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蒙台梭利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 (二)
  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的,于是她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战。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1901年,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7年的潜心研究,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这时,她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圣罗伦斯区正式成立,3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应用在60位3~5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儿童之家”,并邀请蒙台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访问美国,备受各界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学校一度达200多所。
  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关闭意大利所有的蒙台梭利学校,查禁她的著作。她本人也被迫离开祖国,逃往西班牙。又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往英国,随后辗转反复,在世界各地游学演讲,在荷兰、印度等地到处留下了她的踪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意大利政府才请她回国重建蒙台梭利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台梭利虽已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到各国巡回演讲,指导教育工作,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蒙台梭利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82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生命。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在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将最初使用于低能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总结和整理,在师友们的鼓励与催促下,于1909年写了《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又名《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这是蒙台梭利论述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著作。是他在1907~1909年间在“儿童之家”的实验、观察和研究的总结概括。该书发表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受此书的影响,慕名前来参观儿童之家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络绎不绝。为了满足各国的需要,1919年后,蒙台梭利在不少国家开设了每期半年、招收各国学员的国际训练课程班,亲自传播她的教育方法,受训人数有时高达四五千人。
  1912年,蒙台梭利发表《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9年从意大利文译为英文在伦敦出版。此书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的续集,作者为扩充其理论与方法使之运用于7~11岁的学龄儿童而写此专著,共分两卷。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着重论述在教育中必须珍视和鼓励儿童的自发活动,引导儿童在适当安排的教育环境中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促进儿童思维、想像、情感、意志和道德的发展,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和主动精神。第二卷《蒙台梭利初等教具》阐述如何使用教具帮助儿童学习阅读、语法、算术、几何、音乐、诗歌、美术等方法,促进初等学校儿童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1914年发表《蒙台梭利手册》。该书是应美国教师、家长和教育家的请求而写作的。它不仅是运用蒙台梭利的方法和教具的指南,而且是指导教师设计和制作教具的参考书。
  蒙台梭利的著述颇丰,除此之外,还著有《教育人类学》1908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新世界的教育》1946年、《儿童的发现》1948等。
  长久以来,还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台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了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以上著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结晶和集中体现,概括起来包括九大方面: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长短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的,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所有这些思想归结于一点,就是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趋向正常,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孩子的缺点: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说话、撒娇、贪玩、模仿、好奇心等,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诚实、慎重、不使自己犯错、品格优良、富于正义感、拥有自发性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听话、懂礼貌、能够正确使用自由、守规矩的好孩子。
  这种思想构成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基础,并由此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创建儿童之家
  可以说,蒙台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法是在“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的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蒙台梭利从36岁成立了儿童之家,到82岁去世为止,一直用科学的方法,一面研究儿童在成长和接受她的新教育法中(实验)所自然表露的情况(新发现);一方面根据新的发现,继续研究其中的道理,不断地找出新的、帮助孩子发展的有效方法。“儿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让蒙台梭利有充分实验机会的舞台。
  “儿童之家”的诞生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当时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内,有一条丈拉姆街,是有名的贫民街道,暗藏着贫穷、落后与犯罪。住在这里的人多半是失业者,或低薪劳工、乞丐、妓女,以及刚出狱的犯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