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作者:王建 乔良 李晓宁 王湘惠 更新:2021-12-03 04:44
比如像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完成国家形态和工业革命。当时德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与英国相差不多,但是英国占有世界一半的殖民地,而德国只占了10%,只有发动战争去抢。还有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这样的国家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打得精疲力竭,国内的无产阶级就乘机起来革命,出现了前苏联。
所以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就出现了第四类矛盾,即在原有的三类矛盾上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但从历史事实看,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为是这个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战争。二战后进入冷战时代,还是这四类矛盾,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壮大了,出现了东西方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支配着国际格局的发展。对美苏两国来说,都是幅员广大的国家,都不用靠掠夺别国的市场和资源而发展,所以冷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像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就打不起来。冷战期间所发生的战争也都是局部战争性质,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担心彼此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张而打仗,都不是为了争夺市场和资源。按说以美国的军事实力都可以打赢这两场战争,但朝鲜战争是“和”,越战是“败”,就是因为担心前苏联和中国出手,酿成世界大战,而美国没有必要为没有经济利益的事情打世界大战。“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更说明这个问题,当时尼克松总统的主要谋士基辛格提出,在二战以后,美国在亚洲先后打了两场战争,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所以战后美国的军事重心实际是放在了亚洲,但是美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心却在欧洲,这种军事重心与经济利益重心相分离的局面是个错误,正确的做法是把二者重合起来,因此美国应该结束越战,把军事重心向欧洲转移,以保护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为此要和中国修好,联中抗苏,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在冷战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也发生着变化,前者由于福利国家的出现而不具有对抗性,后者由于演变成南北矛盾也不具有对抗性,到冷战时代结束,东西方的对抗也消失了,所以,能够导致世界大战的矛盾就剩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从目前看,就集中在美、欧两大经济、政治与军事集团围绕金融与货币利益的争夺,这就是我们说的,在新战国时代必然会出现世界战争的原因和理由。换个说法,就是在意识形态这个主要矛盾消失后,世界格局又回到了一战、二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利益相对立的时代。
欧盟作为新起的一端,在最近的东扩后,不管是人口还是GDP,还是贸易额,都显著超过了北美地区,如果再把俄罗斯拉进来更不得了。欧盟内部虽然也有矛盾,比如所谓“老欧洲”与“新欧洲”的矛盾,但共同的利益会使它们不断走向一致,否则也不会在海湾战争刚刚结束就跨出了东扩的步伐。欧盟搞欧元,搞“欧洲合众国”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与美国对抗,但走下去就是新起的货币利益集团要取代老的货币霸权,就是欧元要取代美元的地位,这当然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是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就有了科索沃战争、倒萨战争,我看今后美欧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很快会到来,因为俄罗斯加入了进来,普京要把握这个机会重归欧洲,所以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会比人们所想的来得要快。
有一种观点认为,南北矛盾也会导致世界性的冲突,比如拉登这些人搞全球性的恐怖活动,根源就是南北矛盾,但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这是力量不对称的冲突,“9·11”的影响虽然很大,但这样的事件不会导致世界各国都卷入一场大战,而是会被世界各国共诛之、共讨之。其次,如果没有大国的背景,这些人也成不了大气候。拉登能够坐大,是因为在冷战时期有美国人栽培他,现在他反过来打美国人,美国人就要消灭他了。为什么前苏联打阿富汗打了那么长时间还打不下来,就是因为那实际上是一场代理人战争,塔利班的背后是美国人,就像美国人打不下朝鲜和越南一样,这次美国人这么快就拿下阿富汗,就是后面的大国背景没有了,并不是美国人就比俄罗斯人强多少。可怕的倒是在新战国时代,世界恐怖活动背后又融入大国背景,被大国所利用,打“超限战”。所以,表面看好像是南北矛盾产生出拉登这样的人和事情,背后还是被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利益矛盾所左右。
第二部分 战后的世界轮廓与走向
美国是更加强大还是即将衰落? (1)
通过这次伊拉克战争,大多数人看到的是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如果拨开这层表象,就会看到美国强大的军事外表掩盖下的经济疲软甚至可能就此衰微的迹象。
美国的想法是用战争手段影响市场机制,是战争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来控制国际资本流向,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为主、军事机制为辅”,这场战争就是打给国际资本持有人看的。在正在进入的新战国时代,结盟已经在核心圈开始。那些处在板块边上的国家,要避免成
为打击目标,就要寻求靠山,去“认大哥”。
王湘穗:通过这几天的讨论,有些看法与讨论之前有很大不同。首先一个是关于美国的。我原来的想法是通过打胜这一仗,美国的霸权如日中天,包括欧洲人也被迫要对美让步,而通过讨论,我们现在的结论是伊拉克战争打得美国人窘相毕现。这与当前的局势发展是不是吻合?
王建: 我不觉得美国是更强大,美国是在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打了这场战争。欧洲人正是看到了美国的短处,他们如果不看到美国的短处,用不着给美国的面子,要不硬到底,要不彻底软。你看法国的表态,法国是暂时停止对伊拉克的制裁,美国是取消,这两个立场之间的差距就反映出来了,我既坚持我的立场,但是我也给你台阶下,我觉得还不是美国不想把事情搞大,是三国的联盟把它逼退了。
乔良: 有意思的是,对同一个问题王建和湘穗的理论刚好相反。湘穗认为,正是因为美国人打得很漂亮,使法国人觉得它在军事上阻止不了美国的成功,所以只好承认现实,被迫做出一些让步;王建则认为刚刚相反,恰恰是法、德这些国家看到了美国的弱点,才给你点面子使大家不致撕破脸。
王建: 让步的前提是首先美国对叙利亚降低姿态了,美国退了,法、德才说出软话,你不打叙利亚,我给你面子,让你下台。
王湘穗: 法、德、俄是在开完圣彼得堡峰会后,提出希望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这是主动调整立场,而不是被动接受即将出现的结果,这可支撑王建的看法。但是,我想说就萨达姆政权突然解体,应该是超出世界大多数人,我觉得包括欧洲人的估计。也许你不把这个结果与美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但也无法证明是美国的无能。
王建: 法、德、俄前一段说希望美国快点胜利,我看这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你打萨达姆的事我们就不追究了,伊拉克你占就占了,我们认了。第二,这场战争要快点结束,不要扩大,不要再搞叙利亚,不要搞伊朗。是两个意思,你占领,我认同,你打了就打了,但是不能再扩大。最后,美国认了这个账的时候,就开始给它下台阶。我觉得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要知道美国倒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欧元,但是欧元没打着,所以美国这场战争虽然是胜了,但也是败了,因为战争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是在法、德、俄亮出底牌后给逼退了,欧洲人这才给面子,这也是一种势均力敌。
王湘穗:现在看,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在这个正在进入的新战国时代,结盟已经在核心圈开始了。
那些处在板块边上的国家,要避免成为打击目标,就要寻求靠山,按晓宁的说法是去“认大哥”,这恐怕是边缘国家在新战国时代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今天谈的也许是“屠龙之术”,但有时候改变世界的方式很微妙,比如王建最初说这场战争是打欧元,美国将拖长战争期限或持续在中东打下去。欧洲非常关注这种看法,并很快做出了许多动作。在你拆破这个弥天大谎之后,导致什么呢?就是美国这个戏法还没变完,谜底被观众们知道了,结果戏法没法变下去了。本来王建是“道破谜底惊煞人”,可你的分析使世界局势变化产生了某种变化,而恰恰由于这种变化却让你的某些预言失效。结果人家还不一定认为你说对了。这有些像国际政治中的“测不准定理”。
王建: 美国这些当权人被眼前这些事弄得不知道怎么办好,来不及细想长远问题,有些长远问题和长远观点,没有进入他们的战略决策,影响不了他们。
王湘穗:欧元流通前,王建从纯经济角度分析,认为欧元前景不错,提出中国应该调整外汇结构的建议。可科索沃战争改变了你对欧元流通后可能出现前景的估计,你发现竟然可以使用战争去影响货币走势。这和我们从军事角度出发研究科索沃战争,却发现它背后的金融因素殊途同归。结果是研究金融的、国际关系的和研究战争的走到了一起。这种学术组合,可以提供新视角,也就容易得出新结论。
所以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就出现了第四类矛盾,即在原有的三类矛盾上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但从历史事实看,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为是这个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战争。二战后进入冷战时代,还是这四类矛盾,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壮大了,出现了东西方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支配着国际格局的发展。对美苏两国来说,都是幅员广大的国家,都不用靠掠夺别国的市场和资源而发展,所以冷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像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就打不起来。冷战期间所发生的战争也都是局部战争性质,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担心彼此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张而打仗,都不是为了争夺市场和资源。按说以美国的军事实力都可以打赢这两场战争,但朝鲜战争是“和”,越战是“败”,就是因为担心前苏联和中国出手,酿成世界大战,而美国没有必要为没有经济利益的事情打世界大战。“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更说明这个问题,当时尼克松总统的主要谋士基辛格提出,在二战以后,美国在亚洲先后打了两场战争,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所以战后美国的军事重心实际是放在了亚洲,但是美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心却在欧洲,这种军事重心与经济利益重心相分离的局面是个错误,正确的做法是把二者重合起来,因此美国应该结束越战,把军事重心向欧洲转移,以保护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为此要和中国修好,联中抗苏,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在冷战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也发生着变化,前者由于福利国家的出现而不具有对抗性,后者由于演变成南北矛盾也不具有对抗性,到冷战时代结束,东西方的对抗也消失了,所以,能够导致世界大战的矛盾就剩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从目前看,就集中在美、欧两大经济、政治与军事集团围绕金融与货币利益的争夺,这就是我们说的,在新战国时代必然会出现世界战争的原因和理由。换个说法,就是在意识形态这个主要矛盾消失后,世界格局又回到了一战、二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利益相对立的时代。
欧盟作为新起的一端,在最近的东扩后,不管是人口还是GDP,还是贸易额,都显著超过了北美地区,如果再把俄罗斯拉进来更不得了。欧盟内部虽然也有矛盾,比如所谓“老欧洲”与“新欧洲”的矛盾,但共同的利益会使它们不断走向一致,否则也不会在海湾战争刚刚结束就跨出了东扩的步伐。欧盟搞欧元,搞“欧洲合众国”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与美国对抗,但走下去就是新起的货币利益集团要取代老的货币霸权,就是欧元要取代美元的地位,这当然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是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就有了科索沃战争、倒萨战争,我看今后美欧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很快会到来,因为俄罗斯加入了进来,普京要把握这个机会重归欧洲,所以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会比人们所想的来得要快。
有一种观点认为,南北矛盾也会导致世界性的冲突,比如拉登这些人搞全球性的恐怖活动,根源就是南北矛盾,但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这是力量不对称的冲突,“9·11”的影响虽然很大,但这样的事件不会导致世界各国都卷入一场大战,而是会被世界各国共诛之、共讨之。其次,如果没有大国的背景,这些人也成不了大气候。拉登能够坐大,是因为在冷战时期有美国人栽培他,现在他反过来打美国人,美国人就要消灭他了。为什么前苏联打阿富汗打了那么长时间还打不下来,就是因为那实际上是一场代理人战争,塔利班的背后是美国人,就像美国人打不下朝鲜和越南一样,这次美国人这么快就拿下阿富汗,就是后面的大国背景没有了,并不是美国人就比俄罗斯人强多少。可怕的倒是在新战国时代,世界恐怖活动背后又融入大国背景,被大国所利用,打“超限战”。所以,表面看好像是南北矛盾产生出拉登这样的人和事情,背后还是被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利益矛盾所左右。
第二部分 战后的世界轮廓与走向
美国是更加强大还是即将衰落? (1)
通过这次伊拉克战争,大多数人看到的是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如果拨开这层表象,就会看到美国强大的军事外表掩盖下的经济疲软甚至可能就此衰微的迹象。
美国的想法是用战争手段影响市场机制,是战争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来控制国际资本流向,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为主、军事机制为辅”,这场战争就是打给国际资本持有人看的。在正在进入的新战国时代,结盟已经在核心圈开始。那些处在板块边上的国家,要避免成
为打击目标,就要寻求靠山,去“认大哥”。
王湘穗:通过这几天的讨论,有些看法与讨论之前有很大不同。首先一个是关于美国的。我原来的想法是通过打胜这一仗,美国的霸权如日中天,包括欧洲人也被迫要对美让步,而通过讨论,我们现在的结论是伊拉克战争打得美国人窘相毕现。这与当前的局势发展是不是吻合?
王建: 我不觉得美国是更强大,美国是在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打了这场战争。欧洲人正是看到了美国的短处,他们如果不看到美国的短处,用不着给美国的面子,要不硬到底,要不彻底软。你看法国的表态,法国是暂时停止对伊拉克的制裁,美国是取消,这两个立场之间的差距就反映出来了,我既坚持我的立场,但是我也给你台阶下,我觉得还不是美国不想把事情搞大,是三国的联盟把它逼退了。
乔良: 有意思的是,对同一个问题王建和湘穗的理论刚好相反。湘穗认为,正是因为美国人打得很漂亮,使法国人觉得它在军事上阻止不了美国的成功,所以只好承认现实,被迫做出一些让步;王建则认为刚刚相反,恰恰是法、德这些国家看到了美国的弱点,才给你点面子使大家不致撕破脸。
王建: 让步的前提是首先美国对叙利亚降低姿态了,美国退了,法、德才说出软话,你不打叙利亚,我给你面子,让你下台。
王湘穗: 法、德、俄是在开完圣彼得堡峰会后,提出希望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这是主动调整立场,而不是被动接受即将出现的结果,这可支撑王建的看法。但是,我想说就萨达姆政权突然解体,应该是超出世界大多数人,我觉得包括欧洲人的估计。也许你不把这个结果与美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但也无法证明是美国的无能。
王建: 法、德、俄前一段说希望美国快点胜利,我看这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你打萨达姆的事我们就不追究了,伊拉克你占就占了,我们认了。第二,这场战争要快点结束,不要扩大,不要再搞叙利亚,不要搞伊朗。是两个意思,你占领,我认同,你打了就打了,但是不能再扩大。最后,美国认了这个账的时候,就开始给它下台阶。我觉得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要知道美国倒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欧元,但是欧元没打着,所以美国这场战争虽然是胜了,但也是败了,因为战争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是在法、德、俄亮出底牌后给逼退了,欧洲人这才给面子,这也是一种势均力敌。
王湘穗:现在看,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在这个正在进入的新战国时代,结盟已经在核心圈开始了。
那些处在板块边上的国家,要避免成为打击目标,就要寻求靠山,按晓宁的说法是去“认大哥”,这恐怕是边缘国家在新战国时代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今天谈的也许是“屠龙之术”,但有时候改变世界的方式很微妙,比如王建最初说这场战争是打欧元,美国将拖长战争期限或持续在中东打下去。欧洲非常关注这种看法,并很快做出了许多动作。在你拆破这个弥天大谎之后,导致什么呢?就是美国这个戏法还没变完,谜底被观众们知道了,结果戏法没法变下去了。本来王建是“道破谜底惊煞人”,可你的分析使世界局势变化产生了某种变化,而恰恰由于这种变化却让你的某些预言失效。结果人家还不一定认为你说对了。这有些像国际政治中的“测不准定理”。
王建: 美国这些当权人被眼前这些事弄得不知道怎么办好,来不及细想长远问题,有些长远问题和长远观点,没有进入他们的战略决策,影响不了他们。
王湘穗:欧元流通前,王建从纯经济角度分析,认为欧元前景不错,提出中国应该调整外汇结构的建议。可科索沃战争改变了你对欧元流通后可能出现前景的估计,你发现竟然可以使用战争去影响货币走势。这和我们从军事角度出发研究科索沃战争,却发现它背后的金融因素殊途同归。结果是研究金融的、国际关系的和研究战争的走到了一起。这种学术组合,可以提供新视角,也就容易得出新结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