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作者:王建 乔良 李晓宁 王湘惠 更新:2021-12-03 04:44
美国那些新帝国论的倡导者就是想做船长,这个世界得由我美国来领航。因为我代表最先进的文明,科技文明。小问题都可以商量,大问题必须听我的。然而,恐怕世界上会出现好几个船长,那就要会出现好几条船了。
王建: 权利和权力什么关系?势均力敌大家就讲权利,如果力量失衡,谁还跟你讲权利,就讲权力。新战国是原有力量均衡格局被打破,它讲权力,不讲权利,所以说它是新战国。
WTO体制也会边缘化
很多非政府组织,也是属于实物经济的衍生物,包括WTO,现在也要受到虚拟经济的改造。
王湘穗: 以前很多非政府组织,也是属于实物经济的衍生物,包括WTO,现在也要受到虚拟经济的改造。
李晓宁: 本来组织里有问题是靠章程投票来解决的。任何一个大的国际组织对会员国都要求平等待遇,《联合国宪章》里也实行会员一视同仁的制度,否则都一家说了算,那还参加这个组织干什么?但是新战国出现以后,这些权利拥有者都会向权力靠拢,使权力集中化。所谓经济组织政治化,也是这样的。比如对韩国经济危机,IMF就要看美国的脸色,美国说救就救,美国说不救就玩去。对阿根廷经济危机,巴西经济危机,俄罗斯经济危机,都这样。这种组织已经不是权利平等的组织,变成强权的组织,等于我吃完大块给你们分点。另外,任何一个强权国家,通过强权的手段,为它自己谋取利益的时候,有一件东西总是要在它的算计之外,就是示范效应。
王湘穗:一种是小霸学大霸,另一种就是你当初一,别人当十五,以暴力对暴力。
李晓宁: WTO、IMF还有其他一些组织,都是美国除了军事之外的补充手段。美国一直对南美照顾,别的地区经济危机不管,南美的经济危机还救,但是阿根廷开始没救,后来说失策了,最后都上街,弄得一塌糊涂了。老美跟IMF说,这个还是咱们小兄弟,还得救救,这中间给阿根廷闪了几个月,闪得够呛。南美特别是巴西好像单有一个规律,跟世界总的发展趋势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弄的。
王建:实际上南美是反全球化的一个主力,三次世界社会论坛,两次在巴西,一次在意大利威尼斯。南美国家为什么反全球化?因为是外国的大银行让它们陷入债务危机。在南美国家看来,所谓全球化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国际组织逼它们还债,让它们制定宏观紧缩措施,节衣缩食,还你美国人的债,从这点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NGO向何处去?
全球治理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全球化,跨国公司敲开世界各国的大门,全球赢利;要全球赢利就要有全球秩序,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目前全球化进程似乎正在让位于区域化,全球治理可能也要让位于区域化治理,这个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缩小,而是另一种模式,它是以主要货币为核心的区域组织化过程。
王湘穗: NGO的命运跟联合国有点相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主权国家没了,毛往
哪儿长?
李晓宁:国际组织很多是偏政治化的。IMF货币基金组织是偏政治化。它帮谁?不帮谁?就是政治化。
商业组织在稳定的情况下,政治色彩少些。但是出现政治大变动,商业组织政治化很明显。
突然卖你不卖它了。开始立规矩、立章程的时候,都一视同仁的。后来有政治冲突了,就会对市场、资源的分配权进行争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自己除了政府、政党、企业之外没有多少社会组织,特别是没有很好的商业组织。美国这个社会,为什么是小政府,大社会。不是政府不管的事,社会上就随意放任自流。它有很多行业组织。西方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会是教会,起了很大的作用。教会这个东西,中国没有。西方的教会两千年来干了很多政府没干的事情。剩下就是商会,也干了很多政府没干的事。扩展开来到国际组织,它们也带有这样的色彩。我们加入的WTO,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商业组织。但是,当世界格局起了大变化之时,大的商业组织就要分裂。因为联盟的利益高于其他主权国家的利益。我们应该研究这个问题。
王湘穗:近年国际上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跟全球化发展并行产生的。目前全球化进程似乎正在让位于区域化,全球治理可能也要让位于区域化治理,这个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缩小,而是另一种模式,它是以主要货币为核心的区域组织化过程。这也许是NGO组织可以附着的新皮。
乔良:全球治理是个让人感到陌生的概念。全球治理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全球化、跨国公司敲开世界各国的大门,全球赢利;但跨出国门,从别国的口袋里往外掏钱不能没有规则。没规则就乱套了。因为自由经济也不能乱中取胜。规矩就是秩序,有规矩就得有人出来监管,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但由谁来管,谁来制?现在谁还有能力成为世界警察?美国是惟一有实力当世界警察的国家,可问题是谁有能力制约美国这个警察?警察不受监督,就可能堕落成匪徒,世界警察也有个自律和他律的问题。
李晓宁: 商业组织那块不说,商业组织政治化这部分和政治组织这块需要我们多说几句,现在是这个问题。
第一个大组织欧盟原来是纯粹的商业组织,经济合作社,慢慢这些政治组织,成欧洲议会了。你像IMF分裂,它是资金配送,包括银行投资,它是救你这个国家,有非常强的政治被某一个集团掌控,咱们叫什么?联盟或者一极掌控以后,那个组织就会分裂,跟咱们原来的体育组织,羽毛球协会,你搞国际羽联,我搞世界羽联。这个不是全球化了,是区域化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哪儿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现在由于新战国的出现,全球化被改变了,变成区域化了,这个倾向有没有,这个立论有没有道理。
王湘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演变成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与之相连,也出现了政治区域化、板块化的趋势。
王建: 世界卫生组织肯定还有生命力,因为大家都认识到地球村的问题。全世界都需要的东西,不会消失。世界的环境保护等等,像京欧议定书,都得有国际组织出面,必须各个国家一块做才能成事,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
王湘穗: 要从整个社会看,还是会全球化和区域化模式并存,有些事,如SARS必须是全球介入,要靠世界卫生组织,光区域性组织不行。
全球化的前景
全球化实际上分两个层面,一是以物质生产为背景的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另一个是以虚拟资本流动为背景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对这两个层面的全球化,美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美国现在是在反全球化;美国现在需要的全球化,是要求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实际上是自由地、不受限制地流向美国。
乔良:有一个东西,你可以做一下预测,这问题也让我比较困惑,什么问题?全球化是
由美国推动的,美国把它的大公司推向全世界,也就是全球性经济扩张。实际上在美国认为自己经济上有力量的时候,还不准备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时候,它就推动全球化。通过WTO给一个规则,推动全球化,让它的公司向全世界进行一种非殖民形式的经济殖民,但现在有了倒萨战争这种更直截了当的手段之后,全球化是不是会由于美国人倾向于用更加直接的方式为自己赢利,而受到阻碍?
王建: 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在过去是为了美国的资本输出需要,为了发展投资和贸易,我可以自由进入所有国家,这符合美国利益,这是在美国的资本输出阶段,要求全球化。
但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变成巨大的资本输入国了,还推动什么经济全球化?首先物质产业已经衰落了,变成被主体经济边缘化的产业,美国的制造业不但走不出去,反而还要用贸易壁垒,用201条款来保护。所以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美国现在是在反全球化。如果说美国现在还有全球化的要求,就是要求全球资本都要可以自由流动,实际是自由向美国流动,流不过来就打你。
乔良:现在反对全球化的,不光是劳工组织。
王建: 我在刚才说了,全球化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以物质生产为背景的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一个是以虚拟资本流动为背景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从物质生产的全球化来说,在战后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围绕大西洋之间的贸易,就是美国生产波音飞机,上十万个零件在欧洲制造,然后机械工业、电子工业之间,全是这种水平的分工关系,是这种全球化。到20世纪70年代东亚经济开始兴起,是第二阶段,物质生产才具有全球化的概念。因为,发达国家在环太平洋地区也开始产业分工和贸易。
到90年代以后,美英极力推行金融全球化,让各国资本市场开放。资本市场开放的好处是,你一旦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你的资本就可以自由往中心资本市场流动,处在中心地区的资本也可以进入到那些新兴的资本市场,就可以用金融手段把你所创造的财富夺走,就像索罗斯干的一样。
王建: 权利和权力什么关系?势均力敌大家就讲权利,如果力量失衡,谁还跟你讲权利,就讲权力。新战国是原有力量均衡格局被打破,它讲权力,不讲权利,所以说它是新战国。
WTO体制也会边缘化
很多非政府组织,也是属于实物经济的衍生物,包括WTO,现在也要受到虚拟经济的改造。
王湘穗: 以前很多非政府组织,也是属于实物经济的衍生物,包括WTO,现在也要受到虚拟经济的改造。
李晓宁: 本来组织里有问题是靠章程投票来解决的。任何一个大的国际组织对会员国都要求平等待遇,《联合国宪章》里也实行会员一视同仁的制度,否则都一家说了算,那还参加这个组织干什么?但是新战国出现以后,这些权利拥有者都会向权力靠拢,使权力集中化。所谓经济组织政治化,也是这样的。比如对韩国经济危机,IMF就要看美国的脸色,美国说救就救,美国说不救就玩去。对阿根廷经济危机,巴西经济危机,俄罗斯经济危机,都这样。这种组织已经不是权利平等的组织,变成强权的组织,等于我吃完大块给你们分点。另外,任何一个强权国家,通过强权的手段,为它自己谋取利益的时候,有一件东西总是要在它的算计之外,就是示范效应。
王湘穗:一种是小霸学大霸,另一种就是你当初一,别人当十五,以暴力对暴力。
李晓宁: WTO、IMF还有其他一些组织,都是美国除了军事之外的补充手段。美国一直对南美照顾,别的地区经济危机不管,南美的经济危机还救,但是阿根廷开始没救,后来说失策了,最后都上街,弄得一塌糊涂了。老美跟IMF说,这个还是咱们小兄弟,还得救救,这中间给阿根廷闪了几个月,闪得够呛。南美特别是巴西好像单有一个规律,跟世界总的发展趋势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弄的。
王建:实际上南美是反全球化的一个主力,三次世界社会论坛,两次在巴西,一次在意大利威尼斯。南美国家为什么反全球化?因为是外国的大银行让它们陷入债务危机。在南美国家看来,所谓全球化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国际组织逼它们还债,让它们制定宏观紧缩措施,节衣缩食,还你美国人的债,从这点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NGO向何处去?
全球治理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全球化,跨国公司敲开世界各国的大门,全球赢利;要全球赢利就要有全球秩序,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目前全球化进程似乎正在让位于区域化,全球治理可能也要让位于区域化治理,这个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缩小,而是另一种模式,它是以主要货币为核心的区域组织化过程。
王湘穗: NGO的命运跟联合国有点相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主权国家没了,毛往
哪儿长?
李晓宁:国际组织很多是偏政治化的。IMF货币基金组织是偏政治化。它帮谁?不帮谁?就是政治化。
商业组织在稳定的情况下,政治色彩少些。但是出现政治大变动,商业组织政治化很明显。
突然卖你不卖它了。开始立规矩、立章程的时候,都一视同仁的。后来有政治冲突了,就会对市场、资源的分配权进行争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自己除了政府、政党、企业之外没有多少社会组织,特别是没有很好的商业组织。美国这个社会,为什么是小政府,大社会。不是政府不管的事,社会上就随意放任自流。它有很多行业组织。西方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会是教会,起了很大的作用。教会这个东西,中国没有。西方的教会两千年来干了很多政府没干的事情。剩下就是商会,也干了很多政府没干的事。扩展开来到国际组织,它们也带有这样的色彩。我们加入的WTO,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商业组织。但是,当世界格局起了大变化之时,大的商业组织就要分裂。因为联盟的利益高于其他主权国家的利益。我们应该研究这个问题。
王湘穗:近年国际上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跟全球化发展并行产生的。目前全球化进程似乎正在让位于区域化,全球治理可能也要让位于区域化治理,这个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缩小,而是另一种模式,它是以主要货币为核心的区域组织化过程。这也许是NGO组织可以附着的新皮。
乔良:全球治理是个让人感到陌生的概念。全球治理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全球化、跨国公司敲开世界各国的大门,全球赢利;但跨出国门,从别国的口袋里往外掏钱不能没有规则。没规则就乱套了。因为自由经济也不能乱中取胜。规矩就是秩序,有规矩就得有人出来监管,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但由谁来管,谁来制?现在谁还有能力成为世界警察?美国是惟一有实力当世界警察的国家,可问题是谁有能力制约美国这个警察?警察不受监督,就可能堕落成匪徒,世界警察也有个自律和他律的问题。
李晓宁: 商业组织那块不说,商业组织政治化这部分和政治组织这块需要我们多说几句,现在是这个问题。
第一个大组织欧盟原来是纯粹的商业组织,经济合作社,慢慢这些政治组织,成欧洲议会了。你像IMF分裂,它是资金配送,包括银行投资,它是救你这个国家,有非常强的政治被某一个集团掌控,咱们叫什么?联盟或者一极掌控以后,那个组织就会分裂,跟咱们原来的体育组织,羽毛球协会,你搞国际羽联,我搞世界羽联。这个不是全球化了,是区域化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哪儿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现在由于新战国的出现,全球化被改变了,变成区域化了,这个倾向有没有,这个立论有没有道理。
王湘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演变成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与之相连,也出现了政治区域化、板块化的趋势。
王建: 世界卫生组织肯定还有生命力,因为大家都认识到地球村的问题。全世界都需要的东西,不会消失。世界的环境保护等等,像京欧议定书,都得有国际组织出面,必须各个国家一块做才能成事,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
王湘穗: 要从整个社会看,还是会全球化和区域化模式并存,有些事,如SARS必须是全球介入,要靠世界卫生组织,光区域性组织不行。
全球化的前景
全球化实际上分两个层面,一是以物质生产为背景的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另一个是以虚拟资本流动为背景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对这两个层面的全球化,美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美国现在是在反全球化;美国现在需要的全球化,是要求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实际上是自由地、不受限制地流向美国。
乔良:有一个东西,你可以做一下预测,这问题也让我比较困惑,什么问题?全球化是
由美国推动的,美国把它的大公司推向全世界,也就是全球性经济扩张。实际上在美国认为自己经济上有力量的时候,还不准备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时候,它就推动全球化。通过WTO给一个规则,推动全球化,让它的公司向全世界进行一种非殖民形式的经济殖民,但现在有了倒萨战争这种更直截了当的手段之后,全球化是不是会由于美国人倾向于用更加直接的方式为自己赢利,而受到阻碍?
王建: 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在过去是为了美国的资本输出需要,为了发展投资和贸易,我可以自由进入所有国家,这符合美国利益,这是在美国的资本输出阶段,要求全球化。
但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变成巨大的资本输入国了,还推动什么经济全球化?首先物质产业已经衰落了,变成被主体经济边缘化的产业,美国的制造业不但走不出去,反而还要用贸易壁垒,用201条款来保护。所以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美国现在是在反全球化。如果说美国现在还有全球化的要求,就是要求全球资本都要可以自由流动,实际是自由向美国流动,流不过来就打你。
乔良:现在反对全球化的,不光是劳工组织。
王建: 我在刚才说了,全球化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以物质生产为背景的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一个是以虚拟资本流动为背景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从物质生产的全球化来说,在战后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围绕大西洋之间的贸易,就是美国生产波音飞机,上十万个零件在欧洲制造,然后机械工业、电子工业之间,全是这种水平的分工关系,是这种全球化。到20世纪70年代东亚经济开始兴起,是第二阶段,物质生产才具有全球化的概念。因为,发达国家在环太平洋地区也开始产业分工和贸易。
到90年代以后,美英极力推行金融全球化,让各国资本市场开放。资本市场开放的好处是,你一旦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你的资本就可以自由往中心资本市场流动,处在中心地区的资本也可以进入到那些新兴的资本市场,就可以用金融手段把你所创造的财富夺走,就像索罗斯干的一样。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