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作者:虚待斋    更新:2021-12-03 11:30
  杀完了人,还是心神不定,每次外出前,竟然要派人在京城反复搜查,有一次竟大搜5天。
  称帝之前,王莽已经杀了两个儿子,老大王宇、老二王获,还剩两个儿子,老三王临、老四王安。王安是个傻子,神志不清,王莽就立老三王临为太子。但王临的儿子王宗,老是和大臣们私下往来走动,嘀嘀咕咕,王莽就怀疑他,派人秘密调查,查出来吓一跳,居然是要谋反。也不知道是怎么查的。王莽怒不可遏,立即赐王宗自尽。他老爹王临也受连累,被废为义阳王,又被赶出京城。傻子王安也不知为啥跟着受连累,被贬为新迁王,赶出京城。
  王临被赶走后,给他老妈写信,说皇上对子孙太严酷了,前些年大哥、二哥都在三十岁那年被杀,我估计也活不过三十岁了。正好就在他三十岁那年,王莽查出来一件事,王临在侍奉母亲的时候,和母亲的一个丫头原碧私通,而这个丫头也曾经跟王莽上过床。事情败露后,王莽给王临送去毒药,逼他自杀,又把原碧和审理原碧的官员全部处死,掩人耳目。
  王莽的老婆王夫人,大半辈子都让王莽辖制着穿破衣烂衫,这下又死了三个儿子,女儿也是寡妇,怎能不难过。就哭啊哭啊,把眼睛哭瞎了。王莽杀子杀孙,家里愁云惨雾,自己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王莽改制
  现在通行的说法,新朝的灭亡是王莽改制的结果。在我看来,改制削弱了王莽的统治,但远远不到会导致灭亡的程度。王莽改制,原因简单,想法不错,执行很难,结果不好,但并不足以动摇统治。
  改制原因:王莽自小读的是儒家经典,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儒家的,要缔造一个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王道乐土”。他认为古代社会中,人人平等,可是到了后来,互相争夺,遂发生不平等现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穷人则一无所有。男子沦为奴隶,女子沦为婢女。幸而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妇,终年辛苦耕种,却不能吃饱。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王莽称帝后,就想实施一连串新的社会政策,这就是“改制”的原因。
  改制内容:一、土地国有:私人不准买卖,恢复1200年以前已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没有土地的农夫(佃农),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二、冻结奴隶制度:虽没有马上废止,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奴隶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使它最终自然消灭。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他劳役,在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
  三、改革币制:王莽上台后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从前任何富豪都可制造银钱,王莽收回这种授权。他先后五次改变币制,币值越铸越大,钱却越来越轻,政府从中掠夺了大量财富,也对商品交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四、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盐专卖,铁器专卖。山上水中的天然资源,都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开采。
  五、建立贷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但为了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政府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
  六、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粮食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买。求过于供时,政府即行卖出,以阻止物价上涨。
  七、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妇女们家庭养蚕织布,从前都自由经营,现在新政府都课征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
  执行很难、结果不好:王莽是忠实的儒家学派之徒,而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是崇古。所以王莽的眼光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他对他诊断出来的社会疾病的治疗,认为只要吃下古老儒书上所用的那些古药,就可痊愈。但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像土地重新分配,固然很好,可是王莽坚持恢复井田制,却根本做不到。脚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后看,仅这一点,就注定他必然跌倒。
  那个时代还没有推动这么庞大改革的技术能力,像贷款利息和所得税,都是“纯利”的十分之一,这涉及到复杂的成本会计,当时恐怕很少有人可以胜任。同时,即令有此人才,王莽更需要一个有组织的干部集团去执行。但他仰仗的却只是行政命令,把所有责任都加到行政官员身上,而行政官员大多数都腐败无耻。
  王莽没有办法控制丧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击。土地国有使地主怨恨,禁止奴隶买卖使奴隶主和奴隶贩子怨恨,强迫劳动使贵族和一些地痞流氓寄生虫怨恨,禁止铸钱使富豪怨恨。这些怨恨容易掩盖因改革而受益者的欢呼和感谢。一遇机会,丧失利益者就向改革反击。
  并不足以动摇统治:王莽改制中对经济影响较大的,一是土地制度,二是货币制度。至于专卖制度,西汉时武帝已实行过,东汉后来也有,后来的封建王朝也都实行。贷款制度客观上剥削了农民,但受害更深的还是中小地主。征收所得税也是如此。禁止买卖奴隶,更是于农民没有啥损失。就是土地制度,对于无地的农民来说也没有损失,损失的只是有地的富裕一点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叫富农,还是叫地主,也不好说)。而货币制度呢,西汉时农民多是实物交易,基本不用货币,无论怎么改,跟他们也没多大关系。王莽改制实际上触犯的是地主的利益,于农民没多大关系。即使是土地制度和禁止买卖奴隶,实行了几年后王莽也废除了,所以说,仅仅王莽改制是不至于引起农民起义的。
  从时间上来看,王莽改制从他登基的第二年(始建国元年,9)就开始了,但直到天凤四年(17)才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绿林起义,且势力只局限在长江中游一带,闹不出大动静,王莽也并不是太在乎。直到地皇三年(22),山东境内的流民达到几十万人,赤眉军突然壮大,形势才急转直下,下一年赤眉军攻入京城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突然灭亡了。
  所以说,改制与灭亡没有必然联系,新朝的猝死另有原因。
  黄河大改道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有一个王莽岭,在山西省陵川县城40公里的古郊乡东部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个王莽峡,在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里,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另外,还有好几条王莽河,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境内。
  中国古代的帝王上百人,但现在能在地图上留下名字的,除了王莽外,别的我还真没听说,大概是我孤陋寡闻吧。这有点令人奇怪,王莽在历史上是个坏蛋,怎么还用他作地名呢?而且还一岭、一峡、几条河,从山西贯穿到河北,这是为啥?王莽的新朝不过15年,他的名字却被用作地名,用了近2000年,这是为啥?
  聪明人也许会想到,应该是王莽当皇帝的时候,这些地方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大到2000年后的子孙们都有印象。什么大事呢?黄河改道,发大水。
  据《水经注》记载,王莽河原来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黄河故道。从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起,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612年间,黄河在这里流淌。从顿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长寿津开始至章武(今河北黄骅)的漂榆邑入海。而王莽时,黄河改道,从漯水东去,由千乘入海。从此濮阳至东光的河道,变成了枯河。南皮、沧州、黄骅间的河道,仍有清河、漳河流经这里。王莽河,是指已经干枯了的这一段河流。
  黄河在历史上一共有九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在春秋时周定王五年(前602),第二次就是王莽新朝的始建国三年(11),黄河在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决口改道,从前述的王莽河故道,改为走今天的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祐元年(1034)再次改道。
  这一次的黄河水灾,其泛滥之迅猛,冲毁之严重,受灾的地域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它给予王莽政权最致命的一击。冲决的黄河水所到之处,产生大量的灾民。灾民逃荒到外地,就成了流民。流民没有饭吃,饿得受不了,就成了饥民。饥民为了填饱肚子,就要造反起事,就成了“暴民”。暴民越来越多,就成了起义军。
  这场大水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异常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致王莽的名字被用作地名,一直用到今天。王莽新朝的农民起义军,几乎全是因黄河水灾起义的,黄河真正要了王莽的命。
  班固在《汉书》上说,黄河流经王莽的出生地元城,王莽害怕他家的祖坟被河水冲毁,就不去堵决口,任其泛滥,这样才造成了水灾。其实这又是班固在故意让王莽背黑锅,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的黄河决口改道,政府也毫无办法,基本上放任自流,说明当时的科技水平也填堵不了决口,何况近2000年前的王莽?班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