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自愿学习是最佳境界,即使你已经在孩子身上培养出了对某件事情的兴趣,但是当他们在没有主动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也应该少催促他去做。有很多对读书、写作、画画感兴趣的孩子,在某些时候对于这些也会感到乏味。如果此时家长勉强孩子去做,只会自寻烦恼。家长应该细心把握孩子兴致的高低涨落,用心把握他们兴致高涨的有利时机。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向他灌输一些适当的观念,让孩子爱好学习。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孩子在兴致高的时候,学习效率要比平时高出两三倍,而如果被迫勉强去做就会事倍功半,孩子也要吃更多的苦。假如你注意到这个道理,孩子就可以从学习中解放了,可以尽情地去游戏,玩到筋疲力尽、心满意足,而同时又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如果你使用的方法得当,学习和游戏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游戏固然可以作为在学习之余用来调节身心的消遣;而学习本来也可以作为孩子在玩腻了游戏时再度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件事情。孩子认为学习和游戏的重要程度是相等的,他可不会因为学习是所谓的正事而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因为游戏是无关紧要就减少分配到游戏上的精力。孩子身心正在健旺的时候,不时把口味变变,他们肯定会喜欢的。我们称之为游戏的事情只有一点优势,就是游戏是孩子自动去做的,就算玩得很累也是自愿的;但是他们要学习的事情却是外来加在他们身上的,他们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意,而是被别人安排去做的。意识到自己要按别人的意志行事,对他们不啻是当头一棒:他们需要自由!他们在游戏中,是从来不会因为从玩伴那儿得到一些关于该怎么做的指导而感到反感的;你应该让他们到我们的老师那儿去问“我下面该怎么做”,代替老师去向他们下达命令。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出于自愿的,和做别的事没什么区别。这种方法如果能被家长细心地加以应用,那么无论你让孩子去学习什么,你都可以设法引起他的主动。
  孩子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那时他们的精神既不怠懈,心思也不别有所注,不至于使得他们感到别扭与憎恶,这是无可怀疑的。但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如果孩子兴致高的时候你没有时间利用这个时机,或者你的孩子就很少有兴致勃勃的时候,那你就得另外想办法去督促孩子学东西。不能任由他养成懒散的习惯,对所有事情都心不在焉;第二,让孩子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孩子心情不好,或者心思在另外的事情上,也应该教会他自制,能够做得了自己的主。就算他对手里的事情做得正起劲,但是经过选择,认为另外一件事情应该做,那就要能放得下,毫不为难地去做那件事。
  要培养孩子的理智,一旦父母吩咐他去做什么,而他经由自己理智的判断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就会摆脱怠惰心理,很干脆地转向另一件事情。你可以试试让孩子做到这一点。你可以有意挑选在他偷懒、不想做事的时候,或者兴趣在别的地方的时候,指定一件事让他去做。这样多多训练,使他在心理上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到了需要的时候,要能放下原来的心思或手里的事情,去从事一件新的或者是趣味比较少的事,而没有勉强。那么,你通过这样教育孩子使他得到的好处比逼着他去学外文或者逻辑之类的事要好得多。
  第三部分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给孩子树立榜样
  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育,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父母行动的榜样。”
  在各种教育儿童的方法中,最简单明白又最容易见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孩子应该学习和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面前。
  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所作出的正面的和负面的榜样指出来给他们看了,同时给他们说明为什么那样是美好的或是丑恶的,这样所产生的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比你的任何说教都有效果。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记忆库等于是空白,没有经验来与你的说教相对应,所以在口头上的开导教他们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德行,什么是邪恶的行径,绝对不如让他们直接去看别人的所作所为。所以要由你指导他去观察,让他看清那些行为的优劣之处。用这种“自己看”的办法,能让孩子对懂礼貌的优雅和失礼表现出的丑陋认识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这是任何规则和教训都无法做到的。
  孩子如果和有教养的伙伴在一起玩,发觉行为优美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他们就会乐于依照好的榜样,让自己举止优雅。
  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孩子去跟那种没教养的人接触,让孩子远离坏榜样。因为孩子见到在礼节和品行上的坏榜样会很容易受到可怕的传染。孩子常从这些人身上学会粗俗的言辞、诡计和恶习。在这种糟糕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品质发育最容易滑坡。
  在古老的中国,曾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要孩子远离坏榜样。
  孟子三岁丧父,由他的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在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很高兴,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孟母的苦心教育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儒家大师。
  这种方法不光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应该采用,只要他们还需要别人的教导或指导,就应该继续采用。做父母的只要认为合适,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最好的办法,用具体的可见可感的事实去使孩子修正他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既温和而又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内心。孩子无论自己出于疏忽大意做出了什么错事,一旦他看到别人做同样的事产生出令人不快的效果,他肯定就会对那种行为感到厌恶和惭愧。
  第三部分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怎么对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坏的被效仿了,改变起来是很难的。如果此时父母加以管教的话,孩子会说,既然父母这样做,那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汉森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去镇上的酒馆喝上一盅。虽然知道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妻子一直劝他戒掉,但是他想,反正只是自己的一个坏习惯而已,又不影响别人。
  一天,天降大雪,汉森穿好棉袄,戴上手套,吻别妻子后,和往常一样吹着口哨向酒馆走去。没走多远,他觉得有人跟在后面。回头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儿子踩着父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边跑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
  儿子的话令汉森心中一顿,他想:“如果我去酒馆,儿子踏着我的脚印,将来他也会去酒馆的。”
  从那以后,这位父亲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为人父母的,请走好你们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你们的脚印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某种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就会放松自律,做出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从而也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家长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无不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一位男人这样谈及他的父亲:“我记得我的爸爸。在工会保护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以前,他每周有五天要为他的本职工作干很长时间,星期六还有另外的工作,也要干很长时间。我还能记得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我醒了,就能听见父亲起床并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时家里其他人都还在睡觉。我不记得他生过病,请过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总是和我们一起做些事情来消磨这一天,比如探望亲戚,和我们一起骑车等等。他的家庭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对家庭的全力投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影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