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作者:叶永烈 更新:2021-11-29 07:08
公安人员与海关缉私员一起,反反复复捉摸着。他们凭借着丰富的反走私斗争经验,知道麝香是重要的走私物资,在国外以高昂的价格收购这种贵重药材,而青海又正是麝香产地,电文中的“香妹”可能就是麝香的隐语。
这么一来,其他的隐语也就迎刃而解了:“病情好转”,是指与买主的私下谈判成功了;“21—25岁”,指的是麝香价格;“三哥”则是麝香的数量。
果真,在25日,青海来客到达上海。
公安和海关战士一举捕获了卖主、买主和准备走私出境的几斤麝香。
在这场战斗中,破泽隐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脑侦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伟长在访问美国时,听说那里的图书资料是用电子计算机管理的,查阅资料非常方便。钱伟长便试了一下,他不查别的,只查他白己的著作目录。没—会儿,电子计算机室的打字机就飞快地打印出钱伟长教授的著作目录。
1994年初,笔者在美国旧金山接受《星岛日报》记者里戈先生采访时,见他手里拿着一叠纸头。一问,才知道是他在旧金山伯克利大学图书馆中用电脑查出的关于笔者的资料:伯克利大学所藏笔者的58本著作的目录,中国大陆及海外报刊有关笔者的报道。内中,竟有《陕西日报》所载的访问笔者的报道!
电脑,神通广大,如今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重要的新技术。人们在1946年才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近40年间,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现在,就连破案,也要请电子计算机帮忙。人们赞誉电子计算机是一位“电脑侦探”。
这位“电脑侦探”,是怎样破案的呢?
它,跟那台管理图书资料的电子计算机一样。掌握着大量与破案有关的资料。在“用电脑管理‘指纹档案’”一节中,已经谈到,它把成千上万的指纹加以分门别类、然后把信息储存起来。一旦找到作案者指纹,电子计算机就能很快地查出相同的指纹图象,获知作案者的姓名。如果用人工去查那成千上万的指纹,不知要查到何年何月。
同样,电子计算机能把各种笔迹分门别类保管起来。当需要鉴定笔迹时,把笔迹输入电子计算机,它能迅速查出相同的笔迹,告知这是谁的笔迹。
在通缉逃犯时,电子计算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美国,已在一些机场、车站的进出门口装了“电眼”。——电视摄像机,用电子计算机监视着荧光屏上出现的形象。当警察把逃犯照片输入电子计算机以后,它一旦发现逃犯出现在荧光屏上。便立即发出警报,告知警察。
有趣的是,电子计算机还能把罪犯的作案方式加以分类。同一罪犯,常常采用同一方案多次作案。有久前,当一家银行被劫时、电子计算机根据罪犯的作案方式,迅速查出了罪犯的姓名。只花了9分钟,就破案了。
有的罪犯多次作案,未能捕案。也有的罪犯在捕获后越狱,或者释放后又重新作案。电子计算机能够不断积累这些档案材料。正因为这样,在抓住一个罪犯之后,电子计算机能够立即打印出这个罪犯的犯罪卡片,上面除了写着罪犯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家庭情况之外,还写着罪犯的犯罪历史,便于警察在审讯罪犯时做到心中有底。
电脑也用于反间谍斗争。如今,世界各国出现旅游热,加上其他原因入境的人,每天数以千计以至数以万计。许多国家的保安中心都用电脑管理入境外籍人员的档案。每天,设在各进出口岸的终端机,都不断向保安中心电脑报来入境者姓名、国籍、年龄、性别、职业……电脑中存有形迹可疑的外籍人员名单,一旦发现入境者“榜上有名”,保安中心马上通知入境口岸,加强对此人的监视。于是,此人入境后的活动情况,各终端机不断向保安中心电脑报告,保安人员随时掌握来者的行踪……必要时,保安中心派出专员,暗地跟踪。一旦发觉入境者进行间谍活动,当场抓住。电脑具有极好的“记性”,已经成为各国反间谍机构中必不可缺的助手。
推理破案
“蛛丝马迹”这成语,是大家都熟悉的。意思是说,可以沿着蛛网的细丝,找到蜘蛛;可以顺着马蹄的踪迹,判定马的去向。
在侦破案件的时候,公安人员一向注意罪犯作案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这里,“蛛丝马迹”当然只是比喻而已。
然而,我国某市的公安人员,真的从一根蛛丝,侦破一起案件!
那是某仓库被盗。公安人员来到现场,首先注意观察了仓库的门和锁。门完好无损,锁也好好的。进入仓库之后,发觉这个仓库四面水泥墙上三面无窗,唯南面墙上有一扇窗,窗玻璃破损,似乎外人可以从破处伸手进来,拉开窗拴,跳入仓库。但是,窗台上都是尘土,未发现脚印。公安人员注意到,那两片窗之间,挂着一根蛛丝,蛛丝上还粘着一些浮尘。
公安人员断定盗贼不是别人,正是在仓库管理人员之中!
为什么断定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呢?
公安人员是运用逻辑推理侦破此案。仓库三面无窗,进出仓库只有两处通道——门和南窗。门、锁都没损坏,说明外人不会撬门而入;两扇窗间挂着蛛丝,蛛丝上有不少浮尘,说明蛛丝非新结的,而且也说明无人开过窗,排除了外贼破窗而入的可能性。
这样,只能得出结论:盗贼存在于仓库内部。
后来,果真在仓库管理员之中,抓住了作案者。
推理破案,使公安人员能够去伪存真,顺着逻辑思索,寻找破案线索。如今,推理已成为破案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在电影《海霞》中,老渔民旺发爷爷注意到那个化名刘阿太的特务黑风的脚趾不是分开的,一下子就断定,此人不是海上的打鱼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凡是在海上打鱼为生的人,脚趾都是分开的”——只有脚趾分开,才能在摇晃不已的渔船上站稳。
光是凭脚趾的形状,便可以断定刘阿太的身份,这也是一种推理。
美国总统林肯曾当过律师。有一次,他亲自审理一桩诬告案。诬告者收买了证人。证人出庭证明,他在10月18日晚11点钟,看见被告阿姆斯特朗的离草堆西边20-30米处谋财害命。
林肯问道:“你怎么知道会是阿姆斯特朗呢?”
证人答道:“那天月亮很亮,月光照在被告脸上,所以看得清清楚楚,没错,绝对没错!”
林肯当即反驳:“10月18日晚是上弦。11点钟的时候,月亮早就下山了,哪会有很亮的月亮照在被告脸上?你怎么能在20-30米远看见是阿姆斯特朗在作案?”
这下子,伪证者哑口无言,涨红了脸,无地自容。
在这里,林肯也是用推理的方法破案10月18日晚是上弦→11点钟月亮早就下山→黑暗之中,无法看清20-30米外的人脸→证人说“月光照在被告脸上,所以看得清清楚楚”,纯属伪证。
推理破案,要懂得逻辑学,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要善于思索。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推理,而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际,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审讯的学问
在犯罪分子被捕之前,公安机关进行的是侦察工作。为了防止打草惊蛇,侦察工作大都是秘密地进行,尽量不惊动犯罪分子。一直到掌握了确凿的证据,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向罪犯出示逮捕证,予以逮捕。
罪犯被捕以后,预审工作开始了。预审员审讯罪犯,是侦察工作的继续。
预审工作很有讲究。优秀的预审员善于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从罪犯的防线中打开缺口,查清案情。
我曾采访过我国著名的老预审员、原北京市公安局预审科科长汲潮先生。他从1949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那天,便在那里战斗。多年来,他审理了大量的大案、要案,富有审讯经验。这位“老公安”,解放前是华北大学政治系学生,他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知识就是力量”。在审讯时,预审员一靠掌握方针政策,二靠广博的知识。
1951年,一对美国夫妇,当时的“燕京大学研究生”,在北京被捕了。因为他们犯了间谍罪。
被捕之后,这对美国夫妇,由汲潮审讯。
那男的叫黎凯,女的叫黎有恩。
黎凯声称自己是“学者”,专门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卿管仲,是一位“管子专家”。他对中国政府逮捕他表示“抗议”。
汲潮向他“请教”道:“黎凯先生,你既然是‘管子专家’,请问,什么叫‘管鲍分金’?”
黎凯楞住了,答不上来。
汲潮又问:“请问,什么叫‘老马识途’?”
黎凯又答不上来。
汲潮哈哈大笑:“这是两句和管子有关的成语。你是‘管子专家’,怎么连起码的关于管仲的常识都不懂?”
黎凯脸红了。本来,他以为被捕之后,会挨打、挨骂。汲潮没打他,没骂他,却使他不得不承认:“我不是学者,不是‘管子专家’。”
第一关口,打开了。紧接着,汲潮审问黎凯的历史。黎凯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美国军队中当日语翻译。
这时,汲潮忽然用日语向他提问。黎凯这个“日语翻译”居然听不懂。
这么一来,其他的隐语也就迎刃而解了:“病情好转”,是指与买主的私下谈判成功了;“21—25岁”,指的是麝香价格;“三哥”则是麝香的数量。
果真,在25日,青海来客到达上海。
公安和海关战士一举捕获了卖主、买主和准备走私出境的几斤麝香。
在这场战斗中,破泽隐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脑侦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伟长在访问美国时,听说那里的图书资料是用电子计算机管理的,查阅资料非常方便。钱伟长便试了一下,他不查别的,只查他白己的著作目录。没—会儿,电子计算机室的打字机就飞快地打印出钱伟长教授的著作目录。
1994年初,笔者在美国旧金山接受《星岛日报》记者里戈先生采访时,见他手里拿着一叠纸头。一问,才知道是他在旧金山伯克利大学图书馆中用电脑查出的关于笔者的资料:伯克利大学所藏笔者的58本著作的目录,中国大陆及海外报刊有关笔者的报道。内中,竟有《陕西日报》所载的访问笔者的报道!
电脑,神通广大,如今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重要的新技术。人们在1946年才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近40年间,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现在,就连破案,也要请电子计算机帮忙。人们赞誉电子计算机是一位“电脑侦探”。
这位“电脑侦探”,是怎样破案的呢?
它,跟那台管理图书资料的电子计算机一样。掌握着大量与破案有关的资料。在“用电脑管理‘指纹档案’”一节中,已经谈到,它把成千上万的指纹加以分门别类、然后把信息储存起来。一旦找到作案者指纹,电子计算机就能很快地查出相同的指纹图象,获知作案者的姓名。如果用人工去查那成千上万的指纹,不知要查到何年何月。
同样,电子计算机能把各种笔迹分门别类保管起来。当需要鉴定笔迹时,把笔迹输入电子计算机,它能迅速查出相同的笔迹,告知这是谁的笔迹。
在通缉逃犯时,电子计算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美国,已在一些机场、车站的进出门口装了“电眼”。——电视摄像机,用电子计算机监视着荧光屏上出现的形象。当警察把逃犯照片输入电子计算机以后,它一旦发现逃犯出现在荧光屏上。便立即发出警报,告知警察。
有趣的是,电子计算机还能把罪犯的作案方式加以分类。同一罪犯,常常采用同一方案多次作案。有久前,当一家银行被劫时、电子计算机根据罪犯的作案方式,迅速查出了罪犯的姓名。只花了9分钟,就破案了。
有的罪犯多次作案,未能捕案。也有的罪犯在捕获后越狱,或者释放后又重新作案。电子计算机能够不断积累这些档案材料。正因为这样,在抓住一个罪犯之后,电子计算机能够立即打印出这个罪犯的犯罪卡片,上面除了写着罪犯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家庭情况之外,还写着罪犯的犯罪历史,便于警察在审讯罪犯时做到心中有底。
电脑也用于反间谍斗争。如今,世界各国出现旅游热,加上其他原因入境的人,每天数以千计以至数以万计。许多国家的保安中心都用电脑管理入境外籍人员的档案。每天,设在各进出口岸的终端机,都不断向保安中心电脑报来入境者姓名、国籍、年龄、性别、职业……电脑中存有形迹可疑的外籍人员名单,一旦发现入境者“榜上有名”,保安中心马上通知入境口岸,加强对此人的监视。于是,此人入境后的活动情况,各终端机不断向保安中心电脑报告,保安人员随时掌握来者的行踪……必要时,保安中心派出专员,暗地跟踪。一旦发觉入境者进行间谍活动,当场抓住。电脑具有极好的“记性”,已经成为各国反间谍机构中必不可缺的助手。
推理破案
“蛛丝马迹”这成语,是大家都熟悉的。意思是说,可以沿着蛛网的细丝,找到蜘蛛;可以顺着马蹄的踪迹,判定马的去向。
在侦破案件的时候,公安人员一向注意罪犯作案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这里,“蛛丝马迹”当然只是比喻而已。
然而,我国某市的公安人员,真的从一根蛛丝,侦破一起案件!
那是某仓库被盗。公安人员来到现场,首先注意观察了仓库的门和锁。门完好无损,锁也好好的。进入仓库之后,发觉这个仓库四面水泥墙上三面无窗,唯南面墙上有一扇窗,窗玻璃破损,似乎外人可以从破处伸手进来,拉开窗拴,跳入仓库。但是,窗台上都是尘土,未发现脚印。公安人员注意到,那两片窗之间,挂着一根蛛丝,蛛丝上还粘着一些浮尘。
公安人员断定盗贼不是别人,正是在仓库管理人员之中!
为什么断定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呢?
公安人员是运用逻辑推理侦破此案。仓库三面无窗,进出仓库只有两处通道——门和南窗。门、锁都没损坏,说明外人不会撬门而入;两扇窗间挂着蛛丝,蛛丝上有不少浮尘,说明蛛丝非新结的,而且也说明无人开过窗,排除了外贼破窗而入的可能性。
这样,只能得出结论:盗贼存在于仓库内部。
后来,果真在仓库管理员之中,抓住了作案者。
推理破案,使公安人员能够去伪存真,顺着逻辑思索,寻找破案线索。如今,推理已成为破案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在电影《海霞》中,老渔民旺发爷爷注意到那个化名刘阿太的特务黑风的脚趾不是分开的,一下子就断定,此人不是海上的打鱼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凡是在海上打鱼为生的人,脚趾都是分开的”——只有脚趾分开,才能在摇晃不已的渔船上站稳。
光是凭脚趾的形状,便可以断定刘阿太的身份,这也是一种推理。
美国总统林肯曾当过律师。有一次,他亲自审理一桩诬告案。诬告者收买了证人。证人出庭证明,他在10月18日晚11点钟,看见被告阿姆斯特朗的离草堆西边20-30米处谋财害命。
林肯问道:“你怎么知道会是阿姆斯特朗呢?”
证人答道:“那天月亮很亮,月光照在被告脸上,所以看得清清楚楚,没错,绝对没错!”
林肯当即反驳:“10月18日晚是上弦。11点钟的时候,月亮早就下山了,哪会有很亮的月亮照在被告脸上?你怎么能在20-30米远看见是阿姆斯特朗在作案?”
这下子,伪证者哑口无言,涨红了脸,无地自容。
在这里,林肯也是用推理的方法破案10月18日晚是上弦→11点钟月亮早就下山→黑暗之中,无法看清20-30米外的人脸→证人说“月光照在被告脸上,所以看得清清楚楚”,纯属伪证。
推理破案,要懂得逻辑学,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要善于思索。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推理,而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际,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审讯的学问
在犯罪分子被捕之前,公安机关进行的是侦察工作。为了防止打草惊蛇,侦察工作大都是秘密地进行,尽量不惊动犯罪分子。一直到掌握了确凿的证据,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向罪犯出示逮捕证,予以逮捕。
罪犯被捕以后,预审工作开始了。预审员审讯罪犯,是侦察工作的继续。
预审工作很有讲究。优秀的预审员善于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从罪犯的防线中打开缺口,查清案情。
我曾采访过我国著名的老预审员、原北京市公安局预审科科长汲潮先生。他从1949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那天,便在那里战斗。多年来,他审理了大量的大案、要案,富有审讯经验。这位“老公安”,解放前是华北大学政治系学生,他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知识就是力量”。在审讯时,预审员一靠掌握方针政策,二靠广博的知识。
1951年,一对美国夫妇,当时的“燕京大学研究生”,在北京被捕了。因为他们犯了间谍罪。
被捕之后,这对美国夫妇,由汲潮审讯。
那男的叫黎凯,女的叫黎有恩。
黎凯声称自己是“学者”,专门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卿管仲,是一位“管子专家”。他对中国政府逮捕他表示“抗议”。
汲潮向他“请教”道:“黎凯先生,你既然是‘管子专家’,请问,什么叫‘管鲍分金’?”
黎凯楞住了,答不上来。
汲潮又问:“请问,什么叫‘老马识途’?”
黎凯又答不上来。
汲潮哈哈大笑:“这是两句和管子有关的成语。你是‘管子专家’,怎么连起码的关于管仲的常识都不懂?”
黎凯脸红了。本来,他以为被捕之后,会挨打、挨骂。汲潮没打他,没骂他,却使他不得不承认:“我不是学者,不是‘管子专家’。”
第一关口,打开了。紧接着,汲潮审问黎凯的历史。黎凯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美国军队中当日语翻译。
这时,汲潮忽然用日语向他提问。黎凯这个“日语翻译”居然听不懂。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