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19
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说风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被动。无端地猜疑别人,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就是我们应保持的正常心态。
理解万岁?先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我们常常讲"理解万岁"。这正是我们希求他人同情我们的呼唤。但是,当别人还是不理解你时,又该怎么办呢?
正确的态度是:"理解万岁",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这是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具体而言,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
一.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
二.尊重别人的不理解,认为它总有一定合理性
三.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
四.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人际关系:沟通不是万灵药 胸襟和谅解更需要
不少人以为,人际关系出了毛病主要是由于双方的沟通存在问题。于是,寄希望于加强沟通和交流。然而,有时沟通并不是促进两个人相互理解的万灵药。
按照词典的解释,沟通是指“使双方能通连”。而在人与人之间架起“通连”的桥梁并非单方面的机械行动。当双方的想法和情绪放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成为阻碍沟通的障碍。
如果你假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就会拼命地向对方游说自己的立场,而把对方的观点和感受放在一旁。如果对方根据同样的假定来诉说,你们之间就会形成自说自话的表白,并不能增加彼此的理解。
也许对方完全明白你的想法,但就是不愿意让步和妥协。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继续游说,而是试图探索对方“不投降”的理由,或者准备接受“沟而不通”的现实。其实,好的关系并非总是“追求真理”,更需要胸襟和原谅。
如果你假定,你和别人的关系有问题必定是他的错,你就听不到对方合理的地方,而是不停地重申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这样,沟通的努力变成了不断升级的自我辩解和争吵。
促进彼此理解的前提,需要首先放下“谁对谁错”的假定。但事实上,谁愿意在别人的指责中放下自己的防御,反思多种可能性呢?
如果你总是想要所有的人都理解自己、喜欢自己,你就不能容忍关系中存在“张力”。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并非所有的人际冲突都可以解决。因为关系总是双方的,对方起码有一半的权利。你想与对方建立好的关系,对方也完全有权利不想改善与你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好像遭受了灭顶之灾。但其实不必!在一生中,难道你只有一桩人际关系吗?难道除了这个人就没有别人愿意与你交往?就没有别人值得你去交往?
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前提不是沟通技巧,而是双方是否愿意理解对方,是否愿意原谅对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多层面的,不存在一个标准版本。当你与某人的关系出现张力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需要为沟通做出努力,是否接受对方的解释,是否原谅对方的冒犯。
当然,对方也有选择的权利。有时,尽管你付出了很大努力,可是人家就是不理你。不少人为此感到很屈辱、委屈。其实,人家或不愿或无力接受你,是他的选择,并非一定是你的过错,你为什么觉得没面子,为别人的选择承担责任?
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关系中满足人生的所有需要。可以暂时放下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关系,去建设新的关系。不过,生活总是奇妙的,有时,等待本身就足以令一桩濒死的关系起死回生。
第九卷 名人交际
海岩谈人际关系
我是靠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欣赏坐到今天的位置上的,但凭什么只欣赏你不欣赏他?这是需要研究的。机会都是别人给你的,但反过来说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上升虽不是很快,但能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我自己曾分析过我的长处和短处,短处是文化程度低,那时没学历也就觉得你没文化。长处一是我虽不刻苦,但我很吃苦,打水扫地我都能干,在基层单位这很重要,关系到你给别人的印象和你的口碑好不好,你要又贪又自私,就没人喜欢你;二是我和人相处比较谦让,不喜欢争,这和我从小的经历有关,我被动,我不追求特定目标,只要这件事做得大家都挺高兴,目标没达到就没达到,没关系。所以我在单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有些人可能能力很强,但锋芒毕露,不顾周围人的反应和感受。我从性格上就没什么名利心,走了很多单位,领导和平级都不讨厌我。
这两点形成了我的性格气质,也是我后来的人生所悟达到的境界,吃苦耐劳也是境界。
我爸爸曾评价我“聪明绝顶,不学无术”。“无术”是指我没专业,聪明是说我对喜欢的东西会很快掌握。先是人家带我玩,后来人家也不觉得我多余。
比如在机关里让我写份报告的第一稿,人家看了以后,不错呀,不是个光吃饭、光逗大家高兴的家伙。我们那时向领导汇报一件事,处长说,明天向局长汇报,你把材料报上,到了那儿科长汇报,处长补充,我只是拿材料的,但为这件报材料的事,他们下班了,我得干到深夜一两点,把所有的有关材料都看一遍。
汇报时不可能有我说话的机会,但中间局长会不断地问那件事的细节,或者具体数字时,他们不一定记得住,这时是我插嘴的时候了,根本不用翻,叭叭叭就说出来了。几次下来,人家会说:嗯,这个小伙子可以嘛!马上就引人注目。
你得把握好时机,我不多说,只说具体事。至少他会感觉到这人是非常负责任的,好感就产生了,注意力就有了,否则谁注意你呀!
险恶的事也有吧?你往上升时,你不想伤害人也伤害人,遭人嫉恨。
我不和人争这种境界不是开始就有的。我觉得改造别人难,改造自己也特别不易,你得学会压抑和克制,但仍然比改造别人容易。当你把自己改造完了之后你突然发现他也改了:他怎么突然对你友善起来了。
有人说人的成长是一个被加工后重新组合的过程,是有道理的。这种成长的力量是有惯性的,能一直将你推进到不同的层次中。
我是商人,我是旅游服务业的商人。旅游业在国内被人们认为就是吃喝玩乐,实际上旅游业在很多国家都是支柱型产业。我既是投资者又是职业经理人,比如在锦江集团北方公司和昆仑饭店,我任董事长,代表出资人利益,同时在北方公司我又是总经理,还得负责日常运行。
我们是在国内商业法规还不十分健全的条件下经商,很多功夫是在商业之外。在国外几乎都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了,企业家通常是指创业者,像洛克菲勒、松下幸之助这类人。在国内做生意往往是因人而异,今天和这个人是一套做法,明天和那个人可能是另一套做法。同样在广东做生意,今年和明年政策风向不一样,手法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是不规范的市场、不健全的法规和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人际关系与政策风向。
我们现在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尤其是内部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工程,任何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只懂企业运营,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就站不住脚。你要管计划生育、政治学习、职工分房、思想工作等等,就连夫妻吵架你也得管,什么班子不团结了,谁在背后说谁了,事儿多的是。--海岩
白岩松答记者问赏析
白岩松是广大电视观众非常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曾采访过各行各业的各个层次的名人和普通人。而同时,他作为一个名人,也曾被多家媒体采访过。在答记者问中他同样以真诚谦逊、质朴自信、机智警策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央视名嘴的风采。本文赏析的是他在悉尼奥运会解说工作结束回国后的一次答记者问。
记者(以下称记):有媒体评论说,白岩松是中央电视台最火的主持人。半个月的评说奥运,使亿观众更加认可你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评论?
白岩松(以下称白):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把一条狗牵进中央电视台,每天让它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中露几分钟脸,不出一个月,它就成了一条名狗。我在《东方时空》已经呆了七年,如此而已。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相反给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没有随便出门逛街的自由。
记者的话无疑是对白岩松的赞扬,而这种赞扬是高规格的。面对赞扬,白岩松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自鸣得意,他巧借一个比方表明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来是自谦,二来揭示自己的名气与媒体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央电视台这种特殊媒体的关系,从而极其巧妙地把赞扬声指向了给他带来荣光、带来名气,乃至带来些许不便的地方----中央电视台。
记:最近我看到有传媒把你和中央电视台的其他名嘴作了比较,给你的打分是最高的,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你感觉到有对手吗?
理解万岁?先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我们常常讲"理解万岁"。这正是我们希求他人同情我们的呼唤。但是,当别人还是不理解你时,又该怎么办呢?
正确的态度是:"理解万岁",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这是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具体而言,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
一.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
二.尊重别人的不理解,认为它总有一定合理性
三.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
四.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人际关系:沟通不是万灵药 胸襟和谅解更需要
不少人以为,人际关系出了毛病主要是由于双方的沟通存在问题。于是,寄希望于加强沟通和交流。然而,有时沟通并不是促进两个人相互理解的万灵药。
按照词典的解释,沟通是指“使双方能通连”。而在人与人之间架起“通连”的桥梁并非单方面的机械行动。当双方的想法和情绪放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成为阻碍沟通的障碍。
如果你假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就会拼命地向对方游说自己的立场,而把对方的观点和感受放在一旁。如果对方根据同样的假定来诉说,你们之间就会形成自说自话的表白,并不能增加彼此的理解。
也许对方完全明白你的想法,但就是不愿意让步和妥协。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继续游说,而是试图探索对方“不投降”的理由,或者准备接受“沟而不通”的现实。其实,好的关系并非总是“追求真理”,更需要胸襟和原谅。
如果你假定,你和别人的关系有问题必定是他的错,你就听不到对方合理的地方,而是不停地重申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这样,沟通的努力变成了不断升级的自我辩解和争吵。
促进彼此理解的前提,需要首先放下“谁对谁错”的假定。但事实上,谁愿意在别人的指责中放下自己的防御,反思多种可能性呢?
如果你总是想要所有的人都理解自己、喜欢自己,你就不能容忍关系中存在“张力”。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并非所有的人际冲突都可以解决。因为关系总是双方的,对方起码有一半的权利。你想与对方建立好的关系,对方也完全有权利不想改善与你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好像遭受了灭顶之灾。但其实不必!在一生中,难道你只有一桩人际关系吗?难道除了这个人就没有别人愿意与你交往?就没有别人值得你去交往?
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前提不是沟通技巧,而是双方是否愿意理解对方,是否愿意原谅对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多层面的,不存在一个标准版本。当你与某人的关系出现张力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需要为沟通做出努力,是否接受对方的解释,是否原谅对方的冒犯。
当然,对方也有选择的权利。有时,尽管你付出了很大努力,可是人家就是不理你。不少人为此感到很屈辱、委屈。其实,人家或不愿或无力接受你,是他的选择,并非一定是你的过错,你为什么觉得没面子,为别人的选择承担责任?
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关系中满足人生的所有需要。可以暂时放下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关系,去建设新的关系。不过,生活总是奇妙的,有时,等待本身就足以令一桩濒死的关系起死回生。
第九卷 名人交际
海岩谈人际关系
我是靠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欣赏坐到今天的位置上的,但凭什么只欣赏你不欣赏他?这是需要研究的。机会都是别人给你的,但反过来说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上升虽不是很快,但能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我自己曾分析过我的长处和短处,短处是文化程度低,那时没学历也就觉得你没文化。长处一是我虽不刻苦,但我很吃苦,打水扫地我都能干,在基层单位这很重要,关系到你给别人的印象和你的口碑好不好,你要又贪又自私,就没人喜欢你;二是我和人相处比较谦让,不喜欢争,这和我从小的经历有关,我被动,我不追求特定目标,只要这件事做得大家都挺高兴,目标没达到就没达到,没关系。所以我在单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有些人可能能力很强,但锋芒毕露,不顾周围人的反应和感受。我从性格上就没什么名利心,走了很多单位,领导和平级都不讨厌我。
这两点形成了我的性格气质,也是我后来的人生所悟达到的境界,吃苦耐劳也是境界。
我爸爸曾评价我“聪明绝顶,不学无术”。“无术”是指我没专业,聪明是说我对喜欢的东西会很快掌握。先是人家带我玩,后来人家也不觉得我多余。
比如在机关里让我写份报告的第一稿,人家看了以后,不错呀,不是个光吃饭、光逗大家高兴的家伙。我们那时向领导汇报一件事,处长说,明天向局长汇报,你把材料报上,到了那儿科长汇报,处长补充,我只是拿材料的,但为这件报材料的事,他们下班了,我得干到深夜一两点,把所有的有关材料都看一遍。
汇报时不可能有我说话的机会,但中间局长会不断地问那件事的细节,或者具体数字时,他们不一定记得住,这时是我插嘴的时候了,根本不用翻,叭叭叭就说出来了。几次下来,人家会说:嗯,这个小伙子可以嘛!马上就引人注目。
你得把握好时机,我不多说,只说具体事。至少他会感觉到这人是非常负责任的,好感就产生了,注意力就有了,否则谁注意你呀!
险恶的事也有吧?你往上升时,你不想伤害人也伤害人,遭人嫉恨。
我不和人争这种境界不是开始就有的。我觉得改造别人难,改造自己也特别不易,你得学会压抑和克制,但仍然比改造别人容易。当你把自己改造完了之后你突然发现他也改了:他怎么突然对你友善起来了。
有人说人的成长是一个被加工后重新组合的过程,是有道理的。这种成长的力量是有惯性的,能一直将你推进到不同的层次中。
我是商人,我是旅游服务业的商人。旅游业在国内被人们认为就是吃喝玩乐,实际上旅游业在很多国家都是支柱型产业。我既是投资者又是职业经理人,比如在锦江集团北方公司和昆仑饭店,我任董事长,代表出资人利益,同时在北方公司我又是总经理,还得负责日常运行。
我们是在国内商业法规还不十分健全的条件下经商,很多功夫是在商业之外。在国外几乎都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了,企业家通常是指创业者,像洛克菲勒、松下幸之助这类人。在国内做生意往往是因人而异,今天和这个人是一套做法,明天和那个人可能是另一套做法。同样在广东做生意,今年和明年政策风向不一样,手法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是不规范的市场、不健全的法规和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人际关系与政策风向。
我们现在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尤其是内部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工程,任何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只懂企业运营,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就站不住脚。你要管计划生育、政治学习、职工分房、思想工作等等,就连夫妻吵架你也得管,什么班子不团结了,谁在背后说谁了,事儿多的是。--海岩
白岩松答记者问赏析
白岩松是广大电视观众非常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曾采访过各行各业的各个层次的名人和普通人。而同时,他作为一个名人,也曾被多家媒体采访过。在答记者问中他同样以真诚谦逊、质朴自信、机智警策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央视名嘴的风采。本文赏析的是他在悉尼奥运会解说工作结束回国后的一次答记者问。
记者(以下称记):有媒体评论说,白岩松是中央电视台最火的主持人。半个月的评说奥运,使亿观众更加认可你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评论?
白岩松(以下称白):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把一条狗牵进中央电视台,每天让它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中露几分钟脸,不出一个月,它就成了一条名狗。我在《东方时空》已经呆了七年,如此而已。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相反给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没有随便出门逛街的自由。
记者的话无疑是对白岩松的赞扬,而这种赞扬是高规格的。面对赞扬,白岩松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自鸣得意,他巧借一个比方表明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来是自谦,二来揭示自己的名气与媒体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央电视台这种特殊媒体的关系,从而极其巧妙地把赞扬声指向了给他带来荣光、带来名气,乃至带来些许不便的地方----中央电视台。
记:最近我看到有传媒把你和中央电视台的其他名嘴作了比较,给你的打分是最高的,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你感觉到有对手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