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回 自比管乐的诸葛
作者:问天 更新:2021-12-03 08:29
据说袁术非其时,狂妄称帝,其手下怒走一奇人。
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乃是临淮东城人(今滁州西北)。其人家世大富,虽襁褓中丧父,与祖母共同生活,但是,鲁肃自少年起,那就胸有大志,好骑射,光有奇谋。并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其后,名声张显。乃被袁术招为了东城长。
如今,袁术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不思退兵之策,反而倒行逆施,狂妄称帝,鲁肃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立即挂冠而去。而鲁肃这一走,与鲁肃相处不错的三百余户人家,也尽皆举家随鲁肃迁移。
而这一来,可不得了了。此时的东城,那可还在袁术的控制之下,本来若是鲁肃一人走人,值此袁术称帝这么人心惶惶的时节,那东城的守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算了。可如今鲁肃整出这么大的动静,这要是不闻不问,值此袁术爆孽之时,那脑袋还要不要了。
当即,东城的守将孟海,立即点兵五百,动身拦截鲁肃。说来也是可怜,如今袁术的兵马几乎都被孙策调光了。偌大的一个东城,倾全州的兵役,也就这五百人了。而就这五百人,那还是一帮老弱残兵。
可不管怎么说,这五百人毕竟还是袁术的正规部队。应付一帮老百姓,那还是应该没什么问题的。孟海,那是信心十足的前来捉拿鲁肃归案的。
然而,等孟海率着人马追上了鲁肃。孟海却是大吃一惊。只见:鲁肃的队伍老弱先行,强健断后。持盾拿刀。甚有章法。其气势,竟然一点都不比自己带的这些人马差劲。
孟海当时就觉得要想轻松拿下鲁肃,恐怕是不那么容易了。
而此时,鲁肃持弓,越众而出,冲着孟海说道:“卿等丈夫,当解大数。方今,纷争离乱。袁术倒行逆施。祸在眼前,朝夕之间,土崩瓦解。且其人,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
说完,鲁肃让人立一面大盾,张弓而射。一连数矢,尽皆洞穿。孟海及其部下无不骇然。
此时的孟海,即畏于鲁肃的武力。害怕自己带的这点人马打不过鲁肃及其手下的壮丁,又深深的觉得鲁肃说的有道理,如今的袁术,确实是要离着灭亡不远了。故此,孟海也不想难为鲁肃了。但是,孟海却不知道自己放过鲁肃之后,自己该怎么办。遂向鲁肃请教道:“先生之仗义,东城人,无有不知。在下虽愚钝,也万万不敢与先生相难。只是。方今纷争,却如先生所言。还望先生也能给在下指点一条出路。”
鲁肃闻听此言笑道:“如此甚是容易。那江东的水军大都督周瑜,周公瑾。与我相交莫逆。我此行也是要去投奔他的。若是你想寻个出身。不如与我结伴而行。当可在这个乱世建立一番功业。”
孟海闻言大喜,连忙叩谢鲁肃,愿与鲁肃同望。
鲁肃心怀高兴,重整了人马,就要再次得启程。而这时。鲁肃却看见不远处一个白衣如雪,头戴纶巾,手拿羽扇的少年,正在一个高丘上向此观看,此时事了,正要转身离去。
鲁肃对此暗暗称奇,如今兵荒马乱的日子,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近千人的对持了。此人孤身一人,他就不怕有什么意外吗?经还敢如此沉稳的观看?好大的胆子啊。
鲁肃心中佩服,连忙吩咐众人先行,自己一个赶了过去,想与其结识一番。
鲁肃追至那人切近,高声喊道:“这位朋友请慢行。”
那人转回头来看见鲁肃,也不意外,也不惊恐,止住了脚步,笑着说道:“朋友,拦我行程,不知何事?”
鲁肃行一礼,开口说道:“在下东城鲁肃,鲁子敬。适才在下见公子观千人械斗而不惊,乃是一个有胆略的人。故此想与公子结识。还望公子不弃。”
那白衣人看鲁肃说的直诚,礼数也非常的周到,也还了一个礼说道:“在下琅邪诸葛亮,承蒙仁兄看重,幸之也,不敢请尔。”
听闻诸葛亮地大名,鲁肃大吃一惊,如今天下沸沸扬扬的传言,幽州的刘明欲请此人出山,相传此人的命格与刘明相辅相克。若是辅助刘明,必是刘明的头号贤臣,若是与之为敌,那也是刘明的头号敌人。如此一个人,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鲁肃心中奇怪,可鲁肃却没有怀疑过此人是不是冒名顶替的。如今诸葛亮的大名,响遍大江南北,中原各地,冒这个人的名声,如果没有真本领,那绝对是死得快。而若是有真本领的人,自然也不愿去假冒他人的名声。
鲁肃当即说道:“承蒙贤弟不弃,告知以真名。但贤弟如今之名声,闻名遐迩。稍有不慎,既有麻烦缠身。贤弟还要小心为上。”
诸葛亮苦笑道:“小弟自身之事,如何不知。但仁兄之豪名,小弟途径东城,那也是早有所闻。而适才见仁兄面对追兵,毫无惧色,巧言服之。小弟更是心生向往。焉敢以假名谎骗仁兄。”
鲁肃闻言大喜。遂约诸葛亮同行。诸葛亮见鲁肃此行也是顺路,也就欣然答应。
路上,鲁肃盛赞诸葛亮还没有正式张显,其名声已经响遍环宇,当可择一明主而仕。
诸葛亮苦笑道:“因人而成名,此非所愿也。而受虚名所累,避乡远走游学。这又有何炫耀。”
鲁肃笑道:“那贤弟何不径直投往幽州,那幽州的刘太尉对贤弟虚席以待,贤弟到了那里,岂不是得展所长。”
诸葛亮摇头道:“子敬兄。实不相瞒。小弟自幼苦读,兵书战策,无一不晓,奇门遁甲,无一不精。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小弟虽不才,可也不敢妄自菲薄,虽管仲、乐毅之才。不过与小弟比肩尔。苏秦、张仪之能,亦要在小弟之下。以小弟满身地所学,若是辅佐于人,非谋主,所不就也。而如今那幽州地刘太尉,羽翼已成。其部下,按部就班,多小弟一个不多。少小弟一个不少。小弟又何必厚颜去那里发展?何况,如今这天下纷争,虽是天灾。也是人祸。都是各路的诸侯在为着自身的利益而角逐其中。即使是幽州的刘太尉,那也不无不同,死来死去,也都是中原地百姓。此无义之战,小弟实不想参与其中。维愿寄情山水尔。”
鲁肃一听,肃然起敬。而随后二人边走边聊,那都是对对方的人品、才学,敬佩不已。而途中,诸葛亮更指出了刘明的一大弊病、死穴,只要刘明不加以改变。这天下就绝对不可能是刘明的。这也听得鲁肃目瞪口呆,鲁肃这才相信,这诸葛亮有可能是刘明天生地死敌。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这要是按着诸葛亮的说法,刘明能称霸到现在,那都是侥幸,刘明的势力,那可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一举灭亡的。
如此数日后。诸葛亮与鲁肃,那是惜惜不舍得分别了。诸葛亮和鲁肃,那也都给对方留下了联系的方法。
而此时潼关守将杨谭,也终于挺过了刘明多日来的攻城,迎来了李儒的援军。
杨谭心中高兴,当即请领军的大将徐荣过府饮宴,商议守卫潼关的事宜。虽然杨谭受李儒所约,来董卓这里不久,可杨谭却知道,这徐荣可是董卓手底下,为数不多的有本领的人之一。行军打仗,那绝对是一等一地好手,想当初董卓兵败洛阳,要不是有徐荣在蒙阳接应,董卓早就完了。这要不是徐荣非是董卓西凉派系的将领出身,凭着这徐荣的功劳和战绩,这徐荣的官职肯定还要更高。
那徐荣得到杨谭邀请,安排了一下兵马的驻防,也随即来到杨谭得府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谭向徐荣问道:“徐将军,你此次前来,李军师可有何嘱托么?”
徐荣回答道:“李军师此次派我来此,让我转告杨太守,他与您先前策划的防御计划,如今已经无法实施了。那曹操不知何故,没有遵守盟约,如今咱们只能独立作战了。”
杨谭叹息道:“咳!我早就曾对其言道,外力可借,而不可持。自身的强大,那才是唯一的凭借。可他自认与曹操唇齿相依,那曹操绝对不会见死不救的。如今可不应验了。算了,不说这些了。徐将军,除此之外,李军师可还有什么嘱托,他的后续援军还能有多少?他的粮草供应,可否跟上?”
“嗯。如杨太守所料,李军师确实说了,我此次所带来的十万军马,乃是您的第一波援军。李军师还在后方筹措着军马。援军还会陆续开到。只不过,武威、长安等地,那也是离不开人地。后面最多也只能再给您筹措二十万的军兵了,再多也就没有了。不过,李军师跟我说过,粮草方面,您尽管放心,绝对保证供应,哪怕就是全长安的人都在饿肚子,他也绝对会让咱们潼关前线吃饱饭的。而且,等军马筹措完毕,诸多的琐事处理干净了,他也会亲自来此,与您共同防御潼关地。”徐荣照实说道。
杨谭心中叹息一声:李儒这个朋友没白交啊。真是没瞒自己,也没不管自己。这也不枉自己在潼关给他卖命一场。
杨谭感慨一番,准备听听徐荣有什么守城的高见,以便于自己参考一下。于是问道:“徐将军,如今幽州兵马号称五十万,困守关下。不知将军对此有何高见?”
徐荣正容说道:“幽州的兵马,来得越多,那是越好。”
杨谭不解地问道:“徐将军此言何意?”
徐荣依然一本正经得说道:“幽州兵马,远道而来,来得越多,消耗的粮草也就越大,而咱们潼关之外,又没有什么可以资敌的东西,他们只能完全自身承担。时间一长,往来输送的物资消耗也就越大,他们消耗不起,自然也就退了。故此,他们来的兵马越多,他们可以停留于此的时间就越短。这当然是来的越多越好了。”
杨谭自然明白徐荣所说的道理,可是连日来幽州兵马的猛烈攻击,给他的压力,那也是不小,此时杨谭也忍不住苦笑道:“徐将军,虽然你说的那些话,也有些道理。可是,人多也有人多的厉害。连日来,幽州兵马,强攻不止,几次险些丢失关隘。恐怕咱们却也支撑不到那个时间。”
徐荣还是面无表情的直言道:“杨太守,此其非所在也。乃守城之方法过于被动尔。”
杨谭一听来的兴趣,以前潼关的那些笨蛋,哪一个能挑出他守城的缺点来。杨谭急忙忙问道:“徐将军如有高见,尽清明言,在下定当洗耳恭听。却不知,那幽州兵马,野战无敌,在下一心闭关不出,坚守潼关,有何失误所在?因何被动尔?”
徐荣闻言,毫不避讳的直言道:“杨太守,您认为幽州野战无敌,不宜出城交战,这本无错误。然而,潼关这里,城高墙厚,依山傍水,若是派一哨人马在城前加以阻敌,背靠城池,左右有山势相互。那对方即使有再多的兵马,也只能在正面加以进攻。如此一来,他们一次性可用的兵力,也多不到哪去。而咱们的兵马,又有城墙之上的弓箭手支援。可以对其发挥最大的杀伤力,而对方根本连咱们的城墙都摸不到,又怎么能威胁到咱们的潼关呢?”
杨谭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这样的话,恐怕自身的兵马也会要有相当大的损失。于是杨谭再次问道:“如此守城,虽可极大的杀伤幽州兵马,对与之对应的,咱们城外的护城之兵,他们的损耗,那也要远远的高于依城墙固守的损耗,兵力伤亡过大,如之奈何?”
.
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乃是临淮东城人(今滁州西北)。其人家世大富,虽襁褓中丧父,与祖母共同生活,但是,鲁肃自少年起,那就胸有大志,好骑射,光有奇谋。并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其后,名声张显。乃被袁术招为了东城长。
如今,袁术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不思退兵之策,反而倒行逆施,狂妄称帝,鲁肃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立即挂冠而去。而鲁肃这一走,与鲁肃相处不错的三百余户人家,也尽皆举家随鲁肃迁移。
而这一来,可不得了了。此时的东城,那可还在袁术的控制之下,本来若是鲁肃一人走人,值此袁术称帝这么人心惶惶的时节,那东城的守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算了。可如今鲁肃整出这么大的动静,这要是不闻不问,值此袁术爆孽之时,那脑袋还要不要了。
当即,东城的守将孟海,立即点兵五百,动身拦截鲁肃。说来也是可怜,如今袁术的兵马几乎都被孙策调光了。偌大的一个东城,倾全州的兵役,也就这五百人了。而就这五百人,那还是一帮老弱残兵。
可不管怎么说,这五百人毕竟还是袁术的正规部队。应付一帮老百姓,那还是应该没什么问题的。孟海,那是信心十足的前来捉拿鲁肃归案的。
然而,等孟海率着人马追上了鲁肃。孟海却是大吃一惊。只见:鲁肃的队伍老弱先行,强健断后。持盾拿刀。甚有章法。其气势,竟然一点都不比自己带的这些人马差劲。
孟海当时就觉得要想轻松拿下鲁肃,恐怕是不那么容易了。
而此时,鲁肃持弓,越众而出,冲着孟海说道:“卿等丈夫,当解大数。方今,纷争离乱。袁术倒行逆施。祸在眼前,朝夕之间,土崩瓦解。且其人,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
说完,鲁肃让人立一面大盾,张弓而射。一连数矢,尽皆洞穿。孟海及其部下无不骇然。
此时的孟海,即畏于鲁肃的武力。害怕自己带的这点人马打不过鲁肃及其手下的壮丁,又深深的觉得鲁肃说的有道理,如今的袁术,确实是要离着灭亡不远了。故此,孟海也不想难为鲁肃了。但是,孟海却不知道自己放过鲁肃之后,自己该怎么办。遂向鲁肃请教道:“先生之仗义,东城人,无有不知。在下虽愚钝,也万万不敢与先生相难。只是。方今纷争,却如先生所言。还望先生也能给在下指点一条出路。”
鲁肃闻听此言笑道:“如此甚是容易。那江东的水军大都督周瑜,周公瑾。与我相交莫逆。我此行也是要去投奔他的。若是你想寻个出身。不如与我结伴而行。当可在这个乱世建立一番功业。”
孟海闻言大喜,连忙叩谢鲁肃,愿与鲁肃同望。
鲁肃心怀高兴,重整了人马,就要再次得启程。而这时。鲁肃却看见不远处一个白衣如雪,头戴纶巾,手拿羽扇的少年,正在一个高丘上向此观看,此时事了,正要转身离去。
鲁肃对此暗暗称奇,如今兵荒马乱的日子,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近千人的对持了。此人孤身一人,他就不怕有什么意外吗?经还敢如此沉稳的观看?好大的胆子啊。
鲁肃心中佩服,连忙吩咐众人先行,自己一个赶了过去,想与其结识一番。
鲁肃追至那人切近,高声喊道:“这位朋友请慢行。”
那人转回头来看见鲁肃,也不意外,也不惊恐,止住了脚步,笑着说道:“朋友,拦我行程,不知何事?”
鲁肃行一礼,开口说道:“在下东城鲁肃,鲁子敬。适才在下见公子观千人械斗而不惊,乃是一个有胆略的人。故此想与公子结识。还望公子不弃。”
那白衣人看鲁肃说的直诚,礼数也非常的周到,也还了一个礼说道:“在下琅邪诸葛亮,承蒙仁兄看重,幸之也,不敢请尔。”
听闻诸葛亮地大名,鲁肃大吃一惊,如今天下沸沸扬扬的传言,幽州的刘明欲请此人出山,相传此人的命格与刘明相辅相克。若是辅助刘明,必是刘明的头号贤臣,若是与之为敌,那也是刘明的头号敌人。如此一个人,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鲁肃心中奇怪,可鲁肃却没有怀疑过此人是不是冒名顶替的。如今诸葛亮的大名,响遍大江南北,中原各地,冒这个人的名声,如果没有真本领,那绝对是死得快。而若是有真本领的人,自然也不愿去假冒他人的名声。
鲁肃当即说道:“承蒙贤弟不弃,告知以真名。但贤弟如今之名声,闻名遐迩。稍有不慎,既有麻烦缠身。贤弟还要小心为上。”
诸葛亮苦笑道:“小弟自身之事,如何不知。但仁兄之豪名,小弟途径东城,那也是早有所闻。而适才见仁兄面对追兵,毫无惧色,巧言服之。小弟更是心生向往。焉敢以假名谎骗仁兄。”
鲁肃闻言大喜。遂约诸葛亮同行。诸葛亮见鲁肃此行也是顺路,也就欣然答应。
路上,鲁肃盛赞诸葛亮还没有正式张显,其名声已经响遍环宇,当可择一明主而仕。
诸葛亮苦笑道:“因人而成名,此非所愿也。而受虚名所累,避乡远走游学。这又有何炫耀。”
鲁肃笑道:“那贤弟何不径直投往幽州,那幽州的刘太尉对贤弟虚席以待,贤弟到了那里,岂不是得展所长。”
诸葛亮摇头道:“子敬兄。实不相瞒。小弟自幼苦读,兵书战策,无一不晓,奇门遁甲,无一不精。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小弟虽不才,可也不敢妄自菲薄,虽管仲、乐毅之才。不过与小弟比肩尔。苏秦、张仪之能,亦要在小弟之下。以小弟满身地所学,若是辅佐于人,非谋主,所不就也。而如今那幽州地刘太尉,羽翼已成。其部下,按部就班,多小弟一个不多。少小弟一个不少。小弟又何必厚颜去那里发展?何况,如今这天下纷争,虽是天灾。也是人祸。都是各路的诸侯在为着自身的利益而角逐其中。即使是幽州的刘太尉,那也不无不同,死来死去,也都是中原地百姓。此无义之战,小弟实不想参与其中。维愿寄情山水尔。”
鲁肃一听,肃然起敬。而随后二人边走边聊,那都是对对方的人品、才学,敬佩不已。而途中,诸葛亮更指出了刘明的一大弊病、死穴,只要刘明不加以改变。这天下就绝对不可能是刘明的。这也听得鲁肃目瞪口呆,鲁肃这才相信,这诸葛亮有可能是刘明天生地死敌。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这要是按着诸葛亮的说法,刘明能称霸到现在,那都是侥幸,刘明的势力,那可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一举灭亡的。
如此数日后。诸葛亮与鲁肃,那是惜惜不舍得分别了。诸葛亮和鲁肃,那也都给对方留下了联系的方法。
而此时潼关守将杨谭,也终于挺过了刘明多日来的攻城,迎来了李儒的援军。
杨谭心中高兴,当即请领军的大将徐荣过府饮宴,商议守卫潼关的事宜。虽然杨谭受李儒所约,来董卓这里不久,可杨谭却知道,这徐荣可是董卓手底下,为数不多的有本领的人之一。行军打仗,那绝对是一等一地好手,想当初董卓兵败洛阳,要不是有徐荣在蒙阳接应,董卓早就完了。这要不是徐荣非是董卓西凉派系的将领出身,凭着这徐荣的功劳和战绩,这徐荣的官职肯定还要更高。
那徐荣得到杨谭邀请,安排了一下兵马的驻防,也随即来到杨谭得府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谭向徐荣问道:“徐将军,你此次前来,李军师可有何嘱托么?”
徐荣回答道:“李军师此次派我来此,让我转告杨太守,他与您先前策划的防御计划,如今已经无法实施了。那曹操不知何故,没有遵守盟约,如今咱们只能独立作战了。”
杨谭叹息道:“咳!我早就曾对其言道,外力可借,而不可持。自身的强大,那才是唯一的凭借。可他自认与曹操唇齿相依,那曹操绝对不会见死不救的。如今可不应验了。算了,不说这些了。徐将军,除此之外,李军师可还有什么嘱托,他的后续援军还能有多少?他的粮草供应,可否跟上?”
“嗯。如杨太守所料,李军师确实说了,我此次所带来的十万军马,乃是您的第一波援军。李军师还在后方筹措着军马。援军还会陆续开到。只不过,武威、长安等地,那也是离不开人地。后面最多也只能再给您筹措二十万的军兵了,再多也就没有了。不过,李军师跟我说过,粮草方面,您尽管放心,绝对保证供应,哪怕就是全长安的人都在饿肚子,他也绝对会让咱们潼关前线吃饱饭的。而且,等军马筹措完毕,诸多的琐事处理干净了,他也会亲自来此,与您共同防御潼关地。”徐荣照实说道。
杨谭心中叹息一声:李儒这个朋友没白交啊。真是没瞒自己,也没不管自己。这也不枉自己在潼关给他卖命一场。
杨谭感慨一番,准备听听徐荣有什么守城的高见,以便于自己参考一下。于是问道:“徐将军,如今幽州兵马号称五十万,困守关下。不知将军对此有何高见?”
徐荣正容说道:“幽州的兵马,来得越多,那是越好。”
杨谭不解地问道:“徐将军此言何意?”
徐荣依然一本正经得说道:“幽州兵马,远道而来,来得越多,消耗的粮草也就越大,而咱们潼关之外,又没有什么可以资敌的东西,他们只能完全自身承担。时间一长,往来输送的物资消耗也就越大,他们消耗不起,自然也就退了。故此,他们来的兵马越多,他们可以停留于此的时间就越短。这当然是来的越多越好了。”
杨谭自然明白徐荣所说的道理,可是连日来幽州兵马的猛烈攻击,给他的压力,那也是不小,此时杨谭也忍不住苦笑道:“徐将军,虽然你说的那些话,也有些道理。可是,人多也有人多的厉害。连日来,幽州兵马,强攻不止,几次险些丢失关隘。恐怕咱们却也支撑不到那个时间。”
徐荣还是面无表情的直言道:“杨太守,此其非所在也。乃守城之方法过于被动尔。”
杨谭一听来的兴趣,以前潼关的那些笨蛋,哪一个能挑出他守城的缺点来。杨谭急忙忙问道:“徐将军如有高见,尽清明言,在下定当洗耳恭听。却不知,那幽州兵马,野战无敌,在下一心闭关不出,坚守潼关,有何失误所在?因何被动尔?”
徐荣闻言,毫不避讳的直言道:“杨太守,您认为幽州野战无敌,不宜出城交战,这本无错误。然而,潼关这里,城高墙厚,依山傍水,若是派一哨人马在城前加以阻敌,背靠城池,左右有山势相互。那对方即使有再多的兵马,也只能在正面加以进攻。如此一来,他们一次性可用的兵力,也多不到哪去。而咱们的兵马,又有城墙之上的弓箭手支援。可以对其发挥最大的杀伤力,而对方根本连咱们的城墙都摸不到,又怎么能威胁到咱们的潼关呢?”
杨谭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这样的话,恐怕自身的兵马也会要有相当大的损失。于是杨谭再次问道:“如此守城,虽可极大的杀伤幽州兵马,对与之对应的,咱们城外的护城之兵,他们的损耗,那也要远远的高于依城墙固守的损耗,兵力伤亡过大,如之奈何?”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