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作者:陈玙 更新:2021-12-03 03:18
二十一日熙洽亲往土门岭迎接日寇司令官多门二郎,于是日本侵略者就非常迅速地,不费一枪一弹地开进了吉林城。
塞上萧看完了信气得咬牙切齿,他恨熙洽这个民族的败类,祖国的叛徒,人民的公敌。他几乎想拿起笔来写一篇声讨熙洽的檄文。但是他没有,他不能这样做,他可以在心里恨,在嘴里骂,但不能诉之于笔墨,他的笔墨是他献身于艺术的工具,不能为任何政治目的去乱用。他从来就反对“国防文学”这个口号,他认为国防和文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为什么要硬拉到一块去呢?用文学去干国防,不但国防干不成,连文学也干没有了。
塞上萧在心里筑起一道长城,把文艺和政治完全隔离开了。这道长城的地基,还是王尔德那“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
塞上萧思念东北,又不愿回吉林老家,怎么办呢?北平学生公寓终久不是长居久安之地。这时他想起了哈尔滨,那里是他的发迹之地,他的处女作《人生啊!》就是在那出版的。他觉得这个塞外的都市是可亲的,而且自己名字正叫塞上萧,命里注定要过塞上的生活了。于是他给在哈尔滨《北方日报》当主笔的叔叔写了一封信。叔叔回信要他立刻前往,一切都不成问题,工作也已安排好,就在《日报》编文艺副刊。叔叔说他已是有名望的青年作家,又在文科大学里深造了数年,《日报》能得到这样人才真要以手加额,高呼天助我也!
塞上萧非常高兴地来到了哈尔滨。以他叔叔为首的《日报》全体同仁热烈地欢迎了他。叔叔特意领他去拜见了《日报》董事长,社会名流卢运启。第二天《日报》就在显著位置上发了一条消息,大标题是“著名小说《人生啊!》作者,青年作家塞上萧前日抵哈,并将于本报任职。”副标题是:“本报董事长卢运启老先生会见塞上萧,给以非常之勉励云云。”
拥有大量读者的哈尔滨《五日画报》上也刊登了塞上萧的大幅照片。照片上的塞上萧叼着一个很大的烟斗,斜靠在一株枯树上,头发蓬散着,穿西服不系领带,衣襟敞着,眼睛微微眯缝着,作沉思状。如果研究过王尔德的人一看这照片,就知道他模仿的是谁了,照片也打上了王尔德的烙印。
几天热闹过去,塞上萧到《日报》去上班,没到一个星期,他就受不了啦。每天按时上下班,趴在桌子上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稿子,去为他人作嫁衣裳。刻板的生活,劳累的工作,坐在那里表就像定住了一样,真成了度日如年。他塞上萧本是作家的材料,怎能干这样烦琐的工作?他也不需要那几十块钱的微薄薪水谋生,他需要多少钱,吉林两个叔叔从来都是满足供给的。所以一个礼拜刚过,他就向主笔叔叔提出坚决不干了。不但工作不干,连他叔叔家也不住了。叔叔待他本来非常好,婶子对他也极亲热,可是他不习惯那套有秩序的生活。他的叔叔简直像个标准钟,起床,吃饭,睡觉,甚至读书看报上厕所都有钟点。他塞上萧是个自由王国的公民,怎么能做时间的奴隶!
在塞上萧坚决要求下,他首先从报馆退出来,接着又从叔叔家搬了出来,住进了花园街现在的住处。
塞上萧当上了职业作家。
《日报》上开始发表塞上萧的新作品。熟悉他的读者一看,都感到文字确实比以前美了,构思比以前巧妙了,只是内容空虚了,有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玩弄词藻。在一首题名《夜空》的诗里,竟出现了这样的“诗句”:
没了光芒,月去星藏,
深夜啊,怅惘,凄凉!
斜风细雨,凭窗仰望,
夜空啊,迷迷,茫茫!
下边还有好几段,都是这样没有任何内容,就像一位老人要与世长辞时发出的痛苦哀鸣一样。诗发表不久,就收到《日报》转来的一首诗,诗的作者叫“南方笛”。诗曰:
塞上萧啊!不要怅悯,不要凄凉。
天在头上,地在脚下,不会迷茫。
夜空就是夜空,
何必劳神仰望。
奉劝君:
莫学那犬儿汪汪叫,
莫学那乌鸦把脖扬,
赶快缩回头,
伏身桌上,
写些有益的篇章!
南方笛敬献塞上萧
塞上萧读完,几把扯得粉碎,用力摔进痰桶里。刚摔完,又觉得诗上的字迹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急又走到痰桶前,往里一看,已经完全浸进脏水里去了。
塞上萧又陷入了苦恼中,他有几天没有动笔写东西。一天晚上,他叔叔给他一张《娜拉》的戏票,是北方剧团在亚细亚电影院演的,让他去看,最好能给写篇评论。他不愿去,他在北平看过著名电影演员黎莉莉、谈瑛、郑君里演的《娜拉》,塞北的剧团怎能和上海来的名演员相比呢。但是他叔叔一定让他去,而且告诉他,这个北方剧团和《日报》是一个董事长,都是卢运启出钱办的。卢运启是一代名流,风流儒雅的名士,名士就爱办这样能出名的事业,要不怎能成为名士呢。叔叔一定要他去,他只好去了。他的座位在第五排正当中,是看话剧最好的位置。他开始确实没抱多大希望,幕布拉开以前,他昏昏欲睡地坐在那里。等到幕布拉开,娜拉从门外走进来,他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看,但没到半分钟,他的两只眼睛就全睁开了,而且越睁越大,越看越出神。这个娜拉真美呀!在她那俊美的鸭蛋形脸上,鼻子眼睛搭配得那么合适,浑身上下那么匀称,线条那么好看,简直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前些日子他在一篇小说里还写过这样的话:“每一个漂亮的姑娘都是一幅画,而且是决不雷同的画。”那么今天这个演员,就是千万张画中最美的一幅了。简直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相媲美了。她不仅是形象美,声音也好听,而且表演得也恰到好处。在塞上萧的脑子里,原认为北平那位电影明星演的娜拉,是个高峰,那鲜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但被现在台上这位一比,便立刻黯然失色,襟袖无光了。
第一幕的幕布刚一合上,他立刻跑出去买说明书。才人场时候他根本没想买,可是现在想买人家又不卖了。他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厚着脸皮向人家要东西。他要了一张印得很粗糙的说明书,急忙一看,演娜拉的那个女演员叫柳絮影。他来到哈尔滨以后,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这个名字,在画报上也看见过,甚至有一次坐电车还听见过几个中学生在热烈地讲着她,可惜那时自己却没往心里去。
他又回到座位上继续往下看,越看越兴奋,如果说前一幕他感觉到的主要是柳絮影形象的美的话,越往后看他越感到她的精神美,内在美,她满脸正气,一尘不染,简直像个圣洁的女神。
我们在欣赏一出好戏的时候,不是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吗?当那位主要演员乍一出台的时候,形象并不怎么好,甚至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使你感到有些失望了,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形成,心灵的深人展现,越来越感到这位演员美。缺陷被弥补了,不足之处不见了,内在的美代替了表面的漂亮,心灵深处放出的光辉照亮了每个观众的眼睛。这时你便会感到评论一个人的美与丑,单凭外部形象来论定是不准确的。主要的依据还是内心世界,或是高尚的情操,或是肮脏的灵魂,都在内心深处掩藏着。当然演员还有不同之处,就是艺术的魅力。
今天这位柳絮影是外在的美和心灵的美都同时展现出来,而且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这就使塞上萧这位观众越看越感动,最后,当娜拉从“泥娃娃老婆”变成自觉的女性,起来撕破她丈夫海尔茂的假面具的时候,他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戏演完了,塞上萧不由得拍手叫好,他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也只有这样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最感动人的,他真要为这戏写评论了,不,不是为这个戏,而是为这个演员。
塞上萧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后台,他来后台干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他不认识这个剧团里任何人,他的名字人家可能知道,但是又不好自报家门。像一般人递个名片,自己又不习惯。刚进报馆的时候,叔叔给他印过一盒名片,上写:《北方日报》文艺副刊编辑、作家塞上萧。他因有自封作家之嫌,从来没用过。现在更不能用了。他就这样一个人空着手进了后台。后台里灯光不大亮,还有股潮湿气。幕布才拉上不久,有些人正在整理道具,移动布景,人来人往很乱。有的演员一边走一边往脸上涂卸装油,脸上一条红一道黑的,像小鬼。
塞上萧试探着往前走,竞没有人来问他。那是个只重衣裳不重人的时代,尤其在戏园子这种地方。塞上萧虽然不太讲究穿戴,甚至有些不修边幅,但是他的西装总是最好的进口料子的,不用经常烫也是笔挺的。能穿得起这样西装的人,当然有些来历了。
塞上萧从布景片子后面走过去,来到了一个小化妆室门前,门半开着,屋里通亮。他站在门前往里一看,柳絮影正坐在一面大镜子前,从头上往下拔鬓角上的一朵小花,一边拔一边对身后的几个人笑着。在她靠背椅的后边,站着五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有穿着最讲究西服的青年,也有穿长衫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一个挂着警尉肩章的警察。他们都向柳絮影笑着,说着,那个穿西服的青年把柳絮影刚从头上拔下来的小花~下抓在手里说:“送给我做纪念吧。”
塞上萧看完了信气得咬牙切齿,他恨熙洽这个民族的败类,祖国的叛徒,人民的公敌。他几乎想拿起笔来写一篇声讨熙洽的檄文。但是他没有,他不能这样做,他可以在心里恨,在嘴里骂,但不能诉之于笔墨,他的笔墨是他献身于艺术的工具,不能为任何政治目的去乱用。他从来就反对“国防文学”这个口号,他认为国防和文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为什么要硬拉到一块去呢?用文学去干国防,不但国防干不成,连文学也干没有了。
塞上萧在心里筑起一道长城,把文艺和政治完全隔离开了。这道长城的地基,还是王尔德那“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
塞上萧思念东北,又不愿回吉林老家,怎么办呢?北平学生公寓终久不是长居久安之地。这时他想起了哈尔滨,那里是他的发迹之地,他的处女作《人生啊!》就是在那出版的。他觉得这个塞外的都市是可亲的,而且自己名字正叫塞上萧,命里注定要过塞上的生活了。于是他给在哈尔滨《北方日报》当主笔的叔叔写了一封信。叔叔回信要他立刻前往,一切都不成问题,工作也已安排好,就在《日报》编文艺副刊。叔叔说他已是有名望的青年作家,又在文科大学里深造了数年,《日报》能得到这样人才真要以手加额,高呼天助我也!
塞上萧非常高兴地来到了哈尔滨。以他叔叔为首的《日报》全体同仁热烈地欢迎了他。叔叔特意领他去拜见了《日报》董事长,社会名流卢运启。第二天《日报》就在显著位置上发了一条消息,大标题是“著名小说《人生啊!》作者,青年作家塞上萧前日抵哈,并将于本报任职。”副标题是:“本报董事长卢运启老先生会见塞上萧,给以非常之勉励云云。”
拥有大量读者的哈尔滨《五日画报》上也刊登了塞上萧的大幅照片。照片上的塞上萧叼着一个很大的烟斗,斜靠在一株枯树上,头发蓬散着,穿西服不系领带,衣襟敞着,眼睛微微眯缝着,作沉思状。如果研究过王尔德的人一看这照片,就知道他模仿的是谁了,照片也打上了王尔德的烙印。
几天热闹过去,塞上萧到《日报》去上班,没到一个星期,他就受不了啦。每天按时上下班,趴在桌子上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稿子,去为他人作嫁衣裳。刻板的生活,劳累的工作,坐在那里表就像定住了一样,真成了度日如年。他塞上萧本是作家的材料,怎能干这样烦琐的工作?他也不需要那几十块钱的微薄薪水谋生,他需要多少钱,吉林两个叔叔从来都是满足供给的。所以一个礼拜刚过,他就向主笔叔叔提出坚决不干了。不但工作不干,连他叔叔家也不住了。叔叔待他本来非常好,婶子对他也极亲热,可是他不习惯那套有秩序的生活。他的叔叔简直像个标准钟,起床,吃饭,睡觉,甚至读书看报上厕所都有钟点。他塞上萧是个自由王国的公民,怎么能做时间的奴隶!
在塞上萧坚决要求下,他首先从报馆退出来,接着又从叔叔家搬了出来,住进了花园街现在的住处。
塞上萧当上了职业作家。
《日报》上开始发表塞上萧的新作品。熟悉他的读者一看,都感到文字确实比以前美了,构思比以前巧妙了,只是内容空虚了,有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玩弄词藻。在一首题名《夜空》的诗里,竟出现了这样的“诗句”:
没了光芒,月去星藏,
深夜啊,怅惘,凄凉!
斜风细雨,凭窗仰望,
夜空啊,迷迷,茫茫!
下边还有好几段,都是这样没有任何内容,就像一位老人要与世长辞时发出的痛苦哀鸣一样。诗发表不久,就收到《日报》转来的一首诗,诗的作者叫“南方笛”。诗曰:
塞上萧啊!不要怅悯,不要凄凉。
天在头上,地在脚下,不会迷茫。
夜空就是夜空,
何必劳神仰望。
奉劝君:
莫学那犬儿汪汪叫,
莫学那乌鸦把脖扬,
赶快缩回头,
伏身桌上,
写些有益的篇章!
南方笛敬献塞上萧
塞上萧读完,几把扯得粉碎,用力摔进痰桶里。刚摔完,又觉得诗上的字迹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急又走到痰桶前,往里一看,已经完全浸进脏水里去了。
塞上萧又陷入了苦恼中,他有几天没有动笔写东西。一天晚上,他叔叔给他一张《娜拉》的戏票,是北方剧团在亚细亚电影院演的,让他去看,最好能给写篇评论。他不愿去,他在北平看过著名电影演员黎莉莉、谈瑛、郑君里演的《娜拉》,塞北的剧团怎能和上海来的名演员相比呢。但是他叔叔一定让他去,而且告诉他,这个北方剧团和《日报》是一个董事长,都是卢运启出钱办的。卢运启是一代名流,风流儒雅的名士,名士就爱办这样能出名的事业,要不怎能成为名士呢。叔叔一定要他去,他只好去了。他的座位在第五排正当中,是看话剧最好的位置。他开始确实没抱多大希望,幕布拉开以前,他昏昏欲睡地坐在那里。等到幕布拉开,娜拉从门外走进来,他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看,但没到半分钟,他的两只眼睛就全睁开了,而且越睁越大,越看越出神。这个娜拉真美呀!在她那俊美的鸭蛋形脸上,鼻子眼睛搭配得那么合适,浑身上下那么匀称,线条那么好看,简直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前些日子他在一篇小说里还写过这样的话:“每一个漂亮的姑娘都是一幅画,而且是决不雷同的画。”那么今天这个演员,就是千万张画中最美的一幅了。简直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相媲美了。她不仅是形象美,声音也好听,而且表演得也恰到好处。在塞上萧的脑子里,原认为北平那位电影明星演的娜拉,是个高峰,那鲜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但被现在台上这位一比,便立刻黯然失色,襟袖无光了。
第一幕的幕布刚一合上,他立刻跑出去买说明书。才人场时候他根本没想买,可是现在想买人家又不卖了。他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厚着脸皮向人家要东西。他要了一张印得很粗糙的说明书,急忙一看,演娜拉的那个女演员叫柳絮影。他来到哈尔滨以后,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这个名字,在画报上也看见过,甚至有一次坐电车还听见过几个中学生在热烈地讲着她,可惜那时自己却没往心里去。
他又回到座位上继续往下看,越看越兴奋,如果说前一幕他感觉到的主要是柳絮影形象的美的话,越往后看他越感到她的精神美,内在美,她满脸正气,一尘不染,简直像个圣洁的女神。
我们在欣赏一出好戏的时候,不是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吗?当那位主要演员乍一出台的时候,形象并不怎么好,甚至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使你感到有些失望了,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形成,心灵的深人展现,越来越感到这位演员美。缺陷被弥补了,不足之处不见了,内在的美代替了表面的漂亮,心灵深处放出的光辉照亮了每个观众的眼睛。这时你便会感到评论一个人的美与丑,单凭外部形象来论定是不准确的。主要的依据还是内心世界,或是高尚的情操,或是肮脏的灵魂,都在内心深处掩藏着。当然演员还有不同之处,就是艺术的魅力。
今天这位柳絮影是外在的美和心灵的美都同时展现出来,而且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这就使塞上萧这位观众越看越感动,最后,当娜拉从“泥娃娃老婆”变成自觉的女性,起来撕破她丈夫海尔茂的假面具的时候,他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戏演完了,塞上萧不由得拍手叫好,他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也只有这样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最感动人的,他真要为这戏写评论了,不,不是为这个戏,而是为这个演员。
塞上萧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后台,他来后台干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他不认识这个剧团里任何人,他的名字人家可能知道,但是又不好自报家门。像一般人递个名片,自己又不习惯。刚进报馆的时候,叔叔给他印过一盒名片,上写:《北方日报》文艺副刊编辑、作家塞上萧。他因有自封作家之嫌,从来没用过。现在更不能用了。他就这样一个人空着手进了后台。后台里灯光不大亮,还有股潮湿气。幕布才拉上不久,有些人正在整理道具,移动布景,人来人往很乱。有的演员一边走一边往脸上涂卸装油,脸上一条红一道黑的,像小鬼。
塞上萧试探着往前走,竞没有人来问他。那是个只重衣裳不重人的时代,尤其在戏园子这种地方。塞上萧虽然不太讲究穿戴,甚至有些不修边幅,但是他的西装总是最好的进口料子的,不用经常烫也是笔挺的。能穿得起这样西装的人,当然有些来历了。
塞上萧从布景片子后面走过去,来到了一个小化妆室门前,门半开着,屋里通亮。他站在门前往里一看,柳絮影正坐在一面大镜子前,从头上往下拔鬓角上的一朵小花,一边拔一边对身后的几个人笑着。在她靠背椅的后边,站着五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有穿着最讲究西服的青年,也有穿长衫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一个挂着警尉肩章的警察。他们都向柳絮影笑着,说着,那个穿西服的青年把柳絮影刚从头上拔下来的小花~下抓在手里说:“送给我做纪念吧。”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