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19
  他轻松地笑着说,没错。但我没说过娶老婆也娶个假人。
  记者手记:得到的和失去的
  文/汪鹃
  曾经的你,不美丽,但是勤奋踏实,嘲笑你脸孔的人在你顺利考入大学时也得承认你的努力。现在的你,用勇敢和执着换来美丽,就算有人妒嫉你,也会欣赏你的勇气。
  但你现在把美丽当成了一种武器,在你用美丽去收获丰厚的物质时,你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理想,失去从前被人认可的勤奋努力。
  美丽并不与懒惰挂钩,那是用美丽来走捷径的女孩为自己找的借口。的确,美丽会为你带来许多便利,但是贪婪会让你把这种便利无止境地扩大。在人们生活优越、衣食无忧时会有心情去欣赏美丽,但处于困境、举步维艰时根本看不到美丽,别埋怨不愿娶你的男人,因为,你们一开始就处在一种物物交换的前提上,用你的美丽去换他的物质。你默认了这种关系,还想得到更多,但除了美丽,你拿不出更多的东西与他交换。人们因为头脑发热去买一件很漂亮但不实用的东西,有个前提,这东西不贵。
  其实,你是一把好剑,从前的你表面锈迹斑斑,里面锋利无比。而现在,你洗净了锈迹,还装上了很多宝石,抽出来时会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你忘了去磨它,不再锋利了。再漂亮的剑不能用,只能当装饰品。
  很简单,你在装饰剑面时,也磨一下,得到的同时,也不要失去。
  不是美女时,灵风为容貌而苦恼,变成了美女的她想法也发生了变化,她觉得丰厚的物质条件才能和漂亮的外表相配,她希望用婚姻来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可对方却退却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女色,你为谁而美丽?
  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专门撰文说,这世界上的经济是否处于衰退或繁荣的阶段,不用费心地调查研究,只看女人身上穿的裙子长短就能判断出来。
  他说他通过对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各个年代里交替着变长变短的裙子的比较发现了一个规律,女人一由穿长裙改为穿短裙,这世界的经济也就由衰退逐渐转入增长繁荣期。
  此定律是否被列为“经济学上的裙子定律”不得而知,而在这颗不断旋转,越是旋转越发烦躁得让人难受的地球上,女装于女色的“规律”却恰好应了裙子越短,女色也就越发性感,越发诱惑人的这一定律。
  “女为悦己者容”。
  当“悦己者”在女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的时候,我们的女同胞们正不由自主地将能否显示自己的美丽、自己的风度、自己的靓丽作为自己穿衣打扮的标准。
  对美奋不顾身的企盼和渴望,不仅使她们在买衣服时,把“时髦不时髦”作为是否掏钱的前提,而且还使她们常常下意识地在穿衣服的时候丧失了自己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是:一位精明世故的美丽女强人在人群中正左顾右盼着,突然有一个人、二个人、三个人都告诉她,你今天所穿的这件衣服和鞋子实在无法相配,瞬间,一秒钟前还自信得不把世界看在眼里的她,立马会局促不安得像个涉世未深又做了什么错事的丑小鸭。
  女装于姿色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所幸女装的五彩缤纷,女装的千变万化,充分地满足了女人们用女装来为自己的美色加分的需求和渴望。我们的观察自始至终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越是对自己的姿色怀有自信心的女人,对女装的要求也就越是苛刻。女装是女人展示自己、美丽自己的最强大武器,也是女人暴露自己、作贱自己的最无法克服的弱点。比如说,一个瘦得没几斤肉的“骨感女人”,大冬天里恰巧穿了一条短裙上街,又恰巧遇到了一个不怎么世故的男朋友,一见面就开口赞扬:你的双腿真的好修长耶!那时这女人是为此沾沾自喜还是恨不得扌扇对方一个耳光呢?
  公正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女色”才努力地打扮自己的,所有的毛病都在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对女人的姿色要求太高,而女同胞们的美丽又是一种很难长久地持续地“闪亮”在人世间的青春。女装要想不成为女色的附庸,千难万难!
  第三卷 其他交往
  少说负面话
  有人不自觉地犯有爱讲负面话的毛病。这种人说起话来,总带着不满意的、抑怨的口气。上班一开口,先是说早上的油条不好吃、公共汽车老是等不来,然后又嫌早晨的开水烧得不够开,茶叶没有味儿。打起电话来先怪对方为什么响了好几声都不接,聊起天来必说老公脏又懒,儿子不争气,谁谁不讲义气,谁谁太抠门,谁谁妆画得难看,谁谁菜烧得难吃等等。
  跟这种人在一起交往,好像世上没有几件能让她称心如意的事。如果你留心统计一下,假如她一天讲了一百句话,大概有九十九句是负面的。
  爱讲负面话的人,有时是过于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还有的人是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另一种便是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的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间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那么试想,如果再用显微镜去观察,岂不就是骇人的细菌布满全身了吗!
  老爱讲负面话的人,很难与人友好交往,即使她并没有直接说对方不好,但她那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人很难同她找到舒心满意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人们还会觉得此人太“刁”,难以相处,常常避而远之,偶有接触,也只好打个哈哈敷衍了事。总讲负面话,最终会成为难以与人相融的孤家寡人。
  少说负面话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如有一个故事中讲到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冰棍。晴天雨伞卖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为什么不下雨;雨天冰棍卖不动,老太太就抱怨为什么不赶快出太阳。后来有人开导她说,晴天你小女儿冰棍卖得火,雨天你大女儿雨伞卖得快,你天天都有高兴事,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于是脸上便由阴转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同样,与人相处,也要热情大度,注意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有时还需要用你身上的闪光点去照亮别人,让大家的心境都明亮开朗起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同你友好相处。
  好小心眼儿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多一个心眼儿,虽只需动一个小脑筋,事情却往往会有很大的改观。不要以为我们在教人使坏,我们让你多的可是好心眼儿。希望我们这些既好又小的心眼儿能帮上你的大忙。
  来电显示:我有一位同事,她嫉妒心特强。我比她晚到公司上班,但由于工作成绩出色,现在已升为了部门主管。她虽然和我职位相当,但总爱刁难我,我该怎么办呢?
  答:最好不要特意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对付有嫉妒心的人。因嫉妒心理本身就是多疑的、爱猜忌的。所以,倒不如将有嫉妒心的人当作普通人来看待,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与其说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来个”无为而治”,落得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来电显示:在一次很多人参加的会上,我的上司当众批评了我,可在那件事情上并不是我的错。事后我觉得特别委屈,下次遇到这种问题我该如何处理呢?
  答:当你受到批评时,特别是当众挨批评时更是难为情,自尊心一定受不了。此时的你要对批评能够正确理解,应采取虚心的态度,这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时,批评的内容不实,有些偏颇,而批评者又处在特别的地位。这时如果你受自尊心的驱使,当场反击,效果肯定不好。理智一些,不要当场反驳,事后再进行说明,这种处理较为有利。
  人际交往有学问
  人类的脚步已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成功、幸福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提倡健康的心理、成全美好的人格、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以成为时下追求成功、幸福的人们的三大生活主题。这里,心理与人格是自我潜力的挖掘与塑造,而人际关系则要取决于个人心理特点以及对人际知觉的理解,两者的正确把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人际交往的学问,既有我们社会实践的总结,也有社会心理学对其理论的研究。我们不妨先从社会知觉谈起。
  社会知觉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则是指对自己的认识,是和对他人认识密切相联的。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认为:“在没有客观指标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别人作为评价自己的工具。”也就是说,人的自我知觉大体上是以别人看自己的方式看自己。当然,他人的判断与自我认识往往有一定距离。
  人际知觉是指交往过程中相互认识和了解。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个性特点了解、对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在认识他人时,有许多因素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背景作用、定势作用等等。专家认为,了解别人常用的简单方法是把自己当作别人,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从而建立有关他的内部状态的假设,这就是认识、了解别人的认同机制,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当然别人也可用同样机制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