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张引墨 更新:2021-11-25 17:18
《那学期在雨中长大》
作者:张引墨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生命中不承受的爱之痛——茜莉:到底是什么在伤害我
那一种痛叫成长(策划人语)
长期以来,人们喜欢谈论一些颇为微妙的话题,比如早恋,比如中学生性行为,比如少女妈妈等等,然而这个由成年人主宰的社会却从未真正了解少年男女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况。“我们哪儿能跟现在的年轻人相比……”这样的语气背后意味着误解、隔膜和代沟。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渐渐地可以与他们谈得很深入。当彼此能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来谈两性问题的时候,我们终于完成了一次艰难的穿越,一些令人震惊、令人难受的真相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恋爱与性对我们来说正在变成“家常事”,一名年仅18岁的受访者说。但这并不是令我感到愕然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在这个年龄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已经有了堕胎或者陪别人堕胎的残酷经历。在完成了对数十个17~26岁之间的对象的访问之后,我们发现,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做好心理的和生理的任何准备——没有性知识,没有避孕常识,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更有甚者,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任何保护自己和保护对方的意识,直到女孩子怀孕……
你想吗?
我想,因为我好奇。/我不想,但是他想,我不想让他失望。/第一次我么都不懂,害怕极了。/我没有感到任何快乐。/我恨他让我怀孕!……
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他们的无知令人感到害怕,他们的无助令人感到凄凉。
据《新快报》报道,某网站题为“你的第一次性经验是在什么时候”的投票调查结果是18岁之前发生性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1/3;广州青年健康咨询热线的统计说平均每天至少有3名学生打来性行为求助电话,最多时一天竟有近80个电话。据武汉市某医院调查,中期引产手术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达到14%……这些统计只要稍稍留意,不胜枚举。
经历成长的困惑是每一个人的必然,2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进步了许多,可性的困惑对于当前的青少年却比20年以前更加尖锐。一方面,因为受教育的时间在不停地延长,所以“性待业期”也在不停地延长。在我们这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意识的国家,婚前性行为从来就是违背道德的。然而,过去的中国人十八九岁结婚是传统,现在30岁以后谈婚论嫁才是被推崇的,这十几年以上的青年时代该遵循怎样一个更权衡左右的原则?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大举入侵我们的文明古国之后,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绝对禁忌的。信息是开放的,社会约束越变越宽松,甚至出了问题,也有医院可以解决,但是,他们对性的认识却依然在一个无传统无准则可依的阶段。
一位学者曾说,社会已经发展,一个人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不能简单地以道德准则要求来压制自然的生理欲望。对中学生的性关系做太多的道德批判没有太多实际意义,重点应该不是讲这样做是好还是坏,而是告诉他们可能的后果,告诉他们应该把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延后,必须要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我认为这道出了性教育的真谛。
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近几年花了不少力气推动中学生性教育,但成效并不显著,原因就是我们只重视普及生理知识、性安全知识,而忽视了心理、价值观以及他们真实的情感需求状态。受访者霏霏在被问到“你能用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控制你的欲望吗?”这个问题时,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她认为只有坚定的立场才能起作用。而除了知识不够之外是什么原因让她发生这种行为的,她说“是因为从小缺乏感情”。她的父母一直就很少给她那种最渴望的关心和理解。
另一方面,从性知识教育本身来讲,对性的回避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巨大沉淀物,更不要说针对未成年人了。回答一个“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已经难煞了国人。戴锐斯保险套公司公布的一份有关性行为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两岸三地的华人社会中,家庭”都没有能够成为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王小波曾经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存在了非常之久,但它对人类本身一些最基本的方面还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这种无知是近视还是远视的结果。对未成年人的关怀难道仅仅在于怎样将他们顺利塞进“哈佛”门、“北大”门?难道仅仅在于怎样在节假日不辞辛苦陪他们参加音乐班、美术班、或者练足球?抑或是请家教、吃山珍海味?是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我不知道家长们常挂嘴边的“长大成人”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实现。可以肯定这不是奔着“成人”而是专为“成龙成凤”去的。功利心是我们与孩子产生隔膜的根本。
你—关心—他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最近总是面带愁云,为什么魂不守舍,为什么把自己关进房间里与你无话可说?
他—做了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大跌眼镜。受访的年轻朋友也会问,你们那时候怎么样?我们在中学时根本没谈过恋爱。他们不信。看来我们的文明好像是有进步了。
我们在反复整理聆听这些口述故事的过程中,看不到所谓的“欲望”,更多的是眼泪。有一种痛弥漫开来。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成长——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成熟的过程。我们回想了自己,回想了别人,那不是一桩桩简单的恋爱故事,而是集中了全部青春力量发动的一场场探险,冒着一场青春的雨竭尽全力要扒上开往“成熟”彼岸的那列火车。很多人遭到了强烈的震荡,初次经受了人生中的挫折和疼痛。但那股力量将与知识一起成长,与经验一起成长,与情感一起成长,与认识一起成长——这就是我们策划这本书,取名《那学期在雨中长大》的缘起。 千万不要以为这件事占据了他们心灵的一切,因为这不是事实。在他们还依然幼稚的大脑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填得满满的——他们要担心期末成绩,担心考大学,担心前途和实现理想,当然他们也很担心该如何让父母对自己满意,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两性问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困扰而已,是一团乱麻中心的扭结,从此看见了他们成长中的种种问题。
很多受访者对我说,感谢你打开了这扇窗子,我想知道别人是怎样面对的,是不是也在摸黑赶路。《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等关注青少年性教育的书籍出版后,得到的反馈不一。有人说,这些例子太偏激,太极端,不具有代表性;有人说,这个话题不应该“炒作”,这会诱导孩子提前突破“性无知阶段”,使他们关注“性”而误入歧途。还有人给谈论这个问题的人扣上“贩黄”的帽子……
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在变化,尤其在当今中国。我们无须重复7~10%的发生率这样的数字,也无需争辩性无知对于孩子可不可以构成保护,性教育能不能从青春期前开始,抑或是不是社会责任感也会“贩黄”这样的问题。还是让读者去品评吧,让事实去说明一切。
生命中不承受的爱之痛——茜莉:到底是什么在伤害我
初恋很普通
□ 茜莉:21岁,现读大二,高二发生第一次性行为。
主人公的话:
一旦女孩子清醒之后就会发现,无论这个男人是不是你爱的,你怀孕他会不会对你好,会不会无微不至地待你,都不值得,不值得牺牲自己的身体去博得这些东西。因为那个牺牲太大了。
教育想达到的目的,就是不要让中学生发生这个事。我希望的是他们做之前应当很明白——不光是知识,是对这件事认识得很透彻。要达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有赖于要坐下来讨论这个体制该怎么教育人,不是讨论我该几年后第一次做爱。
我并不后悔中学时代就有男朋友或者性爱,我最痛恨的是怀孕!当时连带那个让我怀孕的人也痛恨!那把美好的爱情也埋葬掉了,成为一个黑暗的回忆。
从1995年到2002年我一直在编辑一本和青少年有关的杂志。几乎生活在青少年中间,有一年的春节,我不想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回老家,于是留在北京过除夕,有几位中学生朋友过来陪我。
其中一位叫茜莉的女孩瘦瘦高高,语言睿智,对很多简单的事情都有滔滔不绝的见解,我想她可能在恋爱,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一个普通的女孩这样充满光彩。
过了两年,我在这两年当中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怀孕生子。记得我怀孕后第一次体检时,排队等候的椅子正对着妇科的药物流产室,看见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痛得缩在墙角,脸色煞白,我感觉自己的肚子也开始隐隐作痛。
再见茜莉,她所讲述的生活让我心疼和吃惊。
初恋很普通
□ 你从初恋开始讲吧。
第一个男朋友和我初中高中都是同学。谈恋爱在初二,男孩是属于近乎完美的那种——个子长得特别高,特别漂亮,非常有魅力,他长得有点像苏有朋现在的样子(他现在把头发烫了),很英俊、很乖巧。
他特别老实,初吻是在交往一年半之后。
作者:张引墨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生命中不承受的爱之痛——茜莉:到底是什么在伤害我
那一种痛叫成长(策划人语)
长期以来,人们喜欢谈论一些颇为微妙的话题,比如早恋,比如中学生性行为,比如少女妈妈等等,然而这个由成年人主宰的社会却从未真正了解少年男女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况。“我们哪儿能跟现在的年轻人相比……”这样的语气背后意味着误解、隔膜和代沟。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渐渐地可以与他们谈得很深入。当彼此能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来谈两性问题的时候,我们终于完成了一次艰难的穿越,一些令人震惊、令人难受的真相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恋爱与性对我们来说正在变成“家常事”,一名年仅18岁的受访者说。但这并不是令我感到愕然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在这个年龄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已经有了堕胎或者陪别人堕胎的残酷经历。在完成了对数十个17~26岁之间的对象的访问之后,我们发现,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做好心理的和生理的任何准备——没有性知识,没有避孕常识,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更有甚者,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任何保护自己和保护对方的意识,直到女孩子怀孕……
你想吗?
我想,因为我好奇。/我不想,但是他想,我不想让他失望。/第一次我么都不懂,害怕极了。/我没有感到任何快乐。/我恨他让我怀孕!……
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他们的无知令人感到害怕,他们的无助令人感到凄凉。
据《新快报》报道,某网站题为“你的第一次性经验是在什么时候”的投票调查结果是18岁之前发生性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1/3;广州青年健康咨询热线的统计说平均每天至少有3名学生打来性行为求助电话,最多时一天竟有近80个电话。据武汉市某医院调查,中期引产手术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达到14%……这些统计只要稍稍留意,不胜枚举。
经历成长的困惑是每一个人的必然,2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进步了许多,可性的困惑对于当前的青少年却比20年以前更加尖锐。一方面,因为受教育的时间在不停地延长,所以“性待业期”也在不停地延长。在我们这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意识的国家,婚前性行为从来就是违背道德的。然而,过去的中国人十八九岁结婚是传统,现在30岁以后谈婚论嫁才是被推崇的,这十几年以上的青年时代该遵循怎样一个更权衡左右的原则?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大举入侵我们的文明古国之后,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绝对禁忌的。信息是开放的,社会约束越变越宽松,甚至出了问题,也有医院可以解决,但是,他们对性的认识却依然在一个无传统无准则可依的阶段。
一位学者曾说,社会已经发展,一个人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不能简单地以道德准则要求来压制自然的生理欲望。对中学生的性关系做太多的道德批判没有太多实际意义,重点应该不是讲这样做是好还是坏,而是告诉他们可能的后果,告诉他们应该把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延后,必须要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我认为这道出了性教育的真谛。
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近几年花了不少力气推动中学生性教育,但成效并不显著,原因就是我们只重视普及生理知识、性安全知识,而忽视了心理、价值观以及他们真实的情感需求状态。受访者霏霏在被问到“你能用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控制你的欲望吗?”这个问题时,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她认为只有坚定的立场才能起作用。而除了知识不够之外是什么原因让她发生这种行为的,她说“是因为从小缺乏感情”。她的父母一直就很少给她那种最渴望的关心和理解。
另一方面,从性知识教育本身来讲,对性的回避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巨大沉淀物,更不要说针对未成年人了。回答一个“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已经难煞了国人。戴锐斯保险套公司公布的一份有关性行为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两岸三地的华人社会中,家庭”都没有能够成为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王小波曾经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存在了非常之久,但它对人类本身一些最基本的方面还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这种无知是近视还是远视的结果。对未成年人的关怀难道仅仅在于怎样将他们顺利塞进“哈佛”门、“北大”门?难道仅仅在于怎样在节假日不辞辛苦陪他们参加音乐班、美术班、或者练足球?抑或是请家教、吃山珍海味?是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我不知道家长们常挂嘴边的“长大成人”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实现。可以肯定这不是奔着“成人”而是专为“成龙成凤”去的。功利心是我们与孩子产生隔膜的根本。
你—关心—他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最近总是面带愁云,为什么魂不守舍,为什么把自己关进房间里与你无话可说?
他—做了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大跌眼镜。受访的年轻朋友也会问,你们那时候怎么样?我们在中学时根本没谈过恋爱。他们不信。看来我们的文明好像是有进步了。
我们在反复整理聆听这些口述故事的过程中,看不到所谓的“欲望”,更多的是眼泪。有一种痛弥漫开来。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成长——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成熟的过程。我们回想了自己,回想了别人,那不是一桩桩简单的恋爱故事,而是集中了全部青春力量发动的一场场探险,冒着一场青春的雨竭尽全力要扒上开往“成熟”彼岸的那列火车。很多人遭到了强烈的震荡,初次经受了人生中的挫折和疼痛。但那股力量将与知识一起成长,与经验一起成长,与情感一起成长,与认识一起成长——这就是我们策划这本书,取名《那学期在雨中长大》的缘起。 千万不要以为这件事占据了他们心灵的一切,因为这不是事实。在他们还依然幼稚的大脑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填得满满的——他们要担心期末成绩,担心考大学,担心前途和实现理想,当然他们也很担心该如何让父母对自己满意,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两性问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困扰而已,是一团乱麻中心的扭结,从此看见了他们成长中的种种问题。
很多受访者对我说,感谢你打开了这扇窗子,我想知道别人是怎样面对的,是不是也在摸黑赶路。《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等关注青少年性教育的书籍出版后,得到的反馈不一。有人说,这些例子太偏激,太极端,不具有代表性;有人说,这个话题不应该“炒作”,这会诱导孩子提前突破“性无知阶段”,使他们关注“性”而误入歧途。还有人给谈论这个问题的人扣上“贩黄”的帽子……
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在变化,尤其在当今中国。我们无须重复7~10%的发生率这样的数字,也无需争辩性无知对于孩子可不可以构成保护,性教育能不能从青春期前开始,抑或是不是社会责任感也会“贩黄”这样的问题。还是让读者去品评吧,让事实去说明一切。
生命中不承受的爱之痛——茜莉:到底是什么在伤害我
初恋很普通
□ 茜莉:21岁,现读大二,高二发生第一次性行为。
主人公的话:
一旦女孩子清醒之后就会发现,无论这个男人是不是你爱的,你怀孕他会不会对你好,会不会无微不至地待你,都不值得,不值得牺牲自己的身体去博得这些东西。因为那个牺牲太大了。
教育想达到的目的,就是不要让中学生发生这个事。我希望的是他们做之前应当很明白——不光是知识,是对这件事认识得很透彻。要达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有赖于要坐下来讨论这个体制该怎么教育人,不是讨论我该几年后第一次做爱。
我并不后悔中学时代就有男朋友或者性爱,我最痛恨的是怀孕!当时连带那个让我怀孕的人也痛恨!那把美好的爱情也埋葬掉了,成为一个黑暗的回忆。
从1995年到2002年我一直在编辑一本和青少年有关的杂志。几乎生活在青少年中间,有一年的春节,我不想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回老家,于是留在北京过除夕,有几位中学生朋友过来陪我。
其中一位叫茜莉的女孩瘦瘦高高,语言睿智,对很多简单的事情都有滔滔不绝的见解,我想她可能在恋爱,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一个普通的女孩这样充满光彩。
过了两年,我在这两年当中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怀孕生子。记得我怀孕后第一次体检时,排队等候的椅子正对着妇科的药物流产室,看见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痛得缩在墙角,脸色煞白,我感觉自己的肚子也开始隐隐作痛。
再见茜莉,她所讲述的生活让我心疼和吃惊。
初恋很普通
□ 你从初恋开始讲吧。
第一个男朋友和我初中高中都是同学。谈恋爱在初二,男孩是属于近乎完美的那种——个子长得特别高,特别漂亮,非常有魅力,他长得有点像苏有朋现在的样子(他现在把头发烫了),很英俊、很乖巧。
他特别老实,初吻是在交往一年半之后。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