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作者:刘可 更新:2021-12-03 09:07
尤其是在膝盖的上下方最明显,常被误为关节炎。
◆发烧。发烧不规则,时而高烧,时而低烧。发高烧时,用抗生素无法控制。
◆容易出血,出血厉害。皮肤出现瘀斑,而且很厉害,鼻子、牙齿出血,身上有淤血,而且是突然发生严重的出血,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不停,这种现象还会逐渐加重。
◆贫血。因为红血球的减少,孩子会出现贫血现象,比如脸色苍白,口唇、指甲无血色等。
◆乏力。精神很差,喜欢静静地待着。即使活动,也没有了原先那样兴奋,活动一会就感到疲累。
◆胃口差。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差,甚至对自己喜欢的食品也提不起兴趣。
◆淋巴结增多增大。通常发生于颈部、腋窝部,一般不会觉得疼痛或压痛。
◆器官肿大。白血病细胞侵犯到肝脏、脾脏、淋巴腺、胸腺甚至脑膜、生殖腺、肾脏等,引起器官肿大。例如小孩上腹部肿大,可能是肝脏、脾脏已受到侵害。
买了新房是好事,可别把好事变坏事。搬家的时候先缓一缓,装修完工放上三五个月再住,打开窗彻底透气,把室内的污染降低,最好请专业的监测公司来给你的新家测一下,有没有有害气体。这样住起来也放心,对家人的健康安全才有保障。
6.MP3“耳机病”
典型症状:
小强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奖励他一款最新的MP3,小强高兴坏了。班上很多同学都有MP3,用它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流行歌曲,周杰伦、……什么流行就使劲听什么。他上学放学课间休息都带着耳机听,可带劲了。但是没过多久,上课时他总是觉得老师讲课的声音好像变小了,自己要费劲才听得清。在家和爸爸妈妈说话也得大声,有时妈妈叫他好几声都没反应。放假后到五官科检查,小强患上了“感音性耳聋”病症。
近来,在音质、功能及操作等方面具有至真至美特色的时髦的MP3、随身听,因携带方便而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少年中很是盛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但专家提醒人们,走在大街上最好不戴耳机。
他们戴耳机听音乐或外语,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是一种潇洒、雅致、舒适的精神享受。殊不知,由此也会带来某些潜在危害性。经常使用"随身听"或耳机会损伤人的正常听力,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感音性耳聋"病症。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达100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当音量高达110分贝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病症。目前,一些"随身听"的音量可高达115分贝,即使音量未开到最大,收听摇滚乐时也达95分贝,收听迪斯科音乐高达110分贝以上。而且,由于很多耳机是入耳式设计的,使用不当或者是音量太大都可以对耳膜造成直接的伤害。 所以,在欧洲等地,都不使用耳塞式的耳机。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若"随身听"及"耳机"使用不当,长时间高音量收听,还会损伤人的视力。由于耳朵和眼睛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在高分贝噪音环境里,人的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平衡反应迟钝,严重受损者甚至还会造成永久性反应失灵病症。
建议广大青少年平时使用"随身听"音量尽可能低些。一般不易超过80分贝-90分贝,连续收听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必要时可适当休息一会再收听。
目前市场上耳机大致有头戴式和耳塞式两种,头戴式耳机听音效果好,耳塞式耳机携带方便,但两种耳机对耳朵的伤害其实都是一样的。用耳机听音乐,由于耳膜与耳机振动片距离很近,声波传导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刺激比较大,易引起耳朵发炎、头晕、耳鸣、重听等。如果连续听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还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此外,戴耳机的时间过长,精神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利于健康。
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同时,切不可长时间听,最好每次不超过1小时。另外,别在睡觉的时候听,否则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耳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听着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7.盲目补充微量元素适得其反
有关雀巢奶粉碘超标的新闻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实,不只是碘,还有其他微量元素都有两面性,人体缺不得,而过量补充也会危害健康。
微量元素过量会呈现毒性
微量元素是指在机体内其含量不及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根据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情况,那些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须通过食物摄入且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下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8种,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世界大多数人群由于缺乏必需营养微量元素(TE)或由于其配比不合理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相当普遍。如缺铁性贫血,缺铜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缺硒导致易患肿瘤、心血管病等40多种疾病,缺锰导致生长缓慢、骨骼畸形和生殖机能低下。微量元素一旦过量
就会呈现毒性,如氟、碘、硒等微量元素过量摄入都会带来对人体健康的严重损害。
婴儿对碘过量反应敏感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微量元素,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靶器官,尤其是肝、肾、肌肉、心脏和发育中的大脑。碘缺乏与碘过量,都于健康不利。碘缺乏可影响儿童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其中对于胎儿和婴幼儿脑发育与神经系统发育形成的损伤不可逆转。碘过量可以引起中毒及发育不良,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的影响更为明显。临床资料显示,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以引起急性甲亢、甲状腺肿,严重的还可以引发甲状腺癌。尽管多数人对碘有较高的耐受性,但由于婴幼儿身体发育尚不健全,对于碘过量反应可能会灵敏。
据悉,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9月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碘参考摄入量》,对各年龄组人群膳食碘每日参考摄入量作了如下规定:0-1岁50微克,4-7岁90微克,14-18岁150微克,孕产妇200微克。儿童最高限量800微克,成年人1000微克。
儿童期不能补锌太多
健康的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很低。一般生理需要量,1岁以下3~5毫克/天,宝宝仅需6~8毫克/天。如果长期补锌过多,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如果缺钙的宝宝补锌太多,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补锌太多,成年后还易发展成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另外,锌摄入量过多,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吐泻、发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突然死亡。所以宝宝补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充维生素不能只靠吃维生素片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加上很多广告宣传中,维生素的作用往往被无限夸大。人们认为应该多补充各种维生素,不然身体不健康。其实如果膳食安排得当,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过多地服用维生素并不能使身体更强壮、更有活力。不同的维生素来自不同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要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以获得充足的各种维生素,不能只靠吃维生素药片。膳食平衡是补充微量元素的关键微量元素的补充应尽量从天然食物中摄取。例如,动物内脏、血、黄豆粉均含有丰富的铁,瘦肉、红糖、蛋黄、干果也是铁的良好来源;含碘量丰富的食物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鲜鱼、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等。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正面临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居民普遍缺乏微量元素。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而不同食物的组合、互补,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谷类和豆类混食,可提高蛋白质的质量,因为谷类缺乏赖氨酸,而豆类缺乏蛋氨酸,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因此,每天应吃谷类、豆类、薯类、蔬菜、鲜果等几大类食物,加上适量油脂等调味品,并要经常变换花样。此外,应注意不要把可能影响营养功效的食物同一餐食用,如菠菜中草酸含量高,与豆腐同食,其中的草酸与钙可变成草酸盐,影响钙的吸收。
夏天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人是恒温动物,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体温都维持在36.5至37摄氏度之间,且主要是通过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来调节。高温中,人体为了散发体内的热,一天的汗量可以多达3至10升。从理论上讲,人体在每流出和蒸发1公升汗液的同时,便能从身体带走580千卡的热量。在流出的汗液中,除水分外,还有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对于人体是极为珍贵的。另外,汗液中还含有乳酸、尿素、氨、氨基酸等含氮物质,特别是高温能加速人体组织蛋白的分解,汗液中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大量流汗还会造成人体内过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1、B2等流失。
◆发烧。发烧不规则,时而高烧,时而低烧。发高烧时,用抗生素无法控制。
◆容易出血,出血厉害。皮肤出现瘀斑,而且很厉害,鼻子、牙齿出血,身上有淤血,而且是突然发生严重的出血,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不停,这种现象还会逐渐加重。
◆贫血。因为红血球的减少,孩子会出现贫血现象,比如脸色苍白,口唇、指甲无血色等。
◆乏力。精神很差,喜欢静静地待着。即使活动,也没有了原先那样兴奋,活动一会就感到疲累。
◆胃口差。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差,甚至对自己喜欢的食品也提不起兴趣。
◆淋巴结增多增大。通常发生于颈部、腋窝部,一般不会觉得疼痛或压痛。
◆器官肿大。白血病细胞侵犯到肝脏、脾脏、淋巴腺、胸腺甚至脑膜、生殖腺、肾脏等,引起器官肿大。例如小孩上腹部肿大,可能是肝脏、脾脏已受到侵害。
买了新房是好事,可别把好事变坏事。搬家的时候先缓一缓,装修完工放上三五个月再住,打开窗彻底透气,把室内的污染降低,最好请专业的监测公司来给你的新家测一下,有没有有害气体。这样住起来也放心,对家人的健康安全才有保障。
6.MP3“耳机病”
典型症状:
小强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奖励他一款最新的MP3,小强高兴坏了。班上很多同学都有MP3,用它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流行歌曲,周杰伦、……什么流行就使劲听什么。他上学放学课间休息都带着耳机听,可带劲了。但是没过多久,上课时他总是觉得老师讲课的声音好像变小了,自己要费劲才听得清。在家和爸爸妈妈说话也得大声,有时妈妈叫他好几声都没反应。放假后到五官科检查,小强患上了“感音性耳聋”病症。
近来,在音质、功能及操作等方面具有至真至美特色的时髦的MP3、随身听,因携带方便而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少年中很是盛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但专家提醒人们,走在大街上最好不戴耳机。
他们戴耳机听音乐或外语,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是一种潇洒、雅致、舒适的精神享受。殊不知,由此也会带来某些潜在危害性。经常使用"随身听"或耳机会损伤人的正常听力,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感音性耳聋"病症。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达100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当音量高达110分贝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病症。目前,一些"随身听"的音量可高达115分贝,即使音量未开到最大,收听摇滚乐时也达95分贝,收听迪斯科音乐高达110分贝以上。而且,由于很多耳机是入耳式设计的,使用不当或者是音量太大都可以对耳膜造成直接的伤害。 所以,在欧洲等地,都不使用耳塞式的耳机。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若"随身听"及"耳机"使用不当,长时间高音量收听,还会损伤人的视力。由于耳朵和眼睛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在高分贝噪音环境里,人的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平衡反应迟钝,严重受损者甚至还会造成永久性反应失灵病症。
建议广大青少年平时使用"随身听"音量尽可能低些。一般不易超过80分贝-90分贝,连续收听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必要时可适当休息一会再收听。
目前市场上耳机大致有头戴式和耳塞式两种,头戴式耳机听音效果好,耳塞式耳机携带方便,但两种耳机对耳朵的伤害其实都是一样的。用耳机听音乐,由于耳膜与耳机振动片距离很近,声波传导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刺激比较大,易引起耳朵发炎、头晕、耳鸣、重听等。如果连续听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还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此外,戴耳机的时间过长,精神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利于健康。
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同时,切不可长时间听,最好每次不超过1小时。另外,别在睡觉的时候听,否则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耳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听着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7.盲目补充微量元素适得其反
有关雀巢奶粉碘超标的新闻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实,不只是碘,还有其他微量元素都有两面性,人体缺不得,而过量补充也会危害健康。
微量元素过量会呈现毒性
微量元素是指在机体内其含量不及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根据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情况,那些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须通过食物摄入且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下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8种,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世界大多数人群由于缺乏必需营养微量元素(TE)或由于其配比不合理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相当普遍。如缺铁性贫血,缺铜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缺硒导致易患肿瘤、心血管病等40多种疾病,缺锰导致生长缓慢、骨骼畸形和生殖机能低下。微量元素一旦过量
就会呈现毒性,如氟、碘、硒等微量元素过量摄入都会带来对人体健康的严重损害。
婴儿对碘过量反应敏感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微量元素,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靶器官,尤其是肝、肾、肌肉、心脏和发育中的大脑。碘缺乏与碘过量,都于健康不利。碘缺乏可影响儿童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其中对于胎儿和婴幼儿脑发育与神经系统发育形成的损伤不可逆转。碘过量可以引起中毒及发育不良,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的影响更为明显。临床资料显示,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以引起急性甲亢、甲状腺肿,严重的还可以引发甲状腺癌。尽管多数人对碘有较高的耐受性,但由于婴幼儿身体发育尚不健全,对于碘过量反应可能会灵敏。
据悉,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9月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碘参考摄入量》,对各年龄组人群膳食碘每日参考摄入量作了如下规定:0-1岁50微克,4-7岁90微克,14-18岁150微克,孕产妇200微克。儿童最高限量800微克,成年人1000微克。
儿童期不能补锌太多
健康的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很低。一般生理需要量,1岁以下3~5毫克/天,宝宝仅需6~8毫克/天。如果长期补锌过多,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如果缺钙的宝宝补锌太多,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补锌太多,成年后还易发展成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另外,锌摄入量过多,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吐泻、发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突然死亡。所以宝宝补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充维生素不能只靠吃维生素片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加上很多广告宣传中,维生素的作用往往被无限夸大。人们认为应该多补充各种维生素,不然身体不健康。其实如果膳食安排得当,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过多地服用维生素并不能使身体更强壮、更有活力。不同的维生素来自不同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要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以获得充足的各种维生素,不能只靠吃维生素药片。膳食平衡是补充微量元素的关键微量元素的补充应尽量从天然食物中摄取。例如,动物内脏、血、黄豆粉均含有丰富的铁,瘦肉、红糖、蛋黄、干果也是铁的良好来源;含碘量丰富的食物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鲜鱼、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等。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正面临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居民普遍缺乏微量元素。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而不同食物的组合、互补,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谷类和豆类混食,可提高蛋白质的质量,因为谷类缺乏赖氨酸,而豆类缺乏蛋氨酸,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因此,每天应吃谷类、豆类、薯类、蔬菜、鲜果等几大类食物,加上适量油脂等调味品,并要经常变换花样。此外,应注意不要把可能影响营养功效的食物同一餐食用,如菠菜中草酸含量高,与豆腐同食,其中的草酸与钙可变成草酸盐,影响钙的吸收。
夏天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人是恒温动物,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体温都维持在36.5至37摄氏度之间,且主要是通过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来调节。高温中,人体为了散发体内的热,一天的汗量可以多达3至10升。从理论上讲,人体在每流出和蒸发1公升汗液的同时,便能从身体带走580千卡的热量。在流出的汗液中,除水分外,还有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对于人体是极为珍贵的。另外,汗液中还含有乳酸、尿素、氨、氨基酸等含氮物质,特别是高温能加速人体组织蛋白的分解,汗液中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大量流汗还会造成人体内过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1、B2等流失。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