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生涯 第五十九节
作者:垫子    更新:2021-12-02 21:23
  不过看凯的样子应该还远没有到极限,不过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够取得决定性的优势的话,只要等到八门遁甲的时效一过,这场比试他也就输定了,既然已经打开到了第三门就一口气将全部的力量都释放出来吧,也让我见识见识信传授给他的里莲华。八门遁甲原本就已经是伤人伤己的法门了,再使用里莲华这种更加伤人伤己的体术,简直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就太不划算了。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凯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但是还是被那双三勾玉的写轮眼牢牢的锁定住了身。眼睛虽然跟的上,可是体术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已经将打开三门获得的查可拉全部发挥出来后,凯的速度已经让对手的身体难以做出正常的招架动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这位宇志波家的上忍的表现,那就是“眼高手低”。不过以他这样的劣势竟然不认输,还在那里顽强的抵抗,这并不是一场生死搏斗,这又是何必呢?倔强、固执的性格,还是宇志波一族那种骨子里的高傲气质呢?
  不过凯的表现和信相比实在是太过拙劣了,招式的威力在强大的力量和肉眼几乎无法完全跟上的超快速度的辅助下到是不差太多,可是我根本看不出凯使用的哪有莲花的影子,他实在是太没有艺术细胞了吧。但是信的里莲华绝对不是外表华丽那么简单,他的里莲华在风属性的查可拉作用下,可以发挥出一个强大范围性忍术的作用,盛开的“莲花”施放出的阵阵风刃可以一下子结果一堆目标。而在凯的手里,这几乎就变成了一个单体体术。耗费如此大的代价结果却只有那么些用处,实在是得不偿失啊,真是有失信的威名。
  想到这,我不禁同情的看了看一旁的信,信和岳站在一块,而岳则在那和信似乎说着些什么,不用听一猜就知道岳没说什么好话,信的脸色已经一片铁青,看他嘴里咕咕囔囔的不停的念叨着什么,想来一定是在那骂凯的不争气吧。当他扭头发现我在那对他哂笑的时候,他更是直接爆怒的吼出来:“看什么看,你小子今天晚上你不把这招学会。你就是我养的!”我晕了,看来他比我想象中更加不快啊!
  虽然凯的攻势惊人,但他最终还是没有给予对手“致命”一击,莲华威力最强的的最后一击竟然在最后关头被对方用替身术破解,飞速而下的凯也只能直接猛烈的撞击到了地面。莲华结束之后,八门遁甲的效果也随即结束,副作用立即表现了出来,加上最后那记猛撞地面后的严重创伤,凯的情况很是不乐观,虽然表面上除了灰头土脸之外并看不出什么大碍,实际上也可以称的上伤痕累累了。至于另一位同志的伤势情况也不轻,虽然一直支撑到了里莲华最后关头并巧用替身术成功的回避了凯最强的一击,并让凯自己承受了几乎全部的冲击力,不过之前在里莲华之前的“热身运动”受到凯的猛烈打击,以血肉之躯承受这样的攻击,想必他的五脏六腑也受到了严重的震荡。
  虽然两人应该还有再战的能力,不过三代还是及时终止了这场已经达到目的的比试。凯的作战方式几乎就是1对1时,克制成熟的写轮眼的最好范例……不过想要做到凯那种程度的速度,不经过十数年的刻苦锻炼是想都不要想的。当然前提还得是,对方的体术并不强才行。像卡卡西那样不仅仅拥有写轮眼还拥有过人的体术能力的对手,凯绝对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可以击败卡卡西的。
  第二天的初试评估上,场面上战局绝对上风的凯自然毫无争议的通过了,不过每一次晋升对凯来说,实力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难关。战争时期,凯就是因为别的方面的问题屡次都没有让他晋升为中忍,一直到了大战结束末期才获得了机会,11岁晋升中忍。而比卡卡西晋升上忍还晚一年才晋升中忍的这一事实一直被凯引以为一生的耻辱。而凯的第二关内容也并没有像我当年那般劳师动众的要调动十个小队共同参加演习任务,他的任务反而是非常之简单,也可以说是非常针对他的任务,那就是随机选择一个封印了的卷轴,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学会卷轴中的术就算是过关了……凯可真是个幸福的人啊,可惜他自己并不是那么认为的,一听说任务内容就是一头冷汗。
  之后的三天,凯当然就是抓紧每分每秒,每天都叫上信和我窝在一个训练场里帮他临时抱抱佛脚。这种考试哪能是准备三天就能让他从没能力过到有能力过呢?如果他有能力自然可以在规定时间里放出那个忍术,这是考验一个将要成为上忍的忍者基本功的考核,而且提供选择应该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忍术,起码是一个中级的术,第一天的突击在浑浑噩噩之中就那么过去了。第二天的时候,对于凯的情况万分担忧的信不知从哪搞来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情报(当然是从三代那了啊)。那就是,卷轴中可能会有通灵术的卷轴,虽然说凯的忍术水平比较差,但是好歹也已经是一个准上忍了,通灵术的结印要求一般到是并不高,和初级忍术查不多,只是对查可拉量的要求比较严格而已,而这方面凯显然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凯也了一丝过关的可能性了……如果抽到幻术或是忍术,凯也只有失败的份了。
  第二天、第三天的训练,我和信给凯制定了练习巩固基础结印和控制查可拉流动的突击训练,如果抽到的是通灵术卷轴,只要一板一眼的结出印来基本上就是八九不离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