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五十四节 狂澜(上)
作者:大爆炸    更新:2021-11-25 15:36
  万仞指峰能担否第五十四节狂澜(上)
  天启七年十月十七日,
  诸臣群请信王即皇帝位,信王以先帝方逝,自己哀思绵绵无心考虑名号问题婉言拒绝了;群臣遂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名,再推信王即皇帝位,信王自言德薄寡能,第二次拒绝了群臣的推举;群臣以海内圣贤无过于信王者,三推信王即皇帝位,信王言欲守孝三年,请群臣日后再提此事。
  收到信王的第三次拒绝后,六部官员联署上劝进表,由内阁首辅递呈至信藩,恳请信王为祖宗江山计、为万民计,出藩承继大统。
  至此,历朝历代每一位华夏天子都要经历一遍的三揖三让程序已经全部走过了,信王接受了群臣的劝进表,祭告天地祖宗太庙,即皇帝位,诏告天下,定明年改为崇祯元年。
  天启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也就是熹宗去世的九天后,曾经权倾一时的魏忠贤现在就像是老了二十岁。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目前最得皇帝宠爱的两位太监是曹化淳和王承恩,那个王承恩倒也罢了,但曹化淳却是大太监王安的门生,而王安曾经是魏忠贤最大的政敌,并且也是死在魏忠贤的手里的。
  当年王安是为东林党交口称赞的内相,所以曹化淳当然也是东林党人,皇帝宠信此人,自然令魏忠贤暗道不好,经过几天的观察,他认为新的天子对自己客气有加,但远远称不上亲切。魏忠贤纵横官场多年,这点眼力他自信还是有的。
  魏忠贤知道自己这些年得罪地人实在太多了,眼看新皇帝对自己不再信任,就不由得他不考虑退身之路。所以今日魏忠贤一早起来就等在曹化淳的门外。当曹化淳才一打开房门出来,魏忠贤就扑地跪倒:“曹公公,给咱家一条活路吧!”
  曹化淳见状大吃了一惊,他避开了一步。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没有去扶魏忠贤,只是连声叫道:“九千岁。这可使不得。”
  魏忠贤连着磕了几个响头,情辞恳切地说道:“曹公公,求您跟万岁爷说说,咱家岁数大了,只求能出宫回家安度晚年,除此以外就再别无所求了。”
  曹化淳在脸上堆起了笑容,终于走过去把魏忠贤扶了起来。还替他掸了掸衣服上的土。这期间魏忠贤低着头束手而立,就如同一个木偶般一动不动,任由对方摆布。
  “魏公公……”
  听到这个称呼后,魏忠贤似乎出了口气,僵硬的肩膀似乎也松动了一下,但他还是像个面对班主任时的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地等着曹化淳的下文。
  “万岁爷一直在称赞魏公公,先帝临终的时候也提到了魏公公地功劳和魏公公的才干……”
  十月十八日。
  西南督师张鹤鸣奏疏入京师,水西、永宁各部皆降,张鹤鸣称他以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叛军既然已经投降,就不宜再多做杀戮。同时张鹤鸣还提出了他对西南局面地看法,他认为朝廷的应该对水西、永宁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有三个很明显的好处:首先。就是朝廷控制的土地和丁口都会有所增加,这当然会让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的财政收入上涨;其次,消除了少民的割据势力,万一日后西南又有乱事,水西、永宁地区的人力、物力都也会为朝廷所用而不是相反;最后,杀鸡儆猴,这次如果彻底把奢家、安家这种千年豪门彻底拔起,一定能大大震慑西南地其他土司。
  张鹤鸣在奏疏中声称,改土归流如果能顺利实施下去,那一定能确保西南五十年没有乱事。更能福延后世。让国家享受到长久的好处。
  但是……
  张鹤鸣言之凿凿地谈到改土归流的艰巨性,这件事情一但有所不慎。不但容易激起民变,更容易成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作乱的借口。
  因此张鹤鸣提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全盘计划。
  第一步就是尽诛永宁、水西两地的头人阶层极其亲信子侄,这些人在奢安之乱的时候都是叛军地中坚力量、为祸也是最烈,所以张鹤鸣主张尽杀之,这样既能起到震慑的作用,也能让水西、永宁的少民失去可能的领头闹事者。目前张鹤鸣已经把俘虏中的这些人都找出来杀光了,他建议对水西、永宁余党也都照此办理。
  第二步就是对其他的少民采取怀柔政策,张鹤鸣说他打算大赦几万俘虏,借此收买人心,而且还会把被诛杀地头人的土地、财物都平分给他们,以示朝廷的宽大。之前张鹤鸣杀这两地的头人时,也是让这么俘虏动手的,而且还组织了一个什么“控诉会”,把这些头人以往欺男霸女的事情都挖掘出来,最后让这两地的平民动手杀了他们的头人,以向朝廷证实自己的悔改之心和忠诚。
  以上的处置都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张鹤鸣提出地第…就有点古怪了,他在谈第…之前先又大谈了一通少民对汉人地敌视,虽然朝廷实行改土归流会在事实上减轻少民的负担,但总可能有人会指责这是汉人来奴役少民,所以务必要慎之又慎。
  张鹤鸣地第三步是为这些少民组织一个土官的推举,由他们自己来推举一个暂时的土官,之所以称为暂时的土官,那是因为这种土官每三年要重新推举一次,不许连任第三次,更不许世袭。张鹤鸣建议把这个临时土官维持一段时间,直到水西、永宁完全汉化,也有人考上秀才、举人、进士,并出任其他地方的流官后,朝廷再派遣流官进入这两地实行统治。
  至于这样做地好处张鹤鸣也认为有三条。第一,让土官在治理一段时间,有助于消除土民对朝廷的畏惧心理,以免有人再次煽动他们作乱;第二,没有长久和世袭的土司,就不容易再次形成对抗朝廷的核心;第三,大明可以派出一种称为“观察员”的人去监督少民推举。不许他们贿选或是武力胁选,最后土官推举完成后还要报四川和贵州布政司认可才有效。张鹤鸣认为这样少民和土官都会有求于大明政府,从而不会再是铁板一块。
  在奏疏中,张鹤鸣还建议为土民建立两个党派,让他们自行去争夺土官一职,他甚至连两个党的名字都替少民起好了,一个叫“民主党”——现在少民不再是土司的奴隶了,自己当家作主了嘛;另一个叫“共和党”。他们共同推举,与大明也保持着和平,正所谓“共和”也。
  新继位地皇帝看了奏疏后,想了很久忍不住笑了起来,连声称赞张鹤鸣颇有见地,这真是老成谋国之言,就打算批准实行,同时还打算赐给水西、永宁等地三千册儒家经典。以便让这两地的少民尽快考出秀才来。
  内阁倒是有人质疑张鹤鸣地这个办法,他们都说这种东西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毕竟没有先例,大明以前也没有相似的治理方法。少年天子认为这都不是反对的理由,他慨然对臣工们说道:大明幅员万里,臣民亿兆。千里风俗,个个不同,他觉得治理方法就是不同也没有了不起的,国家这么大,少民的种类也这么多,完全可以并存几种完全不同的治理方法。
  在皇帝的支持下,张鹤鸣地建议得到了通过,水西、永宁撤销世袭土官,两地从此均通用大明律。
  ……
  天启七年十月二十日,永宁
  今天黄石亲自带着一队卫兵来到永宁地区。赤水战役后。在黄石的力主下张鹤鸣同意了对永宁采用怀柔政策,在水西、永宁投降后张鹤鸣禁止其他大队明军进入这两个地区。同时还逐步释放了被俘的几万前叛军。
  在黄石的建议下,张鹤鸣也欣然采用了他的“以夷制夷”的政策,几乎把两地的土人阶层一网打尽,就是主动投降的头人也绝不宽宥,他们一生所有欺压族人地罪刑都被挖了出来,然后明军就让他们过去的仇人动手,把这些头人统统处死。
  等明军把土地全部分给了土民后,土民似乎就基本把过去的仇恨放下了,等到明军再领着他们瓜分了世袭土司和头人阶层的财产后,土民对明军的拥护就基本达到了以前对土司的拥护程度。最后张鹤鸣宣布不强制派遣汉官后,土民心里地最后一份担忧也就失去了,自古以来,打了败仗的人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宽大的处置。
  行走在永宁地区之间,黄石感到土民对白羽兵还是流露出了深深的畏惧,但令他欣慰的是,他们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什么仇恨了。以往明军在西南同少民叛军作战时,一旦叛军失利,明军往往就会进入少民聚集区大肆屠杀,用他们的首级换取军功,所以西南少民不叛则已,一旦起兵就必要和明军血战到底,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为土司而战,也是在为自己和亲人的性命而战。
  这次黄石的目的就是告诉这些少民,如果土司再次作乱地话,那也只是他们和大明之间地问题,和广大的少民无关。黄石策马疾行,他环顾着周围一张张带着畏惧和恭顺地面庞,心里也有不少感慨,他知道这里面又有无数人是因为自己一言而得以活命的。
  到了永宁卫以后,黄石见到了临时任命的永宁土官,这个人正是第一批被救火营俘虏的那对兄弟中的大哥罗梅罗,他在明军支持下倒戈一击,亲自宰了曾经侮辱他妹妹的一个头人,从而得到赢得了明军的信任,被任命为临时的土官,今天黄石来这里就是询问是否有明军不遵号令,带兵侵入永宁地区。
  得到否定的答复后,黄石就准备告辞离开,水西、永宁地区日趋平静。看到明军严格遵守军令,没有制造任何抢劫和杀戮行为后。这两地的土民也都安心下来,还开始出现了歌颂明军宽宏地歌谣,甚至还有人不少人请求立神牌为张鹤鸣和黄石祈福。
  这真叫黄石有点哭笑不得,这些少民的要求竟然是如此之低,只要不去屠杀他们就能得到感谢。黄石最后又自掏腰包留下了一些工具给永宁和水西的土民,毕竟他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艰苦工作,这两个地方如果能就此彻底安定。黄石就不必担心再被派来西南公干。
  “一个大毒疮被我们从大明的肢体上挖出来了,”离开永宁卫以后。黄石对贺定远、金求德等人这样感慨道,他说完后又向东北方向望了一眼:“不过还有一个更大的毒疮,也等着我们去挖呢。”
  ……
  十一月五日,贵阳
  赤水之战以后,水西、永宁都降伏了不说,西南的其他土司也都变得非常温顺,早在一个月前黄石就向张鹤鸣提出要领军返回福宁镇。张鹤鸣也觉得已经没有再让福宁军在这里浪费粮食地必要。这叛乱看起来不会有什么大反复,就算万一有些小波澜,凭借四省的十八万明军也足以弹压。
  经过张鹤鸣同意后,上个月底救火营已经开始陆续乘船沿长江南下返回福建,同时广东传来消息,今年下半年以来,闽、粤两地地海贼势力大张,官兵虽然竭力镇压。但目前海路已经宣告不通,所以黄石已经不可能从广州走海路返回福建了。
  黄石拿到广东关于海贼的报告后就再次去找张鹤鸣,已经西南的叛乱已经底定,那他自然要尽快赶回福建去准备应对倭寇问题,毕竟他还是福建的镇守总兵官。张鹤鸣见这些日子来西南局势更趋稳定,也就不好再把黄石留在这里。遂许可黄石带兵离开西南。
  既然广东道福建的海路不通,那黄石只有让磐石和选锋两营走陆路回福建了,这次时间更富裕所以也可以布置得更从容一些,黄石已经让先头部队出发去筹备粮草,而且有了救火营来时留下的好名声,黄石相信他还是能买到足够的食物地。
  这个决定发出后,黄石就向他的忠君爱国天主教打探士兵私下都有什么反应,结果他们向黄石密报说:磐石和选锋两营的官兵虽然不敢明说,但内心里都非常希望黄石能亲自带他们走回福建,这两个营中也有不少黄石的旧部。他们虽然被调离了救火营。但并不希望就此不被看作黄石嫡系中的嫡系。
  除了这些老兵外,这两个营的其他士兵也都很盼望黄石能像领救火营来一样地带他们回去。毕竟他们也不希望被看得比救火营低一头。不过虽然这两个营的士兵多有这种想法,但他们也不保有很大的期望,因为他们虽然不愿意被看作第二等部队,但救火营地资格还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这个问题让黄石思考了一番,接着他就写了一堆命令和指示给福宁镇,然后对磐石和选锋两营的官兵宣布说:他黄石会和两营官兵一起步行回福建,这样黄石就再一次地赢得了铺天盖地的欢呼声,这两营将士的士气也异常高涨,就和救火营要从福建出发时一样。
  今天就要领军出发了,张鹤鸣领着西南文武前来送行,现在西南的明军将领几乎无人敢直视黄石之面,就连黄石暗暗钦佩的秦良玉对黄石也非常客气,她送上地恭维让黄石猛然明白,在自己的部队面前,他前世名震天下的白杆兵也会失色很多。
  张鹤鸣一直把黄石送出数里之远,这也算是给足了黄石面子,在分手前黄石又旧话重提:“张老,末将上次说过的辽事,张老可有成算?”
  自从赤水河大捷、西南乱事平息后,张鹤鸣逢人就讲熊廷弼曾骂他草包的故事,现在张鹤鸣连评价都懒得给,每次都是简单叙述这么一个事实,然后让众人自行去判断他和熊廷弼到底谁是草包。看起来张鹤鸣多年来对熊廷弼的侮辱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只是之前他根本没有办法反驳,所以就更是气结于胸,以致成了一块心病。
  黄石见张鹤鸣现在有这样的表现。估计他内心里一定想亲手平息辽事,于是就曾在不经意间提起过这个话头,果然张鹤鸣对此大感兴趣,还和黄石探讨过很多次平辽策。黄石发现这老头地记性不错,虽然张鹤鸣没有明目张胆地记录黄石的话,但几次交谈以后他都快能把黄石地计划倒背如流了。
  不过黄石地计划里当然不会缺少自己,这也是他一直勾引张鹤鸣去平定辽事的用意所在。只要张鹤鸣还能像这次这样毫不掣肘,黄石对收拾后金还是颇有信心地。东江镇和黄石的关系不错。他在关宁军也有几个老朋友,就是统一指挥起来也不会太有难度。
  更何况自打黄石镇守福宁镇以后,他地手头更是宽裕,明年训练出四个营两万人看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采用黄石的以海为路地策略,他很有把握和皇太极在辽中平原打成消耗战,而一旦打成消耗战,三年内黄石就有信心把皇太极赶回建州去。五年内就能把他们赶回通古斯去。
  听到黄石又提到这个问题后,张鹤鸣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以老夫之见,平定辽事至少需要六年。”
  这个时间根本不是张鹤鸣想出来的,基本就是黄石和他聊天时说过的大概时间,除了把皇太极赶出建州需要的五年外,张鹤鸣还加上了把黄石调去辽东的一年时间,他一向喜欢满打满算,各方面都是料敌从宽。
  “张老明鉴。六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五年并非没有可能……”黄石生怕张鹤鸣会在竞拍中落了下风,所以就竭力鼓吹他的“五年平辽”策,黄石说他认为最大地问题就是攻城问题,不过既然一年有几百万的粮饷,那后勤应该不会是大问题:“今上英明。如果张老为了平辽而需要更多的粮饷、火炮,末将想今上一定会支持张老的。”
  “慎言,慎言,”张鹤鸣不以为然地呵呵笑了起来,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三百万辽饷对国家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还有粮食、盔甲、火炮、城堡,这也都要钱啊。国家收支有度,急功近利是最要不得的。”
  “老夫听过黄石你的家事,知道你与建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圣上真的垂询老夫地意见。老夫也一定会举荐你的。但这毕竟还是未知之数。你且安心去闽海平倭,不然到时候就算要掉你去辽东也是调不出来啊。”
  “张老教诲的是。末将鲁莽了,末将告辞了。”
  “一路小心。”
  “是,张老放心。”
  ……
  自从宁锦战役之后,大阉党头目阎鸣泰就下令弃守锦州,他认为如果没有一支敢于解围的部队,那坚守要塞根本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敢于进攻的部队,那么修筑前进基地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意义。
  弃守锦州后辽东都司府一年就可以节省白银一百万两以上,自宁锦之战以后,阉党对辽镇关宁军已经彻底灰心失望了。所以阎鸣泰下令重新审核东江镇兵员,并随即把勘合兵力数目从两万四千提高到了三万六千,东江镇一年能得到军饷也从二十万提高到了三十万,给米则加倍。
  同样在宁锦战役后,后金加强了对辽南的攻势并重现占领了海州城,但得到了中央加强支持后,东江镇地战斗力也随之增强。毛文龙在七年十一月在海州方向展开反攻,并很快攻到了海州城下。
  天启七年十一月中旬,海州
  以包括张攀将军在内的大批将士的生命为代价,后金军刚刚补好的城墙又被开了一个大口子,不过部分守军在明军蜂拥入城前及时从北门逃走了。
  白有才和孙家兄弟站在城下,看着他们满头花白的大帅亲自举了一面红旗爬上了城头,向着他们奋力挥舞起来:
  “大明万岁!”
  “我东江军威武!”
  攻陷海州后,毛文龙随即派人予以占领,并开始在盖州周围进行屯垦。在黄石原本的历史上,收复海州标志着东江镇控制区域达到了最高峰,大明朝廷从此开始认真考虑让毛文龙移镇盖州。
  毛文龙收复海州并在此城中驻军的行为。不但标志着后金妄图靠朝鲜一战打垮东江镇地企图彻底破产,也标志着东江镇终于开始尝试在辽中平原和后金军正面作战。在这个时空里,黄石这个侵入者到了辽东又随后离开,但东江镇还是顽强地走了这一步。
  在张攀将军的葬礼上,毛文龙慷慨激昂地对着他贫穷的将士们喊到:“辽东地儿郎们,我们地子孙会记得:曾经有一支衣衫褴褛的部队、曾经有一支食不果腹地部队,他们虽然饥寒交迫。但还是从蛮夷手中夺回了祖先地土地,他们终于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十一月底。朝中言官对魏忠贤地弹劾越演越烈,魏忠贤上书乞求告老还乡,天子制曰不可,改令魏忠贤去凤阳受皇陵。
  魏忠贤闻言大喜,认为自己这条命算是保住了,他连忙收拾包袱,星夜出发前往凤阳……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五
  阜城南关尤氏旅店。赶了一天路的魏忠贤让店家为自己准备盆洗脚水烫脚,水送来后他急不可待得就要把脚放进去,就在此时李朝钦突然推门而入,手里还拿着一封信:“魏公公,京师有信来。”
  魏忠贤看了看李朝钦一脸的惶急,低下头把脚放到了洗脚盆里,跟着就发出了一声满意的叹息声,他闭目养神片刻才缓缓地说道:“念吧。”
  信是李永贞写来的。日前东林党弹劾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阴蓄死士、意图谋反,天子已经下令锦衣卫出京捉拿,李永贞在信里要魏忠贤早做打算。
  魏忠贤听得嗤笑了起来,连连摇头叹息道:“东林党啊东林党,无能的人咱家那是见得太多了,可是真要无能到你们这种地步也是太难得了。十几年来,你们连构陷地罪名都不会换一换,除了谋逆还是谋逆。唉,咱家这两年来整人,这罪名从来就没有重样的,你们这一把年纪,难道都活到狗身上去了么?”
  “魏公公!”
  听到这一声急促的叫声后,魏忠贤抬头看了看身边的李朝钦,又是一声嗤笑:“难道咱家说错了么?挺击案,东林党说郑贵妃带着一个疯子拿着一根棍子谋逆;红丸案。东林党说元辅方大人献毒药给贞皇帝。伙同郑贵妃和李选侍谋逆;移宫案,东林党说李选侍抱着乐安公主谋逆;现在咱家一个老太监。带着几个仆人去凤阳,哈哈,居然也能谋逆!”
  李朝钦听了魏忠贤说了半天也没有说道重点,忍不住第三次叫道:“魏公公!”
  “酒来,今夜不醉不休!”魏忠贤大叫了一声,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初六,清晨四更
  在喝酒之前魏忠贤就让李朝钦在房梁上替他悬好一根绳索,可是李朝钦竟然挂了两根,魏忠贤看了看那两根并排的绳套,苦笑着摇了几下头,就招呼李朝钦和他一起坐下喝酒,此时魏忠贤和李朝钦二人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咱家以前背着先帝收过不少钱,不过先帝从来不和咱家计较,就算知道了也就是一笑置之,曹公公曾和咱家说过,先帝大行前还对万岁爷提到过咱家,唉……”魏忠贤叹息着又端起了酒杯,脸上又浮起了犬马眷恋之色:“咱家每每思此,就指望能替万岁爷出力,以报效先帝的深恩。”
  “东林党说罢免了咱家、恢复祖制,天灾就能过去,大明就能风调雨顺,嗯,咱家的这一条命本来就是先帝给的,如果真能如此地话,那咱家死不足惜,嘿嘿,只是若天灾还在的话,万岁爷难道要靠东林党去治国么?”
  魏忠贤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咧着嘴大呼了一声痛快,跟着又感慨了起来:“万岁爷还是太年轻了,生于深宫、长于高墙之内,唉,万岁爷根本不知道这世上的人心到底都险恶到什么地步啊。”
  “万岁爷怎么能信东林党啊?……罢了,罢了。”魏忠贤发了一晚上的牢骚,自己也觉得有些太过婆婆妈妈了,他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拖着板凳就向绳套下凑了过去,魏忠贤踉踉跄跄地走到了绳套下,醉态可掬地就想爬到凳子上去,李朝钦满嘴吐着酒气,过来扶了魏忠贤一把,帮他爬到了凳子上。
  “谢谢。”魏忠贤轻声说了一句,他跪在板凳上向上伸出手。死死转抓住绳套把自己拖着站直了起来。
  “先……万岁爷,微臣来了。”魏忠贤把脖子套进绳套后。嘴里喃喃念叨着就要踢凳子,但就在他把眼都闭上了以后,突然又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连忙又睁开眼把脖子从绳套中取了出来。
  此时李朝钦也已经把自己地凳子拖过来了,正晃晃悠悠地往上面爬,魏忠贤掉头对着他又大声说了一句:“谢谢。”
  然后魏忠贤就再次调转过头,把绳套第二次拉上自己的脖子。闭上了眼睛……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六,魏忠贤在阜城上吊自尽,被从人草草埋葬,后在东林党的要求下,天子下令把魏忠贤的尸体再挖出来,以谋逆罪剐三千刀,并斩首示众。
  ……
  天启七年十二月底,
  扫清阉党后。少年天子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党内阁,东林内阁随即向皇帝建议,应该撤销掉东厂这个特务机构,因为这种监视对东林君子们的一种侮辱。现任的少年对东林君子地道德操守是很信任的,他完全相信即使没有人监视他们,文官也不会贪污国家地钱。而且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地职务,所以皇帝欣然批准了内阁地这个建议,解散了大明的国家安全局。
  一心要做尧舜之君地少年在解散了东厂以后,又询问他的臣子们,彼此之间还应该如何合作,才能实现他中兴大明的志向呢?东林君子们认为皇帝还应该撤销部署在各地地其他监视机构,比如各省的河道监管。
  嘉靖皇帝就喜欢派太监监视治河,因为当时洪水屡治屡犯,所以嘉靖不厚道地怀疑是下面的文官贪污了治河的公款,但是他又苦无证据。所以干脆派太监出去监督治水。这种不信任让文官切齿痛恨,并在隆庆朝成功地将之废除掉。
  万历天子一点也不像他懦弱的父亲。反倒更像他不厚道的祖父,所以万历亲政后不但重新派出了太监监督治水还将之大大强化,宣布治水的款项一律要经太监过目。以往发洪水的时候,皇帝拿文官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地,但皇帝拿太监却很有办法,万历规定一旦出现洪水,那他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处死监督太监。
  这个做法虽然蛮不讲理,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河道监的工作热情,万历朝当春汛秋洪到来时,不少河道监的主管太监甚至会搬到河堤上去住,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太监死于万历的这条野蛮法律之下,因此文官比憎恨嘉靖皇帝更甚地憎恨万历皇帝的这条恶法。
  天启朝东林党掌权后再次收回了河道太监,从天启元年到天启六年魏忠贤掌权以前,东林君子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修过一次河道。这次天子既然垂询,东林内阁立刻就把河道监当作魏忠贤的恶政举了出来。
  既然这条法律是在魏忠贤构陷东林君子后颁布地,少年天子就认同它肯定是一条邪恶的规则,他相信侮辱东林君子的德行就是在破坏君臣之间的和睦和信任,所以天子又欣然下令收回全国的河道监督太监。
  在黄石的前世,自从崇祯收回河道监督太监以后,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整个大明在十七年内就再也没有修过一次河、治过一次水,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无论是山东还是浙江。在这十七年里就任由河水一次次泛滥,每次东林君子都借口“节约”把修河治水款搞没了。
  东林内阁和朝野的东林党人为天子的英明决定而高呼万岁,随后内阁就又提出了减税的一揽子计划,他们认为天灾主要是由万历胡乱收税招来的,现在正是拨乱反正地时候,所以他们向天子建议进行一次普遍地减税,以让上苍愉悦,从而保佑大明境内风调雨顺。
  在天子同意了之后,东林君子第一个提出的茶税,以往万历皇帝信不过文臣,就派监督太监去检查各省地茶园,这当然是大大的恶政。东林君子们绝不会贪墨国家税款的,天子遂收回了各布政司的监督的太监。当然,自此以后各省的茶税收入就急剧下降,文官连年报灾,茶叶岁岁歉收,到崇祯十年,仅浙江一省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的二十万两白银降低到每年十二两白银!
  接着就是海税,明朝文官和地方的海商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向皇帝提出应该恢复“禁海”,万历皇帝开海禁派太监收税是严重违反祖制,是一个极大的恶政,而且随后连绵的天灾也证明了收海税的极端非正义性,天子再次认可了东林内阁的判断,下令各海关的太监回宫。
  从万历天子兴海贸以来,海关税一直是大明财政一大支柱,也是内币的重要来源,到了万历四十年的时候,万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万两白银的海税。从崇祯元年以恢复禁海令的名义停收海关税后,内库就再也不能从日益繁荣的国家海贸中得到一两的银子了。
  然后是丝绢税,万历认为如果商人贩丝织绸一定能赚钱,所以他收工商税,东林君子认为这叫“天子与小民争利”,是招来天灾的原因之一,这次的免税计划自然也要把它废除,崇祯对此表示赞同。
  还有布税,如同唐宋时期一样,明朝本来也规定了百姓和各级官员可以使用的衣服色彩,比如明黄本来就是皇帝的颜色,大红则是高官能穿戴的衣服。等要钱不要脸的万历天子亲政后,他为了多收税就放开了对百姓的衣服限制,很快在大明境内就出现了小民同官员在衣服上争奇斗艳的现象。
  当时感到斯文扫地的官员就向万历提出抗议,并质问皇帝如果他现在不顾官员的体统乱搞,那有一天小民穿黄色的衣服有该如何。结果万历回答说只要织布的商人肯交税,那他觉得卖黄布也不是不可以……大明的群臣就这样再一次被皇帝的无赖打败了。
  根据文臣的要求废除了各种“与民争利”并且违反祖制的税收后,新任的皇帝再次享受到了他祖父、父亲和兄长从来不曾享受过的高度赞誉,朝野的东林君子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当之无愧的中兴之主,并向他保证,根据天人感应的道理,大明很快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么轻松地就得到了尧舜的美名,少年天子得意之余就决心关心一下大明的国防情况了,西南的奢安之乱已经基本平息了,辽东的乱事就变得特别的显眼。
  刨除掉已经被清洗得一干二净的阉党份子,眼下似乎有两个督师人选可以考虑,他们都是文官,也都有过统领军队的经验。
  “传旨,招张鹤鸣、袁崇焕入京。”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