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作者:我会做得好 更新:2021-12-03 05:59
我们身边仅有的就是两床旧被褥,简单的衣物,辞海等从没离开过我的一些书籍,还有一家人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一只自来水笔……就这么多的全部家当。
3月27日下午3点钟,我把所有的家当装成了4个化肥袋子,从中关村双榆树邮局寄往沈阳。这些东西是我们俩用自行车驮到邮局的,一个家还没装满一辆自行车。
那天西南风很大,是我在北京经历过的最大的风了,它把我们刮过了沈阳。当天晚上,我们乘坐北京到抚顺的火车,第二天早上7点40到达沈阳。
沈阳的初春乍暖还寒,想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会如此的“沧海桑田”,情也酸心也寒。
半年前,在老家我也是个响当当男子汉。且不说我靠自己的打拼成就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也不说子女给我戴上多么耀眼的光环,单说挑门过日子的家业也足够叫人羡慕的了。如今落得个“有人无家”的境地,还不如家徒四壁的境界,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去在寒风中无尽的体验。
从北京回来,我的口袋里只有2000元,没有一分钱的存折。是孩子们出手帮我买了一处60平的楼房,总算有了栖身之所。这个楼一共花了4。6万元,也就是说我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还背上4。6万元的饥荒。虽然钱都是孩子们出的,但我觉得我还有能力来偿还这个“内债”。就这样,一个新家又从“还债”开始了,尽管他们早已声明这些钱是无偿的,根本不需要我来还清。
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也全然一新,比我们结婚时还要齐全,自己都觉得好笑,但很难笑得开心。所以这样说,那就是留恋原来的家吧,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情感,不像新的家和我们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有了安身之处,第一件事还是写这部回忆录,不能半途而废。这也让我很难,起笔和收笔不在一个地方,心情的节律又是那么的迥异,心绪总有天各一方的感觉。终于,经过我的迅速调整,动荡的情绪得到了平静,写完了剩余的部分。其中后记就是写到这里的,那时没有电脑,我也不会使用它,写完的手稿就搁置起来。下面的文字是我有了电脑后,才开始把后记做了补充,而且很有必要。以下则是我有了新家后的一些记载,和这部回忆录不可分割。
1999年4月22日我完成了这部近40万字的回忆录,便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二次“创业”。所以说是创业,就是让文字来完成我以往没有实现的夙愿。
几十年来,我经历的太多了,感受的太深了,那就是丰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现在提前离岗休息了,也就是假退了,有很多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开始了文学创作。
在我工作的时候,也曾发在报刊上表过一些文学作品,诸如新诗、散文诗、小说、散文、寓言、报告文学,但都很零星,都是偶有灵感的即兴作品。现在充裕的时间了,便可以系统地进行“单一”的文学样式的写作了,我要完成百篇短篇小说的创作,来写我生活中熟悉的朋友,以他们作为创作原型。
大概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百篇工程”,并有50余篇发表在报刊上。由于报刊上的这些作品限制字数,所以这些作品大都在1500字左右。2007年春我着手编辑《草根轶事》短篇小说集,收集了近百篇发表的和未发表的小说于其中,共17万字,2008年初由黑龙江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这9年的时间里,除了《草根轶事》,还完成了中篇小说集《草根说事》共20万字,《炊烟的诗歌》也写完了100首农村题材的“诗集”。
所有这些都给我一种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到这个时候才得以真正的提升,无论别人对我的过去和现在是怎么评价的。但有一点可以得到共识,我离开岗位后的生活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也有了我个人的新形象。新形象,就是开创新的我的“事业”,有别于政府公务员的形象,不是政客是“文人”吧。
我不是什么知名的大家,靠写作挣钱来实现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有点天方夜谭。但我已经迈进了城市的门槛,就得有城里人的“行头”,生活环境就得与城市接轨,那就需要更多的钱让自己羽化吧。
2001年,经人介绍我做了一年半的社区书记,工资是每个月150元。说是介绍,就是那时候没有人愿意干这样“挣钱不多管事不少”的工作,类似“鸡肋”。我所以做了根本没有看中那1500角钱的薪水,而是要更多的接触城市人群,体验一下基层群体的疾苦与诉求,目的还是落脚在写作上。
2003年社区委员会改选了,我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再适合做书记主任了。但后来选举的结果表明,并不是没有我这样大龄人留在社区里做书记主任。不久我明白了,新一届社区干部的工资“徒长”,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再就业的行业而趋之若鹜。再后来我更清楚了,所有的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强势背景,有的人就是区领导干部的家属或至亲。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大都是女性,都是夫人之类的来养尊处优。于是,社区成了“特区”,居民们共同的家园也就成了“贵夫人”们娱乐的大观园。
我当社区书记的时候,也是我写作的最佳时期,也是我开辟经济管道工程的黄金时期。那时我开始了对学生的作文辅导,一干到如今。
我不知道我一共教过多少名学生,但我知道考作文辅导还清了4。6万元的“饥荒”。欠女儿的给了,她先后买了两座楼房需要钱。欠儿子的人家不要,不需要我的钱买楼房,就“放”在我这吧,我的钱早晚也是他们的。
2004年末,我卖了原来4。6万元的楼房,又花了16。8万买了一处83平的两室两厅的楼房,都是“文字”堆积起来的的砖瓦。想想过去那个土草房,这不是创业吗?
时到今日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尽管受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与委屈。最值得我慰藉的是,3个孩子没有一个让我为之操心的。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儿子房子,都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和事业,工资相对也不是很少。女儿和女婿在辽宁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做教师,在职读研证书到手。二儿子在证券公司任职,媳妇是市体育局所属的体育公园的“事业干部”,自己有了私家车,经常带我们去自驾游。大儿子在中科院所属的空间中心搞科研,“神舟”和“嫦娥”都有他的成果,算是微波遥感领域的精英了。他媳妇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总工程师,也是难得的人才了。
总之,我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苦尽甜来赶上了好时代,可以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事,倒也其乐融融。
这部回忆录写到这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人生的路是永无休止的,需要后人接着走下去。这部回忆录权且当作一面镜子,为他们照亮未来的向前的征程,我的初衷不言而喻。
2008-5-4于沈阳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手机电子书,请登陆奇书网--www.Qisuu.Com
3月27日下午3点钟,我把所有的家当装成了4个化肥袋子,从中关村双榆树邮局寄往沈阳。这些东西是我们俩用自行车驮到邮局的,一个家还没装满一辆自行车。
那天西南风很大,是我在北京经历过的最大的风了,它把我们刮过了沈阳。当天晚上,我们乘坐北京到抚顺的火车,第二天早上7点40到达沈阳。
沈阳的初春乍暖还寒,想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会如此的“沧海桑田”,情也酸心也寒。
半年前,在老家我也是个响当当男子汉。且不说我靠自己的打拼成就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也不说子女给我戴上多么耀眼的光环,单说挑门过日子的家业也足够叫人羡慕的了。如今落得个“有人无家”的境地,还不如家徒四壁的境界,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去在寒风中无尽的体验。
从北京回来,我的口袋里只有2000元,没有一分钱的存折。是孩子们出手帮我买了一处60平的楼房,总算有了栖身之所。这个楼一共花了4。6万元,也就是说我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还背上4。6万元的饥荒。虽然钱都是孩子们出的,但我觉得我还有能力来偿还这个“内债”。就这样,一个新家又从“还债”开始了,尽管他们早已声明这些钱是无偿的,根本不需要我来还清。
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也全然一新,比我们结婚时还要齐全,自己都觉得好笑,但很难笑得开心。所以这样说,那就是留恋原来的家吧,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情感,不像新的家和我们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有了安身之处,第一件事还是写这部回忆录,不能半途而废。这也让我很难,起笔和收笔不在一个地方,心情的节律又是那么的迥异,心绪总有天各一方的感觉。终于,经过我的迅速调整,动荡的情绪得到了平静,写完了剩余的部分。其中后记就是写到这里的,那时没有电脑,我也不会使用它,写完的手稿就搁置起来。下面的文字是我有了电脑后,才开始把后记做了补充,而且很有必要。以下则是我有了新家后的一些记载,和这部回忆录不可分割。
1999年4月22日我完成了这部近40万字的回忆录,便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二次“创业”。所以说是创业,就是让文字来完成我以往没有实现的夙愿。
几十年来,我经历的太多了,感受的太深了,那就是丰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现在提前离岗休息了,也就是假退了,有很多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开始了文学创作。
在我工作的时候,也曾发在报刊上表过一些文学作品,诸如新诗、散文诗、小说、散文、寓言、报告文学,但都很零星,都是偶有灵感的即兴作品。现在充裕的时间了,便可以系统地进行“单一”的文学样式的写作了,我要完成百篇短篇小说的创作,来写我生活中熟悉的朋友,以他们作为创作原型。
大概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百篇工程”,并有50余篇发表在报刊上。由于报刊上的这些作品限制字数,所以这些作品大都在1500字左右。2007年春我着手编辑《草根轶事》短篇小说集,收集了近百篇发表的和未发表的小说于其中,共17万字,2008年初由黑龙江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这9年的时间里,除了《草根轶事》,还完成了中篇小说集《草根说事》共20万字,《炊烟的诗歌》也写完了100首农村题材的“诗集”。
所有这些都给我一种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到这个时候才得以真正的提升,无论别人对我的过去和现在是怎么评价的。但有一点可以得到共识,我离开岗位后的生活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也有了我个人的新形象。新形象,就是开创新的我的“事业”,有别于政府公务员的形象,不是政客是“文人”吧。
我不是什么知名的大家,靠写作挣钱来实现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有点天方夜谭。但我已经迈进了城市的门槛,就得有城里人的“行头”,生活环境就得与城市接轨,那就需要更多的钱让自己羽化吧。
2001年,经人介绍我做了一年半的社区书记,工资是每个月150元。说是介绍,就是那时候没有人愿意干这样“挣钱不多管事不少”的工作,类似“鸡肋”。我所以做了根本没有看中那1500角钱的薪水,而是要更多的接触城市人群,体验一下基层群体的疾苦与诉求,目的还是落脚在写作上。
2003年社区委员会改选了,我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再适合做书记主任了。但后来选举的结果表明,并不是没有我这样大龄人留在社区里做书记主任。不久我明白了,新一届社区干部的工资“徒长”,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再就业的行业而趋之若鹜。再后来我更清楚了,所有的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强势背景,有的人就是区领导干部的家属或至亲。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大都是女性,都是夫人之类的来养尊处优。于是,社区成了“特区”,居民们共同的家园也就成了“贵夫人”们娱乐的大观园。
我当社区书记的时候,也是我写作的最佳时期,也是我开辟经济管道工程的黄金时期。那时我开始了对学生的作文辅导,一干到如今。
我不知道我一共教过多少名学生,但我知道考作文辅导还清了4。6万元的“饥荒”。欠女儿的给了,她先后买了两座楼房需要钱。欠儿子的人家不要,不需要我的钱买楼房,就“放”在我这吧,我的钱早晚也是他们的。
2004年末,我卖了原来4。6万元的楼房,又花了16。8万买了一处83平的两室两厅的楼房,都是“文字”堆积起来的的砖瓦。想想过去那个土草房,这不是创业吗?
时到今日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尽管受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与委屈。最值得我慰藉的是,3个孩子没有一个让我为之操心的。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儿子房子,都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和事业,工资相对也不是很少。女儿和女婿在辽宁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做教师,在职读研证书到手。二儿子在证券公司任职,媳妇是市体育局所属的体育公园的“事业干部”,自己有了私家车,经常带我们去自驾游。大儿子在中科院所属的空间中心搞科研,“神舟”和“嫦娥”都有他的成果,算是微波遥感领域的精英了。他媳妇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总工程师,也是难得的人才了。
总之,我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苦尽甜来赶上了好时代,可以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事,倒也其乐融融。
这部回忆录写到这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人生的路是永无休止的,需要后人接着走下去。这部回忆录权且当作一面镜子,为他们照亮未来的向前的征程,我的初衷不言而喻。
2008-5-4于沈阳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手机电子书,请登陆奇书网--www.Qisuu.Com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