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作者:青斗    更新:2021-12-03 06:49
  通过后才能最终被录取。录取的学生入住天医堂中医学院,开始十年制全额免费教学方式,令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大学生。第一批的200多名学生,是从一万多报名者中一一挑选出来的,并且宋子和、林凤义等人亲自参加了面试择生,为了能招收到适合学习中医的后备人才,这些老中医们可谓不不遗余力,也是要从其中选定自己的嫡传弟子。
  在这其间,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同步进行初、高中的教学课程,重点是增加了中医方面的专业课,并且进行立体式的教学方式。首先计划培养这些人中龙凤对中医的兴趣,先令他们了解中医发展的历史,而后在百草园熟悉各种中草药的养植和炮制,同时进行药理、药性方面的实践教学。定期到天医堂医药馆的门诊部进行实习性的“巡视”,令学生们耳熏目染,真正的去接近中医的实践行为。
  接着要背诵那些基础类的中医口决和人体解剖的教学。熟悉人体的结构,和经络、穴位的分布,是学医的第一步。随之是对古文知识的加强培养,为他们日后学习中医古籍经典打下兴趣和基础。试学期为一年,在这一年内,确实对中医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可选择离校,另择正规的学校学习。两年之后,再对学生们进行全方面的系统教育。逐步渐进。
  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七年的学习之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专科分系,譬如中药系、针灸系、中医系、按摩系等等。在为医药馆培养医生的同时,也在为天医堂制药厂和百草园储备后继人才。还有一个外科系。这是水明扬担任系主任的外科手术系,也是天医堂中医学院最为特殊的一个西医科系,为天医堂中医学院培养出了世界上一流的外科手术医生。在培养学生全能的同时,也令其有所长。
  天医堂中医学院的教材都是由宋子和、林凤义、章甲方等人亲自分工编写的。他们曾对国家正规的中医学院的大专和本科的教材进行了参考,除了不适合这些小孩子们的学习之外,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的内容已然脱离了真正中医的教学特点,自令这些老中医们摇头之余,舍弃不用。
  林凤义曾感慨道:“忽略了经典,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意义,永远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医生来!尤其是轻重不分,开始就令中西医知识混学,能扰乱学生对中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部分西医课程,必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之后,才可以进行学习。否则中医不成,出来的都是‘半吊子’西医。误人误己深矣!”
  众人闻之,皆自点头称是。
  天医堂中医学院的创建和独特的招生行为,是宋浩颇费了一番周折,才获得了国家教委的正式批复,并定为国家传统中医教育基地试点单位。也是天医堂的影响今非昔比,加以天医堂中医学院独特的招生和教育模式,深合中医教学之道。对滞后的中医教育,在天医堂引头示范的情况下,国家教委也是采取了灵活的方式给予了特殊支持。现今中医教育滞后的势头由此逆转,从天医堂中医学院开始了。
  若干年后,世界十大名中医中,天医堂就占了八位,他们是天医堂中医学院第一批的毕业生。此为后话,暂且交待一下罢了。
  这是天医堂中医学院计划招收的学生班。根据天医堂各分部急需人才的情况,在原来的名医讲习所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七组成人班,学员是从“中国中医民间发展联合协会”中的会员中招收的。这项工作在天医堂中医学院还在建设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这一时期,天医堂上下忙碌得不亦乐乎。天医堂中医学院的建设和招生工作同时进行,天医堂中医特色美容院也在天医堂医药馆的旁边破土动工了,原来的美容科经过发展壮大,日后要从医药馆分离出来。同时又有四处天医堂的分部在四个省市创立。此时,天医堂设在各地的分部已经达到了十四处。宋浩计划在今后的两年内,在全国各省市都建有天医堂的分部机构,而后再分建到重要的大中城市。
  这一系列计划的顺利实施,齐延年暗中汇给天医堂的那10个亿起了重要作用。宋浩倒是个甩手掌柜的,对天医堂的经济状况从不过问,有个想法说出来让人去具体的实施就是了,所以这笔资金唐雨也未让他知道是怎么回事。
  天医堂的一切,皆在蒸蒸日上。
  这一天,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来到了天医堂医药馆。他先是在门诊部挨着科室的走,在林凤义和吴启光、章甲方等人的诊室内,呆呆地望着满屋子的病人,以一种复杂的神色在观察着林凤义等人为患者诊病,而后叹息一声,又来到了另一诊室。接着又去药房部走了走。此人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天医堂保卫部门的注意,于是派人监视。
  这个人在天医堂医药馆大楼内的对外开放的地段走了个遍后,出乎意料到蹲在一个角落里莫明其妙地哭了起来,并且愈哭愈是激动,声音也愈是大了起来,这才被保卫部的人带到了保卫室进行询问。
  开始保卫部的人认为此人不是神经有问题,就是精神上出了毛病。然而当此人从带来的袋子里拿出了厚厚的一叠证书后,皆自大吃一惊。此人叫孙雪枫,竟然是一名出自名牌大学的中医博士。另外还有一份证件,令保卫部的人对他另眼相待,那就是“中国中医民间发展联合协会”的会员证。持有此证件的人,虽然不是天医堂的工作人员,但也会被视为天医堂的一分子,而被人尊敬。
  “孙先生,您这是……?”保卫部的人茫然道。
  孙雪枫缓和了一下刚才激动的情绪,说道:“我刚才看到天医堂的情景,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中医院。知道吗,我从学习到从事中医工作近二十年了,但没有一天说是真正的以中医的技术去为病人治过病的,我所在的中医院不需要我这样的中医,那里的一切都已经西医化了。带来不了效益的工作是不允许你再搞下去的。结果半路上又搞起了西医,以至于中不成西不就。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几人再继续坚守中医的阵地了,也自将我原来学得的知识丢了一大半去。愧疚啊!我用中医博士这个头衔又去搞所谓的科研,骗国家的经费来用,其实都是唬人的东西,没有实用的。可是大家都在这么搞,你不这样做就没饭吃。这大半辈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了过来。直到我知道了天医堂,加入了‘中国中医民间发展联合协会’,我才真正的又看到了中医的希望。于是决心来天医堂实地看一下,中医在现代这个社会还是否真的存在。在看到了那几位老中医在为病人诊断后,我真的好是激动,这不也曾是我的梦想么,我为什么要放弃呢!天医堂竟保存了中医的一块真正的净土。怎不令人激动和愧疚!我下定了决心,我要应聘天医堂,哪怕是做天医堂的清洁工,每天扫地擦灰,也能觉得这里的气氛给人带来的实在。”
  也是那孙雪枫中医博士这个名头太大,保卫部的人直接将他引到了天医堂的行政院长江河那里。江河听了事情原委之后也自吃了一惊。博士级的人物在天医堂也只有手术外科的水明扬了,并且他还是西医博士。论起来,全天医堂的名医圣手们之中,也没有中医博士级的人物。于是又将这个孙雪枫引见给了唐雨。
  唐雨听了孙雪枫的又一番叙述后,倒被他的这种重新认识中医的精神所感动。
  事情传到宋浩那里,尤其是感慨万分,半生辛苦,拼搏到了博士的程度,却学无所用,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极大的悲哀。好在孙雪枫能及地醒悟,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个孙雪枫的经历,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多言无益,点到为止。)
  通过对“中国中医民间发展联合协会”会员资料的统计,宋浩发现有许多擅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士,这些人虽非全能医者,但每以手中的绝活专治某一病种而响誉一方,治疗效果上是那些大医院的专家教授们有时也为之汗颜的。自是惊叹,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只有联合起这些有志于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士,才能令医道在这个时代的振兴。于是天医堂对这些奇人异士们广为聘用,在天医堂各分部成立中医特色专科。天医堂也自令这些志同道合的医家们看到了中医的未来和希望,天医堂也自以海纳百川之气势,包容天下医者,令其发展势头又为之一振。
  四十三 性味归经
  天医集团原有两处大型的中医药研究机构,虽是注重于药品的研发工作,但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对中草药的研究一直走在当今世界的前列。在和天医堂合作之后,也自顺理成章地与天医堂原来的科研部门合并,组成了“天医堂中医药研究中心”。不过在中草药的现代研究方面,宋浩、秋茹、章甲方、唐纪等人为“天医堂中医药研究中心”提出了一个方向和宗旨,那就是对中草药的现代研究,不可能全部采取以现代的科技手段去对其成份的研究,而来确定某一味药种的功能效用。因为中药是讲究寒、热、温、凉和性味归经的,并且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甚至于是相反的药效。对这方面是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的。现代的科技,仅仅能分离出某一种药物的化学成份,而无法去辨别它的气味的厚薄和那种自然之性。这些草根树皮的奥妙,只能另行去研究,医者意也,用药亦然,不能以现代的研究结论一以概之。因为在国内外有许多的中草药研究机构已经在这种误区中愈走愈远,逐渐脱离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