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章 谋变(二)
作者:碧水龙吟 更新:2021-12-03 03:04
待众人笑过之后,太史慈才正容道:“‘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要想诱使居心叵测之辈还真的需要下一番功夫才可以。又要让对方以为占尽了优势,又要令事态的发展在我们的控制之内,这事情我们可得从长计议。”
众人点头称是。
趁着众人不注意,诸葛亮眼珠一转,偷偷地把郭嘉的那封信拿了起来看。太史慈当然是假装没有看见,因为他认为不可像对待一般孩子那样去对待诸葛亮,那绝对是误人子弟。
不半晌,诸葛亮无比清澈的眼睛中露出了震惊的神色,显然是被郭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妙想天开的主意所震撼。
太史慈心中快慰,要诸葛亮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是好事,否则可真的就变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了。
不理诸葛亮,太史慈摸着自己胡子并不多的下巴,若有所思道:“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青州内部的敌人到底会有哪些,又或者这些世家大族都变了性情都安分守己起来?总之我现在有一些茫无头绪的感觉。”
管宁皱着眉头道:“这事情的确麻烦,说实话,自主上平定临淄之乱,坐领青州以来,青州百姓虽然无不对主上是心悦诚服,就连那些最胆大妄为的世家大族也不敢轻举妄动,但那大多来源于主上的传奇战功和自洛阳赚来的学术威名,其实主上在青州的时间少之又少,除了西北六县是主上的根本外,主上对于青州其他地方实际控制力并不强。对那里的情况更是不甚了了……”
王豹也接口道:“的确如此,不仅是主上如此,我等也都有相同的问题。”
太史慈闻言并没有任何不悦的感受,因为这本来就是实情,同时在心中开始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管宁说自己的话固然没有错误,王豹却说得更对。
管宁虽然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内政人才,但毕竟来青州时日不多,又和自己在洛阳停留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前一段的工作主要是对于新五德终始说的宣传工作,又要在五德院进行教学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
而王豹的职责主要以防卫青州为主,他们两人均非是对青州内政了解之人,要不是因为情报的事情,管宁和王豹两人都不会聚在一起。
实则这两年真正在青州主持内政工作的是伊籍,至于掌管刑罚的人仍然是自一开始就跟随太史慈的龙星。
若是要问青州的诸多事仪,这两人才是真正的知情人。
想到这里,太史慈长长叹了口气道:“要是伯机和龙星那小子在这里就好了。”
管宁赞同道:“言之有理,唔,我马上修书一封招两人来五德院。”
太史慈点头道:“如此最好,现在我还不能露面,现在名义上幼安兄才是青州最大的行政官员。仪和剖一点时间内的事情就都要以幼安兄的名义发布了。”
管宁沉声道:“这个当然,我会以东郡战事吃紧,主公大军粮草供应不足为名招伊籍和龙星来此的。”
王豹拍案道:“这主意好,不仅可一丝毫不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还会误导所有人以为主上现在仍然驻留在兖州,那些人只怕会立刻蠢蠢欲动起来,正愁找不到他们呢,自己送上门来还真是不错。”
太史慈一想起这两人,马上心情大定,笑道:“这就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或者叫做‘瞎猫撞上死耗子’。”
众人本来被太史慈的前面诗句所折服,结果太史慈那后面的比喻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弄得他们大笑不止。
管宁喘气道:“主上。说真的,虽然我们可胜券在握,但现在实在不易开这等玩笑,很容易令人精神分散的。”
太史慈点头笑道:“幼安兄言之有理,只不过面对此情此景是在是忍不住就说了出来。”
王豹想起一事道:“对了主上,我曾经听伯机说过,现在的北海相氏仪和从事孙乾都是难得的内政人才,尤其是那个氏仪,令伯机自叹不如呢!孙氏家族在氏仪那里老老实实,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那个孙乾,掌管钱粮调配是行家里手,这两人按照西北六县的一些做法正在循序渐进地对北海进行一些改革,颇有成效,可以说除了我东莱西北六县外,北海现在是最繁荣的郡县。而这两人由都是主上在坐令青州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是不是也把他们招呼来?”
太史慈当然知道这两人的本领,一个是历史上孙权手下办事最严谨周到的人,从未反过一丝一毫的差错,其谨小慎微的程度不亚于历史上的诸葛亮;一个是刘备一直依重的内政人才,他们的才能当然可以信赖,太史慈当初令默默无闻的两人在北海任官就是看中了两人的本领。
不过现在王豹的建议却令太史慈颇为踌躇,因为这两人还算不上是太史慈的心腹,现在在整个青州的局势非常微妙,太史慈岂敢轻举妄动?
管宁心知太史慈的顾忌,摇头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说是这两人了,即便是陆康和国渊也不可知道这件事情。”
太史慈默默点头,心中却在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情,陆康原本此时应该南下任官才对,但在太史慈的活动下,整个的陆氏家族已经留在了青州,不说那个在袁术座上怀桔的陆绩,只要想一想那个令刘备大败而归、使蜀国一蹶不振的陆逊,就会令人振奋莫名了。
不行,必须尽早把陆氏家族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才行。
一直以来,自己一直忙于对外,所以对青州这根本之地实在是关注不够,比如对待陆氏家族的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陆氏家族以实际的利益令其心动。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要说人世间会有攻不破的堡垒,而应该说还没有找到这个人在人性上的破绽。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诱之以利、婚之以爱。
这就是笼络人心的不二法门。
问题是陆氏家族的**所在到底在哪里呢?
不过现在还不急,毕竟太史慈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陆康还是氏仪又或者孙乾,从现在的阶段看来即便不是盟友也会是敌人。
等到日后青州局势稳定后再考虑这事情也不迟。
太史慈抬起头来,正要吩咐管宁去写信招来伊籍和龙星,却见马钧在一旁欲言又止,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这个五德院的院长还是当年在临淄初遇太史慈的样子,丝毫没有架子,好像功名利禄如同流水一般不能在他的身上留下丝毫的痕迹。
太史慈笑道:“德衡,有什么事情吗?”
马钧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道:“主上,你还记得你会盟诸侯、出征酸枣前交给我的那个发明新式强弩的任务吗?”
太史慈呆呆的看着马钧,全然忘记了自己对马钧说过的话,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般道:“你说的是损益连弩吧?”
继而心中涌起狂喜道:“难道你已经把那东西发明出来了?”
众人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何一直强调“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太史慈为何会对一件武器这么感兴趣,即便是当初设计出令他们认为是天下利器之首的神臂弓和狙杀弩的时候,太史慈也不过是淡淡的应了一句,说这东西还不错。
到底是什么神兵利器竟让灵太史慈如此的动容?
年幼的诸葛亮眼中光芒闪动,显示出了非常渴望的神色。
自来五德院后,诸葛亮就对这里的种种“神秘”非常感兴趣,在年幼的诸葛亮眼中,这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尤其是在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墨门子弟的影响下,诸葛亮对“格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格物老师总是会做出许多有趣的试验。
对了,“试验”这个词也是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的。
“一千条大道理也顶不上一个行得通的办法”。
而且他们还强调事情的利弊,这一点难能可贵,并不是行得通的事情和方法他们就会去做。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全局,绝不会因小失大。
就比如刚才讨论的前线青州军锋芒毕露是否得当的问题,管宁和自己无一不是从全局出发的,当然这并非说事情一旦发生就没有转变的余地,郭嘉的主意令年幼的诸葛亮拍案叫绝。
按照管宁的说法:五德终始,生生不息,化为万物,所以万物是相互有关联的,一件事情改变了,其他的事情也会相应的改变。
总之,诸葛亮觉得在这里非常的快乐,可以令自己学到许多新奇的东西。其实这小子自小就令家里人对其非常的头疼,别人不明白他为何有那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有总是会做出许多设计巧妙独特的小玩意儿来。
但在家中他总是受到大人们的限制,认为他的那种行为是不务正业,可自从来到五德院后,他可算是找到了一大群的知音,即便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孩子们也会在这问题上与诸葛亮找到共同点,毕竟爱玩是孩子的不可抹杀和遏制的天性。
尤其是马钧,总能给孩子们带来惊喜,诸葛亮就很喜欢马钧发明的东西。
所以这一刻一听说马钧发明出了新东西,自是欢喜非常。
马钧不好意思地搔了搔头道:“主上,你说的这东西实在是过于麻烦,我想了很多时候还是全无头绪……”
太史慈大为错愕,没有想到自己认为对这大发明家全然不成问题的一个武器设计竟然把马钧难为成这个样子。
经马钧这么一说,管宁都好奇起来,在他的心目中还没有什么东西是马钧设计不出来的,忍不住问道:“德衡,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令我们的的大发明家束手无策?”
马钧看着无不瞪大了双眼看向自己的人,大感尴尬道:“也没有什么了,其实就是主上希望我设计一种弓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弩箭的那种……”
王豹大感错愕道:“这有何难?这种连弩在我先汉霍去病将军时已经装配到军队中了。”
马钧大摇其头道:“你误会了,并非是那种横排几支箭,一弦可扩散发射的那种连弩,主上要我设计的是那种既可单发射击又可象穿线珍珠般连续发射的弓弩,嘿,还是叫连珠弩比较符合实际……”
话还未说完,众人无不瞪大了眼睛看向马钧和太史慈,觉得这事情听起来匪夷所思。连续十发打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怎么可能?
只有诸葛瑾蓦地抬头看向站在自己前面的弟弟诸葛亮,目光中露出奇怪的神情,诸葛亮也是沉默不语。
太史慈马上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笑着抚摸着诸葛亮的头道:“你好像有什么意见,不妨说来听听。”
诸葛亮毕竟年幼,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回过头去看了看诸葛瑾,看到自己的兄长坚定的点了点头,知道是鼓励自己说,于是边拿眼睛看着边对太史慈和马钧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主上和马先生说的那种连环弩我小的时候做过,不过很麻烦,还很容易坏,而且时灵时不灵的……”
一句话未说完,马钧眼中涌出狂喜,站起身来大声道:“竟然有这等事情!你快告诉我你是如何解决一弦连动数回,连环发射弩箭的!”
那嗓门大得差点把房顶都掀了起来。
诸葛亮吓了一跳,就看见马钧大踏步地向诸葛亮走来,还从怀里掏出了许多被折叠地窝窝囊囊不像样子的黄纸。
直接就递到还在目瞪口呆的诸葛亮面前,一样一样地打开,上面画着些乱七八糟、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弓弩的模样。
太史慈早就被马钧挤到了一边,却看得心中温暖,这才是马钧:性情中人,书生本色。
诸葛亮这才明白这位马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他也是深爱此道,连忙头不抬眼不睁的和马钧比划起来,两个人早就忘记现在会议的主题思想。
太史慈阻止了满脸不悦的王豹对两人行为的呵斥,看看马钧,又看看诸葛亮,有一种啼笑皆非、荒谬绝伦的感觉。
这两个人原本应该是敌人的,尤其是在弓弩发明上的对决颇值得人玩味。
历史上的“损益连弩”当然是诸葛亮发明的,这种象机关枪一样的神奇弓弩失传已久,不过在后世已经被人还原出来,可以一次连续发射十次青铜制成的弩箭,杀伤力极大。
“损益连弩”可以说是平原作战时所有兵种的克星。只要想一想那连绵不断的箭雨,那简直就等于令弓弩兵在他的射程内以一当十。
不过这种东西还是有局限性的,第一个就是因为连发的原因使得“损益连弩”杀伤力和射程都有限,无法象其他强弩可以及远,当然他的连发弥补了这个缺点。还有就是这时代那皮质的铠甲,其实对“损益连弩”的防御效果并不大。
马钧却与此同时发明了守城的弓弩利器——火箭。即令以诸葛亮的智慧和本领仍然对这种东西无可奈何。
说来可笑,一说到攻城,这个“损益连弩”的作用也远不如现在青州正规军普遍使用的射程超员的狙杀弩,当然要是持有“损益连弩”的士兵爬上城墙的话,对于控制墙头还是很有帮助的。
反倒是马钧口出狂言,说自己可以令“损益连弩”一次发射五十支弩箭。
这当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种弩箭的原理已经被诸葛亮阐释出来了,马钧要做的不过是改良而异。而且马钧最后放弃了自己这种改良,原因很简单,连发五十支弩箭射程和瞄准以及负重都成问题。
其实无论是对于“损益连弩”还是火箭,太史慈都不会蠢到以为利用一种武器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狂妄地步,多兵种的合理运用才是求胜之道。
投石器、床弩、神臂弓、狙杀弩、三眼手弩、再加上可以发明出来的“损益连弩”,这些射程不同的远程武器一旦利用有效,那威力将会是无比巨大的,至少“损益连弩”对突发的敌情有着很强的针对能力,他的类似于后世机枪的火力压制敌人近距离冲击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
要不太史慈发明急这东西干什么?
但其实最令人头疼的还是“损益连弩”的生产工艺问题,这其中牵涉到统一生产标准,生产缓慢也许可以容忍,但因为质量良莠不齐而令“损益连弩”的威力大打折扣才令人头疼。
当然这事情对于青州来讲并不是很难解决,因为以西北六县为中心青州的手工业早已经习惯了生产标准化,虽然生产这种连弩的产量依然得不到提高。
问题是太史慈并不知道“损益连弩”的设计思路,毕竟和后世的枪支有很大的区别,就算是他这个在后世堪称枪械专家的特种兵也无可奈何,原本他想要让马钧按照他的思路设计出这种东西来,岂料马钧竟然会茫无头绪。
倒是这个年幼的诸葛亮改了他无限的惊喜。
看来发明创造和改良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太史慈正在感慨,却见一名士兵匆匆走进了大厅,显然是有急事。
太史慈生怕被人认出,连忙向马钧身后躲去。
那士兵倒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只是高声道:“乐安郡太守陆康有急信到!”
太史慈和管宁先是一愣,马上身体一震,同时想到郭嘉在信中说到的袁谭的问题。
这个袁绍好快的速度!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七卷 第二章 谋变(二))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众人点头称是。
趁着众人不注意,诸葛亮眼珠一转,偷偷地把郭嘉的那封信拿了起来看。太史慈当然是假装没有看见,因为他认为不可像对待一般孩子那样去对待诸葛亮,那绝对是误人子弟。
不半晌,诸葛亮无比清澈的眼睛中露出了震惊的神色,显然是被郭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妙想天开的主意所震撼。
太史慈心中快慰,要诸葛亮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是好事,否则可真的就变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了。
不理诸葛亮,太史慈摸着自己胡子并不多的下巴,若有所思道:“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青州内部的敌人到底会有哪些,又或者这些世家大族都变了性情都安分守己起来?总之我现在有一些茫无头绪的感觉。”
管宁皱着眉头道:“这事情的确麻烦,说实话,自主上平定临淄之乱,坐领青州以来,青州百姓虽然无不对主上是心悦诚服,就连那些最胆大妄为的世家大族也不敢轻举妄动,但那大多来源于主上的传奇战功和自洛阳赚来的学术威名,其实主上在青州的时间少之又少,除了西北六县是主上的根本外,主上对于青州其他地方实际控制力并不强。对那里的情况更是不甚了了……”
王豹也接口道:“的确如此,不仅是主上如此,我等也都有相同的问题。”
太史慈闻言并没有任何不悦的感受,因为这本来就是实情,同时在心中开始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管宁说自己的话固然没有错误,王豹却说得更对。
管宁虽然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内政人才,但毕竟来青州时日不多,又和自己在洛阳停留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前一段的工作主要是对于新五德终始说的宣传工作,又要在五德院进行教学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
而王豹的职责主要以防卫青州为主,他们两人均非是对青州内政了解之人,要不是因为情报的事情,管宁和王豹两人都不会聚在一起。
实则这两年真正在青州主持内政工作的是伊籍,至于掌管刑罚的人仍然是自一开始就跟随太史慈的龙星。
若是要问青州的诸多事仪,这两人才是真正的知情人。
想到这里,太史慈长长叹了口气道:“要是伯机和龙星那小子在这里就好了。”
管宁赞同道:“言之有理,唔,我马上修书一封招两人来五德院。”
太史慈点头道:“如此最好,现在我还不能露面,现在名义上幼安兄才是青州最大的行政官员。仪和剖一点时间内的事情就都要以幼安兄的名义发布了。”
管宁沉声道:“这个当然,我会以东郡战事吃紧,主公大军粮草供应不足为名招伊籍和龙星来此的。”
王豹拍案道:“这主意好,不仅可一丝毫不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还会误导所有人以为主上现在仍然驻留在兖州,那些人只怕会立刻蠢蠢欲动起来,正愁找不到他们呢,自己送上门来还真是不错。”
太史慈一想起这两人,马上心情大定,笑道:“这就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或者叫做‘瞎猫撞上死耗子’。”
众人本来被太史慈的前面诗句所折服,结果太史慈那后面的比喻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弄得他们大笑不止。
管宁喘气道:“主上。说真的,虽然我们可胜券在握,但现在实在不易开这等玩笑,很容易令人精神分散的。”
太史慈点头笑道:“幼安兄言之有理,只不过面对此情此景是在是忍不住就说了出来。”
王豹想起一事道:“对了主上,我曾经听伯机说过,现在的北海相氏仪和从事孙乾都是难得的内政人才,尤其是那个氏仪,令伯机自叹不如呢!孙氏家族在氏仪那里老老实实,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那个孙乾,掌管钱粮调配是行家里手,这两人按照西北六县的一些做法正在循序渐进地对北海进行一些改革,颇有成效,可以说除了我东莱西北六县外,北海现在是最繁荣的郡县。而这两人由都是主上在坐令青州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是不是也把他们招呼来?”
太史慈当然知道这两人的本领,一个是历史上孙权手下办事最严谨周到的人,从未反过一丝一毫的差错,其谨小慎微的程度不亚于历史上的诸葛亮;一个是刘备一直依重的内政人才,他们的才能当然可以信赖,太史慈当初令默默无闻的两人在北海任官就是看中了两人的本领。
不过现在王豹的建议却令太史慈颇为踌躇,因为这两人还算不上是太史慈的心腹,现在在整个青州的局势非常微妙,太史慈岂敢轻举妄动?
管宁心知太史慈的顾忌,摇头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说是这两人了,即便是陆康和国渊也不可知道这件事情。”
太史慈默默点头,心中却在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情,陆康原本此时应该南下任官才对,但在太史慈的活动下,整个的陆氏家族已经留在了青州,不说那个在袁术座上怀桔的陆绩,只要想一想那个令刘备大败而归、使蜀国一蹶不振的陆逊,就会令人振奋莫名了。
不行,必须尽早把陆氏家族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才行。
一直以来,自己一直忙于对外,所以对青州这根本之地实在是关注不够,比如对待陆氏家族的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陆氏家族以实际的利益令其心动。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要说人世间会有攻不破的堡垒,而应该说还没有找到这个人在人性上的破绽。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诱之以利、婚之以爱。
这就是笼络人心的不二法门。
问题是陆氏家族的**所在到底在哪里呢?
不过现在还不急,毕竟太史慈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陆康还是氏仪又或者孙乾,从现在的阶段看来即便不是盟友也会是敌人。
等到日后青州局势稳定后再考虑这事情也不迟。
太史慈抬起头来,正要吩咐管宁去写信招来伊籍和龙星,却见马钧在一旁欲言又止,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这个五德院的院长还是当年在临淄初遇太史慈的样子,丝毫没有架子,好像功名利禄如同流水一般不能在他的身上留下丝毫的痕迹。
太史慈笑道:“德衡,有什么事情吗?”
马钧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道:“主上,你还记得你会盟诸侯、出征酸枣前交给我的那个发明新式强弩的任务吗?”
太史慈呆呆的看着马钧,全然忘记了自己对马钧说过的话,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般道:“你说的是损益连弩吧?”
继而心中涌起狂喜道:“难道你已经把那东西发明出来了?”
众人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何一直强调“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太史慈为何会对一件武器这么感兴趣,即便是当初设计出令他们认为是天下利器之首的神臂弓和狙杀弩的时候,太史慈也不过是淡淡的应了一句,说这东西还不错。
到底是什么神兵利器竟让灵太史慈如此的动容?
年幼的诸葛亮眼中光芒闪动,显示出了非常渴望的神色。
自来五德院后,诸葛亮就对这里的种种“神秘”非常感兴趣,在年幼的诸葛亮眼中,这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尤其是在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墨门子弟的影响下,诸葛亮对“格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格物老师总是会做出许多有趣的试验。
对了,“试验”这个词也是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的。
“一千条大道理也顶不上一个行得通的办法”。
而且他们还强调事情的利弊,这一点难能可贵,并不是行得通的事情和方法他们就会去做。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全局,绝不会因小失大。
就比如刚才讨论的前线青州军锋芒毕露是否得当的问题,管宁和自己无一不是从全局出发的,当然这并非说事情一旦发生就没有转变的余地,郭嘉的主意令年幼的诸葛亮拍案叫绝。
按照管宁的说法:五德终始,生生不息,化为万物,所以万物是相互有关联的,一件事情改变了,其他的事情也会相应的改变。
总之,诸葛亮觉得在这里非常的快乐,可以令自己学到许多新奇的东西。其实这小子自小就令家里人对其非常的头疼,别人不明白他为何有那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有总是会做出许多设计巧妙独特的小玩意儿来。
但在家中他总是受到大人们的限制,认为他的那种行为是不务正业,可自从来到五德院后,他可算是找到了一大群的知音,即便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孩子们也会在这问题上与诸葛亮找到共同点,毕竟爱玩是孩子的不可抹杀和遏制的天性。
尤其是马钧,总能给孩子们带来惊喜,诸葛亮就很喜欢马钧发明的东西。
所以这一刻一听说马钧发明出了新东西,自是欢喜非常。
马钧不好意思地搔了搔头道:“主上,你说的这东西实在是过于麻烦,我想了很多时候还是全无头绪……”
太史慈大为错愕,没有想到自己认为对这大发明家全然不成问题的一个武器设计竟然把马钧难为成这个样子。
经马钧这么一说,管宁都好奇起来,在他的心目中还没有什么东西是马钧设计不出来的,忍不住问道:“德衡,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令我们的的大发明家束手无策?”
马钧看着无不瞪大了双眼看向自己的人,大感尴尬道:“也没有什么了,其实就是主上希望我设计一种弓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弩箭的那种……”
王豹大感错愕道:“这有何难?这种连弩在我先汉霍去病将军时已经装配到军队中了。”
马钧大摇其头道:“你误会了,并非是那种横排几支箭,一弦可扩散发射的那种连弩,主上要我设计的是那种既可单发射击又可象穿线珍珠般连续发射的弓弩,嘿,还是叫连珠弩比较符合实际……”
话还未说完,众人无不瞪大了眼睛看向马钧和太史慈,觉得这事情听起来匪夷所思。连续十发打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怎么可能?
只有诸葛瑾蓦地抬头看向站在自己前面的弟弟诸葛亮,目光中露出奇怪的神情,诸葛亮也是沉默不语。
太史慈马上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笑着抚摸着诸葛亮的头道:“你好像有什么意见,不妨说来听听。”
诸葛亮毕竟年幼,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回过头去看了看诸葛瑾,看到自己的兄长坚定的点了点头,知道是鼓励自己说,于是边拿眼睛看着边对太史慈和马钧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主上和马先生说的那种连环弩我小的时候做过,不过很麻烦,还很容易坏,而且时灵时不灵的……”
一句话未说完,马钧眼中涌出狂喜,站起身来大声道:“竟然有这等事情!你快告诉我你是如何解决一弦连动数回,连环发射弩箭的!”
那嗓门大得差点把房顶都掀了起来。
诸葛亮吓了一跳,就看见马钧大踏步地向诸葛亮走来,还从怀里掏出了许多被折叠地窝窝囊囊不像样子的黄纸。
直接就递到还在目瞪口呆的诸葛亮面前,一样一样地打开,上面画着些乱七八糟、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弓弩的模样。
太史慈早就被马钧挤到了一边,却看得心中温暖,这才是马钧:性情中人,书生本色。
诸葛亮这才明白这位马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他也是深爱此道,连忙头不抬眼不睁的和马钧比划起来,两个人早就忘记现在会议的主题思想。
太史慈阻止了满脸不悦的王豹对两人行为的呵斥,看看马钧,又看看诸葛亮,有一种啼笑皆非、荒谬绝伦的感觉。
这两个人原本应该是敌人的,尤其是在弓弩发明上的对决颇值得人玩味。
历史上的“损益连弩”当然是诸葛亮发明的,这种象机关枪一样的神奇弓弩失传已久,不过在后世已经被人还原出来,可以一次连续发射十次青铜制成的弩箭,杀伤力极大。
“损益连弩”可以说是平原作战时所有兵种的克星。只要想一想那连绵不断的箭雨,那简直就等于令弓弩兵在他的射程内以一当十。
不过这种东西还是有局限性的,第一个就是因为连发的原因使得“损益连弩”杀伤力和射程都有限,无法象其他强弩可以及远,当然他的连发弥补了这个缺点。还有就是这时代那皮质的铠甲,其实对“损益连弩”的防御效果并不大。
马钧却与此同时发明了守城的弓弩利器——火箭。即令以诸葛亮的智慧和本领仍然对这种东西无可奈何。
说来可笑,一说到攻城,这个“损益连弩”的作用也远不如现在青州正规军普遍使用的射程超员的狙杀弩,当然要是持有“损益连弩”的士兵爬上城墙的话,对于控制墙头还是很有帮助的。
反倒是马钧口出狂言,说自己可以令“损益连弩”一次发射五十支弩箭。
这当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种弩箭的原理已经被诸葛亮阐释出来了,马钧要做的不过是改良而异。而且马钧最后放弃了自己这种改良,原因很简单,连发五十支弩箭射程和瞄准以及负重都成问题。
其实无论是对于“损益连弩”还是火箭,太史慈都不会蠢到以为利用一种武器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狂妄地步,多兵种的合理运用才是求胜之道。
投石器、床弩、神臂弓、狙杀弩、三眼手弩、再加上可以发明出来的“损益连弩”,这些射程不同的远程武器一旦利用有效,那威力将会是无比巨大的,至少“损益连弩”对突发的敌情有着很强的针对能力,他的类似于后世机枪的火力压制敌人近距离冲击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
要不太史慈发明急这东西干什么?
但其实最令人头疼的还是“损益连弩”的生产工艺问题,这其中牵涉到统一生产标准,生产缓慢也许可以容忍,但因为质量良莠不齐而令“损益连弩”的威力大打折扣才令人头疼。
当然这事情对于青州来讲并不是很难解决,因为以西北六县为中心青州的手工业早已经习惯了生产标准化,虽然生产这种连弩的产量依然得不到提高。
问题是太史慈并不知道“损益连弩”的设计思路,毕竟和后世的枪支有很大的区别,就算是他这个在后世堪称枪械专家的特种兵也无可奈何,原本他想要让马钧按照他的思路设计出这种东西来,岂料马钧竟然会茫无头绪。
倒是这个年幼的诸葛亮改了他无限的惊喜。
看来发明创造和改良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太史慈正在感慨,却见一名士兵匆匆走进了大厅,显然是有急事。
太史慈生怕被人认出,连忙向马钧身后躲去。
那士兵倒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只是高声道:“乐安郡太守陆康有急信到!”
太史慈和管宁先是一愣,马上身体一震,同时想到郭嘉在信中说到的袁谭的问题。
这个袁绍好快的速度!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七卷 第二章 谋变(二))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