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林锐 更新:2021-12-03 17:32
我也将博士毕业,就要论为三手贷贱卖了。真羡慕那些比我年轻的学士、硕士们,他们可以远走高飞,唉!
4.2 可行性分析案例——投资软件公司失败的教训
谈到软件产业,不能不提及比尔·盖茨与Microsoft公司。因为比尔·盖茨创建了Microsoft公司并成为世界首富的事实,使得无数从事软件工作的人们心存同样的梦想。有太多人急着想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有个年青人发明了一种汉字输入法,便在媒体上放言欲覆盖比尔·盖茨。中央电视台特冲动地把一个上了年纪的院士请来,让他谈谈自己与比尔·盖茨的比较,害得这位院士一个劲地辨解自己不是中国的比尔·盖茨。
近几年来,一批Internet英雄企业如Yahoo、Netscape兴起。尤如打破了秦始皇一统的天下,重返春秋战国时代。让软件人员走出了Microsoft的阴影,看到了阳光灿烂的软件世界。于是各色各样小不点儿的软件公司在国内遍地开花。
打破水缸的小孩子很多,但并不见得就会有司马光的业绩。由于“经济、技术、社会环境、人的因素存在差异,有些事情美国人能做成,我们模仿着做未必就能做得成功。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我们的国力薄弱,实在容不得把有限的火种扔到不毛之地。所以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不可行,就不要急着去做。本节三个案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我力求讲清楚错在哪里,并总结经验教训。希望读者看后能提高警惕,免犯相同的错误。
4.2.1可行性分析案例之一
这个案例讲述我从开公司到关闭公司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我从本科三年级开始编写图形程序,一见钟情后便如痴如醉,不管一切地抛弃了本科与硕士的微电子专业。1997年春季,我到了向往已久的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读博士学位。我幸福地幻想着大干一番自己喜爱的专业。开学的第一天,我兴冲冲地奔向实验室。进门不到5分钟,就因不懂规矩被看门的年青女子训了几次。为了不再冒犯规矩,我就老老实实地抓起一份计算机报纸并且站着阅读。突然一个气得脸色铁青的男人(机房管理员之一)对我断喝:“你在干什么!你怎么可以不经允许就翻看别人的报纸!”我就象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飘飘然地去拥抱梦中情人,不料迎来两个耳光,此下场比《猫和老鼠》中的猫还惨。
不出几日,我就发现实验室里人们大多轻言寡语、小心翼翼、井水不犯河水。初到此实验室的北方同学极为迷惑地问我:“你们浙江人是不是都这个德性?我看你不太象嘛。”
如果不允许一个男人在工作时仰天大笑,这样的地方不去也罢。
我颇费周折地考入CAD&CG实验室,却尚未热身就全力而退,决心自立门户(至今我都没有用实验室的计算机编过一行程序)。
那时我穷困潦倒,只有一床,一盆,一壶,一碗。我那些穷朋友们象挤牙膏一样挤一些钱资肋我。我买了一台计算机,就在宿舍里开发软件。1997年8月,我去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软件展示。路费也是借的,同学为我壮胆时说:“如果不能获奖,就回到实验室干活吧。”我说一定会拿第一名,这是必须实现的近期目标。
于是我拿了第一名,号称大学生“软件明星”。回到浙大后没啥反应,我就向杭州的几个报社发一份简讯。不久有一个记者来采访我,谈了一天,我发现记者还是不太明白,干脆自己写新闻报道,并且含蓄地做了一个广告:万事俱备,只待投资。10月份我被评上浙江省青年英才(大学生代表),又获得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特等奖。我到东软集团(沈阳)参加“民族软件产业青年论坛”,大不咧咧地作了一次演讲。由于我能说会道,频频上电视,引来近10个投资者。我选择了一位年龄比我大一倍、非常精明的商人作合伙人,成立了“杭州临境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彼时,我可谓光芒四射,卓而不群,名片上印着“以振兴民族软件产业为已任,做真实、正直、优秀的科技人员。”浙江大学想开除我,被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安抚住。
我当时想开发一套名为Soft3D的图形系统,此系统下至开发工具,上至应用软件,无所不包。公司名字起为“临境”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身临其境,这是我对图形技术的追求;二是表示快到了与SGI公司称兄道弟的境界,这是我对事业的追求。
我从实验室挖来一位聪明绝顶的师弟做技术伙伴(他的头明显比我的大,估计其脑容量至少是我1.5倍)。我曾经以师兄的身份为他洗过一双袜子,他因此觉得我是个好人。我俩一拍即合,常常为Soft3D的设计方案自我倾倒。一想到Microsoft公司的二维Windows系统即将被Soft3D打击得狼狈不堪时,我们就乐不可支,冲劲十足。到了1998年7月份,我们做了一套既不是科研又不全象商品的软件,我宣传了几个月都没有人要。1998年10月份,我用光了30万元资金,只好关闭公司。不久我被一位朋友捉到北大方正去“劳改”,两个月后我才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失败了。
在失败一周年来临之际,我客观地从可行性分析角度说明了我和投资方所犯的错误,写此文以祭我那幼年夭折的软件公司。
一、我的主要错误
(1)年青气盛,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想一下子做成石破天惊的事。我的设计方案技术难度很大(有一些是热门的研究课题),只有3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根本没有财力与技术力量去做这种事。分析经济与技术可行性,即可否定我的设计方案。
(2)我以技术为中心而没有以市场为中心去做产品,以为自己喜欢的软件别人也一定喜欢。我涉足的是在国内尚不成候的市场,我无法估计这市场有多大,人们到底要什么。伙伴们跟着我瞎忙乎一整年,结果做出一个洋洋洒洒没人要的软件。分析市场可行性也可否定我的设计方案。
(3)我做到了“真实、正直”,但并没有达到优秀的程度。我曾得到很多炫目的荣誉,但学生时代的荣誉只是一种鼓励,并不是对我才能和事业的确认。正因为我不够优秀,学识浅薄,加上没有更高水平的人指点我,才会把事情搞砸了。
二、投资方的错误
(1)投资方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把我的设计方案交给美国的一个软件公司分析,结论是否定的。但他觉得我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希望可以做成功其它事情,即使Soft3D软件做不成功,只要挣到钱就行。这种赌博心态使得正确的可行性分析变得毫无价值。
(2)由于我不懂商业,又象所有单纯的学生那样容易相信别人。他让我写下了不公正的合同,我竟然向他借钱买下本来就属于我的30%技术股份。他名为投资方,实质上双方各出了一半的资金(他出51%,我出49%)。他在明知Soft3D软件不能成功的情况下,却为了占我的便宜而丧失了应有的精明,最终导致双方都损失。
关闭公司时,他搬走了所有的固定财产。我明明投入了技术,又亏了15万元,却一无所得。几个月后当我意识到不公平而找他协商时,他说:“只能怨你自己愚蠢,读到博士,连张合同都看不懂。”
我觉得自己在此事上虽愚但不蠢,诚实正直的品质加上不懈的努力会让我变得有智慧。自己的奋斗没什么可以后悔的,学到的远比失去的多,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4.2.2 可行性分析案例之二
1999年3月,一位与我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的朋友请我帮忙,对一份长达8页的投资方案:
《万向为什么不投资互联?》
——“中国供应商信息网”引资方案
(以下简称“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万向集团是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老大,有的是钱,找它投资真的是找对了。我当时忙着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正在复习本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耐烦地看完那份“引资方案”,觉得比我去年写的Soft3D设计方案荒唐十倍以上,于是毫不迟疑地否决。
朋友问:“为什么?”
我答曰:“因为内行的人都会否决。”
朋友嘲笑:“这是废话,如果投资者都是内行的话,就不用请人分析了。你要写出让农民企业家看得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才叫有水平。”
我说:“好,好,就看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的份上,帮你一把。”
于是我就为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一群农民伯伯写了一份6页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此“引资方案”是个很典型的不可行方案,我将摘录一部分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我不认识写“引资方案”的人,虽然批评很多,但是我对他(她)本人毫无恶意。由于我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写给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看的,文中采用较为形象的日常事例来比喻、解释信息产业的一些现象。这些比喻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可能是不严谨的。
该“引资方案”有四段主要内容,每段的主题思想简述如下。
第一段,介绍了Internet企业的红火,得出一些结论,这是“建议投资互联网”的关键论据之一。
4.2 可行性分析案例——投资软件公司失败的教训
谈到软件产业,不能不提及比尔·盖茨与Microsoft公司。因为比尔·盖茨创建了Microsoft公司并成为世界首富的事实,使得无数从事软件工作的人们心存同样的梦想。有太多人急着想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有个年青人发明了一种汉字输入法,便在媒体上放言欲覆盖比尔·盖茨。中央电视台特冲动地把一个上了年纪的院士请来,让他谈谈自己与比尔·盖茨的比较,害得这位院士一个劲地辨解自己不是中国的比尔·盖茨。
近几年来,一批Internet英雄企业如Yahoo、Netscape兴起。尤如打破了秦始皇一统的天下,重返春秋战国时代。让软件人员走出了Microsoft的阴影,看到了阳光灿烂的软件世界。于是各色各样小不点儿的软件公司在国内遍地开花。
打破水缸的小孩子很多,但并不见得就会有司马光的业绩。由于“经济、技术、社会环境、人的因素存在差异,有些事情美国人能做成,我们模仿着做未必就能做得成功。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我们的国力薄弱,实在容不得把有限的火种扔到不毛之地。所以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不可行,就不要急着去做。本节三个案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我力求讲清楚错在哪里,并总结经验教训。希望读者看后能提高警惕,免犯相同的错误。
4.2.1可行性分析案例之一
这个案例讲述我从开公司到关闭公司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我从本科三年级开始编写图形程序,一见钟情后便如痴如醉,不管一切地抛弃了本科与硕士的微电子专业。1997年春季,我到了向往已久的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读博士学位。我幸福地幻想着大干一番自己喜爱的专业。开学的第一天,我兴冲冲地奔向实验室。进门不到5分钟,就因不懂规矩被看门的年青女子训了几次。为了不再冒犯规矩,我就老老实实地抓起一份计算机报纸并且站着阅读。突然一个气得脸色铁青的男人(机房管理员之一)对我断喝:“你在干什么!你怎么可以不经允许就翻看别人的报纸!”我就象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飘飘然地去拥抱梦中情人,不料迎来两个耳光,此下场比《猫和老鼠》中的猫还惨。
不出几日,我就发现实验室里人们大多轻言寡语、小心翼翼、井水不犯河水。初到此实验室的北方同学极为迷惑地问我:“你们浙江人是不是都这个德性?我看你不太象嘛。”
如果不允许一个男人在工作时仰天大笑,这样的地方不去也罢。
我颇费周折地考入CAD&CG实验室,却尚未热身就全力而退,决心自立门户(至今我都没有用实验室的计算机编过一行程序)。
那时我穷困潦倒,只有一床,一盆,一壶,一碗。我那些穷朋友们象挤牙膏一样挤一些钱资肋我。我买了一台计算机,就在宿舍里开发软件。1997年8月,我去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软件展示。路费也是借的,同学为我壮胆时说:“如果不能获奖,就回到实验室干活吧。”我说一定会拿第一名,这是必须实现的近期目标。
于是我拿了第一名,号称大学生“软件明星”。回到浙大后没啥反应,我就向杭州的几个报社发一份简讯。不久有一个记者来采访我,谈了一天,我发现记者还是不太明白,干脆自己写新闻报道,并且含蓄地做了一个广告:万事俱备,只待投资。10月份我被评上浙江省青年英才(大学生代表),又获得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特等奖。我到东软集团(沈阳)参加“民族软件产业青年论坛”,大不咧咧地作了一次演讲。由于我能说会道,频频上电视,引来近10个投资者。我选择了一位年龄比我大一倍、非常精明的商人作合伙人,成立了“杭州临境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彼时,我可谓光芒四射,卓而不群,名片上印着“以振兴民族软件产业为已任,做真实、正直、优秀的科技人员。”浙江大学想开除我,被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安抚住。
我当时想开发一套名为Soft3D的图形系统,此系统下至开发工具,上至应用软件,无所不包。公司名字起为“临境”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身临其境,这是我对图形技术的追求;二是表示快到了与SGI公司称兄道弟的境界,这是我对事业的追求。
我从实验室挖来一位聪明绝顶的师弟做技术伙伴(他的头明显比我的大,估计其脑容量至少是我1.5倍)。我曾经以师兄的身份为他洗过一双袜子,他因此觉得我是个好人。我俩一拍即合,常常为Soft3D的设计方案自我倾倒。一想到Microsoft公司的二维Windows系统即将被Soft3D打击得狼狈不堪时,我们就乐不可支,冲劲十足。到了1998年7月份,我们做了一套既不是科研又不全象商品的软件,我宣传了几个月都没有人要。1998年10月份,我用光了30万元资金,只好关闭公司。不久我被一位朋友捉到北大方正去“劳改”,两个月后我才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失败了。
在失败一周年来临之际,我客观地从可行性分析角度说明了我和投资方所犯的错误,写此文以祭我那幼年夭折的软件公司。
一、我的主要错误
(1)年青气盛,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想一下子做成石破天惊的事。我的设计方案技术难度很大(有一些是热门的研究课题),只有3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根本没有财力与技术力量去做这种事。分析经济与技术可行性,即可否定我的设计方案。
(2)我以技术为中心而没有以市场为中心去做产品,以为自己喜欢的软件别人也一定喜欢。我涉足的是在国内尚不成候的市场,我无法估计这市场有多大,人们到底要什么。伙伴们跟着我瞎忙乎一整年,结果做出一个洋洋洒洒没人要的软件。分析市场可行性也可否定我的设计方案。
(3)我做到了“真实、正直”,但并没有达到优秀的程度。我曾得到很多炫目的荣誉,但学生时代的荣誉只是一种鼓励,并不是对我才能和事业的确认。正因为我不够优秀,学识浅薄,加上没有更高水平的人指点我,才会把事情搞砸了。
二、投资方的错误
(1)投资方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把我的设计方案交给美国的一个软件公司分析,结论是否定的。但他觉得我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希望可以做成功其它事情,即使Soft3D软件做不成功,只要挣到钱就行。这种赌博心态使得正确的可行性分析变得毫无价值。
(2)由于我不懂商业,又象所有单纯的学生那样容易相信别人。他让我写下了不公正的合同,我竟然向他借钱买下本来就属于我的30%技术股份。他名为投资方,实质上双方各出了一半的资金(他出51%,我出49%)。他在明知Soft3D软件不能成功的情况下,却为了占我的便宜而丧失了应有的精明,最终导致双方都损失。
关闭公司时,他搬走了所有的固定财产。我明明投入了技术,又亏了15万元,却一无所得。几个月后当我意识到不公平而找他协商时,他说:“只能怨你自己愚蠢,读到博士,连张合同都看不懂。”
我觉得自己在此事上虽愚但不蠢,诚实正直的品质加上不懈的努力会让我变得有智慧。自己的奋斗没什么可以后悔的,学到的远比失去的多,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4.2.2 可行性分析案例之二
1999年3月,一位与我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的朋友请我帮忙,对一份长达8页的投资方案:
《万向为什么不投资互联?》
——“中国供应商信息网”引资方案
(以下简称“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万向集团是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老大,有的是钱,找它投资真的是找对了。我当时忙着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正在复习本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耐烦地看完那份“引资方案”,觉得比我去年写的Soft3D设计方案荒唐十倍以上,于是毫不迟疑地否决。
朋友问:“为什么?”
我答曰:“因为内行的人都会否决。”
朋友嘲笑:“这是废话,如果投资者都是内行的话,就不用请人分析了。你要写出让农民企业家看得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才叫有水平。”
我说:“好,好,就看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的份上,帮你一把。”
于是我就为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一群农民伯伯写了一份6页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此“引资方案”是个很典型的不可行方案,我将摘录一部分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我不认识写“引资方案”的人,虽然批评很多,但是我对他(她)本人毫无恶意。由于我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写给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看的,文中采用较为形象的日常事例来比喻、解释信息产业的一些现象。这些比喻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可能是不严谨的。
该“引资方案”有四段主要内容,每段的主题思想简述如下。
第一段,介绍了Internet企业的红火,得出一些结论,这是“建议投资互联网”的关键论据之一。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