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作者:陈然    更新:2021-11-29 12:36
  每逢寒食节,便偷偷地前去祭祀。因为理宗的头骨特别大,调换之后怕让杨琏真珈发现,就没敢换。而根据密宗的说法,得到帝王的髑髅可以厌胜,致巨富,杨琏真珈就命人将理宗颅骨镶银涂漆,制成酒器,饮酒作乐。又把布散于坟地的骨殖收集到临安故宫里,在上面建造了一座白塔来镇压,取压胜江南人民之意。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对于前代帝王的陵墓,都是加以保护的,即使有掘坟盗墓的,也多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干。可杨琏真珈等人的盗墓行动却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当时曾有元朝官员和赵宋宗室请求元世祖保护宋陵,但他却置之不理。而盗墓所得的宝物,很多也都献给了元朝政府。而且,杨琏真珈提出“压胜”之说,建造佛塔将宋帝遗骸置于其下,以压服宋人,也迎合了元世祖趁此断绝百姓对赵宋的留恋与怀念的想法,故而对杨琏真珈的盗墓举动采取了支持态度。
  后来,杨琏真珈因为别的事情被抄家,理宗的头骨也被籍没于宣政院,用来赐给元朝的那些“帝师”。于是,理宗的头骨就在西藏僧人之间流传,翰林学士危素,还曾经在酒席上见过。后来,危素又做了明朝的官,对明太祖说了这件事情。[奇++书网//QISuu.cOm]太祖叹息良久,让北平守将从西藏僧人那里把理宗的头骨找了回来,于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江苏南京),第二年又命人将理宗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八十五年之后,理宗的头骨才算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入土为安了。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
  扑朔迷离的身世(1)
  据说明成祖有一次去太庙观看历代帝王像。看到宋代的帝王,就说除了宋太祖看起来不错之外,其它的都太过文弱,哪里像皇帝,倒像是太医,怪不得守不住江山。等到看到元代的帝王,才说像这样才算有帝王之相,可看到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时候,却很奇怪地说,这个皇帝和前面的几个大不一样嘛,怎么看起来也像个太医?
  这暗示了什么?难道元顺帝是宋朝皇帝的子孙?这种推论似乎太过荒诞。不过,这种看似荒诞的说法还真有民间传说的支持。
  当年元军攻下临安城,灭亡了南宋,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元军的俘虏,被押往大都,封为“瀛国公”。后来,忽必烈大概觉得留他在大都,未免总会让那些对元朝不满的人惦记着,会闹得人心不稳吧,就又送他到西藏学习佛教,法名“合尊”。出家后的宋恭帝潜心佛理,并将多部经书由汉文译藏文,如《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广为弘扬佛法,成为一代佛家大师,留名藏史。
  西藏那边的佛教和中土不大一样,是允许僧人娶妻生子的,于是这位前大宋皇帝,合尊法师便娶了一位回族女子。这时,大元的一位王子恰巧也来到这里,偏偏看上了那位女子。虽然是大法师,但前朝皇帝的势力,自然比不得现任王爷,只好让那位女子随他而去。后来,那位女子生下一个男孩,再后来,这个男孩阴差阳错地当上了皇帝,就是元顺帝。
  这样离奇的故事,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考据兴趣。不过,经过大家的纷纷考据,一致认为就这么把元顺帝认作宋恭帝的儿子,还是不太可靠的。那个元朝王子,即后来的元明宗,虽然有一位回族的妃子,但却出身望族,认为她曾经嫁给合尊法师,在时间上和身份上都说不大通。所以,这个故事八成是心怀南宋的遗民编出来的,说起真实性来,大概也和那个传说乾隆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的故事差不多。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这个离奇的故事也有它的根据。元文宗天历四年(1331年),朝廷颁下诏旨一道:宣称先帝(元明宗)长子妥欢帖睦尔并非龙种,把他流放到静江(今广西桂林)去。这样公开的给前任皇帝扣上一顶绿帽子,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不过,这却是当时激烈的宫廷斗争造成的。
  元代自世祖忽必烈到顺帝妥欢帖睦尔,中间不过短短的三十八年,可皇帝却换了九个,大多数还死于非命。原来,这与元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关。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汗位由几大部落推选,忽必烈以武力称帝,规定以后皇位的继承,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而更关键的是,元朝的皇帝一般还要在上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登基才算数。这样一来皇帝的即位,就与宗藩诸王势力很有关系,常常不是家天下,而是各种宗族势力调和的产物,所以导致皇帝轮流做,侥幸在位亦难长久。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宣称为野种的妥欢帖睦尔居然当上了皇帝,还长达三十五年,除了各种阴差阳错的机缘之外,不得不承认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一点,果然是“顺”帝。
  先从他的父亲元明宗说起,这一位能当上皇帝,完全是自己弟弟“慷慨大度”的结果。他的弟弟元文宗在权臣燕帖木儿的帮助下,夺得皇位,却还想着这个远在漠北的哥哥,便表示要把皇位让给哥哥,派燕帖木儿前往漠北迎接。元明宗看到弟弟如此如此谦让,使自己坐享帝位,自然也感激万分,来不及回到大都,就封弟弟为“皇太弟”。而这位皇太弟也很欢喜,就要亲自北上,迎接皇帝哥哥。北上和南下的队伍在路上相遇,兄弟重逢,自然要大摆宴席,庆祝一下。于是,当宴会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明宗便“暴崩”了,弟弟文宗又坐上了阔别八个月的皇帝宝座。
  重登帝位的文宗将明宗的遗孀八不沙皇后母子接入宫中赡养。按照当初的许诺,文宗应该立明宗之子为太子的,可文宗皇帝却透露出了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念头。对此,八不沙皇后自然不满,再加上对丈夫的死因一直表示怀疑,就不免有抱怨的话传出来。文宗的皇后卜答失里便矫诏处死了八不沙皇后,也以此为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扫除障碍。之后,明宗的儿子便成了她的眼中钉,妥欢帖睦尔是明宗长子,当时已经十岁,是皇位继承人选中年纪最大的一个,自然更为她所不容。于是,一件离奇的宫闱秘闻传了出来:妥欢帖睦尔不是明宗的儿子。
  消息的来源是皇子奶妈的丈夫,他信誓旦旦地说:明宗曾经亲口对他说过,妥欢帖睦尔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样的无头公案自然无从查对,不过对于文宗和皇后来说,也没有查对的必要。他们迅速将妥欢帖睦尔流放到了遥远的属国高丽,安置在外海的一座大青岛上。第二年,干脆正式下了一道诏旨,把他流放到静江。对于妥欢帖睦尔的弟弟,明宗的嫡子,也许是因为他年纪太小,文宗也有点天良发现,就把他留在宫中养育。
  至此,妥欢帖睦尔算是跌到了命运的最低点,他登上皇位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但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吧,两年之后,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居然把十三岁的妥欢帖睦尔,立为了元朝的皇帝。
  说起来不能不承认妥欢帖睦尔的运气实在是太好。文宗夫妇把他流放之后,果然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那孩子也许是命小福薄,在被立为太子二十来天后病死了。而且,他的弟弟也生起病来。文宗夫妇就这么两个儿子,死了一个,眼看另一个也不保,自然大为惊慌,四处求神拜佛。后来这个儿子总算好了起来,文宗又病了,他觉得这是由于自己对不起兄嫂的结果,为了向上天悔过,便在临终时向皇后、皇子和重臣燕贴木儿叮嘱,一定要明宗的儿子继位。
  对此燕帖木儿虽然不太情愿,皇太后卜答失里却也许是由于吓怕了,一定要坚守丈夫的承诺,于是,妥欢帖睦尔的弟弟被立为皇帝,是为元宁宗。但这个小皇帝只当了四十三天,便突发急病死了。燕帖木儿再次要求立文宗的儿子继位,但皇太后还是不答应,一定要立明宗的儿子。可明宗的儿子只剩下流放在静江的妥欢帖睦尔了。她在这个时候恐怕忘了自己曾经宣称妥欢帖睦尔是野种,派人去把他迎接了回来。
  可是,虽然皇太后同意立他,手握大权的燕帖木儿却怎么看他都不顺眼。当时太后曾以皇帝太小为由,封燕帖木儿为摄政王,军政大权,集于一手。他拖着不给小皇帝办登基手续,底下的大臣也不敢说什么,这妥欢帖睦尔的皇位,也就岌岌可危。不过,幸好老天相助,两个月后,燕帖木儿死了,于是,妥欢帖睦尔顺利登基,是为元顺帝。
  手艺精湛的“鲁班天子”(1)
  妥欢帖睦尔虽然登基称帝,但是国家大权却并不在他的手里,仍然是由皇太后卜答失里和权臣做主的。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当身边的近臣对他说天下的事情应该委任宰相决定,假如陛下自己去办,办得不好的话会背负恶名的时候,他也就乐得诸事不管,躲进深宫享福去了。
  不过,在一开始这福也很难享到,权臣燕帖木儿虽然死了,但他的家族仍然势力很大,弟弟和儿子都执掌着朝廷大权,于是元顺帝不得不娶了燕帖木儿的女儿做皇后。这时他十三岁,燕帖木儿的女儿比他还小两岁,还是不怎么懂事的小孩子,仗着叔父与兄长的权势,自然不把顺帝放在眼里。她私传懿旨,将由国家专卖的盐十万引占为己有,还时常对宫廷的后妃横加责打。使得元顺帝对她也十分不满,不过由于形势所迫,只好暂时隐忍。至于他真正喜欢的人,则是高丽贡女奇氏。
  当时高丽是元朝的属国,有向元朝每年进贡的义务,这些贡品不但包括财物,也包括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