住不放,锲而不舍,终生实践,从而使我们的眼界宽广,脚步坚实,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一步比一步接近客观真理,一次比一次更准确地把握客观规律,去争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把握平衡
大家知道,果农对果树的修剪、管理,就是调节营养供给和生长发育的平衡。当枝叶太茂盛的时候,就要剪枝、弯枝。当花果太旺盛的时候就要疏花、疏果。只有年年平衡修剪,才能连年稳产高产。领导干部要从果农的平衡技巧中受到启发,注意平衡单位的关系。一个单位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后院”起火,闹得你什么事也干不成。领导平衡关系要做到:批评人不整治人,得罪人不嫉恨人,团结不拉帮,亲近不结派。
平衡是一门特殊艺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经》。大道至简,世间万物皆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事物才能和谐发展。古老的太极图,就是我国源头文化及古代哲学最形象简明、寓意深刻的图形,黑白阴阳双鱼环抱的太极图就是一个阴阳平衡图,由此可推演出宇宙万物无不存在阴阳平衡的道理。
大自然需要平衡。白天、黑夜这种自然现象就是一种平衡。天不下雨,地有过。天与地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如果人为地长期破坏自然环境,天就要惩罚地。干旱、洪涝、沙尘暴,就是天对地的惩罚,原因是天与地之间失去了平衡。
身体需要平衡。从生理机制上看,如果人的身体内部各个器官功能不平衡,就会感到不适,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从心理机制上看,如果人的心理出现不平衡,就会坐卧不安,彻夜失眠,甚至酿成大病。
为官“三把握”(3)
家庭需要平衡。夫妻俩是家庭的核心,双方都有各自的双亲或者亲友,丈夫如平衡不好与岳父、岳母的关系,妻子如平衡不好与公公、婆婆的关系,这个家庭必然会形成不和,纠纷四起。
单位需要平衡。一个单位的平衡包括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的关系平衡。单位领导班子内部及一二把手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一二把手必须正派,必须无私,必须坚持原则,这样,就能够从诸多矛盾中解脱出来,避免内耗,形成搞好工作的合力。可以说,一个单位的平衡,关键在领导者尤其是一二把手的平衡能力。领导者必须掌握关系平衡术,公平、公正、公道,就是最好的平衡术。领导者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两条腿站稳。
关系平衡术,是领导者应把握的一门特殊艺术。越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求得平衡,就越能显示领导者领导艺术的高水平。杂技艺术中,能够做好高难度的平衡动作,便是受人欢迎的精彩表演;文学创作中,如果不反映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反映那些极不平衡的事物,作品就难以引人入胜。领导者要想从极不平衡的状态中求得矛盾关系的平衡,就必须善于运用关系平衡术。平衡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平衡点。平衡不是半斤八两,而是有侧重的辩证平衡。作为一个领导者,主要应平衡好与上级、下级、同级的关系,进而驾驭全局,化解矛盾,减少对立面,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
平衡上级关系
平衡上级关系主要是指与上级处好关系。领导者的工作大都是在其上级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上级处于指挥地位,起主导作用,上级对部下的信任程度和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的交往与关系。如果能平衡好与上级的关系,那么上下级之间关系就比较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感情因素就会增加,上级领导会从多方面给部下创造和提供方便。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在品评某个领导时,不仅注意其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而且还关注他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他与上级的关系。一般地说,上级信赖和支持的领导者,往往更具权威性、号召力和影响力,其工作和成绩容易被上级领导所肯定,其能力和才华容易被上级领导所看重,即使出现一些曲折和闪失,也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谅解。
邓小平爱用的一个比喻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里,“过河”好比工作,“石头”好比规律,它伏在水中,高低大小不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知道水的深浅,脚下是否踏实,才不至于一脚踩空跌进深水里。如果是趟过多次的河流,情况十分熟悉,就会知道何处水深,何处水浅,何处起伏,何处平坦,才敢放心去走。干工作也是一样,生疏的工作必有一个熟悉过程,熟悉的过程就是摸索规律的过程。“摸”就是探求,“摸”就是实践。
摸索规律重在探求。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有一个探索过程。以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天体运行规律为例,人们一开始并未认识这一规律,相反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16世纪初,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达30年的观察研究后,大胆地提出“日心说”,向代表西方神权的“地心说”提出挑战。经过许多曲折斗争之后,“日心说”终于被人们认识。现在看来,地球绕太阳转动是非常简单的常识,可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蒙昧之后,通过大胆的探索和科学的进步才得以发现这一规律。
摸索规律重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可是多年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社会主义并非十分完美,资本主义也并非一无所取,它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在长期的实践中,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社会主义的先进东西,不断自我调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制度。实际上,只要是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这一目的出发的,都是一条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之路。
为官“三把握”(2)
摸索规律要不怕失败。摸索规律往往伴随着无数次失败。每失败一次,都会得到些经验教训。违背规律多了,吃亏、上当、碰壁多了,人才能变得相对聪明一些,变得更加成熟一些,人的认识也才能更加接近客观规律。人为什么四十才能不惑,就是失败经历得多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必然途径。比如,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人为砍伐森林,破坏生态,这样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北方地区频见的沙尘暴天气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一种惩罚。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更加认识到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知道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才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实事求是才能把握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我们的愿望、动机或判断、决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比较符合事物运行的规律,进而,自觉地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办好我们的事情。让主观符合客观,让理论符合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减少瞎指挥,减少失误和失败。
实事求是就要有胆有识,敢担风险。作为一名领导者,对不切实际的事不能盲目服从,要坚持原则,敢顶压力。有时,你可能违背了上级的意图,受到了批评或处罚,但你只要在做遵循规律的事,实践会证明你是对的;有时,你可能受到表彰,戴了红花,但却做了违背规律的事,事后会被证明是错的。因此,遵循规律,需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敢于说真话,敢于担风险,不怕批评处分。“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当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就因为反冒进而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但历史最终还是给他以公正的评价。
实事求是就要以实为本,从实际出发。事无大小,深入就实。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问计,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才能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办事情要量力而行,有些事情虽然是好事,但条件和时机不成熟,就不要急于去办,硬办就会出问题。干工作要因地制宜,有些外国能办的事,中国就不能办;南方能办的事,北方就行不通。主观想象是相同的,但客观上一地有一地的不同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任何超越客观现实、主观臆断的行为,任何华而不实、不求实效的行为,任何刻意树立个人形象、制造轰动效应的行为,任何为眼前利益、部门或单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违背规律,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实事求是就要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实事求是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决策,无一不是主观主义、长官意志的产物。减少决策失误,需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听群众的意见,多听专家的意见。重大决策,不仅要集体讨论,而且要事先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我们要在规范决策程序上狠下功夫,确保人们敢讲真话,确保不同意见得到重视,确保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实事求是就要身体力行,终生实践。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每个人、每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却可以不断地、无限地接近客观事物。一个人一个时期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始终会实事求是;在一件事上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在所有事情上都会实事求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把实事求是牢记在心,扭住不放,锲而不舍,终生实践,从而使我们的眼界宽广,脚步坚实,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一步比一步接近客观真理,一次比一次更准确地把握客观规律,去争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把握平衡
大家知道,果农对果树的修剪、管理,就是调节营养供给和生长发育的平衡。当枝叶太茂盛的时候,就要剪枝、弯枝。当花果太旺盛的时候就要疏花、疏果。只有年年平衡修剪,才能连年稳产高产。领导干部要从果农的平衡技巧中受到启发,注意平衡单位的关系。一个单位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后院”起火,闹得你什么事也干不成。领导平衡关系要做到:批评人不整治人,得罪人不嫉恨人,团结不拉帮,亲近不结派。
平衡是一门特殊艺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经》。大道至简,世间万物皆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事物才能和谐发展。古老的太极图,就是我国源头文化及古代哲学最形象简明、寓意深刻的图形,黑白阴阳双鱼环抱的太极图就是一个阴阳平衡图,由此可推演出宇宙万物无不存在阴阳平衡的道理。
大自然需要平衡。白天、黑夜这种自然现象就是一种平衡。天不下雨,地有过。天与地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如果人为地长期破坏自然环境,天就要惩罚地。干旱、洪涝、沙尘暴,就是天对地的惩罚,原因是天与地之间失去了平衡。
身体需要平衡。从生理机制上看,如果人的身体内部各个器官功能不平衡,就会感到不适,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从心理机制上看,如果人的心理出现不平衡,就会坐卧不安,彻夜失眠,甚至酿成大病。
为官“三把握”(3)
家庭需要平衡。夫妻俩是家庭的核心,双方都有各自的双亲或者亲友,丈夫如平衡不好与岳父、岳母的关系,妻子如平衡不好与公公、婆婆的关系,这个家庭必然会形成不和,纠纷四起。
单位需要平衡。一个单位的平衡包括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的关系平衡。单位领导班子内部及一二把手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一二把手必须正派,必须无私,必须坚持原则,这样,就能够从诸多矛盾中解脱出来,避免内耗,形成搞好工作的合力。可以说,一个单位的平衡,关键在领导者尤其是一二把手的平衡能力。领导者必须掌握关系平衡术,公平、公正、公道,就是最好的平衡术。领导者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两条腿站稳。
关系平衡术,是领导者应把握的一门特殊艺术。越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求得平衡,就越能显示领导者领导艺术的高水平。杂技艺术中,能够做好高难度的平衡动作,便是受人欢迎的精彩表演;文学创作中,如果不反映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反映那些极不平衡的事物,作品就难以引人入胜。领导者要想从极不平衡的状态中求得矛盾关系的平衡,就必须善于运用关系平衡术。平衡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平衡点。平衡不是半斤八两,而是有侧重的辩证平衡。作为一个领导者,主要应平衡好与上级、下级、同级的关系,进而驾驭全局,化解矛盾,减少对立面,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
平衡上级关系
平衡上级关系主要是指与上级处好关系。领导者的工作大都是在其上级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上级处于指挥地位,起主导作用,上级对部下的信任程度和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的交往与关系。如果能平衡好与上级的关系,那么上下级之间关系就比较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感情因素就会增加,上级领导会从多方面给部下创造和提供方便。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在品评某个领导时,不仅注意其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而且还关注他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他与上级的关系。一般地说,上级信赖和支持的领导者,往往更具权威性、号召力和影响力,其工作和成绩容易被上级领导所肯定,其能力和才华容易被上级领导所看重,即使出现一些曲折和闪失,也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谅解。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