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作者:祝春亭 更新:2021-11-25 17:18
他能够成功除了一半是天赋外,其余都是他肯去努力的结果。他实在非常努力。发拳快、准、劲,足以令他雄视武坛。此外,他对各种武器的认识及纯熟,可以称得上是专家,就是这些已没有人及得上他。”
“李小龙是个充满欢乐的人,我常常对人说他像个7岁的孩子,充满活力地到处跑来跑去。他谈话时显得非常忠直,当我每见到他的时候,我内心总是这样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他那样坦白的人!’由于李小龙太坦白的缘故,有些人会很不喜欢他。”
“李小龙证明了武术家亦可以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他是第一个东方人在美国领导功夫片走向白热化,替其他武术人士铺了一条从事电影的道路。”
李小龙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的出色表演,使他的名气在美国武术界不胫而走,炙手可热。不少武师从千里万里之外赶来拜访他——日本武术家和里积就是其中之一。
和里积是一位大学体育系副教授,跟菲律宾裔的依鲁桑社一样,也是位学者型的武术家。他与李小龙讲手切磋之后,认为李小龙的功夫见解比他们先进了100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和里积在一篇文章中追忆他们的交往:
“我那时在一所大学教授拳击,我常常对学生说,如果你要发拳快的话,一定要减轻出击的力量,但当我看见李小龙发拳的闪电速度,同时又强有力地击倒对方后,我的理论便告粉碎!
同时我又发觉他的腰力运用得甚好,一切动作都很有规律,那时我才知道李小龙的确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我开始对他产生敬意。
李小龙对我也很佩服和尊敬,他喜欢听我述说我怎样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在他寄给我的信中,他经常流露感动和自我鼓励的字眼。有几次我为了筹募基金,找他帮我作表演,我答应替他付机票,但他不接受,其他酬劳也不肯收,后来我说得多了,才勉为其难地收了机票费。他说:‘我为了你的义举而表演,是不应该收酬劳的!’
李小龙是我的挚友,世上再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博学、真诚、具有勇气。他是一颗不灭的星!他和一般的人是不同的。”
李小龙以拳会友,结交了不少著名的武术师,在交流切磋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受益匪浅,日后创立截拳道,水到渠成。
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是李小龙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正是因为艾伯嘉把李小龙的表演拍成资料电影,成为李小龙跻身美国演艺界的一次契机。
是年,李小龙仅24岁。
功夫影帝李小龙--第八章从影之梦虚无综渺终为实
第八章从影之梦虚无综渺终为实
从影是他的梦,更是他的命。他来到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却是情绪低落。他得一贵子,却失去父亲,于是他携妻儿回香港滞留半年。朋友的巧舌使他签了片约,却死等苦盼几度落空。终于踏入好莱坞,饰侠义斗士加藤,“拳打脚踢”最后打出立锥之地!
李小龙来到美国,一直跟电影无缘,却又一直忘不掉电影。
在美国,李小龙跟电影无缘;是中国人与电影无缘的缘故。尽管30年代,中国的电影已是那般辉煌,出品的影片已达到相当艺术化的高度;尽管自50年代起,香港的影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遂成为东方影都,并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西方电影的冲击。然而这一切,美国人皆抱着无视的态度。
李小龙未曾听说,有哪位华裔演员跻身好莱坞,并占有一席之位(圈内公认的资格,是加入美国电影演员工会,50年代,后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曾任该组织主席)。尽管有黄面孔在银幕上一晃,在字幕上,再也难找到他(她)的尊姓大名。
美国人对本国以外的世界相当陌生,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龙在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门电影鉴赏课。一次课堂讨论,论题是蒙太奇。李小龙发言,列举香港的影片中镜头来说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时,好些个美国同学惊诧地插话道:“香港也有电影呀?”
“有!”李小龙肯定说道,“有的影片并不比好莱坞影片逊色。”李小龙的话,立即遭到一片嘘声。这使得李小龙十分的恼火,他说:“你们尽可以不承认,但事实却存在!我所说的那部影片(指《人海孤鸿》),我还担任过主角,就在我离港赴美前拍摄的!”
李小龙的话,使这些美国同学愈加惊诧费解,随即,几个美国同学不怀好意地连连话问:
“我们怎么不知道有这部电影?”“你怎么不带拷贝来美国公演?”“你怎么没留在香港拍电影?”“怎么好莱坞不把你这大明星请去?”健谈善辩的李小龙一时语塞。或许他们并不抱有恶意,[奇·书·网-整.理'提.供]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电影演员和体育明星是最受人羡慕或祟拜的两类人。他们真不明白,这个中国学生,为什么要放弃电影演员不做,跑来美国念什么连混饭都成问题的哲学(公共选修课,是由各系的学生凑拢合开的)?岂不荒唐?
“别以为好莱坞有什么了不起!”李小龙指着几个年龄小于他的同学说:“在你们远没出世的时候,我就在好莱坞演过电影(指的是《金门女》一片,作为婴儿的李小龙实际上是作为一件道具搬上银幕的,但毕竟亮过相)!”
课堂掠过一阵讪笑,又有同学请问李小龙。这部过眼烟云的影片久末公演,就算能看到,演职员表上,也找不到“布鲁斯·李”的名字。
李小龙尴尬而愤怒地瞪着同学,攥紧拳头,真想朝那一张张可恶的白脸揍去。他到底没这样做,他横扫了同学一眼,狂妄而自信地说:“我会打入好莱坞的:我还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李小龙忿然离开课堂。
李小龙再也不愿和这些狂妄无知的“美国佬”一道上电影课。然而,他从影的念头一直没涡息过。自从一踏上美国国土,他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去看电影,他喜欢的电影多是张扬暴力的,如西部片、警匪片、战争片等。他崇拜那些身手不凡、镇恶救良的英雄。他觉得西部片中的牛仔,极似中国古代的侠客,可惜他们使的多是枪,而不像中国古代侠客赤手空拳,最多携带短兵器。这使得西部牛仔英雄气不足,若美国电影能展示中国古代侠客的形象,一定会使美国观众眼界大开,兴致陡增。
自然,以中国为背景的电影,李小龙也是必看不可的。好莱坞极少出品这类电影,他们展示的世界都是以欧美为中心。这类电影虽少,却都能给李小龙留下深刻印象,但这印象很不愉快。
他在旧金山看过一部描写美国人在远东生活的影片,影片刻意美化美国传教士拯救东方、传播文明的“不朽业绩”,隐含着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片中穿插义和团运动的场面,中国人皆一个个扮成魔鬼模样,求鬼祭神,挥舞大刀长矛,滥杀无辜。影片极夸张地表现中国人的长辫和裹脚,观众哄笑不已,有人喊:“中国猪:中国猪!”
李小龙血涌脑门,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初来美国,不便贸然闯祸,他站起来,捏了捏前排那个谩骂的观众,愤然退场。
在美国呆的时间愈长,李小龙愈深深体会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在公共场合,李小龙常被人当成日本人。李小龙总是说:“不,我是中国人(他只是在遇到华人的场合下才称自己是香港人)!”这时,对方会以探究的眼光打量李小龙,说:“噢,你是中国人?”在他们的意识中,似乎中国人的形象就该呆头呆脑,土里土气,而不像李小龙这么现代。
在李小龙与美国人的交谈中,美国人常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中国的男人还留不留长辫子?女人还裹不裹脚?”“中国人是不是还躺在雕花大床上抽鸦片?”等等。
李小龙明白,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基本来自电影。应该有反映中国人真实面貌的电影——李小龙的这种设想,在当时无疑是白日做梦,别说中国电影打入美国市场,就是中国人在影片中扮个跑龙套的角色,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李小龙总是忙,不太可能常去看电影,他把兴趣渐放在电视上。在西雅图,他用的是一台拾来的菲利浦14英寸黑白电视机,等婚后搬来洛杉矾,才买了一台18英寸的黑白索尼。电视里有固定的电影节目,放映的影片多是被淘汰的。
有一次,李小龙和莲达看一部由赛珍珠的《大地》(《The Good Earth》,该长篇为赛珍珠的代表作,赛珍珠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改编的电影。李小龙先前曾看过小说,虽不赞同赛珍珠的民族偏见和部分失真描写,但仍承认它是一部浑厚的写实主义巨作。电影比原著要逊色得多,赛珍珠毕竟在中国生活多年,而这些导演演员,压根就不知中国是怎么回事!
李小龙尤为反感的是,由洋人来演中国人。好莱坞演员保罗·莫尼和路易斯·雷纳化装成中国农夫,尽管衣衫是中国化的,脸色也涂得黑黄,却无法削去高耸的鼻子和改变脸部轮廓。他们拿筷子的动作,劳动的姿势,笨拙似熊。李小龙觉得既可笑,又恶心,他啪地关掉电视,一脸愠色冲莲达叫道:“他们为什么不让中国人来演中国人?难道在美国的上百万中国人,就选不出能演中国农夫的人?如是我,就比他们要强一百倍!”
“你会成功的,你的愿望会实现的。”莲达望着发怒的丈夫。“美国人已经接受了你的功夫,也将会接受你的表演才能。当然,凡事得有个过程,开初承认你功夫的,只是一些武术爱好者,可现在,美国的武术界权威都赞同你的功夫。这也就像移居美国的中国人,最初只是卖苦力的劳工;后来做上餐馆和洗衣店的小老板;再后来,美国的知识界,有了愈来愈多的华裔教授、科学家、作家,有的还获得诺贝尔奖金,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李小龙是个充满欢乐的人,我常常对人说他像个7岁的孩子,充满活力地到处跑来跑去。他谈话时显得非常忠直,当我每见到他的时候,我内心总是这样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他那样坦白的人!’由于李小龙太坦白的缘故,有些人会很不喜欢他。”
“李小龙证明了武术家亦可以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他是第一个东方人在美国领导功夫片走向白热化,替其他武术人士铺了一条从事电影的道路。”
李小龙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的出色表演,使他的名气在美国武术界不胫而走,炙手可热。不少武师从千里万里之外赶来拜访他——日本武术家和里积就是其中之一。
和里积是一位大学体育系副教授,跟菲律宾裔的依鲁桑社一样,也是位学者型的武术家。他与李小龙讲手切磋之后,认为李小龙的功夫见解比他们先进了100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和里积在一篇文章中追忆他们的交往:
“我那时在一所大学教授拳击,我常常对学生说,如果你要发拳快的话,一定要减轻出击的力量,但当我看见李小龙发拳的闪电速度,同时又强有力地击倒对方后,我的理论便告粉碎!
同时我又发觉他的腰力运用得甚好,一切动作都很有规律,那时我才知道李小龙的确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我开始对他产生敬意。
李小龙对我也很佩服和尊敬,他喜欢听我述说我怎样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在他寄给我的信中,他经常流露感动和自我鼓励的字眼。有几次我为了筹募基金,找他帮我作表演,我答应替他付机票,但他不接受,其他酬劳也不肯收,后来我说得多了,才勉为其难地收了机票费。他说:‘我为了你的义举而表演,是不应该收酬劳的!’
李小龙是我的挚友,世上再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博学、真诚、具有勇气。他是一颗不灭的星!他和一般的人是不同的。”
李小龙以拳会友,结交了不少著名的武术师,在交流切磋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受益匪浅,日后创立截拳道,水到渠成。
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是李小龙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正是因为艾伯嘉把李小龙的表演拍成资料电影,成为李小龙跻身美国演艺界的一次契机。
是年,李小龙仅24岁。
功夫影帝李小龙--第八章从影之梦虚无综渺终为实
第八章从影之梦虚无综渺终为实
从影是他的梦,更是他的命。他来到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却是情绪低落。他得一贵子,却失去父亲,于是他携妻儿回香港滞留半年。朋友的巧舌使他签了片约,却死等苦盼几度落空。终于踏入好莱坞,饰侠义斗士加藤,“拳打脚踢”最后打出立锥之地!
李小龙来到美国,一直跟电影无缘,却又一直忘不掉电影。
在美国,李小龙跟电影无缘;是中国人与电影无缘的缘故。尽管30年代,中国的电影已是那般辉煌,出品的影片已达到相当艺术化的高度;尽管自50年代起,香港的影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遂成为东方影都,并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西方电影的冲击。然而这一切,美国人皆抱着无视的态度。
李小龙未曾听说,有哪位华裔演员跻身好莱坞,并占有一席之位(圈内公认的资格,是加入美国电影演员工会,50年代,后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曾任该组织主席)。尽管有黄面孔在银幕上一晃,在字幕上,再也难找到他(她)的尊姓大名。
美国人对本国以外的世界相当陌生,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龙在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门电影鉴赏课。一次课堂讨论,论题是蒙太奇。李小龙发言,列举香港的影片中镜头来说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时,好些个美国同学惊诧地插话道:“香港也有电影呀?”
“有!”李小龙肯定说道,“有的影片并不比好莱坞影片逊色。”李小龙的话,立即遭到一片嘘声。这使得李小龙十分的恼火,他说:“你们尽可以不承认,但事实却存在!我所说的那部影片(指《人海孤鸿》),我还担任过主角,就在我离港赴美前拍摄的!”
李小龙的话,使这些美国同学愈加惊诧费解,随即,几个美国同学不怀好意地连连话问:
“我们怎么不知道有这部电影?”“你怎么不带拷贝来美国公演?”“你怎么没留在香港拍电影?”“怎么好莱坞不把你这大明星请去?”健谈善辩的李小龙一时语塞。或许他们并不抱有恶意,[奇·书·网-整.理'提.供]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电影演员和体育明星是最受人羡慕或祟拜的两类人。他们真不明白,这个中国学生,为什么要放弃电影演员不做,跑来美国念什么连混饭都成问题的哲学(公共选修课,是由各系的学生凑拢合开的)?岂不荒唐?
“别以为好莱坞有什么了不起!”李小龙指着几个年龄小于他的同学说:“在你们远没出世的时候,我就在好莱坞演过电影(指的是《金门女》一片,作为婴儿的李小龙实际上是作为一件道具搬上银幕的,但毕竟亮过相)!”
课堂掠过一阵讪笑,又有同学请问李小龙。这部过眼烟云的影片久末公演,就算能看到,演职员表上,也找不到“布鲁斯·李”的名字。
李小龙尴尬而愤怒地瞪着同学,攥紧拳头,真想朝那一张张可恶的白脸揍去。他到底没这样做,他横扫了同学一眼,狂妄而自信地说:“我会打入好莱坞的:我还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李小龙忿然离开课堂。
李小龙再也不愿和这些狂妄无知的“美国佬”一道上电影课。然而,他从影的念头一直没涡息过。自从一踏上美国国土,他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去看电影,他喜欢的电影多是张扬暴力的,如西部片、警匪片、战争片等。他崇拜那些身手不凡、镇恶救良的英雄。他觉得西部片中的牛仔,极似中国古代的侠客,可惜他们使的多是枪,而不像中国古代侠客赤手空拳,最多携带短兵器。这使得西部牛仔英雄气不足,若美国电影能展示中国古代侠客的形象,一定会使美国观众眼界大开,兴致陡增。
自然,以中国为背景的电影,李小龙也是必看不可的。好莱坞极少出品这类电影,他们展示的世界都是以欧美为中心。这类电影虽少,却都能给李小龙留下深刻印象,但这印象很不愉快。
他在旧金山看过一部描写美国人在远东生活的影片,影片刻意美化美国传教士拯救东方、传播文明的“不朽业绩”,隐含着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片中穿插义和团运动的场面,中国人皆一个个扮成魔鬼模样,求鬼祭神,挥舞大刀长矛,滥杀无辜。影片极夸张地表现中国人的长辫和裹脚,观众哄笑不已,有人喊:“中国猪:中国猪!”
李小龙血涌脑门,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初来美国,不便贸然闯祸,他站起来,捏了捏前排那个谩骂的观众,愤然退场。
在美国呆的时间愈长,李小龙愈深深体会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在公共场合,李小龙常被人当成日本人。李小龙总是说:“不,我是中国人(他只是在遇到华人的场合下才称自己是香港人)!”这时,对方会以探究的眼光打量李小龙,说:“噢,你是中国人?”在他们的意识中,似乎中国人的形象就该呆头呆脑,土里土气,而不像李小龙这么现代。
在李小龙与美国人的交谈中,美国人常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中国的男人还留不留长辫子?女人还裹不裹脚?”“中国人是不是还躺在雕花大床上抽鸦片?”等等。
李小龙明白,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基本来自电影。应该有反映中国人真实面貌的电影——李小龙的这种设想,在当时无疑是白日做梦,别说中国电影打入美国市场,就是中国人在影片中扮个跑龙套的角色,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李小龙总是忙,不太可能常去看电影,他把兴趣渐放在电视上。在西雅图,他用的是一台拾来的菲利浦14英寸黑白电视机,等婚后搬来洛杉矾,才买了一台18英寸的黑白索尼。电视里有固定的电影节目,放映的影片多是被淘汰的。
有一次,李小龙和莲达看一部由赛珍珠的《大地》(《The Good Earth》,该长篇为赛珍珠的代表作,赛珍珠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改编的电影。李小龙先前曾看过小说,虽不赞同赛珍珠的民族偏见和部分失真描写,但仍承认它是一部浑厚的写实主义巨作。电影比原著要逊色得多,赛珍珠毕竟在中国生活多年,而这些导演演员,压根就不知中国是怎么回事!
李小龙尤为反感的是,由洋人来演中国人。好莱坞演员保罗·莫尼和路易斯·雷纳化装成中国农夫,尽管衣衫是中国化的,脸色也涂得黑黄,却无法削去高耸的鼻子和改变脸部轮廓。他们拿筷子的动作,劳动的姿势,笨拙似熊。李小龙觉得既可笑,又恶心,他啪地关掉电视,一脸愠色冲莲达叫道:“他们为什么不让中国人来演中国人?难道在美国的上百万中国人,就选不出能演中国农夫的人?如是我,就比他们要强一百倍!”
“你会成功的,你的愿望会实现的。”莲达望着发怒的丈夫。“美国人已经接受了你的功夫,也将会接受你的表演才能。当然,凡事得有个过程,开初承认你功夫的,只是一些武术爱好者,可现在,美国的武术界权威都赞同你的功夫。这也就像移居美国的中国人,最初只是卖苦力的劳工;后来做上餐馆和洗衣店的小老板;再后来,美国的知识界,有了愈来愈多的华裔教授、科学家、作家,有的还获得诺贝尔奖金,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