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章 韬光养晦(2)
作者:屋顶骑兵 更新:2021-11-30 01:57
第三十章韬光养晦(2)
由古到今,商人从来都是处在四民之末,虽然没有一个王朝一个皇帝明确说过商人地位低下。
但事实上,自从朱元璋制定了重农的国本之后,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商人的地位便自然而然地沦落到下等,连丝绸的衣服都不能穿。
辽东这些年来大力扶植工商业,商人们对社会贡献大,钱赚得多了,但社会地位却依然如故,大家只能偷偷摸摸享受享受,谁也不敢大张旗鼓。
以往私塾设立分对官与对民两种,商人的孩子得聚到一起读书,不能与士绅同读。这种深深触动人内心的自卑感,多少商贾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孩子读书进考,光宗耀祖。
现在商人们的孩子已经不再去私塾读书,不如进辽东学堂。
辽东学堂已经成为四民平等的试验田,确切地说是农工商三民。
一开始士绅的孩子从不入学堂读书,称之为有辱斯文,后来辽王幕府的各级官员纷纷把孩子送入学堂,一些下级官员才上行下效,但儒士们固有的思想仍然无法接受辽东学堂的思想。
因为辽东学堂所教不仅是儒学,其他法墨僧道皆有涉猎,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对于学堂朱植下了极大的心血,每年从王庄收入抽取三千两补贴,由王正妃郭秀亲自过问学堂之事。如今学堂已经成为了新学传播的基地。
虽然腐儒们时常会对学堂进行攻击,但朱植以其在辽东的影响力尽力维护它的发展。
这位敢于贴“大字报”的米胡米先生有些来头,为前宋大书法家大儒米芾之后,只是他的身世极其离奇。
米家到了元代米家家道中落,作为旁支的他自幼离开中土随父亲赴西域行商,随着蒙古铁骑的兵锋,父亲一直把生意做到了拜占庭一代。到米胡十六岁时父亲去世。
父亲交待落叶归根,米胡便变卖了家中产业携父亲地灵柩东归,谁知道半途遭遇劫匪,被掳为奴隶,一直卖到佛罗伦萨为奴。
在佛罗伦萨,米胡恰好成为乔托家的仆人。由于聪明好学,不出几年米胡便精通拉丁语、高卢语、不列颠等几种语言,遍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学术作品。
很快他便脱了奴籍。开始撰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古老的历史和儒学。到三十五岁的时候,米胡已经成为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津贴学者。
由于师从乔托,加上学贯中西的经历,自小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让米胡善于接受文艺复兴地学术思想,逐渐站在了罗马教廷的对面,虽然得到佛罗伦萨市民政府的百般维护,但日子也逐渐难混。
两年之前。高卢胡格诺派欲派修道士前往神秘的东方传教,派人与米胡接洽,以为他一个东方人必然知道东归的行程。
谁知道,米胡离开中土的时候不过十岁哪里还记得这路。但这事勾起了米胡对故乡的怀念,于是变卖家产。第二次踏上回家之路,这次离开还带了足足二百多种西方各类著作。
这次回家到还算顺利,前后经过一年时间,米胡的船终于到达了自己地祖国广州的洋面。
对于自报家门来自海外的游子。热情的地方官员自然还是非常欢迎,只是关于传教一事众人不敢擅断,把他们一行数人发往应天。
学识满腔的米胡,本来指望着将自己全部学识报效国家,谁知道京城里地遭遇却让他如淋冷雨。
大明朝廷只派了一个礼部员外郎接待一下敷衍了事,在知道米胡经历之后,朝廷倒是颇为重视,立刻派人到米家乡下调查。
果然族谱之上有米胡之名,作为大儒之后,米胡得到了礼遇。但就当他雄心勃勃向礼部员外郎宣讲自己的学识,对方却心不在焉。
事情过了,米胡发现自己的思想无论在西方还是祖国都不为人相容,心中郁闷,只得日日带着三位传教士寄情于京城的山水之间。
这日偏偏遇上了同样在京城郁闷地做着寓公地辽王朱植,从天文地理到文艺复兴。从地球是圆的到但丁的神曲。两人竟然一见如故。
朱植甚至怀疑此君定是后世穿越者,从来也没听说过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这样一人的记载。不过无论朱植如何试探。
也没有发现米胡有任何穿越者的迹象,如此一人活脱脱就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异类。
米胡也十分惊讶于这个辽东的藩王竟然有着如此广阔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朱植所说辽东为政的经历,更让米胡吃惊不已。
米胡倒十分大方地直接追问朱植为什么知道这些,朱植回答则是支支吾吾,推说以往遇到一位西方传教士受到他地影响。
虽然各自有些疑惑,但不妨碍两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引对方为知己。
对于这样的人才朱植如何能够放过,在得知他们目前在朝廷中无人问津的尴尬之后,朱植便向礼部请求,既然朝廷对他们无法处置,不如将这四人送往辽东,让他们到学堂里教授天文地理的学问,也省得化外之人嫌天朝怠慢。
这四位既非四方来朝的使节,又没有什么恶意,老朱压根就没有过问过这个事,礼部正愁不知道如何发配,既然朱植想要,大家也知道这位辽王从来就是想法新奇,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走了事。
朱植亲自将四人送上辽东商船,嘱咐米胡他们几人不用教书,每个月王府会分别给几人各送百两银子作为薪水,请他务必将带来的书籍译成汉文。
暗地里却命令无间辽东分座仔细盯紧米胡的行动,他到底会不会是穿越者?
等四人到了辽东,那三名传教士听说让他们来辽东译书,立刻就不干了。好在郭秀灵活,为三名传教士开了一门教授上帝“神仙”的学科,供三人“传教”。
米胡受朱植译书地重托,自然士为知己者死。
但要把这几百种书全译成汉文,就算穷极一生累死他都做不到,于是灵机一动开了一门外语课,专门教授拉丁语,希望能教出一些徒弟后分头去译。
这门课程一开始无人问津,米胡没有办法只能找郭秀商量,郭秀知道丈夫吩咐过此事必须重视,自然不敢怠慢。
一下子从十五岁后已经小学毕业地学员中挑选出比较乖巧的三十人成为他地学生。
米胡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教授三十人拉丁语,另外教授三名传教士汉语。同时开始让这些人帮助开始翻译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西方名著。
在授课之余,米胡在辽东各地旅行了一番,对辽东的风土人情有了一番初步的感受。只觉得辽东的味道与其他地方十分不同,商业气氛很浓厚,甚至与佛罗伦萨相似。
不过辽东依旧不变的是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这个古老帝国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与佛罗伦萨惟一不同的地方,佛罗伦萨由七家商业行会控制的共和国,商人们实际上是国家的主人。
米胡在走过辽东的山山水水,看过辽东形形色色的百姓,终于写出这篇惊世骇俗之作——《四民平等论》。
“古者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货通,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
自王道熄学术乖,人失其心,交鹜于利以相驱矣,于是始有重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夷考其实,射时罔利有甚焉,特异其名耳。呜呼!斯义之亡也久矣!
古之人垢工商者,无非以商人重利而轻义,却不提郑商弦高之事。窃以为天下非商必奸,施之仁义,匡其言行,孰敢断言复无弦高乎?
余闻辽东有《公平交易令》,令出者规士农工商之责,细分官民之责,民民之责,各人所责尽归‘契约’二字。
履行数年,辽东之事皆由此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约者从之,令行禁止,官民和谐。
子曰:礼义仁信悌,‘契约’通人心,尤重信者,实乃宣圣人之言尔。圣人且言礼崩乐坏,今有令者重建之,善莫大焉。”
米胡这篇士农工商四民平等论一出,辽东士林一片哗然,辽东儒林元老朱乾龙,前宋朱熹之后,第一个跳出来炮轰米胡:“米某人继大儒之余脉,然废圣人之言,乱纲常之道。
数典忘祖不知其可也。”有人领头,后继者自然甚众,几乎所有儒林人士不约而同地群起而攻之。
作为商人一方却欢呼雀跃,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就像憋在心中那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商人们只觉得说出了心里话。
大家自然不会让米胡落单,各自雇用枪手回击儒林的攻击。
一时间辽东的酒楼茶寮或者是辽东学堂之前的告示板成为了双方较量的场所,一有新的文章出来,民众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当朱植拿到辽东每月邸报的时候,并无一点兴奋只得摇头苦笑。
...
由古到今,商人从来都是处在四民之末,虽然没有一个王朝一个皇帝明确说过商人地位低下。
但事实上,自从朱元璋制定了重农的国本之后,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商人的地位便自然而然地沦落到下等,连丝绸的衣服都不能穿。
辽东这些年来大力扶植工商业,商人们对社会贡献大,钱赚得多了,但社会地位却依然如故,大家只能偷偷摸摸享受享受,谁也不敢大张旗鼓。
以往私塾设立分对官与对民两种,商人的孩子得聚到一起读书,不能与士绅同读。这种深深触动人内心的自卑感,多少商贾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孩子读书进考,光宗耀祖。
现在商人们的孩子已经不再去私塾读书,不如进辽东学堂。
辽东学堂已经成为四民平等的试验田,确切地说是农工商三民。
一开始士绅的孩子从不入学堂读书,称之为有辱斯文,后来辽王幕府的各级官员纷纷把孩子送入学堂,一些下级官员才上行下效,但儒士们固有的思想仍然无法接受辽东学堂的思想。
因为辽东学堂所教不仅是儒学,其他法墨僧道皆有涉猎,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对于学堂朱植下了极大的心血,每年从王庄收入抽取三千两补贴,由王正妃郭秀亲自过问学堂之事。如今学堂已经成为了新学传播的基地。
虽然腐儒们时常会对学堂进行攻击,但朱植以其在辽东的影响力尽力维护它的发展。
这位敢于贴“大字报”的米胡米先生有些来头,为前宋大书法家大儒米芾之后,只是他的身世极其离奇。
米家到了元代米家家道中落,作为旁支的他自幼离开中土随父亲赴西域行商,随着蒙古铁骑的兵锋,父亲一直把生意做到了拜占庭一代。到米胡十六岁时父亲去世。
父亲交待落叶归根,米胡便变卖了家中产业携父亲地灵柩东归,谁知道半途遭遇劫匪,被掳为奴隶,一直卖到佛罗伦萨为奴。
在佛罗伦萨,米胡恰好成为乔托家的仆人。由于聪明好学,不出几年米胡便精通拉丁语、高卢语、不列颠等几种语言,遍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学术作品。
很快他便脱了奴籍。开始撰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古老的历史和儒学。到三十五岁的时候,米胡已经成为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津贴学者。
由于师从乔托,加上学贯中西的经历,自小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让米胡善于接受文艺复兴地学术思想,逐渐站在了罗马教廷的对面,虽然得到佛罗伦萨市民政府的百般维护,但日子也逐渐难混。
两年之前。高卢胡格诺派欲派修道士前往神秘的东方传教,派人与米胡接洽,以为他一个东方人必然知道东归的行程。
谁知道,米胡离开中土的时候不过十岁哪里还记得这路。但这事勾起了米胡对故乡的怀念,于是变卖家产。第二次踏上回家之路,这次离开还带了足足二百多种西方各类著作。
这次回家到还算顺利,前后经过一年时间,米胡的船终于到达了自己地祖国广州的洋面。
对于自报家门来自海外的游子。热情的地方官员自然还是非常欢迎,只是关于传教一事众人不敢擅断,把他们一行数人发往应天。
学识满腔的米胡,本来指望着将自己全部学识报效国家,谁知道京城里地遭遇却让他如淋冷雨。
大明朝廷只派了一个礼部员外郎接待一下敷衍了事,在知道米胡经历之后,朝廷倒是颇为重视,立刻派人到米家乡下调查。
果然族谱之上有米胡之名,作为大儒之后,米胡得到了礼遇。但就当他雄心勃勃向礼部员外郎宣讲自己的学识,对方却心不在焉。
事情过了,米胡发现自己的思想无论在西方还是祖国都不为人相容,心中郁闷,只得日日带着三位传教士寄情于京城的山水之间。
这日偏偏遇上了同样在京城郁闷地做着寓公地辽王朱植,从天文地理到文艺复兴。从地球是圆的到但丁的神曲。两人竟然一见如故。
朱植甚至怀疑此君定是后世穿越者,从来也没听说过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这样一人的记载。不过无论朱植如何试探。
也没有发现米胡有任何穿越者的迹象,如此一人活脱脱就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异类。
米胡也十分惊讶于这个辽东的藩王竟然有着如此广阔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朱植所说辽东为政的经历,更让米胡吃惊不已。
米胡倒十分大方地直接追问朱植为什么知道这些,朱植回答则是支支吾吾,推说以往遇到一位西方传教士受到他地影响。
虽然各自有些疑惑,但不妨碍两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引对方为知己。
对于这样的人才朱植如何能够放过,在得知他们目前在朝廷中无人问津的尴尬之后,朱植便向礼部请求,既然朝廷对他们无法处置,不如将这四人送往辽东,让他们到学堂里教授天文地理的学问,也省得化外之人嫌天朝怠慢。
这四位既非四方来朝的使节,又没有什么恶意,老朱压根就没有过问过这个事,礼部正愁不知道如何发配,既然朱植想要,大家也知道这位辽王从来就是想法新奇,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走了事。
朱植亲自将四人送上辽东商船,嘱咐米胡他们几人不用教书,每个月王府会分别给几人各送百两银子作为薪水,请他务必将带来的书籍译成汉文。
暗地里却命令无间辽东分座仔细盯紧米胡的行动,他到底会不会是穿越者?
等四人到了辽东,那三名传教士听说让他们来辽东译书,立刻就不干了。好在郭秀灵活,为三名传教士开了一门教授上帝“神仙”的学科,供三人“传教”。
米胡受朱植译书地重托,自然士为知己者死。
但要把这几百种书全译成汉文,就算穷极一生累死他都做不到,于是灵机一动开了一门外语课,专门教授拉丁语,希望能教出一些徒弟后分头去译。
这门课程一开始无人问津,米胡没有办法只能找郭秀商量,郭秀知道丈夫吩咐过此事必须重视,自然不敢怠慢。
一下子从十五岁后已经小学毕业地学员中挑选出比较乖巧的三十人成为他地学生。
米胡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教授三十人拉丁语,另外教授三名传教士汉语。同时开始让这些人帮助开始翻译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西方名著。
在授课之余,米胡在辽东各地旅行了一番,对辽东的风土人情有了一番初步的感受。只觉得辽东的味道与其他地方十分不同,商业气氛很浓厚,甚至与佛罗伦萨相似。
不过辽东依旧不变的是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这个古老帝国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与佛罗伦萨惟一不同的地方,佛罗伦萨由七家商业行会控制的共和国,商人们实际上是国家的主人。
米胡在走过辽东的山山水水,看过辽东形形色色的百姓,终于写出这篇惊世骇俗之作——《四民平等论》。
“古者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货通,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
自王道熄学术乖,人失其心,交鹜于利以相驱矣,于是始有重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夷考其实,射时罔利有甚焉,特异其名耳。呜呼!斯义之亡也久矣!
古之人垢工商者,无非以商人重利而轻义,却不提郑商弦高之事。窃以为天下非商必奸,施之仁义,匡其言行,孰敢断言复无弦高乎?
余闻辽东有《公平交易令》,令出者规士农工商之责,细分官民之责,民民之责,各人所责尽归‘契约’二字。
履行数年,辽东之事皆由此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约者从之,令行禁止,官民和谐。
子曰:礼义仁信悌,‘契约’通人心,尤重信者,实乃宣圣人之言尔。圣人且言礼崩乐坏,今有令者重建之,善莫大焉。”
米胡这篇士农工商四民平等论一出,辽东士林一片哗然,辽东儒林元老朱乾龙,前宋朱熹之后,第一个跳出来炮轰米胡:“米某人继大儒之余脉,然废圣人之言,乱纲常之道。
数典忘祖不知其可也。”有人领头,后继者自然甚众,几乎所有儒林人士不约而同地群起而攻之。
作为商人一方却欢呼雀跃,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就像憋在心中那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商人们只觉得说出了心里话。
大家自然不会让米胡落单,各自雇用枪手回击儒林的攻击。
一时间辽东的酒楼茶寮或者是辽东学堂之前的告示板成为了双方较量的场所,一有新的文章出来,民众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当朱植拿到辽东每月邸报的时候,并无一点兴奋只得摇头苦笑。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