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幼时培养起来的生活模式,的确能成为一个人不可磨灭的、与众不同的“教养”,并使他的人生更丰富、更完美。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井深大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从早到晚与母亲亲密接触,对婴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不仅可以激发婴儿的智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
  但是,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讲,不能仅限于这种母子之间的单线接触,还应让他多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婴儿间进行多线交流,而且后一种交流可能更为有效。
  我们经常遇到一类母亲是,她们习惯于把婴儿整天关在房中,而忽视了应把他们带出去见见世面,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的婴儿和别的小宝宝接触的机会。事实上,奇 -書∧ 網让婴儿多与外界接触,这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
  井深大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哈里?哈洛博士曾通过实验,来提示将出生的幼猴,马上放进隔离室,其结果将对它的未来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从实验中观察了猴子间的交流与其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一些极为有趣的结果。
  哈洛博士将隔离室的四周用木板围成栅栏,里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观看在此养了3个月的小猴,当它被放在一般小猴群中生活时,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
  从实验中发现,起初,这只幼猴感到彷徨无措。但不到一个星期,它就大胆活泼地与同伴玩了起来。
  第二步,就是把一只隔离了6个月的小猴放入一般普通小猴子中。发现这只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着身子,害怕地缩在角落里,试图冲出栅栏。
  还有一只在隔离室养了一年的小猴,同样将它与隔离室的猴子关在一起时,它也无法与它们相处。
  第三步,博士又把一般小猴放入隔离室内的猴子中,结果,这些小猴根本无法忍受与它们相处时的孤独感,甚至显示出神经衰弱的征象。
  接下来,博士还测验了它们的智商,也发现,隔离6个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井深大认为:这项实验结果,对我们婴儿的培养也提供了启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在性格还是智能的形成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一点对于城市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邻居之间往往彼此不相往来。为此,那些有婴儿的母亲们,应该尽量主动到外面去,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与交流。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
  每个做母亲的,都喜欢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满是雪白天花板、雪白墙壁、隔离一切外来声音的宁静房间里抚养。但是事实上,全无刺激的环境,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
  美国的布鲁纳教授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程度,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显著的差别。他还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说法。
  首先他将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如同前述绝无刺激的房间,另一组则放在可以看到玻璃窗外护士、医师在工作的房间。在后面那间房子里,其天花板、墙壁和被褥上都绘有色彩缤纷的美丽图案,并且在里面还不断地播放着音乐。
  像这样将婴儿分开养了几个月后,再去测量他们的智力差距。方法是,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个发光物体,看看他们什么时候产生捕捉它的意念,借以测定智力的发展情形。结果,两组明显的有3个月的差异。它表明,在欠缺刺激的地方成长的婴儿,比在有刺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智力发展慢了3个月。
  据一些幼儿专家的研究表明,1岁至3岁间的智力发育要比4至17岁岁间的智能发育更快也更为关键。因此可见以上的例子显示的在此时期智商会相差3个月其意义有多大。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幼儿时期的智力差距可以借由后天的教育拉平,这种说法尽管也有道理,但它势必使孩子承受过重的负担。
  类似的实验,除了布鲁纳教授外,尚有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它们都证实了有无刺激确实会影响幼儿能力的大小。
  还有些研究企图探讨何种刺激对促进幼儿智能发育更为有效。在这些实验中,研究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道具,如:摇动的床、用明亮色彩点缀而成状似香荷包的串串、闪闪发亮的球、五光十色的纸等等。参与实验工作的专家们大多认为,带有音乐的风车、有花纹的窗帘等,都是极有效的刺激促进物。
  为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怀特,还做过如下的断言:“我们已经明白,布置一个热闹的环境,可使初生婴儿的早期发育产生显著的效果。”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总是渴望从周围的景象接受一些刺激,喜欢尽量用眼睛盯着要看的景物,大人这时一定要设法满足婴儿的这种好奇心。对父母来讲,与其拿着东西得意洋洋地在他眼前摇晃,不如给孩子一个可以看到外界景观的场所。
  井深大还发现,越是专心照顾孩子的母亲,她们越爱收拾房子,把婴儿的四周收拾得一干二净。这一方面是她们出于对幼儿的溺爱,另一方面是她们怕家里东西太多会给幼儿造成危险。的确,从学会爬到会走路这段期间的婴儿,其所作所为确实危险万分,叫大人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他或她一年到头不是弄翻花瓶,便是用嘴咬电线或滚落床下,做妈妈的唯恐宝宝发生意外,便会小心翼翼地将所有能想到的危险物品,都从孩子身边移开。
  井深大指出:这种作法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使婴儿周围一无所有,或让孩子能触摸到的东西,尽是一些坚硬物的话,结果也大多是负面的。应该让幼儿能用手接触到东西,光是那种触觉,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可贵的体验。因此,大人应该下意识地给宝宝各色各样的刺激,诸如表面粗糙的、尖形突出物,或轻的、重的东西等等。
  事实上,幼儿对周围的物品感到稀奇而带着好玩的情形去摸弄它,有时即便将它推倒、弄坏,都是他的探索心与创造性的表现。
  如同杂乱无章的房间可以给艺术家新鲜的灵感一样,那些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危险性的物品,对孩子来讲,却能激发他的想像力,促进其智慧的成长,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提升他们创意的重要刺激。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井深大先生一直积极倡导对孩子加强画线练习。
  他认为画线练习可以锻炼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随便画曲线或直线的练习,也可以为将来写一手好字或画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孩子拿着铅笔或蜡笔对写写画画开始表现出有兴趣,这就是开始的好机会。
  首先,请家长理解,所画的线是有感情的。比如画图画,孩子的画看上去只不过是到处抹的毫无意义的线。尽管如此,也肯定是幅出色的画。
  上幼儿园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很喜欢画画儿。这些孩子的画实在有声有色。一条线,一个点,都洋溢着孩子们跳动的生命和活力。哭也好、生气也好、笑也好、害怕也好……孩子们每时每刻的心理状态,都与线或点息息相关。孩子的心理活动都原原本本地反映在画里或线上。因此,不能评价这个画的好与坏,而是要看是否充分表达了心理活动。我们应该站在这个角度来欣赏孩子的画。
  画东西不单是手指的活动,而是与大脑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比如,画苹果时,首先在脑子里浮现出苹果的形状(印象),然后大脑通过神经向手传达如何动的命令,手接到这个命令后才开始动起来。
  一旦长大了,这套程序习惯化,手几乎无意识的就能画出苹果的形状,但是在小的时候,就不能画得那么快、那么流利。对孩子来说,画一条线要比大人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因为必须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记住调整手的运动。为此,练习起着关键作用。
  手能运用自如,而且可以画出表达自己感情的美丽的线——这就表明孩子的巨大能力已经发挥出来了。绘画、写字、数字,以及美的感情都是从一条线里产生的。是否能愉快地、不厌其烦地画线,将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同时也是锻炼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将兴趣持续下去
  兴趣是幼儿的最佳意志促进剂。但是要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能继续维持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果父母放任不管,孩子的兴趣对象很快就会改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不过,若是勉强要他把兴趣集中于某一事物,反而会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逆反心理。况且,正因为有了那样的旺盛好奇心,孩子才能从外界获得心智、身体的成长所不可欠缺的各种刺激和体验。
  大人们一般都以为,幼儿会从很多外界的事物中,自然找到可以作为自己兴趣的对象,并且会自动加深兴趣以将之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