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后一击
作者:闪烁 更新:2021-11-29 11:38
、、、、、、、正当国际上对提斯浦尔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罗开与许常青在北京只停留了半天,又秘密的赶回前线去了。
很显然,这两位上将与前线总指挥官都已经得到了国内新的命令,并且度过了危险。
现在他们赶回前线,正是要按照国内的安排,对战场进行一次新的调整。
大多数国际观察家都认为,在爆发了提斯浦尔事件之后,中国军队在印度的进攻肯定将有所缓和,毕竟,这一事件引起的反响太不好了。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军队不但没有停止进攻,甚至在经过短暂的战术休整之后,立即开始了新一轮的猛攻,而东部战区的进攻最为猛烈,好象是中国在证明自己并不应该为提斯浦尔的事件负责一样。
其实,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中国立即发动新的进攻,就是要趁提斯浦尔事件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在印度正犹豫是拼死抵抗,还是投降求和的关键时刻,通过军事上的压力,让印度屈服下来,迅速的结束这场战争。
而这从中国军队在随后的行动中就能看出来了。从新开始进攻之后,最先做出反应的还是志愿军,因为志愿军的战场部署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而且现在印巴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定了下来,志愿军行动的压力自然减少了很多,而印度军队的抵抗强度也弱了不少。
所以志愿军的行动对军事性的要求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在为政治服务。
而这从志愿军的行动上,就知道,这次志愿军的进攻并不是以获取多少军事果实为目的,而是以获得政治上,明确点说是在为迫使印度投降做贡献。
当40军接过了54军的部分防线之后,54军集中了所有的装甲突击力量,开始向新德里西北面的罗塔克发动了猛攻。
虽然,驻守这座城市的印度军队达到了25万,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已经有了充足战斗经验的老部队了,但是在54军的强大攻势下,罗塔克很快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现在已经到了战争的后期,虽然志愿军打着的旗号是为保卫巴基斯坦而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实现中国自己的目的。
即使是现在,54军的进攻仍然很猛烈,但是志愿军也已经转变了战争策略,将保护士兵的安全放到了第一位上来,毕竟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士兵付出过高的代价,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在明确了战斗方式之后,54军的进攻主要以火力打击来完成。虽然战场支援攻击机无法从近距离上辅助54军的进攻,但是远程辟断攻击机能够使用防区外弹药对印度军队进行打击,只是这个成本过于高昂而已。
当然,主要的火力还是54军配属的,以及从40军以及42军调派过来的远程炮兵。
参加对罗塔克炮击的炮兵规模达到了2个炮兵师,拥有55毫米以上的远程火炮200门,大口径火箭炮480门,另外还有20具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器。
而为了对印度造成震撼性的打击,这次集中了至少5万吨的弹药,用当时指挥炮战的那名大校师长的话来讲,这就是要用炮火来压服印度,让印度在炮火中珍惜并且把握住和平的机会。
按照这一思想,54军对罗塔克的进攻正式开始了。而为了避免平民过多的伤亡,在炮击正式开始之前,已经向城内撒播了大量的传单,要求印度平民尽快离开这座即将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城市,同时警告印度守军,如果再想用平民来掩护他们的战斗的话,那么受到伤害的将是他们自己,而绝对不是志愿军战士。
当然,围城之战必须要留出一条活路来,让被围的部队有喘息的机会,并且有撤退的道路。
而54军也正是这么做的。在罗塔克通往新德里的公路上,志愿军的炮弹不时落下,只是炮弹的爆炸点到公路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是54军留出来的唯一的一条通道。在高空的几架无人侦察机严密的监视着这条公路上的过往车辆,只要是离开的车队都会被放行,而想进入罗塔克的车队都将遭到炮火的覆盖。
几支向罗塔克运送物资的车队覆灭在这之后,印度人也认识到了志愿军的决心,也就再也不敢派车队前往罗塔克了。
炮击之前的宣传工作足足做了2天,而这2天之中,志愿军炮兵只是偶尔向城内发射几发炮弹,催促那些还在犹豫的印度人尽快离开。
当炮击正式开始的时候,城内的250万印度居民已经逃走了200万左右,而剩下来的都是最贫困的印度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
提斯浦尔留在印度人心里的阴影确实是太大了,而在这个时代,政府要完全封锁新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时,罗塔克的市长并没有逃跑,而是留了下来,按照这位勇敢的印度市长的话,在最后一位市民没有离开之前,他是不会离开的。
而为了尽量减少在战斗中给平民带来的伤亡,剩余的市民被集中到了城市的几处安全区内,而印度人也在这些安全区上面打出了红十字的符号,表示这里是平民,没有印度军队。
很显然,如果不这么做的话,罗塔克剩下的50万平民将遭受灭顶之灾,而那些肩负着保卫国家使命的印度士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等到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志愿军的炮兵开始发威了。炮击持续了4天3夜,等到准备的5万吨炮弹都倾泻在了罗塔克的时候,这座庞大的城市几乎被移为平地。
但是,在这次炮击中,平民的伤亡并不大,因为志愿军避开了那几处容纳平民的地点,即使后来有很多印度士兵逃到了这里来避难,为了避免另外一个提斯浦尔出现,志愿军只有对这些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的印度士兵
“网开一面”,放了他们一条生路。炮击结束之后,54军只花了天时间就控制了罗塔克,因为在这种惊天动地般的炮击之后,不管印度守军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也被摧垮了。
严格的说来,54军并不是在进攻罗塔克,出了遇到零星的抵抗之外,54军一路上几乎都在接受印度俘虏,并且把这些俘虏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去。
战后统计,这一战中,被炮火消灭的印度官兵只有3万多人,而逃出罗塔克的印度士兵不到2万人,最后,有20万印度官兵成为了俘虏,为庞大的印度战俘
“部队”再增加了一批。从军事意义上讲,进攻罗塔克根本就算不了什么精彩的战斗,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破绽非常多的进攻行动,而且消耗十分巨大,几乎消耗了志愿军储备弹药的70%。
所以,在这一战之后,志愿军已经没有能力在发动下一次进攻了。当然,这更是一场模式化的战斗,炮击机会摧毁了一切,剩余的工作并不复杂,也不困难,54军只花了不到00人阵亡的代价就攻占了这座重要的城市。
其实,志愿军能够这么迅速的占领罗塔克,还要感谢提斯浦尔一战在印度人心里留下的阴影。
现在很多印度人已经把中国军队当做了恶魔,而他们并没有降魔的能力,所以也就失去了战斗的信心。
从政治意义上讲,对罗塔克一战,是志愿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斗。当54军占领罗塔克之后,远程炮兵部队迅速的跟了上来。
而此时,志愿军的阵地距离新德里只有不到80公里了。这样的距离对榴弹炮来讲,还稍微远了一点(中国陆军装备的射程最远的榴弹炮的射程大约有70公里,而且是在使用火箭增程弹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这一射程),但是,对大口径火箭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来讲,这个距离就太近了。
所以,此时志愿军已经可以对新德里进行炮击,而直接打击印度的首都,但是并不发动进攻行动,这对印度人的心理打击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换着是俄罗斯人在印度人的立场上,也许攻击他们的首都只会让他们更为团结,但是印度并不是俄罗斯,印度也没有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意志与能力。
所以,只要志愿军一威胁到印度首都,就算是印度政府还在为战与不战而犹豫,恐怕印度平民早就已经心慌了。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志愿军的远程炮兵并没有直接炮击新德里,毕竟这很有可能让印度进入疯狂状态,那么后面的战局就不好控制了。
而一场全面的战争对中国并没有一丝好处,至少会让中国付出更多的代价。
但是,不表明志愿军已经有了打击新德里的手段的话,还不能让印度人认识到局势的危险性。
所以,志愿军向新德里发射了火箭弹,只是这些火箭弹装的并不是高爆弹头,而是装满了传单的宣传弹。
这种宣传战能够在战争中起到多大的作用,这确实不好说。如果宣传到位的话,那么可以很快的结束战争,就如同二战末期,盟军对德国与日本投掷宣传弹一样,让德日两国迅速的走上了下坡路,并且加快了战争结束的步伐。
但是,处理得不好的话,反而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让对方内部更加团结,这就如同当年德国想英国以及前苏联投掷的宣传弹一样,最后只是让这两个国家更加坚定的将战争进行到底!
关于中国志愿军向新德里投掷宣传弹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现在已经很难进行详细的分析了。
但是,正是这种用势力表现出来的威胁,彻底的摧毁了印度人的战争意志,最后让印度被迫停止了战争,签定了城下之盟。
当然,既然是用实力做后盾,那么,就不能只凭宣传来击败印度,而此时,解放军在东部战场上的表现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罗开在回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没有把回国讨论的事情向任何人提起,连参谋长也没有告诉。
而在接过了指挥大权之后,罗开迅速的对战局做了调整。按照先前的计划,即使印度现在提出和平谈判的请求,中国都不一定会接受,而是要等到解放军在东部战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之后,才会接受印度的和平谈判请求。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印度马上提出谈判要求的话,那中国是不会拒绝的,所以,现在就不能再按照先前制订的计划战斗了,必须要想办法加快战争的步伐,争取在印度人下定决心之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本来,3军在夺取因帕尔之后,应该向东前进,到达锡尔杰尔之后,暂时停止进攻,由25军向南扫荡印度军队,完成了对特尼普拉邦以及米佐拉姆邦的控制之后,再由3军向西隆进攻,最后争取到达库奇比哈尔,完成对整个印度东部突出地带的占领行动。
只要从地图上看一眼就知道,如果按照这种计划行动,3军是在战场上走了道折线,而不是按照直线向西进攻的。
而且要控制南部的两个邦,需要25军脱离对3军的支持,而由3军来充当25军的屏障。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这种作战方式确实能够很稳固的将印度东部地区肢解出来,并且保证每一步都走得很顺利,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但是,现在时间已经不充裕了,那么就必须要改变方法,争取迅速的达到作战目的。
与参谋长宗齐虹商量之后,罗开很快就做出了新的决定。现在,3军不可能按照老步骤一步步的打下去了,但是战场上的解放军数量只有20万左右,即使国内新调来的2个军,5万部队即将到达因帕尔,但是从时间安排上,必须立即发动新的进攻,因为已经没有时间给罗开他们浪费了。
按照罗开的初步构想,3军将放弃向锡尔杰尔的进攻,一直向西隆发动进攻,并且在进攻路线上,尽量避免对城市的进攻,即使遇到城市,也将绕过去,等待后继部队来解决这些城市中的印度军队。
而25军将与3军分离,一路向南,先进攻米佐拉姆邦收复艾藻尔,然后向西,进攻特里普拉邦收复阿加尔塔拉。
换句话说,按照罗开的这一计划,在两个新的军到达之前,3军与25军都没有预备队,只能以自己的实力,并且通过强大的火力支援来完成这一系列的进攻任务。
另外,第山地集团军将从提斯浦尔出发,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在中国的部分叫雅鲁藏布江,在孟加拉国的部分叫恒河)向西进攻。
他们将不配合3军进攻西隆,而将绕过高哈蒂,争取迅速到达库奇比哈尔东部,在这里构筑一道完全切断印度东部地区与印度内地联系的防线。
而两支空降军将配合这三个主攻方向上的行动,对印度部队进行牵制性打击,并且在主攻部队达到之前,为其攻占重要的据点,尽量减轻进攻部队身上的压力,加快进攻速度。
而为了让进攻速度尽量加快,罗开将手里的所有作战飞机都集中了起来,并且将控制的空域范围扩大到了库奇比哈尔西面50公里处。
换句话说,罗开要完全压制住印度空军,并且腾出尽可能多的战斗机来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而国内为了保证东部战场上的进攻顺利,已经组织起了200架大中型运输机,开始向该战区的解放军运输战争物资。
很明显,罗开准备通过这一次进攻,彻底的解决整个东部战场上的战斗了。
从罗开的这一计划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冒险性的计划。
为了保证进攻速度,解放军不得不放弃逐一夺取城市,并且建立进攻基地的方法,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作为主攻部队的3军在到达西隆之前,只能与空降部队配合作战,而没有预备队,也没有后方支撑点,更别向让补给线得到保障。
而一支部队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之下,最多持续进攻2天,即使3军在进攻之前可以增加携带的弹药与燃料数量,并且通过增加空中支援来减少部队本身的物资消耗速度,但是也最多持续进攻三天,因为部队本身是需要时间休息的,而在战场上,只要没有拿下西隆,那么3军将没有一处安全的休整场地。
而第山地集团军在向西进攻的时候,将面对印度在高哈蒂的强大防御部队,而山地部队本身是没有多少重装甲力量的,如果印度部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并且将防御范围扩大到城市之外的话,第山地集团军很难突破印度人的防线,这就要求第山地集团军的行动尽可能的快,同时空中支援的配合必须到位。
但是,要想让山地部队如同快速反应部队一样的进攻,这似乎太难了一点。
再从这两条部队的进攻线路上来看,他们就如同两头杀入狼群中的狮子一样,虽然震慑住了这些印度狼,但是只要有一处印度防御部队敢于出来迎战,那就将带动起整个战区内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
到时候,恐怕还没等他们拿下目标,就被十倍以上的印度军队包围了。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完全看出来,罗开在制订这一计划的时候是非常冒险的,这正如他在台湾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一样,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总会用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来进行战斗。
而战后的情况也证明,罗开确实是中国第一福将,在这困难万般的情况之下,竟然又让他给闯了过去!
从一接到战区司令部的命令开始,3军就着手进行准备。此时,知情的只有少数高级军官,他们的统一感觉都是上将发疯了,是不是回国之后得了什么脑膜炎之类的疾病,让上将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来。
但是命令就是命令,即使是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这些军人都不会犹豫。
而为了保证部队能够尽可能的完成任务,3军的指挥官只能尽自己想到的一切办法,来做好进攻的准备。
按照常规的配置,3军在进攻作战中,一般只携带满足24小时战斗的物资与弹药,因为保护运输部队需要耗费不少的兵力。
而从他们现在的驻守阵地到西隆,至少要穿越250公里的印度防区。
按照3军一天突击80公里的速度计算,这也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且,还没有算上攻占西隆需要的时间。
所以,3军迫不得已加大了运输部队的比例,携带了足够部队战斗3天半的给养。
当3军的工作准备完成之后,25军已经从他们的后方开始南下了。送别了这支一同战斗了不少时间的部队之后,3军也踏上了他们新的征程。
按照当时一位3军参谋部的少校参谋的话来讲,他们在开始这次战斗是时候,没有多少人想过还能回得来,都认为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战斗,所以,很多官兵都留下了遗,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战场。
为了保证进攻速度,3军将两个坦克团摆在了进攻的最前线,这两个团将相互配合,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而2个机械化团充当起了支援任务,伴随行动的还有一个炮兵团。这样的进攻矛头是足够犀利的,也是现在的印度军队所无法抵挡的。
特别是在空军全力出击,在空中为进攻部队开辟着道路,而空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也在前方尽可能的为3军扫除着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的情况下,3军的进攻开始之后,显得很顺畅,遇到的抵抗并不强烈,在第一天持续了2个小时的进攻结束之后,就已经到达了哈夫隆北面30公里处,切断了印度东部地区的南北铁路线,并且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长时间的休整与补给。
3军的进攻显然完全打乱了印度人的战略部署。从志愿军参战之后,印度就发现中国军队的表现很稳健,几乎不会做多少冒险的行动,只会用实力一点点的蚕食印度。
而且,在东部战区的战斗打响之后,解放军的表现也很稳健,不然不会爆发提斯浦尔的惨烈战斗,也不会在因帕尔与印度大打一场。
所以,印度指挥官估计,中国军队还会稳健的打下去,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向西推进。
所以,印度将主要防御兵力部署到了城市之中,准备通过城市战来消耗中国军队,同时拖延中国军队的前进速度。
但是,这次中国解放军完全放弃了对城市的进攻,让部队一直向西进攻,即使是遇到小城镇,都绕了过去,似乎懒得理会那些在城市里发呆的印度士兵一样。
所以,当3军切断铁路交通线的时候,印度军队才反应了过来,这次解放军的战术方法改变了。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只要稍微冷静一点,就会发现,3军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切断这条已经没有多少意义的铁路线。
很明显,中国空军对印度的持续轰炸,几乎让这一地区的铁路与公路交通瘫痪了。
即使3军不切断这条铁路线,印度也无法使用。就算3军占领了这条铁路线,现在也无法使用。
所以,3军的目的绝对不是这个。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印度指挥官收到的情报与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而混乱的情报只能导致严重的错误,而最终将让指挥者做出错误的判断来。
而这时候,印度的指挥官就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3军是想夺取铁路交通线,然后南下进攻锡尔杰尔,或者北上进攻卢姆丁,最后西进进攻高哈蒂。
这一错误判断,直接导致印度军队的调动出现了错误。当然,在印度人的认识中,任何一支进攻部队都需要有强大的后勤保证,如果失去了补给通道的话,再强大的部队的进攻都不可能持续下去,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切。
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3军这次是奔西隆而去,对别的都没有一点意图。
但是西隆确实是太远了,按照印度军官的判断,即使3军能够到达西隆附近,恐怕也没有多少战斗力了!
所以,完全没有考虑到西线上的防御工作。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印度军队就在锡尔杰尔扩大了防御圈,同时将周围的部队集中了起来,准备再打一次城市战,而哈夫隆的部队也开始向南撤退,避免与3军单独接触,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另外,在3军背面的部队也开始向卢姆丁收缩,摆出了一副坚固防御的阵势出来。
也许看到印度军队这一变化的罗开都偷笑了起来,因为这正好向3军敞开了西进的大门!
天一亮,战士重新恢复了精力之后,3军继续进攻了。当他们的矛头直指西隆的时候,印度的指挥官终于发现上当了,但是此时,他们再做任何反应,都已经赶不上3军前进的步伐了。
又用了一个白天,也就是说,只用了2天夜的时间,3军奇迹般的达到了西隆西面20公里的预设阵地。
而在他们赶到前4个小时,空军已经开始对在西隆的印度军队进行了轰炸。
而此时,防御西隆的印度军队只有7万人,另外还有2万正在这里休整的印度军队,而这些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经过2小时的匆忙准备,3军的炮兵团打响了进攻西隆的第一炮。而紧张的炮火准备只进行了20分钟,第一波进攻西隆的一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就出发了。
用7万没有重装备部队,且要在顶受着空中打击的情况下抵抗3军最强大的两个团的进攻,印度军队是不可能守住这座重要的城市的。
而且,在这一路上,3军几乎没有遇到多少抵抗,部队的完善率达到了95%。
而这为进攻西隆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整场战斗仅仅打了5个小时,3军就已经攻到了西隆市政府的外面,半个小时之后,坦克团的中校团长接受了印度城防司令,一名只有35岁的少将的投降,同时开始接管城市,并且收编印军俘虏。
对西隆的进攻,只能用神奇来形容。很多现在的军事学家都不明白,印度为什么要向解放军敞开西进的大门,而且印度军队怎么会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崩溃了。
如果他们再坚持5个小时,等到从后面赶来的印度军队达到,那么3军就将面临被夹击的尴尬境地,恐怕被消灭的就不是印度军队了。
当然,这些只是假设,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印度军队再多坚持一个小时也做不到!
看到西隆被攻占,同时3军在这里摆出了一副防御架势之后,前来营救的印度军队在没有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就溃退了。
而此时,25军也已经开始了对艾藻尔的进攻。从中线与南线战场上来看,解放军的战斗进展得还是很顺利的。
就在3军向西隆进发的时候,第山地集团军的3个山地军也离开了提斯浦尔,开始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北岸向西推进。
与普通部队的编制不一样,因为少了很多重型装备,山地军在满员的情况下,只有.5万人,比轻型军都要少很多。
而按照解放军的常规编制,一个重型军的兵力大概在2.5万人以上,即使是轻型军,也在2万人左右。
所以,现在3个山地军的战斗力,大概只相当于2个轻型军,而且这还没有算部队的进攻力量。
在通过高哈蒂的印军防区时,第山地集团军遇到了非常顽强的抵抗。高哈蒂是此时印度东部战区的物资集结地。
驻守的印度军队超过了30万,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二线部队,也就是才完成,或者根本就没有完成训练的部队。
但是,这么庞大的军队数量,完全不是第山地集团军所能战胜的。而当印度在这里的指挥官收到第山地集团军向他们进攻的消息之后,一面组织防御工作,一面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想提斯浦尔进攻,因为在提斯浦尔的中国远程炮兵已经成为了印度后方的最大威胁。
虽然印度军队的防御力量是足够的,而要夺回提斯浦尔,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高哈蒂成为了第山地集团军前进道路上的第一道障碍,也是最大的一道障碍。
为此罗开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支援第山地集团军的进攻,至少有500架战场支援攻击机对印度防御阵地发动了轮番轰炸,而部署在提斯浦尔的远程炮兵也在用大口径火箭炮对第山地集团军提供支持,甚至还动用了战术弹道导弹对印度的防御司令部进行了打击。
轰炸与炮击足足持续了2个小时,从天亮一直到天黑。光是攻击机投下的弹药就达到了2万吨,比得上在长崎投下的那枚原子弹了。
而炮兵也至少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还使用了00多枚战术弹道导弹,这才在印度的防御阵地上撕开了一道缺口,让第山地集团军趁夜发动了突击。
虽然进攻部队没有多少装甲力量,但是夜晚的黑暗为第山地集团军的进攻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等到天亮的时候,第山地集团军已经从这道缺口处杀了过去。当通过了高哈蒂之后,在第山地集团军的前面已经没有多少障碍了。
因为在高哈蒂以西的地区,印度并没有部署多少兵力,而其后方的预备部队已经被抽调到了新德里方向的战场上去,而前线部队都被牵制在了各个城市之中,印度战区内出现的兵力缺口没办法立即填补上。
而且,从根本上,印度的指挥官就没有想到过解放军会这么快就攻打到这里来。
所以,当第山地集团军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北岸高速前进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只有印度的运输部队,而没有任何一支印度的正规部队能够阻挡他们前进。
此时,3军已经开始了对西隆的进攻。而25军对艾藻尔的进攻也即将结束,而新增援的2个轻型军已经到达了因帕尔,正在做着投入战斗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此时,只要看一下解放军这一步的行动,印度的指挥官明白了过来。现在,中国解放军又一次成功的应用了他们的穿插包围战术,而且是从战略的层面上使用了这一战争方法,并且再次对印度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很明显,只要第山地集团军到达布拉马普特拉河向南转向的地带,并且在这一连接印度东部突出地区与内地的狭长地带上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御阵地,那么就会将印度防御东部地区的200万军队困死在那里。
而3军攻占了西隆之后,已经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核心地带,只要增援的部队一到达,解放军就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穿插行动,分割每一处驻守的印度军队。
而随着25军在南部地区的进攻加速,在印度东部地区的每一个邦都会被逐一消灭。
可以说中国的穿插包围战法是屡试不爽,不管是在对印度人的作战中,还是在对美国人的战斗中,或者是在台湾解放战争中,这一战法都被使用得很彻底。
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拿出了有效的对抗方法来。而此时,印度政府也已经认识到,这场战争他们是无法再打下去了。
如果再迟疑的话,那么印度恐怕将丢掉最后一次请求和平的机会!
很显然,这两位上将与前线总指挥官都已经得到了国内新的命令,并且度过了危险。
现在他们赶回前线,正是要按照国内的安排,对战场进行一次新的调整。
大多数国际观察家都认为,在爆发了提斯浦尔事件之后,中国军队在印度的进攻肯定将有所缓和,毕竟,这一事件引起的反响太不好了。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军队不但没有停止进攻,甚至在经过短暂的战术休整之后,立即开始了新一轮的猛攻,而东部战区的进攻最为猛烈,好象是中国在证明自己并不应该为提斯浦尔的事件负责一样。
其实,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中国立即发动新的进攻,就是要趁提斯浦尔事件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在印度正犹豫是拼死抵抗,还是投降求和的关键时刻,通过军事上的压力,让印度屈服下来,迅速的结束这场战争。
而这从中国军队在随后的行动中就能看出来了。从新开始进攻之后,最先做出反应的还是志愿军,因为志愿军的战场部署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而且现在印巴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定了下来,志愿军行动的压力自然减少了很多,而印度军队的抵抗强度也弱了不少。
所以志愿军的行动对军事性的要求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在为政治服务。
而这从志愿军的行动上,就知道,这次志愿军的进攻并不是以获取多少军事果实为目的,而是以获得政治上,明确点说是在为迫使印度投降做贡献。
当40军接过了54军的部分防线之后,54军集中了所有的装甲突击力量,开始向新德里西北面的罗塔克发动了猛攻。
虽然,驻守这座城市的印度军队达到了25万,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已经有了充足战斗经验的老部队了,但是在54军的强大攻势下,罗塔克很快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现在已经到了战争的后期,虽然志愿军打着的旗号是为保卫巴基斯坦而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实现中国自己的目的。
即使是现在,54军的进攻仍然很猛烈,但是志愿军也已经转变了战争策略,将保护士兵的安全放到了第一位上来,毕竟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士兵付出过高的代价,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在明确了战斗方式之后,54军的进攻主要以火力打击来完成。虽然战场支援攻击机无法从近距离上辅助54军的进攻,但是远程辟断攻击机能够使用防区外弹药对印度军队进行打击,只是这个成本过于高昂而已。
当然,主要的火力还是54军配属的,以及从40军以及42军调派过来的远程炮兵。
参加对罗塔克炮击的炮兵规模达到了2个炮兵师,拥有55毫米以上的远程火炮200门,大口径火箭炮480门,另外还有20具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器。
而为了对印度造成震撼性的打击,这次集中了至少5万吨的弹药,用当时指挥炮战的那名大校师长的话来讲,这就是要用炮火来压服印度,让印度在炮火中珍惜并且把握住和平的机会。
按照这一思想,54军对罗塔克的进攻正式开始了。而为了避免平民过多的伤亡,在炮击正式开始之前,已经向城内撒播了大量的传单,要求印度平民尽快离开这座即将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城市,同时警告印度守军,如果再想用平民来掩护他们的战斗的话,那么受到伤害的将是他们自己,而绝对不是志愿军战士。
当然,围城之战必须要留出一条活路来,让被围的部队有喘息的机会,并且有撤退的道路。
而54军也正是这么做的。在罗塔克通往新德里的公路上,志愿军的炮弹不时落下,只是炮弹的爆炸点到公路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是54军留出来的唯一的一条通道。在高空的几架无人侦察机严密的监视着这条公路上的过往车辆,只要是离开的车队都会被放行,而想进入罗塔克的车队都将遭到炮火的覆盖。
几支向罗塔克运送物资的车队覆灭在这之后,印度人也认识到了志愿军的决心,也就再也不敢派车队前往罗塔克了。
炮击之前的宣传工作足足做了2天,而这2天之中,志愿军炮兵只是偶尔向城内发射几发炮弹,催促那些还在犹豫的印度人尽快离开。
当炮击正式开始的时候,城内的250万印度居民已经逃走了200万左右,而剩下来的都是最贫困的印度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
提斯浦尔留在印度人心里的阴影确实是太大了,而在这个时代,政府要完全封锁新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时,罗塔克的市长并没有逃跑,而是留了下来,按照这位勇敢的印度市长的话,在最后一位市民没有离开之前,他是不会离开的。
而为了尽量减少在战斗中给平民带来的伤亡,剩余的市民被集中到了城市的几处安全区内,而印度人也在这些安全区上面打出了红十字的符号,表示这里是平民,没有印度军队。
很显然,如果不这么做的话,罗塔克剩下的50万平民将遭受灭顶之灾,而那些肩负着保卫国家使命的印度士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等到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志愿军的炮兵开始发威了。炮击持续了4天3夜,等到准备的5万吨炮弹都倾泻在了罗塔克的时候,这座庞大的城市几乎被移为平地。
但是,在这次炮击中,平民的伤亡并不大,因为志愿军避开了那几处容纳平民的地点,即使后来有很多印度士兵逃到了这里来避难,为了避免另外一个提斯浦尔出现,志愿军只有对这些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的印度士兵
“网开一面”,放了他们一条生路。炮击结束之后,54军只花了天时间就控制了罗塔克,因为在这种惊天动地般的炮击之后,不管印度守军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也被摧垮了。
严格的说来,54军并不是在进攻罗塔克,出了遇到零星的抵抗之外,54军一路上几乎都在接受印度俘虏,并且把这些俘虏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去。
战后统计,这一战中,被炮火消灭的印度官兵只有3万多人,而逃出罗塔克的印度士兵不到2万人,最后,有20万印度官兵成为了俘虏,为庞大的印度战俘
“部队”再增加了一批。从军事意义上讲,进攻罗塔克根本就算不了什么精彩的战斗,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破绽非常多的进攻行动,而且消耗十分巨大,几乎消耗了志愿军储备弹药的70%。
所以,在这一战之后,志愿军已经没有能力在发动下一次进攻了。当然,这更是一场模式化的战斗,炮击机会摧毁了一切,剩余的工作并不复杂,也不困难,54军只花了不到00人阵亡的代价就攻占了这座重要的城市。
其实,志愿军能够这么迅速的占领罗塔克,还要感谢提斯浦尔一战在印度人心里留下的阴影。
现在很多印度人已经把中国军队当做了恶魔,而他们并没有降魔的能力,所以也就失去了战斗的信心。
从政治意义上讲,对罗塔克一战,是志愿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斗。当54军占领罗塔克之后,远程炮兵部队迅速的跟了上来。
而此时,志愿军的阵地距离新德里只有不到80公里了。这样的距离对榴弹炮来讲,还稍微远了一点(中国陆军装备的射程最远的榴弹炮的射程大约有70公里,而且是在使用火箭增程弹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这一射程),但是,对大口径火箭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来讲,这个距离就太近了。
所以,此时志愿军已经可以对新德里进行炮击,而直接打击印度的首都,但是并不发动进攻行动,这对印度人的心理打击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换着是俄罗斯人在印度人的立场上,也许攻击他们的首都只会让他们更为团结,但是印度并不是俄罗斯,印度也没有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意志与能力。
所以,只要志愿军一威胁到印度首都,就算是印度政府还在为战与不战而犹豫,恐怕印度平民早就已经心慌了。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志愿军的远程炮兵并没有直接炮击新德里,毕竟这很有可能让印度进入疯狂状态,那么后面的战局就不好控制了。
而一场全面的战争对中国并没有一丝好处,至少会让中国付出更多的代价。
但是,不表明志愿军已经有了打击新德里的手段的话,还不能让印度人认识到局势的危险性。
所以,志愿军向新德里发射了火箭弹,只是这些火箭弹装的并不是高爆弹头,而是装满了传单的宣传弹。
这种宣传战能够在战争中起到多大的作用,这确实不好说。如果宣传到位的话,那么可以很快的结束战争,就如同二战末期,盟军对德国与日本投掷宣传弹一样,让德日两国迅速的走上了下坡路,并且加快了战争结束的步伐。
但是,处理得不好的话,反而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让对方内部更加团结,这就如同当年德国想英国以及前苏联投掷的宣传弹一样,最后只是让这两个国家更加坚定的将战争进行到底!
关于中国志愿军向新德里投掷宣传弹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现在已经很难进行详细的分析了。
但是,正是这种用势力表现出来的威胁,彻底的摧毁了印度人的战争意志,最后让印度被迫停止了战争,签定了城下之盟。
当然,既然是用实力做后盾,那么,就不能只凭宣传来击败印度,而此时,解放军在东部战场上的表现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罗开在回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没有把回国讨论的事情向任何人提起,连参谋长也没有告诉。
而在接过了指挥大权之后,罗开迅速的对战局做了调整。按照先前的计划,即使印度现在提出和平谈判的请求,中国都不一定会接受,而是要等到解放军在东部战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之后,才会接受印度的和平谈判请求。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印度马上提出谈判要求的话,那中国是不会拒绝的,所以,现在就不能再按照先前制订的计划战斗了,必须要想办法加快战争的步伐,争取在印度人下定决心之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本来,3军在夺取因帕尔之后,应该向东前进,到达锡尔杰尔之后,暂时停止进攻,由25军向南扫荡印度军队,完成了对特尼普拉邦以及米佐拉姆邦的控制之后,再由3军向西隆进攻,最后争取到达库奇比哈尔,完成对整个印度东部突出地带的占领行动。
只要从地图上看一眼就知道,如果按照这种计划行动,3军是在战场上走了道折线,而不是按照直线向西进攻的。
而且要控制南部的两个邦,需要25军脱离对3军的支持,而由3军来充当25军的屏障。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这种作战方式确实能够很稳固的将印度东部地区肢解出来,并且保证每一步都走得很顺利,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但是,现在时间已经不充裕了,那么就必须要改变方法,争取迅速的达到作战目的。
与参谋长宗齐虹商量之后,罗开很快就做出了新的决定。现在,3军不可能按照老步骤一步步的打下去了,但是战场上的解放军数量只有20万左右,即使国内新调来的2个军,5万部队即将到达因帕尔,但是从时间安排上,必须立即发动新的进攻,因为已经没有时间给罗开他们浪费了。
按照罗开的初步构想,3军将放弃向锡尔杰尔的进攻,一直向西隆发动进攻,并且在进攻路线上,尽量避免对城市的进攻,即使遇到城市,也将绕过去,等待后继部队来解决这些城市中的印度军队。
而25军将与3军分离,一路向南,先进攻米佐拉姆邦收复艾藻尔,然后向西,进攻特里普拉邦收复阿加尔塔拉。
换句话说,按照罗开的这一计划,在两个新的军到达之前,3军与25军都没有预备队,只能以自己的实力,并且通过强大的火力支援来完成这一系列的进攻任务。
另外,第山地集团军将从提斯浦尔出发,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在中国的部分叫雅鲁藏布江,在孟加拉国的部分叫恒河)向西进攻。
他们将不配合3军进攻西隆,而将绕过高哈蒂,争取迅速到达库奇比哈尔东部,在这里构筑一道完全切断印度东部地区与印度内地联系的防线。
而两支空降军将配合这三个主攻方向上的行动,对印度部队进行牵制性打击,并且在主攻部队达到之前,为其攻占重要的据点,尽量减轻进攻部队身上的压力,加快进攻速度。
而为了让进攻速度尽量加快,罗开将手里的所有作战飞机都集中了起来,并且将控制的空域范围扩大到了库奇比哈尔西面50公里处。
换句话说,罗开要完全压制住印度空军,并且腾出尽可能多的战斗机来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而国内为了保证东部战场上的进攻顺利,已经组织起了200架大中型运输机,开始向该战区的解放军运输战争物资。
很明显,罗开准备通过这一次进攻,彻底的解决整个东部战场上的战斗了。
从罗开的这一计划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冒险性的计划。
为了保证进攻速度,解放军不得不放弃逐一夺取城市,并且建立进攻基地的方法,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作为主攻部队的3军在到达西隆之前,只能与空降部队配合作战,而没有预备队,也没有后方支撑点,更别向让补给线得到保障。
而一支部队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之下,最多持续进攻2天,即使3军在进攻之前可以增加携带的弹药与燃料数量,并且通过增加空中支援来减少部队本身的物资消耗速度,但是也最多持续进攻三天,因为部队本身是需要时间休息的,而在战场上,只要没有拿下西隆,那么3军将没有一处安全的休整场地。
而第山地集团军在向西进攻的时候,将面对印度在高哈蒂的强大防御部队,而山地部队本身是没有多少重装甲力量的,如果印度部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并且将防御范围扩大到城市之外的话,第山地集团军很难突破印度人的防线,这就要求第山地集团军的行动尽可能的快,同时空中支援的配合必须到位。
但是,要想让山地部队如同快速反应部队一样的进攻,这似乎太难了一点。
再从这两条部队的进攻线路上来看,他们就如同两头杀入狼群中的狮子一样,虽然震慑住了这些印度狼,但是只要有一处印度防御部队敢于出来迎战,那就将带动起整个战区内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
到时候,恐怕还没等他们拿下目标,就被十倍以上的印度军队包围了。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完全看出来,罗开在制订这一计划的时候是非常冒险的,这正如他在台湾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一样,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总会用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来进行战斗。
而战后的情况也证明,罗开确实是中国第一福将,在这困难万般的情况之下,竟然又让他给闯了过去!
从一接到战区司令部的命令开始,3军就着手进行准备。此时,知情的只有少数高级军官,他们的统一感觉都是上将发疯了,是不是回国之后得了什么脑膜炎之类的疾病,让上将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来。
但是命令就是命令,即使是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这些军人都不会犹豫。
而为了保证部队能够尽可能的完成任务,3军的指挥官只能尽自己想到的一切办法,来做好进攻的准备。
按照常规的配置,3军在进攻作战中,一般只携带满足24小时战斗的物资与弹药,因为保护运输部队需要耗费不少的兵力。
而从他们现在的驻守阵地到西隆,至少要穿越250公里的印度防区。
按照3军一天突击80公里的速度计算,这也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且,还没有算上攻占西隆需要的时间。
所以,3军迫不得已加大了运输部队的比例,携带了足够部队战斗3天半的给养。
当3军的工作准备完成之后,25军已经从他们的后方开始南下了。送别了这支一同战斗了不少时间的部队之后,3军也踏上了他们新的征程。
按照当时一位3军参谋部的少校参谋的话来讲,他们在开始这次战斗是时候,没有多少人想过还能回得来,都认为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战斗,所以,很多官兵都留下了遗,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战场。
为了保证进攻速度,3军将两个坦克团摆在了进攻的最前线,这两个团将相互配合,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而2个机械化团充当起了支援任务,伴随行动的还有一个炮兵团。这样的进攻矛头是足够犀利的,也是现在的印度军队所无法抵挡的。
特别是在空军全力出击,在空中为进攻部队开辟着道路,而空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也在前方尽可能的为3军扫除着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的情况下,3军的进攻开始之后,显得很顺畅,遇到的抵抗并不强烈,在第一天持续了2个小时的进攻结束之后,就已经到达了哈夫隆北面30公里处,切断了印度东部地区的南北铁路线,并且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长时间的休整与补给。
3军的进攻显然完全打乱了印度人的战略部署。从志愿军参战之后,印度就发现中国军队的表现很稳健,几乎不会做多少冒险的行动,只会用实力一点点的蚕食印度。
而且,在东部战区的战斗打响之后,解放军的表现也很稳健,不然不会爆发提斯浦尔的惨烈战斗,也不会在因帕尔与印度大打一场。
所以,印度指挥官估计,中国军队还会稳健的打下去,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向西推进。
所以,印度将主要防御兵力部署到了城市之中,准备通过城市战来消耗中国军队,同时拖延中国军队的前进速度。
但是,这次中国解放军完全放弃了对城市的进攻,让部队一直向西进攻,即使是遇到小城镇,都绕了过去,似乎懒得理会那些在城市里发呆的印度士兵一样。
所以,当3军切断铁路交通线的时候,印度军队才反应了过来,这次解放军的战术方法改变了。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只要稍微冷静一点,就会发现,3军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切断这条已经没有多少意义的铁路线。
很明显,中国空军对印度的持续轰炸,几乎让这一地区的铁路与公路交通瘫痪了。
即使3军不切断这条铁路线,印度也无法使用。就算3军占领了这条铁路线,现在也无法使用。
所以,3军的目的绝对不是这个。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印度指挥官收到的情报与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而混乱的情报只能导致严重的错误,而最终将让指挥者做出错误的判断来。
而这时候,印度的指挥官就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3军是想夺取铁路交通线,然后南下进攻锡尔杰尔,或者北上进攻卢姆丁,最后西进进攻高哈蒂。
这一错误判断,直接导致印度军队的调动出现了错误。当然,在印度人的认识中,任何一支进攻部队都需要有强大的后勤保证,如果失去了补给通道的话,再强大的部队的进攻都不可能持续下去,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切。
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3军这次是奔西隆而去,对别的都没有一点意图。
但是西隆确实是太远了,按照印度军官的判断,即使3军能够到达西隆附近,恐怕也没有多少战斗力了!
所以,完全没有考虑到西线上的防御工作。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印度军队就在锡尔杰尔扩大了防御圈,同时将周围的部队集中了起来,准备再打一次城市战,而哈夫隆的部队也开始向南撤退,避免与3军单独接触,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另外,在3军背面的部队也开始向卢姆丁收缩,摆出了一副坚固防御的阵势出来。
也许看到印度军队这一变化的罗开都偷笑了起来,因为这正好向3军敞开了西进的大门!
天一亮,战士重新恢复了精力之后,3军继续进攻了。当他们的矛头直指西隆的时候,印度的指挥官终于发现上当了,但是此时,他们再做任何反应,都已经赶不上3军前进的步伐了。
又用了一个白天,也就是说,只用了2天夜的时间,3军奇迹般的达到了西隆西面20公里的预设阵地。
而在他们赶到前4个小时,空军已经开始对在西隆的印度军队进行了轰炸。
而此时,防御西隆的印度军队只有7万人,另外还有2万正在这里休整的印度军队,而这些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经过2小时的匆忙准备,3军的炮兵团打响了进攻西隆的第一炮。而紧张的炮火准备只进行了20分钟,第一波进攻西隆的一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就出发了。
用7万没有重装备部队,且要在顶受着空中打击的情况下抵抗3军最强大的两个团的进攻,印度军队是不可能守住这座重要的城市的。
而且,在这一路上,3军几乎没有遇到多少抵抗,部队的完善率达到了95%。
而这为进攻西隆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整场战斗仅仅打了5个小时,3军就已经攻到了西隆市政府的外面,半个小时之后,坦克团的中校团长接受了印度城防司令,一名只有35岁的少将的投降,同时开始接管城市,并且收编印军俘虏。
对西隆的进攻,只能用神奇来形容。很多现在的军事学家都不明白,印度为什么要向解放军敞开西进的大门,而且印度军队怎么会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崩溃了。
如果他们再坚持5个小时,等到从后面赶来的印度军队达到,那么3军就将面临被夹击的尴尬境地,恐怕被消灭的就不是印度军队了。
当然,这些只是假设,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印度军队再多坚持一个小时也做不到!
看到西隆被攻占,同时3军在这里摆出了一副防御架势之后,前来营救的印度军队在没有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就溃退了。
而此时,25军也已经开始了对艾藻尔的进攻。从中线与南线战场上来看,解放军的战斗进展得还是很顺利的。
就在3军向西隆进发的时候,第山地集团军的3个山地军也离开了提斯浦尔,开始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北岸向西推进。
与普通部队的编制不一样,因为少了很多重型装备,山地军在满员的情况下,只有.5万人,比轻型军都要少很多。
而按照解放军的常规编制,一个重型军的兵力大概在2.5万人以上,即使是轻型军,也在2万人左右。
所以,现在3个山地军的战斗力,大概只相当于2个轻型军,而且这还没有算部队的进攻力量。
在通过高哈蒂的印军防区时,第山地集团军遇到了非常顽强的抵抗。高哈蒂是此时印度东部战区的物资集结地。
驻守的印度军队超过了30万,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二线部队,也就是才完成,或者根本就没有完成训练的部队。
但是,这么庞大的军队数量,完全不是第山地集团军所能战胜的。而当印度在这里的指挥官收到第山地集团军向他们进攻的消息之后,一面组织防御工作,一面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想提斯浦尔进攻,因为在提斯浦尔的中国远程炮兵已经成为了印度后方的最大威胁。
虽然印度军队的防御力量是足够的,而要夺回提斯浦尔,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高哈蒂成为了第山地集团军前进道路上的第一道障碍,也是最大的一道障碍。
为此罗开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支援第山地集团军的进攻,至少有500架战场支援攻击机对印度防御阵地发动了轮番轰炸,而部署在提斯浦尔的远程炮兵也在用大口径火箭炮对第山地集团军提供支持,甚至还动用了战术弹道导弹对印度的防御司令部进行了打击。
轰炸与炮击足足持续了2个小时,从天亮一直到天黑。光是攻击机投下的弹药就达到了2万吨,比得上在长崎投下的那枚原子弹了。
而炮兵也至少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还使用了00多枚战术弹道导弹,这才在印度的防御阵地上撕开了一道缺口,让第山地集团军趁夜发动了突击。
虽然进攻部队没有多少装甲力量,但是夜晚的黑暗为第山地集团军的进攻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等到天亮的时候,第山地集团军已经从这道缺口处杀了过去。当通过了高哈蒂之后,在第山地集团军的前面已经没有多少障碍了。
因为在高哈蒂以西的地区,印度并没有部署多少兵力,而其后方的预备部队已经被抽调到了新德里方向的战场上去,而前线部队都被牵制在了各个城市之中,印度战区内出现的兵力缺口没办法立即填补上。
而且,从根本上,印度的指挥官就没有想到过解放军会这么快就攻打到这里来。
所以,当第山地集团军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北岸高速前进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只有印度的运输部队,而没有任何一支印度的正规部队能够阻挡他们前进。
此时,3军已经开始了对西隆的进攻。而25军对艾藻尔的进攻也即将结束,而新增援的2个轻型军已经到达了因帕尔,正在做着投入战斗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此时,只要看一下解放军这一步的行动,印度的指挥官明白了过来。现在,中国解放军又一次成功的应用了他们的穿插包围战术,而且是从战略的层面上使用了这一战争方法,并且再次对印度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很明显,只要第山地集团军到达布拉马普特拉河向南转向的地带,并且在这一连接印度东部突出地区与内地的狭长地带上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御阵地,那么就会将印度防御东部地区的200万军队困死在那里。
而3军攻占了西隆之后,已经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核心地带,只要增援的部队一到达,解放军就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穿插行动,分割每一处驻守的印度军队。
而随着25军在南部地区的进攻加速,在印度东部地区的每一个邦都会被逐一消灭。
可以说中国的穿插包围战法是屡试不爽,不管是在对印度人的作战中,还是在对美国人的战斗中,或者是在台湾解放战争中,这一战法都被使用得很彻底。
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拿出了有效的对抗方法来。而此时,印度政府也已经认识到,这场战争他们是无法再打下去了。
如果再迟疑的话,那么印度恐怕将丢掉最后一次请求和平的机会!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