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天下第八卷 第四章 兖州(三)
作者:碧水龙吟 更新:2021-12-03 03:04
待略作修整之后,太史慈带着三千特种精英悄然出发,前往九里山。
留给太史慈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在他出发后不久,张燕和高顺的双簧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张燕的“胜利”将会直接导致袁术军队的行军速度。所以,太史次一定要在袁术的大军全面进军前赶到九里山。
在太史慈走后不久,张燕和高顺两支军队终于在东阿和东平之间的平原地带进行了交战。
这应该是张燕和高顺的第二次交锋。前两年张燕还是黑山军首领的时候,就已经和高顺交手过,当时因为抵挡不住高顺大军的骑兵冲击而大败。所以这一次,没有人看好张燕。
就在所有人认为张燕必败的时候,张燕却提出要和高顺单挑。
张燕和高顺双双跃马挺枪,大战三十多回合,最后,高顺的大腿被张燕一枪“刺中”,鲜血直流。
高顺“大败”而回,张燕在身后“追击”,不过“幸好”青州军队训练有素,所以站稳了阵脚,令张燕的攻击一无所获。
双方混战不分胜负,随即双方撤军。
在以后几日,首战“得胜”的张燕连连“邀战”,青州军守住军营只是闭门不出。毕竟高顺“有伤在身”,没有办法亲自领军对付张燕的大军。
这消息传到了袁术的耳朵中,袁术大喜,没有想到这个张燕竟然可以打败青州第一攻击名将,不由得大喜过望,便要命令大军加速前进,长史杨大将却认为不妥,认为没有必要加快行军速度,“青州军喜好使用阴谋诡计,主上万不可轻举妄动。更何况张燕桀傲难驯,日后一样是我们的敌人,先让他和青州军斗得个两败俱伤不是很好吗?”
袁术深以为然。
于是只是统领大军向谯郡的武平出发——和太史慈所料一点都不差。
在他所指挥的七路大军中,只有桥蕤和雷薄两支军队留在了颍川郡在阳人、颖阳一带凭借嵩山之险布防,防止于禁的青州大军从这里攻击豫州。
不过这一切皆不出太史慈的所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时间,太史慈的三千特种精英才会时间宽裕地来到九里山,在这一片深山中埋伏下来。
张燕和高顺见到袁术军的动向和太史慈所料得一点不差,心中叹服,更加对兖州战事信心十足起来。更施展开太史慈临走时所定下的计策。
于是,张燕的大军开始“猛烈”的“攻击”高顺的大营,高顺“立足”不住,开始向回“撤退”,坚守东阿不出。
面对这种形势,贪心的袁术依然不肯加快行军速度,在谯郡左右徘徊。
而就在这时,伊籍在濮阳突然指挥人数多达三万的大军渡过大河,来到张燕大军的背后,开始攻打张燕的大本营东平。
“幸好”张燕留有一部分军队在东平,在东平的守军“奋力抵御”伊籍大军的“攻击”,另外一方面派人出城向正在“围攻”东阿的张燕“求援”。
张燕“大惊失色”,连忙指挥军队后撤,这事情谁都能看出来,若是东平失手,张燕将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张燕大军迅速的撤回,开始对“围攻”东平的伊籍大军进行“奇袭”,伊籍大军不是张燕大军的对手,开始向大河退却,在那里安营扎寨,抵御张燕大军。明显使用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计策,与士气正盛的张燕大军陷入到胶着的状态中。
这时候,东阿的高顺大军却从东阿再一次出发,开始对张燕的东平城进行骚扰,令张燕大军“瞻前顾后”,不能“全力以赴”的“攻击”那背河结营的伊籍大军。
如此一来,张燕大军给人一种腹背受敌的感觉。
袁术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前一段时间被张燕追得到处跑的伊籍会这么快便组织起了一支军队,更胆大到了从背后袭击张燕的地步。
他虽然不希望张燕坐大,但是张燕若是吃了败仗对他来说也有百害而无一利,连忙向手下问计,众人皆以为必须加快行军速度。
就在这时,陈留太守张邈也发来书信,那其中更有兖州世家大族的联合签名,要求袁术大军迅速进军,帮助自己防守陈留,认为一旦张燕大军被击败,没有屏障的陈留就会成为青州军下一个进攻对象。到那时,陈留两面皆敌,高顺大军和伊籍大军对其威胁极大。
这一点袁术当然知道,更何况在刘岱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张邈的军队曾经败在张燕的手中,当时如果不是高顺大军来援,更杀掉了张燕的大将于毒,张邈大军和当时济北相鲍信直接就已经被黑山军消灭掉了。
后来伊籍在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曾经为了打击世家大族而放纵过黑山军,当时的白绕等人的军队为了寻求生路对兖州各个郡县的世家大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后来更被伊籍收编了军队,所以说兖州的世家大族对于反抗青州的统治上是有那个心,没有那个力。
前一段时间,为了支援张燕和高顺大军的“对抗”,各个世家大族拿出了许多的物资,可说是拿出了最后的家底儿,孤注一掷地与青州军进行最后的战争,已经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其中陈留的世家大族更是其中的表率,陈留太守张邈也已经押上了所有的身家,这一次,兖州的世家大族输不起,故此,没有张燕大军和袁术大军的保护,现在兖州的世家大族自保都是个问题。
至于说到张燕和高顺的对抗,他们并不看好张燕,毕竟当年张燕是败在了高顺的手中,高顺的青州军的神勇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只是希望张燕的大军在袁术的军队到来之前可以稍微阻挡一下高顺大军的脚步。
幸好,那个张燕不负“众望”,对上了高顺后,居然选择与高顺单挑,更“刺伤”了高顺,这令兖州所有的世家大族都长长出了一口气。
要知道高顺乃是青州名将,武功更排在青州将领的前十位,张燕居然可在单挑的时候刺伤高顺,由此可见武力之高。
在这些世家大族的眼里,更认为张燕十分懂得扬长避短,既然军队的正面冲击不可能是高顺的对手,那就选择单挑,结果一击而中,显然是颇有将才。
经过这件事情,张燕在人们心中的评价立时飘升。
就在兖州的世家大族正为连场的胜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伊籍大军的渡河攻击再一次令这些世家大族惊慌起来。
谁都不是傻子,张燕大军虽然厉害,张燕的武功在高顺之“上”,但是这又如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一旦高顺的伤势好转,可以上战场领兵打仗,张燕的好日子马上就会结束,张燕大军虽然在投降青州后已经经过了整编,而且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和青州的正规军一般无二,但毕竟时日尚短。
高顺的青州军乃是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张燕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对手,尤其是在东平和东阿之间这一段平原地带,擅长于山林作战的张燕更加没有可能是擅长于平原攻击的高顺大军的对手。
一旦高顺病好,张燕哪里还有取胜的机会?
因为兖州的世家大族对袁术的缓慢行军表示了极大的不满,才会在张邈的信件中联名要求袁术支援张燕。
袁术和一般的诸侯无二,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才强大起来的,袁术心知肚明,若是弄得这些世家大族对自己不满意,那么即便是日后自己占据了兖州,也会有很多的不方便。
因为这许多原因,袁术终于决定出兵武平,派遣自己手中的五路大军全面奔赴兖州战场。
不出太史慈所料,袁术把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将张勋派往陈留,这个张勋一共带去了六万豫州精兵,由此可见袁术对于陈留的重视。
不过这个张勋果然有点眼光,才一到陈留,就马上发现张邈手下的陈宫非同凡响,医师亲自到陈宫的府邸去请陈宫,请陈宫协助防御陈留一带。
陈宫欣然而往——虽然没有说要投靠袁术,但是陈宫却十分愿意联合张勋防御陈留,痛击青州军。
而张勋则完全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开始分兵把守陈留地区。
其中汜水关、虎牢关、官渡、陈留城的四地的士兵就足有四万五千人,更有一万五千人跟随张勋屯兵长社,与四地首尾相连。
要知道,围城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外有援兵,只要张勋大军在长社有援兵,青州军就没有围城的资格。
这种布局最妙处在于可以随时渡河攻击大和对面的伊籍大军。
当陈宫提出这种布局的时候,张勋马上看出了其中的好处,马上就要渡河,从虎牢关攻击在伊籍手中控制的乌巢、延津、平丘、白马等地。
张勋之所以会有这种提议,乃是因为现在伊籍大军正在东平和张燕大军“作战”,那即是说乌巢、延津、平丘、白马等地的军队一定不会很多,这几个地方可以一战而下。
但是陈宫却否定了这种计划,他认为张勋大军在陈留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攻击伊籍,而是为了预防在河东郡的于禁大军翻过太行山攻击河内,奇袭虎牢关。
而且因为有大河的阻挡,即便是渡河攻击乌巢等地,伊籍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回援。
张勋深以为然。
其实这正是陈宫的优点,也正是陈宫的缺点,正是因为陈宫敏锐的大局观,使得陈宫才会有此错误的判断。
于禁大军当然不可能出现在虎牢关前。
而且乌巢、延津、平丘、白马这四地的兵力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一万人。以张勋大军的实力还是可以在伊籍大军回撤前攻下一两座城市的。
这算是太史慈兵行险着了,太史慈草就已经算定陈宫没有这个胆量在这时候渡河攻击伊籍控制的几座城市。
其实伊籍手中一共有五万大军,乃是前两年冀州接收甄氏家族的大军。
这支军队并非是青州训练的正规军,只可算得上是冀州训练的民兵,而且远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唯一的长处就是因为曾经是甄氏家族的私兵,所以团结协作能力不错。
若是按照太史慈的意见,只留一万大军在乌巢、白马、延津、平丘等四地。
剩下的四万大军都跟着伊籍大军从濮阳城出发渡河去和张燕与高顺作戏去。
不过伊籍却觉得这么做太过冒险,为防万一,所以在黎阳偷偷留了一万士兵,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袁术的大军在到达陈留城之后马上渡河攻击。若是太史慈日后问起来,当然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
谁知张勋的行动完全不出太史慈所料,张勋的大军根本不敢渡河。这令后来退回到大河对岸濮阳城的伊籍佩服不已。
不过这是后话,现在伊籍在乌巢等地的军队就是隔着一条大河与张勋大军对望,平静得很。
与此同时,袁术命令自己手下的上将陈纪,带领三万军队,跨过颖水的西岸,来到东岸,在细阳、相县、萧县一带布防,作出似攻非攻,似守非守的架势,对萧县东北方向的沛国进行严密的监视,正如太史慈所料,袁术要把沛国变成一个埋伏圈。
其余军队,陈兰的两万大军固守山阳和丰县,与陈纪大军遥相呼应,同时严密的监视汶水,以防徐州的臧霸大军北上。
至于袁术手下的大将李丰、梁刚两支大军一共五万人急行军直奔东平而来,当然是要支援张燕,与张燕夹击伊籍大军,而袁术自己本部的五万大军则在后面稳扎稳打,向前前进。
袁术的这些行动当然不可能瞒过太史慈的眼睛,情报源源不断的向太史慈传来。
太史慈知道时机已到,于是传信到徐州,命令臧霸大军马上掉头,准备渡河个,更令郭嘉全面展开对付新任徐州刺史曹豹的行动,以此来混淆袁术和袁绍的视线。
而就在这时,远在河东郡的于禁大军也已经接到了太史慈信件,知道了全篇兖州攻略,更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在何时开始攻击张允的荆州军,可以令陈留的袁术军队掉以轻心。
张燕和高顺、伊籍在接到袁术军动向的情报后,马上开始了下一步图谋。
首先是张燕军,在李丰、梁刚两支大军赶到河东前,在晚上发动进攻,“偷袭”伊籍大营,一举得手。伊籍大军“溃败”,连夜坐着停留在河边的船只渡河而去,“逃回”到大河对岸的濮阳。
不过张燕大军也没有得到便宜,就在张燕大军攻击伊籍大营的同时,高顺大军同时发动攻击,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的高顺突然出现,在高顺的带领之下,一举攻占下了张燕控制的东平城。
因为张燕大军的主力正在外面“攻击”伊籍大营,所以没有多少人留守在东平城,故此,高顺和张燕作戏,连夜攻下东平城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
张燕知道高顺已经占领东平城呃,装出立足不住的样子,连忙丢弃已经攻下的伊籍大营,“仓皇”向东郡逃来,准备在东郡进行“修整”,其实是在等待袁术的到来。
张燕败退的消息迅速地传到了袁术的耳朵里,袁术大吃一惊,他可没有把握自己的手下李丰和梁刚的军队可以击败青州军,毕竟李丰和梁刚的军队与高顺的青州军的数量只差一万人。而青州军乃是以一当十的精锐,在这种情况下,袁术怎可能把自己的军队派上去送死?
更因为伊籍已经渡河,李丰和梁刚再到东平已经全无意义,于是袁术连忙派人召回李丰和梁刚两支大军,
命令李丰在东郡、济阴、定陶一线布防,而梁刚则回撤到巨野、祁乡、留县三地,严令两人在自己到来之前不得与青州军交战,自己则加快了行军的脚步。争取与这两支军队会合。
高顺在“击溃”张燕大军后略作修整,便浩浩荡荡赶往东郡,准备和袁术正面交锋。
而渡过大河的伊籍早就在自己佯败的前三天便派人途经朝歌,翻过太行山脉到河东郡去见于禁道观。要于禁准备攻击张允的荆州军,配合兖州战场的行动。
而在这时,臧霸大军也已经来到泗水河边,准备渡河。
高顺大军则缓缓而来,向东郡前行。美其名曰不想因为追击张燕而中张燕的埋伏。
故此,张燕大军很快的到达了东郡。
至此,青州军与袁术军全面接触。
一时间,天下人的视线全都集中到了兖州。
而此时,徐庶却从青州飘然而至,来到了伊籍控制的濮阳城。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二部天下第八卷 第四章 兖州(三))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留给太史慈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在他出发后不久,张燕和高顺的双簧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张燕的“胜利”将会直接导致袁术军队的行军速度。所以,太史次一定要在袁术的大军全面进军前赶到九里山。
在太史慈走后不久,张燕和高顺两支军队终于在东阿和东平之间的平原地带进行了交战。
这应该是张燕和高顺的第二次交锋。前两年张燕还是黑山军首领的时候,就已经和高顺交手过,当时因为抵挡不住高顺大军的骑兵冲击而大败。所以这一次,没有人看好张燕。
就在所有人认为张燕必败的时候,张燕却提出要和高顺单挑。
张燕和高顺双双跃马挺枪,大战三十多回合,最后,高顺的大腿被张燕一枪“刺中”,鲜血直流。
高顺“大败”而回,张燕在身后“追击”,不过“幸好”青州军队训练有素,所以站稳了阵脚,令张燕的攻击一无所获。
双方混战不分胜负,随即双方撤军。
在以后几日,首战“得胜”的张燕连连“邀战”,青州军守住军营只是闭门不出。毕竟高顺“有伤在身”,没有办法亲自领军对付张燕的大军。
这消息传到了袁术的耳朵中,袁术大喜,没有想到这个张燕竟然可以打败青州第一攻击名将,不由得大喜过望,便要命令大军加速前进,长史杨大将却认为不妥,认为没有必要加快行军速度,“青州军喜好使用阴谋诡计,主上万不可轻举妄动。更何况张燕桀傲难驯,日后一样是我们的敌人,先让他和青州军斗得个两败俱伤不是很好吗?”
袁术深以为然。
于是只是统领大军向谯郡的武平出发——和太史慈所料一点都不差。
在他所指挥的七路大军中,只有桥蕤和雷薄两支军队留在了颍川郡在阳人、颖阳一带凭借嵩山之险布防,防止于禁的青州大军从这里攻击豫州。
不过这一切皆不出太史慈的所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时间,太史慈的三千特种精英才会时间宽裕地来到九里山,在这一片深山中埋伏下来。
张燕和高顺见到袁术军的动向和太史慈所料得一点不差,心中叹服,更加对兖州战事信心十足起来。更施展开太史慈临走时所定下的计策。
于是,张燕的大军开始“猛烈”的“攻击”高顺的大营,高顺“立足”不住,开始向回“撤退”,坚守东阿不出。
面对这种形势,贪心的袁术依然不肯加快行军速度,在谯郡左右徘徊。
而就在这时,伊籍在濮阳突然指挥人数多达三万的大军渡过大河,来到张燕大军的背后,开始攻打张燕的大本营东平。
“幸好”张燕留有一部分军队在东平,在东平的守军“奋力抵御”伊籍大军的“攻击”,另外一方面派人出城向正在“围攻”东阿的张燕“求援”。
张燕“大惊失色”,连忙指挥军队后撤,这事情谁都能看出来,若是东平失手,张燕将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张燕大军迅速的撤回,开始对“围攻”东平的伊籍大军进行“奇袭”,伊籍大军不是张燕大军的对手,开始向大河退却,在那里安营扎寨,抵御张燕大军。明显使用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计策,与士气正盛的张燕大军陷入到胶着的状态中。
这时候,东阿的高顺大军却从东阿再一次出发,开始对张燕的东平城进行骚扰,令张燕大军“瞻前顾后”,不能“全力以赴”的“攻击”那背河结营的伊籍大军。
如此一来,张燕大军给人一种腹背受敌的感觉。
袁术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前一段时间被张燕追得到处跑的伊籍会这么快便组织起了一支军队,更胆大到了从背后袭击张燕的地步。
他虽然不希望张燕坐大,但是张燕若是吃了败仗对他来说也有百害而无一利,连忙向手下问计,众人皆以为必须加快行军速度。
就在这时,陈留太守张邈也发来书信,那其中更有兖州世家大族的联合签名,要求袁术大军迅速进军,帮助自己防守陈留,认为一旦张燕大军被击败,没有屏障的陈留就会成为青州军下一个进攻对象。到那时,陈留两面皆敌,高顺大军和伊籍大军对其威胁极大。
这一点袁术当然知道,更何况在刘岱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张邈的军队曾经败在张燕的手中,当时如果不是高顺大军来援,更杀掉了张燕的大将于毒,张邈大军和当时济北相鲍信直接就已经被黑山军消灭掉了。
后来伊籍在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曾经为了打击世家大族而放纵过黑山军,当时的白绕等人的军队为了寻求生路对兖州各个郡县的世家大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后来更被伊籍收编了军队,所以说兖州的世家大族对于反抗青州的统治上是有那个心,没有那个力。
前一段时间,为了支援张燕和高顺大军的“对抗”,各个世家大族拿出了许多的物资,可说是拿出了最后的家底儿,孤注一掷地与青州军进行最后的战争,已经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其中陈留的世家大族更是其中的表率,陈留太守张邈也已经押上了所有的身家,这一次,兖州的世家大族输不起,故此,没有张燕大军和袁术大军的保护,现在兖州的世家大族自保都是个问题。
至于说到张燕和高顺的对抗,他们并不看好张燕,毕竟当年张燕是败在了高顺的手中,高顺的青州军的神勇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只是希望张燕的大军在袁术的军队到来之前可以稍微阻挡一下高顺大军的脚步。
幸好,那个张燕不负“众望”,对上了高顺后,居然选择与高顺单挑,更“刺伤”了高顺,这令兖州所有的世家大族都长长出了一口气。
要知道高顺乃是青州名将,武功更排在青州将领的前十位,张燕居然可在单挑的时候刺伤高顺,由此可见武力之高。
在这些世家大族的眼里,更认为张燕十分懂得扬长避短,既然军队的正面冲击不可能是高顺的对手,那就选择单挑,结果一击而中,显然是颇有将才。
经过这件事情,张燕在人们心中的评价立时飘升。
就在兖州的世家大族正为连场的胜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伊籍大军的渡河攻击再一次令这些世家大族惊慌起来。
谁都不是傻子,张燕大军虽然厉害,张燕的武功在高顺之“上”,但是这又如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一旦高顺的伤势好转,可以上战场领兵打仗,张燕的好日子马上就会结束,张燕大军虽然在投降青州后已经经过了整编,而且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和青州的正规军一般无二,但毕竟时日尚短。
高顺的青州军乃是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张燕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对手,尤其是在东平和东阿之间这一段平原地带,擅长于山林作战的张燕更加没有可能是擅长于平原攻击的高顺大军的对手。
一旦高顺病好,张燕哪里还有取胜的机会?
因为兖州的世家大族对袁术的缓慢行军表示了极大的不满,才会在张邈的信件中联名要求袁术支援张燕。
袁术和一般的诸侯无二,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才强大起来的,袁术心知肚明,若是弄得这些世家大族对自己不满意,那么即便是日后自己占据了兖州,也会有很多的不方便。
因为这许多原因,袁术终于决定出兵武平,派遣自己手中的五路大军全面奔赴兖州战场。
不出太史慈所料,袁术把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将张勋派往陈留,这个张勋一共带去了六万豫州精兵,由此可见袁术对于陈留的重视。
不过这个张勋果然有点眼光,才一到陈留,就马上发现张邈手下的陈宫非同凡响,医师亲自到陈宫的府邸去请陈宫,请陈宫协助防御陈留一带。
陈宫欣然而往——虽然没有说要投靠袁术,但是陈宫却十分愿意联合张勋防御陈留,痛击青州军。
而张勋则完全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开始分兵把守陈留地区。
其中汜水关、虎牢关、官渡、陈留城的四地的士兵就足有四万五千人,更有一万五千人跟随张勋屯兵长社,与四地首尾相连。
要知道,围城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外有援兵,只要张勋大军在长社有援兵,青州军就没有围城的资格。
这种布局最妙处在于可以随时渡河攻击大和对面的伊籍大军。
当陈宫提出这种布局的时候,张勋马上看出了其中的好处,马上就要渡河,从虎牢关攻击在伊籍手中控制的乌巢、延津、平丘、白马等地。
张勋之所以会有这种提议,乃是因为现在伊籍大军正在东平和张燕大军“作战”,那即是说乌巢、延津、平丘、白马等地的军队一定不会很多,这几个地方可以一战而下。
但是陈宫却否定了这种计划,他认为张勋大军在陈留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攻击伊籍,而是为了预防在河东郡的于禁大军翻过太行山攻击河内,奇袭虎牢关。
而且因为有大河的阻挡,即便是渡河攻击乌巢等地,伊籍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回援。
张勋深以为然。
其实这正是陈宫的优点,也正是陈宫的缺点,正是因为陈宫敏锐的大局观,使得陈宫才会有此错误的判断。
于禁大军当然不可能出现在虎牢关前。
而且乌巢、延津、平丘、白马这四地的兵力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一万人。以张勋大军的实力还是可以在伊籍大军回撤前攻下一两座城市的。
这算是太史慈兵行险着了,太史慈草就已经算定陈宫没有这个胆量在这时候渡河攻击伊籍控制的几座城市。
其实伊籍手中一共有五万大军,乃是前两年冀州接收甄氏家族的大军。
这支军队并非是青州训练的正规军,只可算得上是冀州训练的民兵,而且远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唯一的长处就是因为曾经是甄氏家族的私兵,所以团结协作能力不错。
若是按照太史慈的意见,只留一万大军在乌巢、白马、延津、平丘等四地。
剩下的四万大军都跟着伊籍大军从濮阳城出发渡河去和张燕与高顺作戏去。
不过伊籍却觉得这么做太过冒险,为防万一,所以在黎阳偷偷留了一万士兵,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袁术的大军在到达陈留城之后马上渡河攻击。若是太史慈日后问起来,当然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
谁知张勋的行动完全不出太史慈所料,张勋的大军根本不敢渡河。这令后来退回到大河对岸濮阳城的伊籍佩服不已。
不过这是后话,现在伊籍在乌巢等地的军队就是隔着一条大河与张勋大军对望,平静得很。
与此同时,袁术命令自己手下的上将陈纪,带领三万军队,跨过颖水的西岸,来到东岸,在细阳、相县、萧县一带布防,作出似攻非攻,似守非守的架势,对萧县东北方向的沛国进行严密的监视,正如太史慈所料,袁术要把沛国变成一个埋伏圈。
其余军队,陈兰的两万大军固守山阳和丰县,与陈纪大军遥相呼应,同时严密的监视汶水,以防徐州的臧霸大军北上。
至于袁术手下的大将李丰、梁刚两支大军一共五万人急行军直奔东平而来,当然是要支援张燕,与张燕夹击伊籍大军,而袁术自己本部的五万大军则在后面稳扎稳打,向前前进。
袁术的这些行动当然不可能瞒过太史慈的眼睛,情报源源不断的向太史慈传来。
太史慈知道时机已到,于是传信到徐州,命令臧霸大军马上掉头,准备渡河个,更令郭嘉全面展开对付新任徐州刺史曹豹的行动,以此来混淆袁术和袁绍的视线。
而就在这时,远在河东郡的于禁大军也已经接到了太史慈信件,知道了全篇兖州攻略,更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在何时开始攻击张允的荆州军,可以令陈留的袁术军队掉以轻心。
张燕和高顺、伊籍在接到袁术军动向的情报后,马上开始了下一步图谋。
首先是张燕军,在李丰、梁刚两支大军赶到河东前,在晚上发动进攻,“偷袭”伊籍大营,一举得手。伊籍大军“溃败”,连夜坐着停留在河边的船只渡河而去,“逃回”到大河对岸的濮阳。
不过张燕大军也没有得到便宜,就在张燕大军攻击伊籍大营的同时,高顺大军同时发动攻击,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的高顺突然出现,在高顺的带领之下,一举攻占下了张燕控制的东平城。
因为张燕大军的主力正在外面“攻击”伊籍大营,所以没有多少人留守在东平城,故此,高顺和张燕作戏,连夜攻下东平城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
张燕知道高顺已经占领东平城呃,装出立足不住的样子,连忙丢弃已经攻下的伊籍大营,“仓皇”向东郡逃来,准备在东郡进行“修整”,其实是在等待袁术的到来。
张燕败退的消息迅速地传到了袁术的耳朵里,袁术大吃一惊,他可没有把握自己的手下李丰和梁刚的军队可以击败青州军,毕竟李丰和梁刚的军队与高顺的青州军的数量只差一万人。而青州军乃是以一当十的精锐,在这种情况下,袁术怎可能把自己的军队派上去送死?
更因为伊籍已经渡河,李丰和梁刚再到东平已经全无意义,于是袁术连忙派人召回李丰和梁刚两支大军,
命令李丰在东郡、济阴、定陶一线布防,而梁刚则回撤到巨野、祁乡、留县三地,严令两人在自己到来之前不得与青州军交战,自己则加快了行军的脚步。争取与这两支军队会合。
高顺在“击溃”张燕大军后略作修整,便浩浩荡荡赶往东郡,准备和袁术正面交锋。
而渡过大河的伊籍早就在自己佯败的前三天便派人途经朝歌,翻过太行山脉到河东郡去见于禁道观。要于禁准备攻击张允的荆州军,配合兖州战场的行动。
而在这时,臧霸大军也已经来到泗水河边,准备渡河。
高顺大军则缓缓而来,向东郡前行。美其名曰不想因为追击张燕而中张燕的埋伏。
故此,张燕大军很快的到达了东郡。
至此,青州军与袁术军全面接触。
一时间,天下人的视线全都集中到了兖州。
而此时,徐庶却从青州飘然而至,来到了伊籍控制的濮阳城。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二部天下第八卷 第四章 兖州(三))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