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作者:辛雨    更新:2021-12-03 04:57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3年10月13日,在印度的西北小镇西姆拉召开了中英藏会议讨论西藏问题,中国的首席代表是西藏宣抚使陈贻范,英国代表是英国印度总督外务秘书麦克马洪,在英国的主导下,会议主要讨论西藏的独立问题,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英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与中国代表陈贻范激烈争论,矛盾不可调和,1914年3月麦克马洪以调停人的态度介入,抛出“内外藏”的论调,将今西藏自治区划为“外藏”,将今青海、四川、云南的藏族居住地区划为“内藏”,中国可以在“内藏”驻扎少量军队,但不得干涉“内藏”内政,对“外藏”更要尊重其独立的地位,这种方案实际上是使中国承认西藏的独立,且使所谓“内藏”的地位留下隐患。但在英国的威逼之下,陈贻范不得不在此不平等条约上草签,但声明正式签署此条约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训令,令英帝国主义感到不幸的是1914年7月正式签署此条约时,中国中央政府即袁世凯训令陈贻范:“此条约中国让步太多,不得签署”,就此西姆拉会议结束。由此可以看出,西姆拉会议是一次讨论西藏独立问题而最终流产的会议,是一次没有形成最终结果的会议,是一次不成功的会议。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会议上,1914年3月份,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在德里偷偷摸摸地私下换文,在中印边界东段沿习惯线往北100公里划出了一条在以后40余年里仅存在于地图上的印藏东段边界线,这就是至今影响着中国西藏利益的“麦克马洪线”。
  1914年8月,英国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分割西藏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一战结束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中国穷于应付日本,英国忙于本国的经济恢复及镇压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西藏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处于“不统不独”的模糊状态,在此期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一直接受西藏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向拉萨缴纳税收,一直到1951年,英国政府一直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连英国政府本身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从英国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随后印度继承了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通商特权、关税协定权、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当时也未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西藏土地提出领土要求。1950年中共开始解决西藏问题,印度才开始紧张,因为共产党是不承认英国及其他外国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侵略权益的,印度担心它在西藏的权益得不到保存,因此印度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竭力阻止中国进入西藏,鼓吹西藏独立,建立中印间的缓冲区,一方面开始打边境的主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印度希望西藏独立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它就趁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立足未稳,以“莫须有”的麦克马洪线为依据派军队在1951年至1954年间对中国西藏领土大肆侵吞,同时在国际上自称为新独立国家的代表,伪装反帝,在帝国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之间保持中立,收买人心,在朝鲜战争中对中国表示友好,1955年“提携”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处理国际问题手段之巧妙,窃取中国的大片领土胆量之大,连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自愧不如。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进入西藏,但由于中国兵力有限,西藏条件恶劣,地域广大,驻藏部队大部分是内地人,对西藏不熟悉,再加上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规定,西藏当地民兵仍然保留,因此部队在西藏主要是政治作用,边境防卫主要还是依赖当地藏军,直到1959年西藏平叛时人民解放军才控制全部边境。也就是从1959年开始,中印开始出现边界摩擦,1962年扩大为边界战争。这就是麦克马洪线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中印边界地区现状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①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
  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
  ②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
  ③在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比日俄争执的“北方四岛”大20倍,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
  北京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统称,明朝以前曾称为太液池、西海子和西苑。始建于辽金,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扩建,面积达1500亩左右(其中水面约700亩)。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榭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旧址,现在还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石。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假山廊榭所组成的水岛景区。重要的建筑物有翔鸾阁、涵元殿、香依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薰亭等。瀛台东现有石桥通达岸边。此外,在中南海中还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假山的堆叠手法高超。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瀛台岛在顺治、康熙时都曾大规模的修建,为帝后们避暑之地,也是康熙皇帝垂钓、看烟火、赐宴王公宗室等活动之所。瀛台之名取自传说中的东海仙岛瀛洲,寓意人间仙境。岛上的建筑物按轴线对称布局,主要建筑都在轴线上,自北至南有翔鸾阁、涵元门、涵元殿、蓬莱阁、香依殿、迎薰亭等。与东西朝向的殿宇祥辉楼、景星殿、庆云殿等共同组成三重封闭的庭院。沿瀛台岛又点缀了许多赏游的建筑:东面有补桐书屋、随安室、镜光亭、倚丹轩,以及建于水中的牣鱼亭;西面有长春书屋、八音克谐亭、怀抱爽亭等。另有宝月楼与瀛台隔海相望,袁世凯窃政时改为新华门。南海的东北隅有韵古堂,即瀛洲在望。堂东有立于池中的流杯亭,昔日有飞泉瀑布下注池中,乾隆帝题有“流水音”匾;亭内地面上凿有流水九曲,乃沿袭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
  中海一区的主要殿宇包括勤政殿,与瀛台岛隔水相望,是慈禧处理政务之所。慈禧曾在这里铺设一条轻便铁路通往作为别墅的静心斋。勤政殿西有结秀亭,亭西为丰泽园,园外有稻田数亩,是皇帝演耕的地方;园内有颐年堂、澄怀堂、菊香书屋,颐年堂西有春藕斋、居仁堂、植秀轩等。丰泽园西为静谷,是一座非常幽静的园中之园,园内屏山镜水,云岩毓秀,曲径通幽。
  中国网
  红色男爵——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头号王牌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红色男爵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头号王牌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落80架飞机,位居德国飞行员之首,同时也是一战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然而,他的魅力却远不止于此。
  里希特霍芬出身名门,身世高贵,体格健壮,相貌英俊,性格坚毅,办事果敢,勇猛好斗,技艺不凡。凭着一副标准的骑士躯壳、盖世无双的战功以及他那独特迷人的作战风格摄服了无数人的心,也包括痛恨他的敌人,他驾驶着那架使其得名的“红色男爵”大红色阿尔巴特罗斯三翼战斗机席卷整个西线战场,象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四处滚动,给敌人带来痛苦、恐慌、惊悸和战栗,给自己人带来欢乐、喜悦、蔚籍和自信。里希特霍芬奇特而巨大的魅力使他成为人类空战史上最负盛名的空中英雄之一。
  1892年5月2日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排行老大,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1915年他进入了航空队,但由于天资并不太好,学完飞行后,被分到东线充当后坐侦察员,这根本无法满足天性好斗,喜欢捕杀猎物的里希特霍芬,经过一再要求,他终于改为战斗机驾驶员,调往战事正酣的西线。
  1916年2月21日旷日持久的凡尔登战役开始,协约国空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德国充分利用尖子飞行员,组成机动灵活的狩猎小队,保持住了空战的主动权。里希特霍芬被选入了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多.波尔克的天才飞行员领导的第二狩猎小队,1916年9月17日,他首次升空,便击落一架英国飞机,至11月底,他已击落10架飞机,声名鹊起。
  23日,天空晴朗无云,里希特霍芬驾驶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米高空巡逻,突然间,前方出现了以英国王牌霍克为首的三架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