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有时甚至说:观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唯一的一本书。
——善于指导或引导儿童。蒙台梭利认为,观察及了解儿童虽然重要,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刺激生命——使儿童自由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进行指导、引导及示范。在这方面教师主要有四项职责:
1 不是直接教儿童方法和观念,也不能采用奖罚等手段因为外部的评价,会剥夺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教师应成为环境的“保护者”与“管理者”,使这个家舒适、和平、清洁、有秩序。
2 应是儿童的示范者。即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仪容上要整洁,在风度上要自然、大方、文雅、端庄。因为儿童是吸收者与模仿者,任何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无意识地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3 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引导儿童选择相应的作业,然后促使他们通过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为了使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先要对教具有充分的了解,对每套教具的难度和在使用中所产生的内在兴趣都要有亲身体验,由此可推断出儿童在每项教具上将花费多少精力和持续多少时间。
4 指导的另一含义是维持良好的纪律和阻止不良行为。前面已提到,蒙台梭利主张通过“工作”来培养和维持纪律,但是教师必须在两个问题上约束学生:一是不允许冒犯和打扰他人,二是必须正确使用教具。
——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与沟通者。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必须时常与儿童的父母及生活的社区联系沟通。这是因为家庭与社区都是儿童的社会环境,并占据了儿童生活的大半。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澄清家长与社会的旧教育观念,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从而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儿童之家”的特点及重要性即在于使学校与家庭合一,并作为一个过渡机构,使学校具备社会化的功能。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开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德化郡的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里,其父亲、叔父、祖父都是教师。
斯宾塞少年时代在家庭接受父亲的教育,自幼对动植物感兴趣。13岁时被送到叔父家接受更严格的科学训练,经过三年的学习,他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三角学、拉丁文、希腊文、机械学、化学等课程的知识。
斯宾塞特别喜欢数学和机械学,最感兴趣的是独立观察、分析、探讨问题。1837年,17岁的斯宾塞按照父亲希望的那样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到一所学校做代课教师,同年因其优异的数学成绩而被其父亲的好友邀去参加筑路工程。1837年~1846年间,斯宾塞一边担任筑路工程技术员,一边继续钻研力学、机械学、测量学、地质学以及有关的工程技术。1848年~1853年,斯宾塞担任了《经济学家》杂志编辑。1850年写出《社会青年力学》,1852年出版《进化的假说》。1855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1858年,开始撰写《综合巨著》,这部巨著共十卷,内容包括《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研究》、《伦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1896年完成。在此巨著撰写和出版前后,斯宾塞还在杂志上发表了《智育》、《德育》、《体育》以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1861年将之汇集成册在美国出版,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该书先后被译成法、俄、德、拉丁、荷兰、丹麦等几十种文字,发印数百万册。凭着自己自学以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他写出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1903年12月,斯宾塞病逝,享年83岁。
斯宾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他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斯宾塞曾获英、美、法、丹麦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学术荣誉称号,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孩子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为欧美大多数家庭培养社会英才的指南。一位叫艾利奥特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斯宾塞的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斯宾塞深切地了解孩子的天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能够在妥善驾驭孩子天性的同时,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斯宾塞认为学习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静心力、领悟力、努力和练习等等。所以学习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那么简单,它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孩子们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其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提高,学习上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一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群蜜蜂或者是一条小鱼,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20分钟去背诵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诗,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太阳把背晒脱皮,或者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家长理智地、毫不怀疑地认为,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去这样与蚂蚁玩,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这时的关键就在引导。引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
当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花园里对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斯宾塞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上笔记。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里,已溶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的引导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引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
——善于指导或引导儿童。蒙台梭利认为,观察及了解儿童虽然重要,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刺激生命——使儿童自由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进行指导、引导及示范。在这方面教师主要有四项职责:
1 不是直接教儿童方法和观念,也不能采用奖罚等手段因为外部的评价,会剥夺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教师应成为环境的“保护者”与“管理者”,使这个家舒适、和平、清洁、有秩序。
2 应是儿童的示范者。即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仪容上要整洁,在风度上要自然、大方、文雅、端庄。因为儿童是吸收者与模仿者,任何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无意识地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3 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引导儿童选择相应的作业,然后促使他们通过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为了使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先要对教具有充分的了解,对每套教具的难度和在使用中所产生的内在兴趣都要有亲身体验,由此可推断出儿童在每项教具上将花费多少精力和持续多少时间。
4 指导的另一含义是维持良好的纪律和阻止不良行为。前面已提到,蒙台梭利主张通过“工作”来培养和维持纪律,但是教师必须在两个问题上约束学生:一是不允许冒犯和打扰他人,二是必须正确使用教具。
——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与沟通者。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必须时常与儿童的父母及生活的社区联系沟通。这是因为家庭与社区都是儿童的社会环境,并占据了儿童生活的大半。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澄清家长与社会的旧教育观念,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从而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儿童之家”的特点及重要性即在于使学校与家庭合一,并作为一个过渡机构,使学校具备社会化的功能。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开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德化郡的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里,其父亲、叔父、祖父都是教师。
斯宾塞少年时代在家庭接受父亲的教育,自幼对动植物感兴趣。13岁时被送到叔父家接受更严格的科学训练,经过三年的学习,他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三角学、拉丁文、希腊文、机械学、化学等课程的知识。
斯宾塞特别喜欢数学和机械学,最感兴趣的是独立观察、分析、探讨问题。1837年,17岁的斯宾塞按照父亲希望的那样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到一所学校做代课教师,同年因其优异的数学成绩而被其父亲的好友邀去参加筑路工程。1837年~1846年间,斯宾塞一边担任筑路工程技术员,一边继续钻研力学、机械学、测量学、地质学以及有关的工程技术。1848年~1853年,斯宾塞担任了《经济学家》杂志编辑。1850年写出《社会青年力学》,1852年出版《进化的假说》。1855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1858年,开始撰写《综合巨著》,这部巨著共十卷,内容包括《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研究》、《伦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1896年完成。在此巨著撰写和出版前后,斯宾塞还在杂志上发表了《智育》、《德育》、《体育》以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1861年将之汇集成册在美国出版,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该书先后被译成法、俄、德、拉丁、荷兰、丹麦等几十种文字,发印数百万册。凭着自己自学以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他写出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1903年12月,斯宾塞病逝,享年83岁。
斯宾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他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斯宾塞曾获英、美、法、丹麦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学术荣誉称号,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孩子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为欧美大多数家庭培养社会英才的指南。一位叫艾利奥特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斯宾塞的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斯宾塞深切地了解孩子的天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能够在妥善驾驭孩子天性的同时,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斯宾塞认为学习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静心力、领悟力、努力和练习等等。所以学习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那么简单,它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孩子们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其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提高,学习上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一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群蜜蜂或者是一条小鱼,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20分钟去背诵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诗,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太阳把背晒脱皮,或者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家长理智地、毫不怀疑地认为,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去这样与蚂蚁玩,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这时的关键就在引导。引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
当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花园里对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斯宾塞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上笔记。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里,已溶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的引导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引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