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二十一章
作者:韶韶    更新:2021-11-25 16:51
  to卡卡:容我汗一个先!
  朝阳有智力上的问题?神志上的问题?无语鸟!
  大概是我塑造得失败。
  她是一高手,绝对的高手,
  对自己有着过度的自信。
  相信没有人能留住她离去的脚步。
  所以她一再宣称“朝阳想走,普天之下,谁又拦得住!”
  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PS:其实我是想过干脆让她当女皇帝算了的,
  不过嘛,以帝君的深谋远虑(其实是老奸巨滑),
  她没戏。宰相欧阳檀微笑,却隐含三分苦涩,当日他惊见帝师,知悉一切,不也是这样的反应。
  他越众而出,“帝师所言,句句属实。微臣亦有帝君在世时留下的亲笔书信,证明帝师所言非虚。微臣追随帝君二十四年,帝君的笔迹,微臣绝不致错认。”
  宰相向太后呈上书信,拆开信封,只看一眼,太后即已确定那的确是帝君亲笔所书。信上简短数语:
  檀弟如晤:
  兄自知命不久矣,特此立下遗诏,托与帝师。自此,朝廷大事尽付于贤弟与武弟。至于兄为何作此安排,个中细节,尽询帝师。莫忘天下大事,帝师一言可决。
  兄天君字
  平日里帝君与宰相的书信均以兄、弟相称,不分君臣,这一点太后十分清楚。而对于帝师的话,太后虽震惊,却没有一丝的怀疑。如他这般的人,根本是不屑于欺骗的。
  太后蓦然深深闭上眼,原来帝君早已有了心目中的继承人。既然五皇子暗害的真相他已知悉,又请来帝师保管遗诏,那么新君应该就是帝师的首席弟子“御剑”玄漠了吧。
  帝君对他格外严厉,格外冷淡,连他立下战功都不加封赏,她本以为是帝君不喜欢他,却原来帝君看重的一直是他。而五皇子玄御,帝君平日宠之爱之,却从来没有立为储君的念头罢。她竟然到现在才明白帝君的心意。
  她暗暗苦笑,她为玄渊谋划的一切终究还是一场空呵!
  “遗诏何在?”睁开眼,太后威严的声音响起,无疑是承认了遗诏的存在。
  帝师从袖中取出遗诏,递予太后。
  大皇子望着这道明黄的圣旨,几乎恨得双眼冒火。谋划到了一切,就是不曾料到有这一纸遗诏的存在。一步错,满盘皆输。他愤恨地望向四皇子,难怪他折剑立誓,扬言不涉帝位之争,原来他早已智珠在握。
  太后接过遗诏,甚至没有翻开,就交给了宣旨太监。除太后与帝师外,所有人都跪倒在地。宣旨太监一如往常般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奏曰……”他突然间顿住了,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仔细盯着遗昭看。
  太后皱起了眉,手指叩了叩御座扶手。宣旨太监这才醒过神来,继续念道:“三、三皇子宅心仁厚,福泽深广,特传位予三皇子。钦此。”
  群臣莫不愕然,帝师取出遗诏的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新君非四皇子莫属。
  太后,大皇子,甚至三皇子本人都是惊愕莫名,怎么会是如此?
  在场众人之中,只有三人的反应与众不同。四皇子神色淡漠,宰相意态闲散,帝师则眼神悠远。
  太后叹了口气,心里暗叹,她还是没有了解帝君真正的心思呵,自始至终都不曾了解。
  三天前,景和殿中,紫冠金袍,博衣广带的男子仰望星空,无形中透射着王者的威严和气度。漫漫星空,无数璀璨的星辰明明灭灭,使整个广袤的夜空显得绚丽而神秘。帝君游离的目光最终定格于天际那一颗炫极一时的帝星——龙辰。
  身后传起一阵细微的响动,恍若清风盈野。帝君扬起浓眉,君主的霸气显露无疑。——来了,他等的人终于来了。
  一袭白衣如踏月行来,帝师双目神光湛然,只是淡然而立,其丰姿神概,恍若天人。即使在帝君无形霸气的环恃下,他依旧卓然独立,不染片尘。
  帝君收回投在茫远夜空的目光,微微一笑,霸气尽敛,“十五年不见,先生别来无恙?”
  白衣帝师轻轻叹息,不答反问,“天君,你又何必执着于星象之言?”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先生的星象之言,何曾出过差错,”帝君眼神悠远,“若非先生于二十四年前观测到龙辰的出现,又怎会有天君今日的帝业?”
  “星象之学古而有之,可信其有却又不可尽信,”帝师神色淡然,“烽烟四起,自有真龙出世,当年老夫的确循龙辰之迹找到你,但若无龙辰,不代表你成不了今日的帝业。星辰轨迹,当由天定,你的命运,却未必由星辰的轮换而注定。”
  “十年前,先生已测定了龙辰的陨落之期,今日正是应验之时,先生何不静待?”帝君神色不变。
  帝师神色温和淡定,“天君,有老夫陪你度过这漫漫长夜,你又有何担心?”
  帝君不答,一笑后便转移了话锋,“天君征战五年,在位十九年,这二十四年间,自认决策无错。然而却有一事,不得不以为是平生憾事。先生可知为何?”
  见帝师明于心而不宣之于口,帝君叹息,“先生当年离宫之际已明言天君,储位归属,早定为宜。而天君另有打算,迟迟未立储君,以致今日诸子相争,势成水火。如今想来,天君实在悔不当初。”
  见帝君此刻表明心迹,帝师不禁动容,“四位皇子各擅胜场,皆为人中龙凤,选立何人,确是一大难题。”
  以帝君的傲气与霸气,能自承决策失误,实是出于他的意料之外。
  帝君暗自摇头,“先生离开那年,诸子尚幼,立储君一事关乎天下福祗,天君不敢草率策立。本想待诸子成长后,择德才兼备者策立,不料这一拖就是十五年。其间,天君为明诸子之能,令诸子开府取士,掌控皇城禁军,有心以一子继位,余子镇守各方重要城池,以为辅佐。不料一招错,养虎贻害。”
  帝师心中了然,帝君生为独子,不曾料到皇族间兄弟相争的惨烈。当皇子曾无限接近于皇权,离帝位仅一步之遥而触手不及,再放他们镇守四方城池,何异于放虎归山,留下隐患?这正是当初他思虑到的,故而劝帝君早立储君。
  然而,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