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丁中江 更新:2021-11-25 16:10
谁也没有想到直隶总督袁世凯所呈献的礼物是什么?因为像张之洞每次呈献慈禧寿诞总是价值连城的翡翠绿玉。据说张之洞是最懂“玉”的专家,慈禧也最欢喜他的礼物。但这一年袁世凯却出了大风头,他的礼物是一只鹦鹉,红嘴啄,彩色羽翼的鹦鹉。宫中都很奇怪,以袁宫保受慈禧如此宠信,又是首席总督,为何寿礼如此菲薄呢?当鹦鹉装在笼子里呈到太后面前时,奇迹出现了,鹦鹉竟对着太后用纯粹京腔说:“给老佛爷请安,老佛爷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来老太后可大乐了。这年的寿礼中袁世凯的鹦鹉出尽了风头。
北洋大臣时代的袁世凯,俨然已是当代名臣,这一时期他集中智慧和心计在培养自己的力量,他练新军、办军事学校,加强自己的干部。对于干部除了用金钱收买外 ,还使用一套旧社会的统御术,让这些干部认他做义父或是老师,至于和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王公大臣们,则用结成儿女亲家或拜把兄弟来加强联系;对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则收他们作义子或门生;对一般北洋军的士兵们,则指使私党在各营中供奉袁的“长生禄位牌”;同时经常散播:“袁宫保是北洋军的衣食父母,有了袁宫保就不怕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他懂得曾国藩和李鸿章成功的因素,由于时代不同,他没有靠战争建立武力的机会,但他却因为列强欺侮而获得练建新军的机会,因此他仍可以媲美曾、李。他和曾、李都遭遇到同一个难题,就是汉人无论替清廷出了多少大力,但最终都不会得到清廷的信任,这就是当年曾国藩惴惴不安的原因。所以他在功业一帆风顺的过程中,并不自足,相反地经常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尽可能地把清廷贵胄拉出来作为掩护,以减少清室贵族对他的猜忌心。所以他在山东巡抚任内,就奏调旗籍道员荫昌佐赞军务;署理直隶总督时,则挑选八旗子弟3000人参加新军训练,同时奏保旗籍道员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参预新建陆军训练工作;实授直隶总督后,建议成立京畿督练新军处,推举奕劻为督练大臣,而自任副手。这一切都说明袁在壮大自己力量的时候,对于消除满人的猜忌,化了极大的心机。
十八、北洋军系的形成
武卫军已名不存,实已亡,袁世凯的野心因而可以借机扩展。当时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各方称许,如今他已掌大权,更可发挥了。于是他奏陈改革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十九条”,获得清廷认可。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各地,精选简募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业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刘永庆为兵备处总办,王士珍为步兵第一协统兼直隶全省操防营务处督理,王英楷为总参议。袁世凯则自任全军总统,正式改名为“常备军”。
常备军可以算做中国正式陆军的开始,袁世凯计划先编成常备新军左镇和常备新军右镇两个军制。每镇辖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全镇官兵共12512名。当时的军制,所谓镇、协、标、营、队等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两镇为一军,是一种战时组织,统率这一军的名叫总统或军统。统制或翼长就是后来的师长,协统就是后来的旅长,标统就是后来的团长,管带就是后来的营长,队官或哨官就是后来的连长,帮带或督队官就是后来的副营长。还有一种混成协,是不同兵种混合组成的一个旅,其规模比普通旅大。
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任第一协协统。其后又成立了第二协。当时袁世凯有个新规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军所有高级将领必须经过考试,成绩最佳的出任高职。第二协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考试,考得最高的是冯国璋,因此便由冯出任第二协协统。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他的三个重要干部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号称北洋三杰,王是龙、段是虎,冯是狗。袁对这三杰一视同仁 ,不分轩轾,这是袁的统御术,要他的三个重要干部平衡发展,以便互相牵制,便于控制。常备军的协统由考试选拔时,王士珍和冯国璋都当了协统。因此袁对段祺瑞感到非常遗憾。在第三个协成立时,袁怕这位成绩不佳的段祺瑞,仍考不上,乃在考试前把试题偷偷告诉了段,这才使段考上了协统。由于这件事使段毕生为之感动,常常对知交说他受袁宫保的私恩太重。
常备军的成立,是袁以方面大任组织中国正式陆军,这就是后来北洋军的源始。
光绪卅年(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了一二三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光绪卅一年(1905年)又成立了四五六镇。第六镇是由“巡警营北段”扩充编制组成的。段祺瑞由第三镇统制调为第四镇统制,张怀芝、冯国璋分任第五、第六两镇统制。不久袁又将第三镇和第六镇两镇的番号互相调换,段祺瑞又被调为变更了番号的第三镇统制。这个新的第三镇本是第六镇,它的前身就是“巡警营北段”,所以其中将领都是北洋各镇的骨干,可以算做北洋各军中的核心部队。这第三镇驻防娘子关时,有一个士兵曾打了洋教官一个耳光,惹出了外交麻烦,袁乃派段芝贵接任该镇统制,直到几个月后事态平息,才叫段祺瑞复职。
在北洋军不断扩充过程中,各镇统制经常调来调去,如段祺瑞就先后担任过第三、第四、第六镇的统制,这显示袁对干部的使用,决不让他们自己形成一个力量 ,只把他们当作一张牌在打。
袁世凯虽然使用一切手段来敷衍、拢络皇室亲贵,可是随着他的权位和势力膨胀,皇室贵族对袁的疑忌也是日益增大。早在小站练兵时,就有满族大臣说过袁的坏话,并且指使御史参劾袁。到了光绪卅二年(1906年)清廷中满族排挤汉族的风潮发展到顶点,袁的处境也遭遇到空前的艰难。
这一年秋天,清廷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彰德大操,指定大操地点在安阳、汤阴、淇县之间一个地方举行南北新军大演习。参加会操的,北军是第三镇统制段祺瑞部,南军为第八镇统制张彪部。这所谓的南军和北军,是以驻防地点来区分的。第三镇驻防石家庄和娘子关一带,所以称为北军;第八镇驻防湖北,所以称为南军。这次会操时间定为一个星期。清政府派兵部大臣铁良、直隶总督袁世凯为阅兵大臣,王士珍为总参议兼中央审判长,冯国璋为南军审判长,良弼为北军审判长,各省派来的观操大员,一律被派为审判员。这种安排显示出清廷是有深意的,阅兵大臣满汉各一员,南军审判长是汉人,北军审判长是满人。这时满人中排汉最激烈的是铁良。铁良爬得很快,由道员不几年就做了兵部大臣,其特点就是排汉,受到满族大臣的拥戴。铁良的重要干部之一是良弼。良弼在满族中也是很优秀的一个后进,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不久就表现得不同寻常。袁惯于用私恩收买别人作他的工具,见到良弼是满族中的人才,遂邀请他担任第六镇的标统。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下子就做到标统,在当时是很稀有的事情,可是良弼竟薄标统而不为。
袁世凯最特出的长处就是机警,他看出满族贵胄少壮派对他极不满意,而他这时也没有力量可以抗衡清政府,因此,他在彰德会操后就向清政府奏请调整军事指挥权 ,建议把第一镇、第三镇、第五镇、第六镇四镇的兵权改归兵部大臣直接统辖,只留下驻扎直隶省境以内的第二镇和第四镇以尚须训练为理由,请仍由直隶总督统辖。
袁这个建议或许是恰合时机,因为建议立刻被接纳,并且立刻派满族将军凤山接替袁的京畿督练新军处会办,同时接替袁所交出的北洋四镇指挥权。有一个传说是:袁这时如果不交出兵权,他很可能要遭遇到严重打击。可是就在紧要关头,他自动交出了大半数以上的兵力,使得一般反袁的人无话可说,同时慈禧仍很信任他,奕劻也全力支持他。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清廷补授袁长子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日本士官系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日本士官系并不属于北洋派,但日本士官系的学生在北洋时代亦曾扮演了重要脚色,因此必须在此作一个交代。
原来清朝政府的建军工作,是以甲午战败为其开始。日本政府为了迎接中国的建军潮流,特在“成武学校”以外,加设“振武学校”,这两个学校都是初级军事学校。振武学校的主要学生 ,都是由中国前往日本投考军事学校的青年。日本的军事教育规则,初级军事学校毕业生,必须先送入联队(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团),进行下等兵至下士的实习,入伍期由半年至一年不等。这种实习在日本人称呼为“士官候补生”。实习期满,便以下士资格派入士官学校肄业,肄业期一年到一年半。士官学校是日本的中级军事学校。士官毕业后仍须派回联队为士以上的实习,实习期由四个月到六个月,期满后以少尉资格录用。
光绪卅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籍学生全体提前入伍,故士官班停办一年。这时中国学生曾推汤尔和、钮永建为代表,由日返国,向北洋大臣袁世凯请愿,要求清朝政府不得允许外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作战。光绪卅一年(1905年)日本士官学校步科第三期毕业班、中国籍学生蒋方震以第一名毕业。
北洋大臣时代的袁世凯,俨然已是当代名臣,这一时期他集中智慧和心计在培养自己的力量,他练新军、办军事学校,加强自己的干部。对于干部除了用金钱收买外 ,还使用一套旧社会的统御术,让这些干部认他做义父或是老师,至于和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王公大臣们,则用结成儿女亲家或拜把兄弟来加强联系;对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则收他们作义子或门生;对一般北洋军的士兵们,则指使私党在各营中供奉袁的“长生禄位牌”;同时经常散播:“袁宫保是北洋军的衣食父母,有了袁宫保就不怕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他懂得曾国藩和李鸿章成功的因素,由于时代不同,他没有靠战争建立武力的机会,但他却因为列强欺侮而获得练建新军的机会,因此他仍可以媲美曾、李。他和曾、李都遭遇到同一个难题,就是汉人无论替清廷出了多少大力,但最终都不会得到清廷的信任,这就是当年曾国藩惴惴不安的原因。所以他在功业一帆风顺的过程中,并不自足,相反地经常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尽可能地把清廷贵胄拉出来作为掩护,以减少清室贵族对他的猜忌心。所以他在山东巡抚任内,就奏调旗籍道员荫昌佐赞军务;署理直隶总督时,则挑选八旗子弟3000人参加新军训练,同时奏保旗籍道员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参预新建陆军训练工作;实授直隶总督后,建议成立京畿督练新军处,推举奕劻为督练大臣,而自任副手。这一切都说明袁在壮大自己力量的时候,对于消除满人的猜忌,化了极大的心机。
十八、北洋军系的形成
武卫军已名不存,实已亡,袁世凯的野心因而可以借机扩展。当时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各方称许,如今他已掌大权,更可发挥了。于是他奏陈改革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十九条”,获得清廷认可。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各地,精选简募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业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刘永庆为兵备处总办,王士珍为步兵第一协统兼直隶全省操防营务处督理,王英楷为总参议。袁世凯则自任全军总统,正式改名为“常备军”。
常备军可以算做中国正式陆军的开始,袁世凯计划先编成常备新军左镇和常备新军右镇两个军制。每镇辖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全镇官兵共12512名。当时的军制,所谓镇、协、标、营、队等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两镇为一军,是一种战时组织,统率这一军的名叫总统或军统。统制或翼长就是后来的师长,协统就是后来的旅长,标统就是后来的团长,管带就是后来的营长,队官或哨官就是后来的连长,帮带或督队官就是后来的副营长。还有一种混成协,是不同兵种混合组成的一个旅,其规模比普通旅大。
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任第一协协统。其后又成立了第二协。当时袁世凯有个新规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军所有高级将领必须经过考试,成绩最佳的出任高职。第二协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考试,考得最高的是冯国璋,因此便由冯出任第二协协统。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他的三个重要干部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号称北洋三杰,王是龙、段是虎,冯是狗。袁对这三杰一视同仁 ,不分轩轾,这是袁的统御术,要他的三个重要干部平衡发展,以便互相牵制,便于控制。常备军的协统由考试选拔时,王士珍和冯国璋都当了协统。因此袁对段祺瑞感到非常遗憾。在第三个协成立时,袁怕这位成绩不佳的段祺瑞,仍考不上,乃在考试前把试题偷偷告诉了段,这才使段考上了协统。由于这件事使段毕生为之感动,常常对知交说他受袁宫保的私恩太重。
常备军的成立,是袁以方面大任组织中国正式陆军,这就是后来北洋军的源始。
光绪卅年(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了一二三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光绪卅一年(1905年)又成立了四五六镇。第六镇是由“巡警营北段”扩充编制组成的。段祺瑞由第三镇统制调为第四镇统制,张怀芝、冯国璋分任第五、第六两镇统制。不久袁又将第三镇和第六镇两镇的番号互相调换,段祺瑞又被调为变更了番号的第三镇统制。这个新的第三镇本是第六镇,它的前身就是“巡警营北段”,所以其中将领都是北洋各镇的骨干,可以算做北洋各军中的核心部队。这第三镇驻防娘子关时,有一个士兵曾打了洋教官一个耳光,惹出了外交麻烦,袁乃派段芝贵接任该镇统制,直到几个月后事态平息,才叫段祺瑞复职。
在北洋军不断扩充过程中,各镇统制经常调来调去,如段祺瑞就先后担任过第三、第四、第六镇的统制,这显示袁对干部的使用,决不让他们自己形成一个力量 ,只把他们当作一张牌在打。
袁世凯虽然使用一切手段来敷衍、拢络皇室亲贵,可是随着他的权位和势力膨胀,皇室贵族对袁的疑忌也是日益增大。早在小站练兵时,就有满族大臣说过袁的坏话,并且指使御史参劾袁。到了光绪卅二年(1906年)清廷中满族排挤汉族的风潮发展到顶点,袁的处境也遭遇到空前的艰难。
这一年秋天,清廷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彰德大操,指定大操地点在安阳、汤阴、淇县之间一个地方举行南北新军大演习。参加会操的,北军是第三镇统制段祺瑞部,南军为第八镇统制张彪部。这所谓的南军和北军,是以驻防地点来区分的。第三镇驻防石家庄和娘子关一带,所以称为北军;第八镇驻防湖北,所以称为南军。这次会操时间定为一个星期。清政府派兵部大臣铁良、直隶总督袁世凯为阅兵大臣,王士珍为总参议兼中央审判长,冯国璋为南军审判长,良弼为北军审判长,各省派来的观操大员,一律被派为审判员。这种安排显示出清廷是有深意的,阅兵大臣满汉各一员,南军审判长是汉人,北军审判长是满人。这时满人中排汉最激烈的是铁良。铁良爬得很快,由道员不几年就做了兵部大臣,其特点就是排汉,受到满族大臣的拥戴。铁良的重要干部之一是良弼。良弼在满族中也是很优秀的一个后进,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不久就表现得不同寻常。袁惯于用私恩收买别人作他的工具,见到良弼是满族中的人才,遂邀请他担任第六镇的标统。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下子就做到标统,在当时是很稀有的事情,可是良弼竟薄标统而不为。
袁世凯最特出的长处就是机警,他看出满族贵胄少壮派对他极不满意,而他这时也没有力量可以抗衡清政府,因此,他在彰德会操后就向清政府奏请调整军事指挥权 ,建议把第一镇、第三镇、第五镇、第六镇四镇的兵权改归兵部大臣直接统辖,只留下驻扎直隶省境以内的第二镇和第四镇以尚须训练为理由,请仍由直隶总督统辖。
袁这个建议或许是恰合时机,因为建议立刻被接纳,并且立刻派满族将军凤山接替袁的京畿督练新军处会办,同时接替袁所交出的北洋四镇指挥权。有一个传说是:袁这时如果不交出兵权,他很可能要遭遇到严重打击。可是就在紧要关头,他自动交出了大半数以上的兵力,使得一般反袁的人无话可说,同时慈禧仍很信任他,奕劻也全力支持他。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清廷补授袁长子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日本士官系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日本士官系并不属于北洋派,但日本士官系的学生在北洋时代亦曾扮演了重要脚色,因此必须在此作一个交代。
原来清朝政府的建军工作,是以甲午战败为其开始。日本政府为了迎接中国的建军潮流,特在“成武学校”以外,加设“振武学校”,这两个学校都是初级军事学校。振武学校的主要学生 ,都是由中国前往日本投考军事学校的青年。日本的军事教育规则,初级军事学校毕业生,必须先送入联队(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团),进行下等兵至下士的实习,入伍期由半年至一年不等。这种实习在日本人称呼为“士官候补生”。实习期满,便以下士资格派入士官学校肄业,肄业期一年到一年半。士官学校是日本的中级军事学校。士官毕业后仍须派回联队为士以上的实习,实习期由四个月到六个月,期满后以少尉资格录用。
光绪卅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籍学生全体提前入伍,故士官班停办一年。这时中国学生曾推汤尔和、钮永建为代表,由日返国,向北洋大臣袁世凯请愿,要求清朝政府不得允许外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作战。光绪卅一年(1905年)日本士官学校步科第三期毕业班、中国籍学生蒋方震以第一名毕业。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