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作者:北大毕业生 更新:2021-12-03 17:59
几天之后,收到用友公司发来的offer。高兴,第一次面试,第一次拿offer。心情格外好,也让我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觉得找工作这么简单,得来全不费功夫嘛!其实我错了。
感谢用友公司,使我向着高标准前进。同时又不得不表示遗憾和内疚,最终我也还是没有选择它。
我算是最早有offer的一批,心气自然越发高了。接下来的笔试面试也没好好准备,先是北电网络,落马是自然的,但可恨的是笔试完就落马了,而且也没有引起我的足够注意。
当时我还固执地认为,北电按英语能力来刷人其实太不应该了,责任在北电,不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一次次地为自己找借口,一堆堆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像投汇丰银行、上海银行、交通总行,邮寄资料到上海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可是一个回复都没收到。接下来的IBM公司,笔试完进入一面后,二面就被刷了,收到IBM拒信,连等待队列中的机会都没有,我依然可以找到根据来麻痹自己:作为一个技术出生的人,想直接去做销售,被拒那还不是正常的吗!诸如此类,机会与我擦肩而过。寝室的几个同学都相继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早早地签了约,而我手头上依然还是用友,问题的严重性慢慢显著了。
元旦到春节,时间是很快的,各个公司也都从招人的状态慢慢转向过年,招聘会少了,笔试面试当然也就跟着少了,而我也该打点行装回家过春节。年过得七上八下的,家里人也都不再问我很多,看得出来,我心事重重。
过完年,大年初九就早早地回到了学校。不多久就收到了用友的拒信。好了,这下确实是什么都没有了!轻装上阵,认认真真准备三场笔试吧。先是海关总署信息中心,然后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单位,最后一个就是甲骨文公司。很多同学在家都过完元宵才回学校,毕竟是上班前最后一次春节了,而且传说上班后假日都特别少!宿舍所在的那一层,基本上就我一个人回了学校,真安静啊。压力和包袱依然比较重,我已经从原来一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改成了两周一次电话,父母也不提找工作的事,怕给我压力,而这反而使我更加难过。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走路都快犯迷糊了,只要不追汽车车尾,我就算胜利!折磨,我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路就在脚下(2)
信心,我需要信心。海关信息中心笔试完就打电话通知面试,我有同学收到了,我是后来才接到的,开始有点信心了。接着是人民银行的笔试,在外经贸大学。那天的风特别大,笔试是上午考英语,下午考专业,中午我就顶着风在校园中瞎逛。一个人,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什么都没想,只是一个劲儿的走。考完试感觉不错,结果不出所料,杀到了人民银行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七八个面一个的阵势,不可谓不壮观了,这也就是在中国银行的面试中我才遇到,也算使面试又完整了一把。第二天就安排去体检,抽血,而且抽了两管!不过抽得很开心,估计和学生时代献完血后拿着几百块营养费的心情差不离吧。但最终也不清楚为什么人民银行没有给我offer。
虽然这两次的结果都成了历史的疑团,但是在我的求职史上功不可没,让我信心百倍的迎接我最向往的笔试和面试——甲骨文。
能被甲骨文公司选中参加笔试就是很运气的一件事。有同学上网投了简历,却没有笔试资格,有勇气霸王笔的人不是很多,尤其是笔试的日子还定在2月14日,外国人的情人节这一天。
笔试前几天我就拿出往日复习准备期末考试的劲头,认认真真地看书,做题。这一次,我不会再轻易失手了。但愿以前的任何成功和失败都能在情人节那天得到回报!这一次,我不能输!拼了!
顺利,笔试的感觉就是这一个词!我开始有点好预感,很难得的预感。收到安排面试的电话,兴奋。短暂的兴奋过后,就立刻奔图书馆查资料,看书,练习口语。同学也觉得我那几天神采奕奕的,一改往日的消沉,仿佛拿了offer似的。见到他们,我也总是信心十足地跟他们说:“我还在路上。”
面试,多么简单的一个词,这一次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面试,决定着我以后的发展。也许是经过的事情多了,也可能离当时的情景远了,但是心里依然还留有那份激动。当我打开邮箱,看到甲骨文公司寄来的offer邮件的时候,那一霎那惶恐胜于激动,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恶作剧吧!同学说当时的我跟范进差不多,不过我想和范进比我可差远了,中举之后的范进怎么也得是一个地区专员的级别吧,而我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高级蓝领!
路漫漫,夜正长。
和很多求职的朋友一样,我是一个平凡的的人;但我坚信尽自己的能力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实用也是最现实的。
满意的工作,大家都能找得到,去掉那些花拳秀腿,老老实实的做事,坚持就是胜利。
感谢生活,它让我们坚强。再有,还是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无关职业(1)
张冉,女,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硕士生,现就职于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Subtle is the lord” 好像是爱因斯坦一句名言,关于这句话,我把它剽窃过来,解释为:只有细节才能拯救人类。对于像我一样即将步入工作的毕业生,关键就是克服急躁的毛病,把心情放的平和一些,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无关职业
张冉
碧桃开了,玉兰花也开了,丁香恣意的香味弥漫了校园。骑着单车,穿行在未名湖畔的花荫树影之中,心情,新鲜的象刚出炉的面包,连同这个春天,一起恣意的飞扬。
此刻,关于那个漫长冬季求职的辛酸被一扫而光。
我知道,属于我的季节来到了。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关于这种彻底的乐观,我解释为“健忘”,意即只有痛苦的经历,没有痛苦的回忆。我天真,并且相信,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得从新开始。
这是一种态度,关乎生活,无关求职。
但有了这种态度,在求职的过程中,就有了心理的优势。放松,并能够充分的表现自我。
有了这种态度,即使一个人对一份职业很不满意,但他仍然拥有全世界。
2004年,经历过求职的一番酸甜苦辣之后,我得到的工作机会有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环球市场,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北京晚报广告部市场研究处,其余进入终面的有新华社参编部,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等。
然而,准备找工作的决定是仓促的。临近毕业,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尚存着种种的迷惘,对继续求学还是工作犹豫不决。彼时的我,正忙着准备托福和GRE考试,打算出国攻读传播学的博士,反思起来,这种选择多半是出于肤浅地追逐出国的潮流,而实际上,我对学术一直存在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敷衍态度。2003年11月中旬,由于出国动力不足,我放弃了这种念头,开始找工作。这时许多大的外企包括外交部等单位早已启动招聘程序了,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喜爱的单位都没有来得及投递简历,多少有些惋惜。还好,既然下定决心找工作,之后我就一心一意的盯在北大校园BBS的找工作版上,跟许多一起找工作或已经工作的同学沟通,以保证自己得到充分的信息。
2004年就业市场的一大特色就是招聘程序多数都通过网络进行,我参加的几场传统的各展览中心举办的招聘会,除了赶过去支付门票和场内价格不菲的简历复印费用,几乎无功而返。许多在场的招聘单位也只是为了宣传。一般来说,稍具规模的公司和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接收简历。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很强烈的一点感触是,如何利用网络,更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与人沟通,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必备的一项技能。
我的战略是多投简历,多争取机会, 拿到offer后再进行选择取舍。在投递简历时,根据兴趣和专长,我考虑的行业面主要集中在传媒和外企这两个方面,此外我还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像每个刚开始找工作的毕业生一样,2003年11月份的我,充满自信,饱含激情,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一流学府的硕士学历,半年欧洲交流经验,专业八级的外语水平,宽广的综合知识面,丰富的媒体实习经验……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垂头丧气了。当我们的教育在大声呐喊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时候,就业市场却并没有打开太多机会的门。我应聘的新华社参编部和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需要的人才都非常专业化,比如新华社参编部主要需要书面英语翻译人才,除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外,一天八小时对着电脑的翻译工作需要练就非常沉静稳重的性格。而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基本上要达到专业高级翻译的水平。在投递这些简历之前,我对他们的了解是有限的,信息的欠缺导致了选择的错位。
感谢用友公司,使我向着高标准前进。同时又不得不表示遗憾和内疚,最终我也还是没有选择它。
我算是最早有offer的一批,心气自然越发高了。接下来的笔试面试也没好好准备,先是北电网络,落马是自然的,但可恨的是笔试完就落马了,而且也没有引起我的足够注意。
当时我还固执地认为,北电按英语能力来刷人其实太不应该了,责任在北电,不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一次次地为自己找借口,一堆堆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像投汇丰银行、上海银行、交通总行,邮寄资料到上海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可是一个回复都没收到。接下来的IBM公司,笔试完进入一面后,二面就被刷了,收到IBM拒信,连等待队列中的机会都没有,我依然可以找到根据来麻痹自己:作为一个技术出生的人,想直接去做销售,被拒那还不是正常的吗!诸如此类,机会与我擦肩而过。寝室的几个同学都相继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早早地签了约,而我手头上依然还是用友,问题的严重性慢慢显著了。
元旦到春节,时间是很快的,各个公司也都从招人的状态慢慢转向过年,招聘会少了,笔试面试当然也就跟着少了,而我也该打点行装回家过春节。年过得七上八下的,家里人也都不再问我很多,看得出来,我心事重重。
过完年,大年初九就早早地回到了学校。不多久就收到了用友的拒信。好了,这下确实是什么都没有了!轻装上阵,认认真真准备三场笔试吧。先是海关总署信息中心,然后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单位,最后一个就是甲骨文公司。很多同学在家都过完元宵才回学校,毕竟是上班前最后一次春节了,而且传说上班后假日都特别少!宿舍所在的那一层,基本上就我一个人回了学校,真安静啊。压力和包袱依然比较重,我已经从原来一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改成了两周一次电话,父母也不提找工作的事,怕给我压力,而这反而使我更加难过。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走路都快犯迷糊了,只要不追汽车车尾,我就算胜利!折磨,我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路就在脚下(2)
信心,我需要信心。海关信息中心笔试完就打电话通知面试,我有同学收到了,我是后来才接到的,开始有点信心了。接着是人民银行的笔试,在外经贸大学。那天的风特别大,笔试是上午考英语,下午考专业,中午我就顶着风在校园中瞎逛。一个人,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什么都没想,只是一个劲儿的走。考完试感觉不错,结果不出所料,杀到了人民银行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七八个面一个的阵势,不可谓不壮观了,这也就是在中国银行的面试中我才遇到,也算使面试又完整了一把。第二天就安排去体检,抽血,而且抽了两管!不过抽得很开心,估计和学生时代献完血后拿着几百块营养费的心情差不离吧。但最终也不清楚为什么人民银行没有给我offer。
虽然这两次的结果都成了历史的疑团,但是在我的求职史上功不可没,让我信心百倍的迎接我最向往的笔试和面试——甲骨文。
能被甲骨文公司选中参加笔试就是很运气的一件事。有同学上网投了简历,却没有笔试资格,有勇气霸王笔的人不是很多,尤其是笔试的日子还定在2月14日,外国人的情人节这一天。
笔试前几天我就拿出往日复习准备期末考试的劲头,认认真真地看书,做题。这一次,我不会再轻易失手了。但愿以前的任何成功和失败都能在情人节那天得到回报!这一次,我不能输!拼了!
顺利,笔试的感觉就是这一个词!我开始有点好预感,很难得的预感。收到安排面试的电话,兴奋。短暂的兴奋过后,就立刻奔图书馆查资料,看书,练习口语。同学也觉得我那几天神采奕奕的,一改往日的消沉,仿佛拿了offer似的。见到他们,我也总是信心十足地跟他们说:“我还在路上。”
面试,多么简单的一个词,这一次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面试,决定着我以后的发展。也许是经过的事情多了,也可能离当时的情景远了,但是心里依然还留有那份激动。当我打开邮箱,看到甲骨文公司寄来的offer邮件的时候,那一霎那惶恐胜于激动,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恶作剧吧!同学说当时的我跟范进差不多,不过我想和范进比我可差远了,中举之后的范进怎么也得是一个地区专员的级别吧,而我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高级蓝领!
路漫漫,夜正长。
和很多求职的朋友一样,我是一个平凡的的人;但我坚信尽自己的能力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实用也是最现实的。
满意的工作,大家都能找得到,去掉那些花拳秀腿,老老实实的做事,坚持就是胜利。
感谢生活,它让我们坚强。再有,还是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无关职业(1)
张冉,女,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硕士生,现就职于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Subtle is the lord” 好像是爱因斯坦一句名言,关于这句话,我把它剽窃过来,解释为:只有细节才能拯救人类。对于像我一样即将步入工作的毕业生,关键就是克服急躁的毛病,把心情放的平和一些,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无关职业
张冉
碧桃开了,玉兰花也开了,丁香恣意的香味弥漫了校园。骑着单车,穿行在未名湖畔的花荫树影之中,心情,新鲜的象刚出炉的面包,连同这个春天,一起恣意的飞扬。
此刻,关于那个漫长冬季求职的辛酸被一扫而光。
我知道,属于我的季节来到了。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关于这种彻底的乐观,我解释为“健忘”,意即只有痛苦的经历,没有痛苦的回忆。我天真,并且相信,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得从新开始。
这是一种态度,关乎生活,无关求职。
但有了这种态度,在求职的过程中,就有了心理的优势。放松,并能够充分的表现自我。
有了这种态度,即使一个人对一份职业很不满意,但他仍然拥有全世界。
2004年,经历过求职的一番酸甜苦辣之后,我得到的工作机会有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环球市场,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北京晚报广告部市场研究处,其余进入终面的有新华社参编部,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等。
然而,准备找工作的决定是仓促的。临近毕业,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尚存着种种的迷惘,对继续求学还是工作犹豫不决。彼时的我,正忙着准备托福和GRE考试,打算出国攻读传播学的博士,反思起来,这种选择多半是出于肤浅地追逐出国的潮流,而实际上,我对学术一直存在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敷衍态度。2003年11月中旬,由于出国动力不足,我放弃了这种念头,开始找工作。这时许多大的外企包括外交部等单位早已启动招聘程序了,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喜爱的单位都没有来得及投递简历,多少有些惋惜。还好,既然下定决心找工作,之后我就一心一意的盯在北大校园BBS的找工作版上,跟许多一起找工作或已经工作的同学沟通,以保证自己得到充分的信息。
2004年就业市场的一大特色就是招聘程序多数都通过网络进行,我参加的几场传统的各展览中心举办的招聘会,除了赶过去支付门票和场内价格不菲的简历复印费用,几乎无功而返。许多在场的招聘单位也只是为了宣传。一般来说,稍具规模的公司和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接收简历。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很强烈的一点感触是,如何利用网络,更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与人沟通,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必备的一项技能。
我的战略是多投简历,多争取机会, 拿到offer后再进行选择取舍。在投递简历时,根据兴趣和专长,我考虑的行业面主要集中在传媒和外企这两个方面,此外我还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像每个刚开始找工作的毕业生一样,2003年11月份的我,充满自信,饱含激情,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一流学府的硕士学历,半年欧洲交流经验,专业八级的外语水平,宽广的综合知识面,丰富的媒体实习经验……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垂头丧气了。当我们的教育在大声呐喊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时候,就业市场却并没有打开太多机会的门。我应聘的新华社参编部和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需要的人才都非常专业化,比如新华社参编部主要需要书面英语翻译人才,除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外,一天八小时对着电脑的翻译工作需要练就非常沉静稳重的性格。而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基本上要达到专业高级翻译的水平。在投递这些简历之前,我对他们的了解是有限的,信息的欠缺导致了选择的错位。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