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作者:刘白羽    更新:2021-12-03 01:36
  可时间一长,就麻木了,知道很危险,随时可能死,倒也无所谓了,听天由命,死了算,不死就同龟儿子干!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环境太苦了。每天在潮湿的土洞里只能迷糊两三个小时,伙食又不好,白天打仗,晚上还要抢修工事,搬炮弹,战士们确实挺不住了。你想想,天天夜里运来三十几吨炮弹,组织四、五十个战士去扛,平均每人摊到一千多斤,几百米坡路,上上下下需要来回扛十几趟。连发烧39度拉肚子的战士都动员去了,没办法哟,人手不够。记得四炮长段友金倒在路上就呼呼睡过去啦,怎么叫也叫不醒。我就狠劲踢他几脚,他一下醒了,连说:唉,我错了,我错了。我当时有点后悔,是不是踢得重了?
  战士们太辛苦呀!但硬着心还得下命令:不许睡,搬炮弹去!
  青屿是金门的眼中钉,他打击的六个重点目标之一。炮战期间,若按面积计算,我挨的炮弹最多,若按每门炮计算,我打的炮弹也是最多的。
  打得大担北山把白旗都升起来了,升了没多大一会儿又收了回去。据传,蒋介石都知道我们了,他说:“厦门那里共军有一个小岛,非常顽固。”
  庆功大会上,军首长说:让我们为青屿英雄连队鼓掌。一片掌声,响了足足好几分钟啊。我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回来向全连一传达,战士们都哭了,说:组织上对我们这样关心,死在这个岛上也心甘。
  我的那些兵,那帮战友,好哇,太好了!
  一个叫刘发汉的战士上午九点多钟负伤,一块弹片从左眼角楔进去,后脑钻出来。卫生员只能简单给他包扎一下。他疼得在那里叫,腿一个劲儿地蹬。我安慰他:不要蹬,蹬了对治疗没好处,等晚上船来了,就送你回后方治疗。他很听话,强忍着不叫,一动不动躺着。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呕吐,吐出来的全是青菜叶子,到下午两点,他头一歪,不声不响牺牲了。战士临死连顿好饭都没吃上,现在想起来我心里都堵得非常难受呀。
  还有二炮长包书科,山东肥城人,左脸有个巴掌大的黑疙,初中毕业,那个时候文化就算可以了。战前他正在师医院住院治慢性阑尾炎,听说要打仗,坐着船就偷跑回来了。他写了一首诗表决心,我现在还能背下来:
  “天寒水结冰,松柏永常青。艰苦环境里,战士是英雄。”他打仗确实很勇敢的。敲敌人的高射炮,二炮连打了80发,都打在工事外围。我在指挥所下令:停!他气喘吁吁跑来问:为什么让我停?我说:你他妈光会浪费炮弹! 他摸摸脑袋说:我再研究研究。结果加大表尺又打了40发,有6发落进敌人工事,把目标摧毁了。1959年组织确定他复员,他坚决不走,写决心书,再艰苦也要留队。考虑连队也需要一些打过仗的老同志,没让他走。1961年,一个新战士下海抓海螺,被浪卷走。包书科跳下去救,浪太大了,先一抽,又一个反冲,把他狠狠摔在礁石上,摔晕过去,淹死了。
  我当时在南京炮校学习,听到他的死讯,难过得几顿没吃饭。
  我现在年纪大了,每天早晨到公园散步,过去的事就在眼前一幕一幕过电影,脑子里老是浮现战友们的身影。我每年都要回青屿去看看,我在那里干了十年,那是一个忘不了的记忆。老了,想想过去,精神上好像有些安慰。
  我退休后生活还可以,一个月拿个五、六百块,比在部队时少个一、二百块,说得过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住三房一厅,四十几个平方,也可以了。有时也有怨气,但一想那些死去的战友,他们干革命得了什么嘛?就啥气也没有了。1947年一次战斗,我两条腿挨了机枪,左腿伤到筋,右腿伤到青头。卫生员给我紧急包扎、止血。国民党反击,距我还有三、四百米。指导员命令机枪班长把我背下去。班长说:我的班打得只剩两人啦。指导员说:剩一个人也得把他背下去。班长就背起我跑,一边跑一边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把你背回去。我的同乡贾乐开也替换班长背了我一段。后来,打兖州时,卫生员死了,指导员和贾乐开打淮海时死了,机枪班长打厦门时死了。救我的四个人,都先后牺牲,只有我活了这么多年。
  战争残酷呀!想想烈士们,我挺知足了。
  梁文科老人转业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厦门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退休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厦门渔港指挥部副指挥。
  现在,你若到警备区或渔港指挥部去打听,知道梁文科这个名字的人已不是很多。但你如果到青屿去打听,所有的干部战士都会很自豪地告诉你:他是我们的老连长呀。每年,梁文科到青屿去讲传统已是新兵下连后的必修课。过了时间不到,连队还会派人去接、去请。三十几度春秋过去,他梁文科依然是青屿战斗集体重要的一员,他的名字已经和青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问题是,现在中国,福建,乃至厦门,又还有多少人知道青屿?
  老人告辞。最后的话语是:你多写写烈士们,给他们扬扬名。甭写我,我很普通,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值当写。
  站在旅馆玻璃窗前,看老人瘦削的背影踽踽远去,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就是那一刻,我决定要用一节来写梁文科和青屿。
  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从万余发炮弹破片中走出来的普通人和普通小岛,而且是记录在毁灭性冲击波中立于不败的意志和信念。
  4
  午夜,炮战方酣。
  一发燃烧弹在三炮阵地上爆炸,弹药库周围起火!
  火是白色的,像一片耀眼的碘钨灯。烟是灰蓝色的,像一团团随风蠕动的棉絮。
  大火浓烟吐着几丈长的舌头,顺着弹药库的出入口往里窜。
  又一发敌弹打中了交通壕上的掩体。猛烈的冲击波将火窒息,塌下来的沙石封死了弹药库的通道和出入口。
  险情自然排除。
  战士们都松了一口气,大炮又开始吼叫。突然有人喊:“不好,李士生(弹药手)被堵在弹药库里了!”阵地上的气氛顿时又呈现紧张。
  所有可以暂时离开战位的士兵都冒着炮火奔过来。工兵五连指导员王邦德正在旁边阵地指挥抢修工事,也带着一排赶到现场。
  没有谁下达命令。抢救战友就是命令。炮兵和工兵一起动手,锹挖镐刨,铲去了覆土,砍断粗梁,在弹药室顶端开了一个“天窗”
  洞口,冲出一股股浑浊的烟雾,把人熏呛得昏晕欲倒,鼻涕眼泪一起流。
  王邦德屏住呼吸,强睁开眼,扒在洞口,打着手电筒往里照,隐隐约约发现离洞口五六步远的地方,李士生正头冲下趴在那,任凭众人大声呼唤也不动弹,恐怕早已凶多吉少。
  三班长杨耀明把帽子往地上狠劲一砸,说了声“指导员,我下去!”撑住洞口就往下跳。王邦德赶紧用手电给他指路。眼瞅着他一阵乱摸,终于抓到了李士生,拖了两步,只来得及喊出一句:“拉不动啦!”便一头摔倒在地。
  二班战士管在贤急了,在嘴上蒙一块毛巾,纵身跳下。弹药库内已没有多少氧气,浓烈的硝烟是掺杂了多种有毒气体的氧化碳,超量吸入,轻者,会伤及大脑及神经系统,重者,将危及生命。管在贤大声咳嗽着向里模,刚刚摸到班长,自己也倒了下去,前后还不到10秒钟。
  王邦德在洞口看得真切,把手电筒往旁边人的手中一塞:“你们拿着!”跳了下去。同志们急忙围住洞口,也不管敌人的炮弹正在寻找目标,十几只手电一齐往洞里照,大家却在喊着:“指导员,小心呀!坚持住!”这时候王邦德已经抱住管在贤的腰,咬紧牙关一举把他托起来,对着洞口说声:“你们快往上拖呀!”又摇摇晃晃回过头去抱第二个。他拼着最后一点气力,把杨耀明也托了起来。洞口拉起杨耀明,王邦德便一头栽倒。
  战士钟伯添跳下去,刚刚抱起王邦德,就全身发软,昏倒在地。
  六班万金根跳下去,没走几步,也倒下了。
  六班长黎木容跳下去,他动作迅速,麻利,终于把王邦德和两名战友托了上来。
  一场惊心动魄的救人与救“救人者”的战斗结束了。其结局是为了抢救早已被毒气闷死的李士生,指导员王邦德牺牲,三班长杨耀明、战士管在贤等负伤。
  战士们尤其怀念王邦德。他当时不过二十七八岁,因长期闹胃病,又长着一脸络腮胡,人显得格外的瘦、苍老,这副模样在十八、九岁年轻人居多的连队,倒具有了一种长者的风范。王邦德到底是“严父”还是“慈父”战士们说不清,都说他平时好训人,训着训着有时候脏话就出来了,弄得人挺难接受。又都说他确实是全身心地爱兵,像攒下微薄的津贴费给伤员买鸡蛋,大热天拎着水壶挨着班给战士送凉茶,演习时全副武装还抢着背伤员这类事,他经常干。就在十几分钟前,他看到一个战士抢修工事磨破了手,还马上把自己的手套脱下来命令那个战士戴上。士兵们回忆,有一次晚点名,他为个战士违纪而大发脾气,说着说着走了嘴了:“你们知道什么叫做恨铁不成钢吗?我要不是把你们这一百来号人都看成我儿子,我他妈才不管呢!”
  平时,没有人敢去触犯王邦德的“权威”但并不等于对他就没有意见。连队发扬民主,有人尖锐提出:“指导员有军阀主义。”他虚心地在小本上记着,散了会,他把提意见的人拉到一边,悄悄说:“你小子以为找个妈妈婆婆来就能带兵吗?自古而今,没点‘军阀’还真治不了军哩!以后别吃饱饭撑的瞎提意见。”
  王邦德突然间去了,报纸上的文章称他为“共产主义战士”在工兵五连,没有人去细细推敲这样一个称号对于他是否贴切,工兵五连对他的评价是一片无言的痛哭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