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作者:陈然 更新:2021-11-29 12:36
这一点,在政府运作正常的时候还能得到保证,所以纸币的流行也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政府财政出点状况,发生紧张,就都开始打这纸币本金的主意,觉得以皇帝大人的一纸命令,小民还有不敢遵从的,于是大肆加大纸币的发行量,做起“无本买卖”来。其奈皇帝大人的命令虽然厉害,可却拗不过市场规律,滥发纸币的结果就是纸币急速贬值,经济秩序完全破坏,最后整个财政崩溃了事。自北宋开始使用纸币以来,南宋和金朝的灭亡,都和滥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大有关系。以脱脱的见识才干,再加上他还主修过宋金两朝的国史,不会不明白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但是迫于严峻的财政形势,也不得不采用这样饮鸩止渴的政策。至正十二年(1352年),印造至正钞一百九十万锭,至元钞十万锭。至正十五年(1355年),印造至正交钞多至六百万锭。京师用料钞十锭,不能换一斗粟,交钞散满人间,人民不愿使用,视如废纸,郡县贸易,甚至以物易物。元代钞法,至此大坏。
当时黄河决口已经有好几年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脱脱复相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治河事宜,决定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黄河复归故道。其费用便从从发行的新钞中取来。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政府调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15万人,庐州等戍卒2万人供役。从四月间开工,到十一月完工,黄河恢复故道。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朝廷修黄河的经费经过那些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能够发到民工头上的已经少之又少,更何况还是不值一文的新钞。而且,为了赶工期,在短时间内发动了近20万民工,不惜加倍役使,使得民工死伤众多,哀号遍野,群情激愤。那时民间流行“白莲教”,由韩山童开创,宣扬弥勒佛降世就会给人间带来光明。所谓“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民工中也有不少白莲教徒。韩山童的弟子刘福通命他的教徒预先埋下了一个独眼的石人,民夫开河道时,掘出石人,背上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远近轰动了。工程完毕后,除了少部分还乡外,大多数民工都集结在刘福通之下,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因为他们头裹红巾,就被叫做“红巾军”。
红巾军首倡义帜,各地起义军也纷纷兴起。元朝政府手忙脚乱地派人镇压,无奈按下葫芦浮起瓢,才镇压下一处,别处又起来了。天下一时大乱。到了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领导的一支农民军攻下高邮,引起了元廷一阵恐慌。高邮是大运河的枢纽,被张士诚占领就意味着断绝了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等于掐住了元政府的脖子。于是,这一年的九月,脱脱受诏总制诸王诸省军,一切政令,便宜从事,又调来西域、西番各族军助战,号称百万,四面环攻,围困高邮。张士诚军被困三月,军中已在议论投降,眼看脱脱就要取得胜利,这时元顺帝却突然下了一道诏旨,把他罢免了,从而使整个战局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又与朝中的权力斗争有关。脱脱很看不上顺帝身边那个佞臣哈麻,哈麻便在顺帝前面说他的坏话。再加上皇后奇氏曾与与哈麻合谋,想立奇氏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为太子,遭到脱脱的反对,奇后母子就对脱脱深为忌恨。脱脱出师高邮,奇后母子与哈麻指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连上三章。于是顺帝下诏削去脱脱官爵,第二年,又诏命脱脱流放云南,也先帖木儿流放四川。哈麻遣使用药酒害死脱脱,代理丞相。
脱脱军原来是从各地调集而来,闻诏纷纷散去。无所投附的军士,倒戈加入红巾军,元军迅速瓦解。高邮之战,不仅是张士诚转败为胜的关键,也是全国形势的一个重大转折。脱脱是元朝的顶梁柱,他一死腐败的元王朝更加没有力量挽救危亡。起义的百姓如火如荼,遍布中原,元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
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已经不把元朝军队放在眼里,开始互相厮杀。终于,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兵马之后,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王朝,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麾下大将徐达发动北伐。同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一直打到了通州。
面对危机形势,群臣向顺帝建议死守大都以待援军,但顺帝哪里肯听,他说:“我绝不重蹈北宋徽钦二帝的覆辙。”便于七月二十八日夜,与太子、诸妃仓皇逃出健德门,北奔上都,又回到了祖先成吉思汗的茫茫草原。不过他的好运气又帮了他一回,他逃得正是时候,八月初二,徐达军攻入大都,顺帝留下的监国王爷贴木尔不花被处死,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元顺帝逃回了漠北,朱元璋认为他把大都让得如此痛快,可谓“克顺天命”,就给了他一个“顺帝”的谥号。可这位顺帝在漠北还使用他的大元国号,继续作大元的皇帝,史称北元。顺帝做了两年北元皇帝后病死,元人给他上庙号为元惠宗。
明武宗朱厚照
模范皇帝的独生子(1)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岁,改第二年年号为“正德”。
比起一些皇帝充满阴谋与杀戮的登基过程来说,朱厚照的即位实在是顺利得平淡无奇,但这也说明他十分的幸运。他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为张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所以既没有经受宫廷之外形形色色事变的惊扰,也没有遇到来自宫内争权夺位的摧残和腐蚀,会理所当然地在父亲死后登上皇位。因此明孝宗在弥留之际吩咐遗言的时候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强调皇太子好逸乐,请诸位大臣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多管教。
明孝宗当时悲伤的顾命大臣可能并没有太把这话放在心上,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个“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的皇太子绝对会成为一位圣君。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居然会在以后十五年的岁月里,把大明朝搅得乱七八糟,使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能恶作剧的皇帝。而他的年号还偏偏叫“正德”,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群臣一定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是一个模范的皇帝,他远离奸佞——刚刚即位就把宪宗朝那些靠进献房中术得宠的万安之流赶了出去;勤于朝政——每天的早朝就不用说了,还恢复了午朝,此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以便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留心治道——恢复了经筵侍讲制度。此外,他对朝臣也非常尊重,不少明朝皇帝很喜欢的廷杖,他一次也没有用过。所以,在他统治的十八年里,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总之,没有什么大事值得记下来,历史在这里可以轻松地翻过。
这并不是贬词,事实上,明孝宗完美地做到了一个守成的皇帝该做的所有事情。他不是太祖或成祖,负有建立王朝,抵御外敌的任务。他只要把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基业守住,完好地交给下一代即可。他最大和最应该的作为,就是“无为”:不要兴什么新花样,要保证一切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地运行下去,最好让大家感觉不到皇帝的存在,就像当年人们称赞尧的统治能做到“帝力于我何有哉”一样。或许这样看起来太过“平庸”,但是,想想历史上轻描淡写的一笔记载,也许就会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命,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或许孝宗这样的皇帝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吧。比照之后明武宗的所作所为,也许会令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明孝宗不但给朱厚照树立了一个做皇帝的榜样,还给了他一个和谐而祥和的家庭。与一般皇帝的后宫无数,粉黛三千比起来,明孝宗可以说是在夫妻关系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模范,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天天和她在一起,终身没有再纳别的嫔妃,甚至朝臣以皇后不生育劝他纳妃,他都置之不理。所以当张皇后终于在弘治四年(1491年)生下朱厚照的时候,明孝宗的欢喜也就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八字也十分不平凡,他出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亥年戌月酉日申时,正好是申酉戌亥这个排列顺序倒过来,在古代这被看成是个大吉大利的生辰,尤其是据说这个生辰与太祖朱元璋有着某些暗合之处。孝宗更加高兴了,他对这个儿子充满了期望,按照明朝制度,为其取名厚照,厚为辈分,照字则是希望他“四海虽广,兆民虽众,无不在于照临之下”,并很快册封为太子。
在沉浸于欢喜之中的孝宗看来,这个孩子与太祖八字相合无疑是一件大吉大利的好事,意味着他也会像太祖一样有着盖世的功业,成为一代名君。但是,孝宗也许没有意识到,在一个需要守成之君的时代里,明太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会意味着什么。一个有着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他旺盛的生命力在那些注重道德规矩的大臣眼中,也许只能造成他的荒唐。而且,这个孩子周围还有一群号称“八虎”,引诱他游玩的太监,为首的刘瑾,更是一个阴险狡猾之人。
当时黄河决口已经有好几年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脱脱复相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治河事宜,决定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黄河复归故道。其费用便从从发行的新钞中取来。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政府调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15万人,庐州等戍卒2万人供役。从四月间开工,到十一月完工,黄河恢复故道。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朝廷修黄河的经费经过那些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能够发到民工头上的已经少之又少,更何况还是不值一文的新钞。而且,为了赶工期,在短时间内发动了近20万民工,不惜加倍役使,使得民工死伤众多,哀号遍野,群情激愤。那时民间流行“白莲教”,由韩山童开创,宣扬弥勒佛降世就会给人间带来光明。所谓“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民工中也有不少白莲教徒。韩山童的弟子刘福通命他的教徒预先埋下了一个独眼的石人,民夫开河道时,掘出石人,背上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远近轰动了。工程完毕后,除了少部分还乡外,大多数民工都集结在刘福通之下,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因为他们头裹红巾,就被叫做“红巾军”。
红巾军首倡义帜,各地起义军也纷纷兴起。元朝政府手忙脚乱地派人镇压,无奈按下葫芦浮起瓢,才镇压下一处,别处又起来了。天下一时大乱。到了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领导的一支农民军攻下高邮,引起了元廷一阵恐慌。高邮是大运河的枢纽,被张士诚占领就意味着断绝了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等于掐住了元政府的脖子。于是,这一年的九月,脱脱受诏总制诸王诸省军,一切政令,便宜从事,又调来西域、西番各族军助战,号称百万,四面环攻,围困高邮。张士诚军被困三月,军中已在议论投降,眼看脱脱就要取得胜利,这时元顺帝却突然下了一道诏旨,把他罢免了,从而使整个战局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又与朝中的权力斗争有关。脱脱很看不上顺帝身边那个佞臣哈麻,哈麻便在顺帝前面说他的坏话。再加上皇后奇氏曾与与哈麻合谋,想立奇氏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为太子,遭到脱脱的反对,奇后母子就对脱脱深为忌恨。脱脱出师高邮,奇后母子与哈麻指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连上三章。于是顺帝下诏削去脱脱官爵,第二年,又诏命脱脱流放云南,也先帖木儿流放四川。哈麻遣使用药酒害死脱脱,代理丞相。
脱脱军原来是从各地调集而来,闻诏纷纷散去。无所投附的军士,倒戈加入红巾军,元军迅速瓦解。高邮之战,不仅是张士诚转败为胜的关键,也是全国形势的一个重大转折。脱脱是元朝的顶梁柱,他一死腐败的元王朝更加没有力量挽救危亡。起义的百姓如火如荼,遍布中原,元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
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已经不把元朝军队放在眼里,开始互相厮杀。终于,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兵马之后,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王朝,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麾下大将徐达发动北伐。同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一直打到了通州。
面对危机形势,群臣向顺帝建议死守大都以待援军,但顺帝哪里肯听,他说:“我绝不重蹈北宋徽钦二帝的覆辙。”便于七月二十八日夜,与太子、诸妃仓皇逃出健德门,北奔上都,又回到了祖先成吉思汗的茫茫草原。不过他的好运气又帮了他一回,他逃得正是时候,八月初二,徐达军攻入大都,顺帝留下的监国王爷贴木尔不花被处死,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元顺帝逃回了漠北,朱元璋认为他把大都让得如此痛快,可谓“克顺天命”,就给了他一个“顺帝”的谥号。可这位顺帝在漠北还使用他的大元国号,继续作大元的皇帝,史称北元。顺帝做了两年北元皇帝后病死,元人给他上庙号为元惠宗。
明武宗朱厚照
模范皇帝的独生子(1)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岁,改第二年年号为“正德”。
比起一些皇帝充满阴谋与杀戮的登基过程来说,朱厚照的即位实在是顺利得平淡无奇,但这也说明他十分的幸运。他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为张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所以既没有经受宫廷之外形形色色事变的惊扰,也没有遇到来自宫内争权夺位的摧残和腐蚀,会理所当然地在父亲死后登上皇位。因此明孝宗在弥留之际吩咐遗言的时候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强调皇太子好逸乐,请诸位大臣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多管教。
明孝宗当时悲伤的顾命大臣可能并没有太把这话放在心上,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个“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的皇太子绝对会成为一位圣君。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居然会在以后十五年的岁月里,把大明朝搅得乱七八糟,使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能恶作剧的皇帝。而他的年号还偏偏叫“正德”,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群臣一定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是一个模范的皇帝,他远离奸佞——刚刚即位就把宪宗朝那些靠进献房中术得宠的万安之流赶了出去;勤于朝政——每天的早朝就不用说了,还恢复了午朝,此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以便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留心治道——恢复了经筵侍讲制度。此外,他对朝臣也非常尊重,不少明朝皇帝很喜欢的廷杖,他一次也没有用过。所以,在他统治的十八年里,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总之,没有什么大事值得记下来,历史在这里可以轻松地翻过。
这并不是贬词,事实上,明孝宗完美地做到了一个守成的皇帝该做的所有事情。他不是太祖或成祖,负有建立王朝,抵御外敌的任务。他只要把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基业守住,完好地交给下一代即可。他最大和最应该的作为,就是“无为”:不要兴什么新花样,要保证一切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地运行下去,最好让大家感觉不到皇帝的存在,就像当年人们称赞尧的统治能做到“帝力于我何有哉”一样。或许这样看起来太过“平庸”,但是,想想历史上轻描淡写的一笔记载,也许就会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命,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或许孝宗这样的皇帝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吧。比照之后明武宗的所作所为,也许会令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明孝宗不但给朱厚照树立了一个做皇帝的榜样,还给了他一个和谐而祥和的家庭。与一般皇帝的后宫无数,粉黛三千比起来,明孝宗可以说是在夫妻关系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模范,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天天和她在一起,终身没有再纳别的嫔妃,甚至朝臣以皇后不生育劝他纳妃,他都置之不理。所以当张皇后终于在弘治四年(1491年)生下朱厚照的时候,明孝宗的欢喜也就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八字也十分不平凡,他出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亥年戌月酉日申时,正好是申酉戌亥这个排列顺序倒过来,在古代这被看成是个大吉大利的生辰,尤其是据说这个生辰与太祖朱元璋有着某些暗合之处。孝宗更加高兴了,他对这个儿子充满了期望,按照明朝制度,为其取名厚照,厚为辈分,照字则是希望他“四海虽广,兆民虽众,无不在于照临之下”,并很快册封为太子。
在沉浸于欢喜之中的孝宗看来,这个孩子与太祖八字相合无疑是一件大吉大利的好事,意味着他也会像太祖一样有着盖世的功业,成为一代名君。但是,孝宗也许没有意识到,在一个需要守成之君的时代里,明太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会意味着什么。一个有着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他旺盛的生命力在那些注重道德规矩的大臣眼中,也许只能造成他的荒唐。而且,这个孩子周围还有一群号称“八虎”,引诱他游玩的太监,为首的刘瑾,更是一个阴险狡猾之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