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医
作者:青斗 更新:2021-11-29 03:55
《老子》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是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内经》
以阴阳为总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论治的基石。
——————————————————————————
唐纪对宋浩叙说了一番医门旧事,随后又道:“据说现在天医门人遍布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医门人在行医。旧时的九门十八家医门都以各种形式延续了下来,共同支撑着中医医道的命脉。虽然其中也有变了性质的,但大多数都以发扬中医医道为己任,维持着传统医学的发展。”
唐纪接着感慨一声道:“虽是如此,现今的状况是中医大有被西医取代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医主在治病,中医则主在调病,就是调理阴阳的平衡。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其实在理论上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问题,在治疗上倒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而在药物的研究上若全部按研究西药的方法则有可能将中医引向歧途。”
唐纪接着道:“中药是讲究性味归经的,以寒、热、温、凉的药性,也就是‘四气’,加以辛、甘、酸、苦、咸五味,按其升降浮沉的特性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若是放在实验室里化验它的分子结构,是否能杀死某个病毒细胞,那么绝大多数的中草药都会令那些研究者失望的。因为他们从那些草根树皮上分离不出他们所期望的东西,当然,一些少数的中草药在实验室里还是能研究出些成果的。但在整体上这么做是偏离了中医真正发展的轨道。以人参为例,在实验室里化验出的结果几无价值可言,甚至还赶不上胡萝卜的营养成分高。但人参大补元气的特性,尤其是山参在虚症的急救中,在古代的病案和现代的临床实践中都已证明确有奇效的。”
“中医的发展并不排斥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验证和提高它,有些药物是可以在实验室里提纯它的有效成分,进而提高治病的疗效。但有些则不然,仍要按自然之材进行传统的炮制。一味药炮制的方法不同,甚至是时间上的差异,都能导致它具有了不同的药性,这些才是中草药的特点,是那些研究分子结构的人永远也不会了解的。从西医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中医是不行的,所以要找出一个合理的适合中医自己真正能发展的道路来,这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宋浩听到这里,不住的点头称是。
“老伯,西医的针对性是单病的治疗,而中医则是整体的调合,说高一点,那就是天人相应。真正的高层次的医道,是要找到那种适合人与自然间可以调治疾病的契机,有时甚至可以不药而治。”宋浩说道。
“说的好!所谓上工治病不用药,是那医家洞彻了天地的奥秘,领悟了天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自然之法调合疾病。虽是不用药,但万物皆为药,就看医家怎样运用了。”
“我且给你讲个故事罢。”唐纪随后道:“这是一则关于古代医家药王邳彤的传说,勿论其真假,只是说明万物可为药和以自然之法调治疾病的道理。那邳彤有药王之称,在他眼中万物皆可为药。一次,南方瘟疫流行,邳彤怀着济世救苦之心远离家乡前去为百姓治病。就在邳彤离家不久,其母患了重病,百医无效。眼见不治,为了不误时间,其兄邳祝只好带了母亲去南方寻邳彤治疗。”
“待寻到邳彤,邳彤给母亲诊断之后,暗里惊讶之余,随对母亲说道,‘非儿不孝,乃是儿不才。母亲所患奇疾,非人力可为,虽有药治,却是世间难寻。但若天地有情,念我为世人一心疗疾之德,或能机缘得遇。母亲保重,随兄长回乡去罢,以待命运安排。’邳彤诊治疫区民众,自无暇照顾母亲,其兄邳祝只好带了母亲返乡。”
“行至野地,其母口渴难耐。邳祝安置母亲于路旁,四下里却寻不见水源,正焦急万分时,偶在树林中发现了一个死人头骨,内存一汪雨水,然水中竟有两条小蛇嬉戏。邳彤无奈之余,用树枝将两条小蛇挑出,顾不得什么脏水了,端于渴极的母亲喝了。”
“后行至一村庄,其母腹饥,便寻了一户人家欲讨口饭吃。可巧那户人家的媳妇生了一对双胞胎,而那家的婆婆是个瞎子,公公是个拐子。正值家中添了双胞胎,高兴之际,见有人来讨饭,便热情地将产妇吃剩下的一碗薏米饭加上一个鸡蛋给邳祝的母亲吃了,那薏米是产妇的小姑在磨房中赶着一匹马新碾出的薏米。而那个鸡蛋竟然还是一个双黄蛋,实在是巧合之极。”
“说来也怪,那邳祝带了母亲到家之后,先前所患重病竟自不知不觉间痊愈了。几天后,那邳彤的一封家信也到了,信上写道:‘如母亲能喝到二龙戏珠天然水,吃到一胎双子双黄蛋,牛马小姑碾薏米,拐公瞎婆做成的饭,自然病除。此四般药非人力可为,若母亲命大,自然巧成药到,不知母亲一路如何,十分悬念。’”
“那邳祝看罢大惊,想起一路所遇,正合邳彤所开之药方,忙回信告之一切。邳彤接到信,得知了详情,感叹道:‘真是神灵天佑!我邳彤当顺天行事,普济众生,以报天恩才是。’”
说到这里,唐纪感慨道:“医道到了邳彤的这般境界,堪称天医了!只有天医,才能晓得这般天药啊!这是应合了天人之间的一种契机,非穷究万物之理不能窥破也!医道之深奥,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唐纪随又笑了一下道:“我们谈及这种常人看来‘玄而又玄’的东西,又会有人批判我们搞神秘主义和迷信了。古代医巫不分,难免授人以柄。然而巫是什么?现今的各派宗教多起源于古老的巫术,宗教的形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有时候更接近了事物的本质。道者,亦佛亦上帝,名之不同罢了,其理一也!”
宋浩听罢,感慨道:“老伯,闻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在晚辈看来,医道大者,涵天盖地,不是吃药治病那么简单的。它同时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
“是啊!”唐纪感叹道:“学习中医本难,能领悟这种高层次医道的人就更少了。医者意也,几人能解啊!”
晚饭的时候,宋浩坐在了唐家的饭桌上,是唐纪拉他去的。
面对惊愕的唐青山、唐唐雨等人,唐纪说道:“从现在开始,宋浩不在是你们手中的所谓人质了,而是我们唐家尊贵的客人了。说起来宋浩的祖上与我们唐家还有些渊源,因为他是民国时期的名医宋景纯的重孙。”
唐氏父女闻之惊愕。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是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内经》
以阴阳为总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论治的基石。
——————————————————————————
唐纪对宋浩叙说了一番医门旧事,随后又道:“据说现在天医门人遍布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医门人在行医。旧时的九门十八家医门都以各种形式延续了下来,共同支撑着中医医道的命脉。虽然其中也有变了性质的,但大多数都以发扬中医医道为己任,维持着传统医学的发展。”
唐纪接着感慨一声道:“虽是如此,现今的状况是中医大有被西医取代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医主在治病,中医则主在调病,就是调理阴阳的平衡。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其实在理论上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问题,在治疗上倒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而在药物的研究上若全部按研究西药的方法则有可能将中医引向歧途。”
唐纪接着道:“中药是讲究性味归经的,以寒、热、温、凉的药性,也就是‘四气’,加以辛、甘、酸、苦、咸五味,按其升降浮沉的特性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若是放在实验室里化验它的分子结构,是否能杀死某个病毒细胞,那么绝大多数的中草药都会令那些研究者失望的。因为他们从那些草根树皮上分离不出他们所期望的东西,当然,一些少数的中草药在实验室里还是能研究出些成果的。但在整体上这么做是偏离了中医真正发展的轨道。以人参为例,在实验室里化验出的结果几无价值可言,甚至还赶不上胡萝卜的营养成分高。但人参大补元气的特性,尤其是山参在虚症的急救中,在古代的病案和现代的临床实践中都已证明确有奇效的。”
“中医的发展并不排斥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验证和提高它,有些药物是可以在实验室里提纯它的有效成分,进而提高治病的疗效。但有些则不然,仍要按自然之材进行传统的炮制。一味药炮制的方法不同,甚至是时间上的差异,都能导致它具有了不同的药性,这些才是中草药的特点,是那些研究分子结构的人永远也不会了解的。从西医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中医是不行的,所以要找出一个合理的适合中医自己真正能发展的道路来,这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宋浩听到这里,不住的点头称是。
“老伯,西医的针对性是单病的治疗,而中医则是整体的调合,说高一点,那就是天人相应。真正的高层次的医道,是要找到那种适合人与自然间可以调治疾病的契机,有时甚至可以不药而治。”宋浩说道。
“说的好!所谓上工治病不用药,是那医家洞彻了天地的奥秘,领悟了天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自然之法调合疾病。虽是不用药,但万物皆为药,就看医家怎样运用了。”
“我且给你讲个故事罢。”唐纪随后道:“这是一则关于古代医家药王邳彤的传说,勿论其真假,只是说明万物可为药和以自然之法调治疾病的道理。那邳彤有药王之称,在他眼中万物皆可为药。一次,南方瘟疫流行,邳彤怀着济世救苦之心远离家乡前去为百姓治病。就在邳彤离家不久,其母患了重病,百医无效。眼见不治,为了不误时间,其兄邳祝只好带了母亲去南方寻邳彤治疗。”
“待寻到邳彤,邳彤给母亲诊断之后,暗里惊讶之余,随对母亲说道,‘非儿不孝,乃是儿不才。母亲所患奇疾,非人力可为,虽有药治,却是世间难寻。但若天地有情,念我为世人一心疗疾之德,或能机缘得遇。母亲保重,随兄长回乡去罢,以待命运安排。’邳彤诊治疫区民众,自无暇照顾母亲,其兄邳祝只好带了母亲返乡。”
“行至野地,其母口渴难耐。邳祝安置母亲于路旁,四下里却寻不见水源,正焦急万分时,偶在树林中发现了一个死人头骨,内存一汪雨水,然水中竟有两条小蛇嬉戏。邳彤无奈之余,用树枝将两条小蛇挑出,顾不得什么脏水了,端于渴极的母亲喝了。”
“后行至一村庄,其母腹饥,便寻了一户人家欲讨口饭吃。可巧那户人家的媳妇生了一对双胞胎,而那家的婆婆是个瞎子,公公是个拐子。正值家中添了双胞胎,高兴之际,见有人来讨饭,便热情地将产妇吃剩下的一碗薏米饭加上一个鸡蛋给邳祝的母亲吃了,那薏米是产妇的小姑在磨房中赶着一匹马新碾出的薏米。而那个鸡蛋竟然还是一个双黄蛋,实在是巧合之极。”
“说来也怪,那邳祝带了母亲到家之后,先前所患重病竟自不知不觉间痊愈了。几天后,那邳彤的一封家信也到了,信上写道:‘如母亲能喝到二龙戏珠天然水,吃到一胎双子双黄蛋,牛马小姑碾薏米,拐公瞎婆做成的饭,自然病除。此四般药非人力可为,若母亲命大,自然巧成药到,不知母亲一路如何,十分悬念。’”
“那邳祝看罢大惊,想起一路所遇,正合邳彤所开之药方,忙回信告之一切。邳彤接到信,得知了详情,感叹道:‘真是神灵天佑!我邳彤当顺天行事,普济众生,以报天恩才是。’”
说到这里,唐纪感慨道:“医道到了邳彤的这般境界,堪称天医了!只有天医,才能晓得这般天药啊!这是应合了天人之间的一种契机,非穷究万物之理不能窥破也!医道之深奥,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唐纪随又笑了一下道:“我们谈及这种常人看来‘玄而又玄’的东西,又会有人批判我们搞神秘主义和迷信了。古代医巫不分,难免授人以柄。然而巫是什么?现今的各派宗教多起源于古老的巫术,宗教的形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有时候更接近了事物的本质。道者,亦佛亦上帝,名之不同罢了,其理一也!”
宋浩听罢,感慨道:“老伯,闻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在晚辈看来,医道大者,涵天盖地,不是吃药治病那么简单的。它同时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
“是啊!”唐纪感叹道:“学习中医本难,能领悟这种高层次医道的人就更少了。医者意也,几人能解啊!”
晚饭的时候,宋浩坐在了唐家的饭桌上,是唐纪拉他去的。
面对惊愕的唐青山、唐唐雨等人,唐纪说道:“从现在开始,宋浩不在是你们手中的所谓人质了,而是我们唐家尊贵的客人了。说起来宋浩的祖上与我们唐家还有些渊源,因为他是民国时期的名医宋景纯的重孙。”
唐氏父女闻之惊愕。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