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作者:笛子梧桐 更新:2021-11-25 16:35
理光头是理发中最简单的事了,电动剃头刀一推,咔嚓咔嚓,几把就完功了。看到阳光下一排排金头闪亮,正在厨房中的向宝华怡然自得。
到了任务区就不一样了。战友们成天要和外宾打交道。可不能让头发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你瞧,人家黑人有黑人的发型,辫子个个扎得象艺术品似的。中国军人的发型当然也要要符合中华民族的肤色,体现民族文化,更要结合各自的个性,还不能违反军容风纪。所以,动刀之前,得先观察一番脸型、体态,翻翻发型图谱,再暗自着磨一会儿:那里先下刀,那儿薄,那儿厚;那儿松,那儿翘,心中有个数。于是,“桃尖”、“一匹瓦”、“抓角”、“戏蟾刘海”、“冲天炮”、“路易十四”、“波浪式”、“三分头”等样式都出现了,一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在刮脸的时候,向宝华其实颇有几分紧张。大家每周都要服用一片叫Liriam蓝色药片,听说会影响运动系统的协调,还有精神副作用。所以,在刮脸时,向宝华就一直捏着汗,害怕自己心抖手颤,害怕锋利无比的剃头刀,在喉头上眼皮上耳边上,滑来滑去的时候,突然划出一到血痕,或刮伤一块皮肤。战友们天天要接触艾滋病人,如果皮肤破损的话,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幸运的是,这样的事从未发生,真感谢这把剃头刀,她果真很听使唤!
向宝华的这两把在维和医疗分队还真可谓“举足轻重”。莫云飞队长也是伯乐善识良马。
※※※莫云飞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与提高非常重视,因为他知道在利比里亚,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二级医院,如果不具备流利的英语水平,就会在医疗服务中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就成为了必须首先掌握的交流工具,离开了英语是肯定行不通的。不过,既便英语说得象母语汉语一样流利,到了非洲的利比里亚,标准英语还得适应非洲英语。莫云飞指示李义明与林之然博士组织开展维和医疗分队“非洲英语角”。
非洲英语相对于标准英语来说就如广州话与普通话的区别,甚至那些刚到非洲的美、英国家人士也为听不懂当地人的英语而头痛,而偏偏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保障的对象是以埃塞俄比亚(Ethiopian)为主。离开祖国之前,大家就把语言困难想像的超越了所有其它可能的困难,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每个人都很用心的在学着背着英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同时,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外语考试,学语言的艰难不用多说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以为这下是能够应对自如了,哪知真正到了即将踏出国门的这一刻,好多人才忽然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已远远不够表达心中思绪的复杂。
为了让大家更快的进入状况,更多的去使用英语,当时集训时就开辟了特殊课堂,还专门请了外教。在集训队的日子里,大家放下职务、身份、脸面等重重顾虑,仿佛又回到了呀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刚开始说英语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心里没底,总害怕说不好,一句话要颠过来倒过去好几遍才能完整的说出来,偶尔的有人脸憋红了,舌头打结了,单词也不知道是怎么被念出来的了。可最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有些老外你不用把话说完,人家好像就已经明白了。于是,大家渐渐开始放心,开始想方设法利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点词汇量来拼凑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虽然很多都是些不成文的东西,但至少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开始了。到了非洲之后,再提到那个阶段,也许大家都会觉得不堪回首。但任何努力都没有白费的,大家最终还是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勇敢张开了羞涩的嘴。从登上飞机舷梯的那一刻起,英语真正进入了维和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尽快在短时间内熟悉他们英语发音的特点和习惯,莫云飞等队领导决定强化与这些国家的语言交流,这就是通称的“非洲英语角”。午休的时间被放弃,巧得是非洲人没有午睡习惯,队员们主动靠上去帮助他们干活,很快熟悉了各种劳动场合的英语交流,说累了就喝口水,担心他们不耐烦,给他们送上一块从嘴边省下来的压缩饼干;深更半夜,没有人交流,大家就特意把收音机的频率调到乏味的非洲电台;周未,大家也放弃休息,把一些非洲国家的军官请进来讲座。通过这样的“非洲英语角”,队员们很快掌握了他们的发音特点,交流也越来越轻松随意,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奋好学的精神,并增进了友谊。
时间在一天天的过去,在利比里亚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听着具有世界各国特色的英语,说着大家自认为应该是标准的英语。不知不觉中就习惯了英文的交流,从每天常规的早交班到平时的起居生活,整个营区似乎变成了一个新的英语角。大家懂的越来越多,说的也越来越好,队员们发现,原来只要真正用心忘我的去学去做了,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有戏剧性,特别是在你真正在意它的时候。最初为了让外国人听懂,就只会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想到现在英语水平提高了,尤其是在医学专业方面,因为环境的特殊,病人的特殊,轮到他们听不懂了。于是大家继续说着最简单的英语,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向病人解释一个个非常专业的医学问题。虽然看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其中的变化却是需不断投入与付出。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救治特大炸弹袭击伤
“队长,埃军来报,该国部队遭遇炸弹袭击,伤亡惨重。”勤务员百步穿杨般跑步穿过维和医疗队大院,第一次没有敲门就直接进入莫云飞的办公室。
莫云飞一惊,立即从正看着的文件中抬起头来,神色凝重地说:“你告诉一下具体情况。”
“队长,埃军刚才派人来到我们门口,请我告诉你,他们部队遭遇威力很大的炸弹袭击,两辆汽车被毁,伤员正紧急送往我院。”勤务员稍稍喘了口气说道。
“距离我们有多远?”莫云飞盯着勤务员问。
“事故发生在距离我们这里50公里的一个村庄公路上。”
“好,你马上告诉李义明副队长,让他带领应急分队立即出发,前往出事地方现场救治,并告诉李义明我在这里会作好各项具备工作,请他通知该国伤员尽最快速度送到我们医院。”莫云飞立即形成抢救方案,快捷地下指示。
勤务员出去了,莫云飞也随后匆匆走出办公室,站在院子里喊道:“大家听好了,赶快各就各位,准备抢救大批量伤员。”
在房子里休息的前一天的值班人员,或是正在午休的人员全部在最短的时间来到了医疗岗位。莫云飞一一对大家作了细致的分工,并强调一定要快捷、高效、友善,充分展示中国维和军人的作风、技术和水平。
莫云飞打电话给联合国驻利比里亚负责人,他已经接到了埃国的报告,正准备给莫云飞打电话。听了莫云飞的汇报,联合国官员在电话里连连说“好样的,好样的,中国军队。”
原来,当埃国维和部队乘车进行转移时,被反政府军的地对地导弹击中,两辆车在失去控制后坠入山崖,坠崖后一部车发生火灾。两部车上共有72名官兵。
李义明在路上与该国的后援部队相遇,对方说还有伤者等待接运。李义明指挥应急车队继续前行,并示意对方后援部队将已在车上的伤者尽快送往中国维和医院,李义明向对方表示,中国维和医疗队队长已经在组织人员准备开展抢救工作。
李义明到达现场,现场惨不忍睹,山崖高达50米左右,空气中弥漫着毛发皮肉的烧焦味。埃国的救援部队已经赶到,汽车大火已经被控制,只还有一缕缕硝烟在空中弥漫,表达着这里刚刚的燃烧。
公路边摆着20位已经死亡的埃国军人。山坡上,不少该国军人在抬着受伤或死亡的军人艰难地往上爬行。伤员在担架上喘着粗气,脸上被烧成了焦黑。不少人的身体被弹片所伤,鲜血沿着荆棘、草丛流动,一些伤员疼痛难忍,叫喊不止。
在中国应急分队的协助下,伤员紧急全部送往了中国维和医院。惨剧使33名埃国军人当场死亡,李义明等医学专家经过认真的检测,主要是心电图、呼吸监测仪等,这33人全无呼吸心跳,并且已经是脑死亡。其余伤员由埃国军队的车辆和中国维和医院的应急车全部送往中国维和医院。
莫云飞正在医院指挥抢救,一些重伤员已经在开始手术治疗。李义明的应急分队回来后,一下子要容纳更多的伤员,压力更大。莫云飞将抢救工作的主持交给李义明。他必须与上级指挥部门和三级医院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对伤员开展更及时有效的治疗,不然。在略嫌狭小的中国维和医院,还无法让39伤员接受最科学的治疗。
李义明是骨科专家,对于创伤的救治指挥得当,对付烧伤、抗休克、抗感染,他动员和发挥每个维和人员的专长,采取一条龙的服务方式,在对最紧急的病员进行处理后,对其他伤病员一律采用流水线式的诊治,大大提高诊治的水平与各学科的联合。
破片伤和冲击波复合伤是炸弹伤后的主要损伤方式,在几乎每一个伤员都可能发生。高能高爆武器的杀伤面积和致伤性能高,伤员的伤情严重和复杂,给战时伤员的救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到了任务区就不一样了。战友们成天要和外宾打交道。可不能让头发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你瞧,人家黑人有黑人的发型,辫子个个扎得象艺术品似的。中国军人的发型当然也要要符合中华民族的肤色,体现民族文化,更要结合各自的个性,还不能违反军容风纪。所以,动刀之前,得先观察一番脸型、体态,翻翻发型图谱,再暗自着磨一会儿:那里先下刀,那儿薄,那儿厚;那儿松,那儿翘,心中有个数。于是,“桃尖”、“一匹瓦”、“抓角”、“戏蟾刘海”、“冲天炮”、“路易十四”、“波浪式”、“三分头”等样式都出现了,一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在刮脸的时候,向宝华其实颇有几分紧张。大家每周都要服用一片叫Liriam蓝色药片,听说会影响运动系统的协调,还有精神副作用。所以,在刮脸时,向宝华就一直捏着汗,害怕自己心抖手颤,害怕锋利无比的剃头刀,在喉头上眼皮上耳边上,滑来滑去的时候,突然划出一到血痕,或刮伤一块皮肤。战友们天天要接触艾滋病人,如果皮肤破损的话,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幸运的是,这样的事从未发生,真感谢这把剃头刀,她果真很听使唤!
向宝华的这两把在维和医疗分队还真可谓“举足轻重”。莫云飞队长也是伯乐善识良马。
※※※莫云飞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与提高非常重视,因为他知道在利比里亚,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二级医院,如果不具备流利的英语水平,就会在医疗服务中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就成为了必须首先掌握的交流工具,离开了英语是肯定行不通的。不过,既便英语说得象母语汉语一样流利,到了非洲的利比里亚,标准英语还得适应非洲英语。莫云飞指示李义明与林之然博士组织开展维和医疗分队“非洲英语角”。
非洲英语相对于标准英语来说就如广州话与普通话的区别,甚至那些刚到非洲的美、英国家人士也为听不懂当地人的英语而头痛,而偏偏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保障的对象是以埃塞俄比亚(Ethiopian)为主。离开祖国之前,大家就把语言困难想像的超越了所有其它可能的困难,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每个人都很用心的在学着背着英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同时,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外语考试,学语言的艰难不用多说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以为这下是能够应对自如了,哪知真正到了即将踏出国门的这一刻,好多人才忽然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已远远不够表达心中思绪的复杂。
为了让大家更快的进入状况,更多的去使用英语,当时集训时就开辟了特殊课堂,还专门请了外教。在集训队的日子里,大家放下职务、身份、脸面等重重顾虑,仿佛又回到了呀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刚开始说英语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心里没底,总害怕说不好,一句话要颠过来倒过去好几遍才能完整的说出来,偶尔的有人脸憋红了,舌头打结了,单词也不知道是怎么被念出来的了。可最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有些老外你不用把话说完,人家好像就已经明白了。于是,大家渐渐开始放心,开始想方设法利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点词汇量来拼凑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虽然很多都是些不成文的东西,但至少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开始了。到了非洲之后,再提到那个阶段,也许大家都会觉得不堪回首。但任何努力都没有白费的,大家最终还是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勇敢张开了羞涩的嘴。从登上飞机舷梯的那一刻起,英语真正进入了维和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尽快在短时间内熟悉他们英语发音的特点和习惯,莫云飞等队领导决定强化与这些国家的语言交流,这就是通称的“非洲英语角”。午休的时间被放弃,巧得是非洲人没有午睡习惯,队员们主动靠上去帮助他们干活,很快熟悉了各种劳动场合的英语交流,说累了就喝口水,担心他们不耐烦,给他们送上一块从嘴边省下来的压缩饼干;深更半夜,没有人交流,大家就特意把收音机的频率调到乏味的非洲电台;周未,大家也放弃休息,把一些非洲国家的军官请进来讲座。通过这样的“非洲英语角”,队员们很快掌握了他们的发音特点,交流也越来越轻松随意,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奋好学的精神,并增进了友谊。
时间在一天天的过去,在利比里亚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听着具有世界各国特色的英语,说着大家自认为应该是标准的英语。不知不觉中就习惯了英文的交流,从每天常规的早交班到平时的起居生活,整个营区似乎变成了一个新的英语角。大家懂的越来越多,说的也越来越好,队员们发现,原来只要真正用心忘我的去学去做了,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有戏剧性,特别是在你真正在意它的时候。最初为了让外国人听懂,就只会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想到现在英语水平提高了,尤其是在医学专业方面,因为环境的特殊,病人的特殊,轮到他们听不懂了。于是大家继续说着最简单的英语,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向病人解释一个个非常专业的医学问题。虽然看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其中的变化却是需不断投入与付出。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救治特大炸弹袭击伤
“队长,埃军来报,该国部队遭遇炸弹袭击,伤亡惨重。”勤务员百步穿杨般跑步穿过维和医疗队大院,第一次没有敲门就直接进入莫云飞的办公室。
莫云飞一惊,立即从正看着的文件中抬起头来,神色凝重地说:“你告诉一下具体情况。”
“队长,埃军刚才派人来到我们门口,请我告诉你,他们部队遭遇威力很大的炸弹袭击,两辆汽车被毁,伤员正紧急送往我院。”勤务员稍稍喘了口气说道。
“距离我们有多远?”莫云飞盯着勤务员问。
“事故发生在距离我们这里50公里的一个村庄公路上。”
“好,你马上告诉李义明副队长,让他带领应急分队立即出发,前往出事地方现场救治,并告诉李义明我在这里会作好各项具备工作,请他通知该国伤员尽最快速度送到我们医院。”莫云飞立即形成抢救方案,快捷地下指示。
勤务员出去了,莫云飞也随后匆匆走出办公室,站在院子里喊道:“大家听好了,赶快各就各位,准备抢救大批量伤员。”
在房子里休息的前一天的值班人员,或是正在午休的人员全部在最短的时间来到了医疗岗位。莫云飞一一对大家作了细致的分工,并强调一定要快捷、高效、友善,充分展示中国维和军人的作风、技术和水平。
莫云飞打电话给联合国驻利比里亚负责人,他已经接到了埃国的报告,正准备给莫云飞打电话。听了莫云飞的汇报,联合国官员在电话里连连说“好样的,好样的,中国军队。”
原来,当埃国维和部队乘车进行转移时,被反政府军的地对地导弹击中,两辆车在失去控制后坠入山崖,坠崖后一部车发生火灾。两部车上共有72名官兵。
李义明在路上与该国的后援部队相遇,对方说还有伤者等待接运。李义明指挥应急车队继续前行,并示意对方后援部队将已在车上的伤者尽快送往中国维和医院,李义明向对方表示,中国维和医疗队队长已经在组织人员准备开展抢救工作。
李义明到达现场,现场惨不忍睹,山崖高达50米左右,空气中弥漫着毛发皮肉的烧焦味。埃国的救援部队已经赶到,汽车大火已经被控制,只还有一缕缕硝烟在空中弥漫,表达着这里刚刚的燃烧。
公路边摆着20位已经死亡的埃国军人。山坡上,不少该国军人在抬着受伤或死亡的军人艰难地往上爬行。伤员在担架上喘着粗气,脸上被烧成了焦黑。不少人的身体被弹片所伤,鲜血沿着荆棘、草丛流动,一些伤员疼痛难忍,叫喊不止。
在中国应急分队的协助下,伤员紧急全部送往了中国维和医院。惨剧使33名埃国军人当场死亡,李义明等医学专家经过认真的检测,主要是心电图、呼吸监测仪等,这33人全无呼吸心跳,并且已经是脑死亡。其余伤员由埃国军队的车辆和中国维和医院的应急车全部送往中国维和医院。
莫云飞正在医院指挥抢救,一些重伤员已经在开始手术治疗。李义明的应急分队回来后,一下子要容纳更多的伤员,压力更大。莫云飞将抢救工作的主持交给李义明。他必须与上级指挥部门和三级医院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对伤员开展更及时有效的治疗,不然。在略嫌狭小的中国维和医院,还无法让39伤员接受最科学的治疗。
李义明是骨科专家,对于创伤的救治指挥得当,对付烧伤、抗休克、抗感染,他动员和发挥每个维和人员的专长,采取一条龙的服务方式,在对最紧急的病员进行处理后,对其他伤病员一律采用流水线式的诊治,大大提高诊治的水平与各学科的联合。
破片伤和冲击波复合伤是炸弹伤后的主要损伤方式,在几乎每一个伤员都可能发生。高能高爆武器的杀伤面积和致伤性能高,伤员的伤情严重和复杂,给战时伤员的救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