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王建 乔良 李晓宁 王湘惠 更新:2021-12-03 04:44
一旦有了电脑网络系统以后,大大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就放大了交易的规模。
李晓宁: 我的意思还不仅仅是加快,而是重新整合配置的问题。比如,我有了多维的信息支持,我更加了解投资对象,我的投资准确度会更高。特别是我有了强大的信息支持以及精确的分析以后,我就敢做革命性的投资。甚至可以做长期的、风险很大的投入。高技术逐渐在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
乔良: 电脑系统的出现和网络化,彻底改变了全球金融的流量和速度,催生了金融衍生工具和全球交易,才使虚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李晓宁:只有美国有这个体系。有了庞大的数据库提供变化的海量信息,再加上极强的评估,这就对投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控制数据的方法,甚至影响到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公司已经在大大地影响权力,就像《雍正王朝》里的那个八王爷讲的,谁当皇帝不重要,关键是按谁说的去做才重要。
王建:工具发展了,虚拟经济的游戏也就发展了。关于新技术与新经济的关系,我想我们应该关注这么几点。
一是关于信息技术服务对象的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微电子技术产生的时候,只在物质生产领域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像网络这些东西是服务于虚拟世界的。这个虚拟世界是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主体经济进入到了服务产业阶段以后的一个现象,它是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要的,是在资本主义主体经济完成了工业化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已经满足了,消费需求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新增加的收入以及消费支出不是为了满足物质消费了,而是为了满足精神娱乐需要。现在电脑软、硬件消费最大市场之一是游戏,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最先进的软件技术,是用在游戏上的。而且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革命是被人们不断扩大游戏所要求的运算速度和内存推着往前走的,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可以由几十万人同时上网玩的游戏,而有人说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电子邮件和上网聊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即新技术的发展首先不是服务于物质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于非物质消费。
由于这个特点,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经济虽然也可以极大地促进美国GDP的增长,但是新增加社会财富形态已经不是物质产品形态,而是非物质产品形态,这一点就对国家实力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却有1/4以上的物质产品自己不能生产,要靠进口,如果发生战争,靠网络游戏能够取胜吗?所以,你说应该怎么看美国的国家实力呢?比如,如果看物质生产规模,欧盟比美国还要大出25%,我们中国虽然目前的GDP产出只是美国的1/10,但如果看物质生产,2002年也接近美国的40%。
你看这次新技术革命,它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和前几次蒸汽机和电的革命,完全不一样,那个是召唤出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使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或者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但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物质生产是下降的,以制造业来说,90年代还占24%,而目前已下降到18%。
再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虽然也比较快,但不过是2%的速度,可60~70年代是3%~4%。美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是往上走,80年代是一个低谷,90年代再上来。但是,90年代上来的高度,都不如越战时期。
第二点,过去我们讲技术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是来自军事方面,因为最先进的技术总是首先被用在军事上。二战以前的时代都是国家设立实验室,把最先进的技术用到战争准备上。
但是,二战结束以后,这个市场的发展不一样了。像日本都可以在技术方面领先,就是因为现代技术的开发是需要巨大投入的,这个巨大的投入国家已经负担不起,或者是十分困难,因此就变成谁有最大的市场,谁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谁就有最大的科技投入能力。所以二战以后在技术发展方面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就是表现在最先进的技术不是产生在军事领域,而是产生于民用部门。
像日本,把世界的电冰箱、电视机市场占了以后,它的技术开发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因为所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电饭煲等家用电器中都要用芯片,所以所有买我产品的人实际上都在给我积累开发新技术所需要的投入。所以,80年代后期日本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书里说你美国人用我日本的芯片,导弹的误差才能缩小到15米,不用我的芯片,就是60米的误差。你跟前苏联的竞争中就要落下风。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就是民用技术为先,市场为先,谁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谁就占有科技的高峰和技术的高峰。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爱国者”导弹用的芯片是64K的,而当时许多小孩玩的游戏机用的芯片都是256K的,谁先进呢?
第三,说到市场,说到底还是物质产品的市场最有能力推动技术的发展。而美国目前的市场已经转到以金融市场或虚拟经济市场为主体,对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就衰减多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也就带有“虚胖”的性质。从长远看,如果不能占领物质生产领域的制高点,或者是物质产品销售市场的制高点,在国家实力的竞争中迟早要打败仗。
货币霸权已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1)
虚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经济危机大不相同,过去是生产过剩危机,物质产品的过剩危机;而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它的经济危机表现是虚拟资产的供给过剩导致的金融或货币危机。
即使是在经济泡沫破了以后,发达国家也没法走回过去的发展物质产品生产的道路,它们只有沿着这条虚拟经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因此它们的国家利益只能日益向金融与货币利
益层面集中,所以如果爆发帝国主义战争,它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货币霸权。
货币霸权是新帝国的王冠。
王建: 关于世界格局的走势,首先要注意的是,以1991年的“8·19”事件为分水岭,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了社会转轨,标志着二战后持续50年的冷战格局解体了,紧接着1992年发生一件大事,就是欧盟的成立,其后,1993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为什么冷战刚一结束,就接连发生了这两件大事?我认为,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冷战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就美苏两国来说,都有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都可以主要依靠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这与一战和二战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为了争夺海外资源与市场而结成军事同盟,乃至发动战争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原有的世界格局之所以被称之为“冷战”,而不会演化成世界大战的本质原因。
但是在冷战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然在起作用。在西方阵营内部也始终酝酿着新的矛盾。特别是日本和德国战后的崛起,使它们的经济实力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接近美国。但是在冷战时期,西方各国始终受到前苏联的军事威胁,需要寻求美国的军事保护,因此美国是西方阵营中的“老大”,说话可以算数,西方各国也要让出部分经济利益,换取美国的军事保护。
冷战结束,西方共同的敌人消失了,朋友关系立即发生变化,西方阵营中过去被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所长期掩盖的经济利益矛盾立即突出出来,上升到首要位置。有人说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就是说世界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实际只超在军事上,就经济实力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12国的经济实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日本以一国的实力已经达到美国的40%。所以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就使得冷战结束后的欧洲国家,敢于站起来立即对美国发出挑战,欧盟的出现,正是欧洲人要摆脱美国的长期控制,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寻求独立的意志表现。欧洲人为什么要构造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共同经济区域?是因为欧盟各国处在共同的地域之上,产业结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密切,但是却被国界分割成十几个国家,并且因为国界的存在,限制了生产要素在全欧洲的自由流动以及产业的整合,使欧洲企业的发展和研究开发经费的使用都长期处在分散状态,而难以同美、日抗衡。例如在欧洲,即使像德、法这样的大国,其最大的公司与美、日的一流公司相比较,也只能算二流公司,由此在国际竞争中打了许多败仗,如航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芯片等产业的发展,都在与美、日的竞争中逐步败在下风,欧洲人痛感到这一点,所以愿意忍受为统一货币所必需的长期宏观紧缩的痛苦,愿意向欧盟出让部分国家主权,以寻求欧洲的统一。
所以,在冷战时代,帝国主义实力的不平衡被掩盖在意识形态对立之下,这个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李晓宁: 我的意思还不仅仅是加快,而是重新整合配置的问题。比如,我有了多维的信息支持,我更加了解投资对象,我的投资准确度会更高。特别是我有了强大的信息支持以及精确的分析以后,我就敢做革命性的投资。甚至可以做长期的、风险很大的投入。高技术逐渐在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
乔良: 电脑系统的出现和网络化,彻底改变了全球金融的流量和速度,催生了金融衍生工具和全球交易,才使虚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李晓宁:只有美国有这个体系。有了庞大的数据库提供变化的海量信息,再加上极强的评估,这就对投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控制数据的方法,甚至影响到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公司已经在大大地影响权力,就像《雍正王朝》里的那个八王爷讲的,谁当皇帝不重要,关键是按谁说的去做才重要。
王建:工具发展了,虚拟经济的游戏也就发展了。关于新技术与新经济的关系,我想我们应该关注这么几点。
一是关于信息技术服务对象的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微电子技术产生的时候,只在物质生产领域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像网络这些东西是服务于虚拟世界的。这个虚拟世界是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主体经济进入到了服务产业阶段以后的一个现象,它是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要的,是在资本主义主体经济完成了工业化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已经满足了,消费需求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新增加的收入以及消费支出不是为了满足物质消费了,而是为了满足精神娱乐需要。现在电脑软、硬件消费最大市场之一是游戏,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最先进的软件技术,是用在游戏上的。而且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革命是被人们不断扩大游戏所要求的运算速度和内存推着往前走的,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可以由几十万人同时上网玩的游戏,而有人说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电子邮件和上网聊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即新技术的发展首先不是服务于物质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于非物质消费。
由于这个特点,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经济虽然也可以极大地促进美国GDP的增长,但是新增加社会财富形态已经不是物质产品形态,而是非物质产品形态,这一点就对国家实力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却有1/4以上的物质产品自己不能生产,要靠进口,如果发生战争,靠网络游戏能够取胜吗?所以,你说应该怎么看美国的国家实力呢?比如,如果看物质生产规模,欧盟比美国还要大出25%,我们中国虽然目前的GDP产出只是美国的1/10,但如果看物质生产,2002年也接近美国的40%。
你看这次新技术革命,它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和前几次蒸汽机和电的革命,完全不一样,那个是召唤出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使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或者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但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物质生产是下降的,以制造业来说,90年代还占24%,而目前已下降到18%。
再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虽然也比较快,但不过是2%的速度,可60~70年代是3%~4%。美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是往上走,80年代是一个低谷,90年代再上来。但是,90年代上来的高度,都不如越战时期。
第二点,过去我们讲技术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是来自军事方面,因为最先进的技术总是首先被用在军事上。二战以前的时代都是国家设立实验室,把最先进的技术用到战争准备上。
但是,二战结束以后,这个市场的发展不一样了。像日本都可以在技术方面领先,就是因为现代技术的开发是需要巨大投入的,这个巨大的投入国家已经负担不起,或者是十分困难,因此就变成谁有最大的市场,谁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谁就有最大的科技投入能力。所以二战以后在技术发展方面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就是表现在最先进的技术不是产生在军事领域,而是产生于民用部门。
像日本,把世界的电冰箱、电视机市场占了以后,它的技术开发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因为所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电饭煲等家用电器中都要用芯片,所以所有买我产品的人实际上都在给我积累开发新技术所需要的投入。所以,80年代后期日本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书里说你美国人用我日本的芯片,导弹的误差才能缩小到15米,不用我的芯片,就是60米的误差。你跟前苏联的竞争中就要落下风。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就是民用技术为先,市场为先,谁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谁就占有科技的高峰和技术的高峰。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爱国者”导弹用的芯片是64K的,而当时许多小孩玩的游戏机用的芯片都是256K的,谁先进呢?
第三,说到市场,说到底还是物质产品的市场最有能力推动技术的发展。而美国目前的市场已经转到以金融市场或虚拟经济市场为主体,对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就衰减多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也就带有“虚胖”的性质。从长远看,如果不能占领物质生产领域的制高点,或者是物质产品销售市场的制高点,在国家实力的竞争中迟早要打败仗。
货币霸权已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1)
虚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经济危机大不相同,过去是生产过剩危机,物质产品的过剩危机;而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它的经济危机表现是虚拟资产的供给过剩导致的金融或货币危机。
即使是在经济泡沫破了以后,发达国家也没法走回过去的发展物质产品生产的道路,它们只有沿着这条虚拟经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因此它们的国家利益只能日益向金融与货币利
益层面集中,所以如果爆发帝国主义战争,它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货币霸权。
货币霸权是新帝国的王冠。
王建: 关于世界格局的走势,首先要注意的是,以1991年的“8·19”事件为分水岭,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了社会转轨,标志着二战后持续50年的冷战格局解体了,紧接着1992年发生一件大事,就是欧盟的成立,其后,1993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为什么冷战刚一结束,就接连发生了这两件大事?我认为,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冷战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就美苏两国来说,都有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都可以主要依靠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这与一战和二战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为了争夺海外资源与市场而结成军事同盟,乃至发动战争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原有的世界格局之所以被称之为“冷战”,而不会演化成世界大战的本质原因。
但是在冷战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然在起作用。在西方阵营内部也始终酝酿着新的矛盾。特别是日本和德国战后的崛起,使它们的经济实力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接近美国。但是在冷战时期,西方各国始终受到前苏联的军事威胁,需要寻求美国的军事保护,因此美国是西方阵营中的“老大”,说话可以算数,西方各国也要让出部分经济利益,换取美国的军事保护。
冷战结束,西方共同的敌人消失了,朋友关系立即发生变化,西方阵营中过去被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所长期掩盖的经济利益矛盾立即突出出来,上升到首要位置。有人说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就是说世界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实际只超在军事上,就经济实力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12国的经济实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日本以一国的实力已经达到美国的40%。所以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就使得冷战结束后的欧洲国家,敢于站起来立即对美国发出挑战,欧盟的出现,正是欧洲人要摆脱美国的长期控制,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寻求独立的意志表现。欧洲人为什么要构造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共同经济区域?是因为欧盟各国处在共同的地域之上,产业结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密切,但是却被国界分割成十几个国家,并且因为国界的存在,限制了生产要素在全欧洲的自由流动以及产业的整合,使欧洲企业的发展和研究开发经费的使用都长期处在分散状态,而难以同美、日抗衡。例如在欧洲,即使像德、法这样的大国,其最大的公司与美、日的一流公司相比较,也只能算二流公司,由此在国际竞争中打了许多败仗,如航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芯片等产业的发展,都在与美、日的竞争中逐步败在下风,欧洲人痛感到这一点,所以愿意忍受为统一货币所必需的长期宏观紧缩的痛苦,愿意向欧盟出让部分国家主权,以寻求欧洲的统一。
所以,在冷战时代,帝国主义实力的不平衡被掩盖在意识形态对立之下,这个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