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作者:猪猪狼 更新:2021-11-25 15:08
日军仍是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的作战是如此英勇,日军每攻一处阵地,都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其中以宋希濂部坚守固始、张自忠部血战潢川,孙震部力战罗山,都令日军受到很大的损失。
不过由于中国军队在此区的兵力究竟是最弱的,同时作战的战线也最短,因此日军第二军,终于朝切断平汉铁路的作战目标接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空军,又在此一阶段的战役中,有着不少杰出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支持的飞机与志愿队到达,虽然在数量与质量上,中国空军仍然处于极大的劣势(当时苏联的E型战机功能,远低于日军的零式战机)。
但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战志极高,因此还能屡次对日军发动攻击,沿长江炸毁几十艘以上的军舰,击落数百架的日本飞机,其中单是在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日皇生日的当天,武汉上空爆发空前激烈的空战,中国空军一举击落日机二十九架,自己只损失了五架。
因此武汉地区的居民,经常可以看到中日空军在上空决战的镜头,全球的新闻媒体,也为中国空军以寡击众的表现而喝彩。
苏联援华的“正义之剑“飞行志愿军,在中国的领空上,总共也有近百人的牺牲,这算是苏联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大的贡献。
另外苏联也先后卖给中国价值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可以说是苏联利用中国军民的生命,拖住日军的“回报“。
至于苏联原本有意出兵与日军作战的口头成诺,在立法院长孙科两次亲访莫斯科之后,仍然是毫无下文。
斯大林是何等的精明,他要的是中国拖住日本,而不是要支持中国以击败日本。
斯大林要日本战力弱化到无法与苏联一战,他更要利用中国因战争而残破不堪的时机,继续地侵略中国。
不过居于优势的日军,终于步步进逼到武汉决战的外围阵地,原本陈诚在武汉四周,投入相当的兵力,一直在赶工,准备建筑相当复杂的防御工事,若是有足够的兵力与战力投入,应该可以进行一场激烈的都市保卫战。
但是由于华军已在武汉外围的战斗被过度地消耗,因此没有有效的力量防卫武汉(否则又要重演以急需整补的残兵防卫南京的故事)。
蒋介石这次并不坚持要力守武汉。
加上日军在几天前,在广东登陆,切断了中国主要的战略物资进口基地,武汉无法继续成为战略物资进口的转运中心,战略地位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由于在北路的日军,在十月十二日顺利的进占信阳,而守军胡宗南部溃败,向西退向南阳,而没有向南的武汉方向退守,造成武汉北方的防线出现兵力的空虚,这时日本第二军既然切断了平汉铁路,日军若是迅速地向南旋转,可以沿着平汉铁路南下发动攻击,对武汉华军的北方防线,形成了明显的侧后威胁。
这时,在武汉坐镇指挥的蒋介石,也感到武汉面临日军攻占与包围的危机,在陈诚等人的极力建议之下,蒋介石同意,在华军兵力已经面临耗竭的状况下,不宜在武汉本身进行决战,以避免防守武汉的华军遭到日军的围歼攻击。
而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对于日本第二军已经攻到武汉北方的消息,简直比李宗仁还要震。
,因为冈村宁次一直将主力放在围歼长江南岸的华军,而与华军发生激烈的缠斗,死伤惨重,所有进军武汉的攻势受阻,现在在眼见北路的第二军,已经攻占信阳,可以快速沿着铁路南下汉口,很可能会比第十一军先攻占武汉。
此时,冈村宁次为了自己能够赢得首先攻占武汉的历史威名,就顾不得从南方包抄武汉的作战计划了,他立刻调整第十一军的作战方针,不再以主力对武汉南部进行迂回攻击,以截断中国军队退却的路线,而直接由长江北岸直扑武汉。
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也希望是由自己的嫡系部队攻占武汉,因此冈村命令在长江北岸的日军第六师团,立刻兼程急进、进攻武汉空城。
这次田俊六当然是严令第六师团,必须完全遵守军纪,不能在武汉重演南京的烧杀掳掠。为了要争功,冈村宁次要自己统帅第十一军部队,抢先拿下武汉,而没有对中国军队,进行分进合击的长距离包围作战,结果使得防守武汉周围阵地的中国军队,得以顺利地由平汉、粤汉铁路以东地区撤出。
在十月二十六日,日军第六师团进入长江北岸的汉口,同日,台湾旅团攻入长江南岸的武昌,日军终于攻占了中国的地缘与战略心脏武汉三镇。
但是日军并未照原计划形成包围作战、切断华军的撤退路线,因此中国军队主力仍然可以保持完整建制退出武汉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溃散的局面。
同时这次中国军队撤退之时,对于武汉的重工业与军火工厂,都做了较有系统的破坏,才不至于将在武汉的建设大量地“资敌“。
此时由于日本自己认为,只要日军攻占武汉,中国势将屈服,因为日军估计,日本攻占武汉与广东之后,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国防工业生产、百分之八十的关税与盐税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粮食生产,都被日军接收,无论怎样计算,国民政府都不会再有力量,能够继续抵抗日军了。
就是在这个“合理“的推测之下,日本的全国上下,都一致认为,日军一旦攻克武汉,中国的最后抵抗力量,势将瓦解,“支那“失败与投降,将是必然的结论,日本终于可以等待中国屈辱地投降。
所以日本政府与人民,在攻占武汉后,可以说是再次陷入举国同欢的境界,日本下令台湾全岛鸣放汽笛庆祝,许多台湾人民更是伤心地认为,中国在武汉会战的失败,将使他们永无脱离日本统治的一天。
因此日军攻克武汉之后,在日本各个地区,人民出现前所未有的慷慨捐输与踊跃从军之热潮,连慰安妇的组织,都名额爆满;单是寄往战争英雄冈村宁次的情书,就多达十几万份。
因为日本政府人民“肯定“地认为,日军既然攻克武汉,同时封锁了中国对外主要的交通路线,国民政府被迫迁到西南边陲地区,已经不复再有中央政府的版图与实力了,加上中国没有工业生产、又无法输入武器与军火,如何还能够与日军继续地对抗下去呢?所以中国除了向日本投降之外,已无其它的选择。
为此,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已经成为一个边区地方政权,日本将与有意求和的中国政治势力,完成中、日、满亲善的和平条约。
日本政府与人民,就等着中国的使节,再度屈辱地出现在日本境内,诚惶诚恐地任日本予取予求,这种发自日本千年对中国自卑情结的内心情感,把日本人民推向了忘情与兴奋的历史高峰。
这是二千六百年以来,日本历史上无法想象的伟大时刻。但是日本人错了,中国并没有因为武汉的陷落,而向日本屈膝,反而是日本陷入了中国战略空间的泥沼之中,从此日军必须要维持从东京到武汉二多公里的补给线,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国防与经济资源。
中国从此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与优势的地位,虽然她的工业地带与对外联络信道都遭到摧毁与切断,使得中国将要面对更为艰苦的生活,但是中国军民却决心以无此坚忍的力量,熔成钢铁的意志,来继续面对这场历史的大决战。
中国人是决不屈服的。华军自从武汉撤退之后,有计划地将大量军队,留在武汉以东地带,继续进行游击作战,这就造成在武汉日军的后方极大之战略威胁。
日军在武汉成为孤军深入的态势,要部署大量的兵力,来维护日军漫长的补给线,从此中日之间的作战,日军只能控制主要据点与交通联络线,最多再加上一些重兵把守的带状地区而已。
在日本上下热烈庆祝日军攻占武汉之时,大本营却陷入了完全无力感的状态,因为到了这时候,日军大本营才开始明白,自己已经掉入了中国的战略陷阱之中。
日本难以片面与迅速地结束中国事变,日本所有的国力与战力,就要这样逐渐消耗在中国战场之中,进不得、也退不得。最糟的是,日本还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错误,所有日本为了寻求支持战争的资源,终于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而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我非常容易的看出,虽然日军发动武汉会战,在战场的作战上,大体仍然表现优异,但是日军在战略上,却仍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日军始终低估中国军队的作战意志,因此没有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以围歼华军的野战军作为日本作战的主要目标。
事实上,若是日军能够将原先准备攻略广东的二十三军,也调到武汉会战中,这支部队或是沿大别山快速进攻华军阵地,提早切断平汉线,由北向南包抄武汉!
或是先进攻南昌,再穿过萍乡进攻湖南长沙,包围武汉南方,都会对华军造成更为震撼性的打击,并达成围歼华军野战军的作战目标。
当然陈诚若是能够把镇守武汉,一直在拼命赶做防御工事的四个军兵力(这些工事,最后根本就一点功用都没有发挥),大胆调出交给薛岳灵活运用,也许华军能够在江西北部成功围歼日军的整个师团。
或是给白崇禧使用,也可能给日军一度困在江北的第六师团更大之打击。
当然若是第三战区能够发挥更为旺盛的攻击企图,多威胁长江的航运,日军在武汉会战中,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日军的作战优势,来自现代化的工业与社会的结构,无论在兵员补充与装备更新上,都有非常先进的运作系统,因此日军的战力不但能在几次战役后,继续保持、甚至能提高。
不过由于中国军队在此区的兵力究竟是最弱的,同时作战的战线也最短,因此日军第二军,终于朝切断平汉铁路的作战目标接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空军,又在此一阶段的战役中,有着不少杰出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支持的飞机与志愿队到达,虽然在数量与质量上,中国空军仍然处于极大的劣势(当时苏联的E型战机功能,远低于日军的零式战机)。
但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战志极高,因此还能屡次对日军发动攻击,沿长江炸毁几十艘以上的军舰,击落数百架的日本飞机,其中单是在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日皇生日的当天,武汉上空爆发空前激烈的空战,中国空军一举击落日机二十九架,自己只损失了五架。
因此武汉地区的居民,经常可以看到中日空军在上空决战的镜头,全球的新闻媒体,也为中国空军以寡击众的表现而喝彩。
苏联援华的“正义之剑“飞行志愿军,在中国的领空上,总共也有近百人的牺牲,这算是苏联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大的贡献。
另外苏联也先后卖给中国价值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可以说是苏联利用中国军民的生命,拖住日军的“回报“。
至于苏联原本有意出兵与日军作战的口头成诺,在立法院长孙科两次亲访莫斯科之后,仍然是毫无下文。
斯大林是何等的精明,他要的是中国拖住日本,而不是要支持中国以击败日本。
斯大林要日本战力弱化到无法与苏联一战,他更要利用中国因战争而残破不堪的时机,继续地侵略中国。
不过居于优势的日军,终于步步进逼到武汉决战的外围阵地,原本陈诚在武汉四周,投入相当的兵力,一直在赶工,准备建筑相当复杂的防御工事,若是有足够的兵力与战力投入,应该可以进行一场激烈的都市保卫战。
但是由于华军已在武汉外围的战斗被过度地消耗,因此没有有效的力量防卫武汉(否则又要重演以急需整补的残兵防卫南京的故事)。
蒋介石这次并不坚持要力守武汉。
加上日军在几天前,在广东登陆,切断了中国主要的战略物资进口基地,武汉无法继续成为战略物资进口的转运中心,战略地位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由于在北路的日军,在十月十二日顺利的进占信阳,而守军胡宗南部溃败,向西退向南阳,而没有向南的武汉方向退守,造成武汉北方的防线出现兵力的空虚,这时日本第二军既然切断了平汉铁路,日军若是迅速地向南旋转,可以沿着平汉铁路南下发动攻击,对武汉华军的北方防线,形成了明显的侧后威胁。
这时,在武汉坐镇指挥的蒋介石,也感到武汉面临日军攻占与包围的危机,在陈诚等人的极力建议之下,蒋介石同意,在华军兵力已经面临耗竭的状况下,不宜在武汉本身进行决战,以避免防守武汉的华军遭到日军的围歼攻击。
而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对于日本第二军已经攻到武汉北方的消息,简直比李宗仁还要震。
,因为冈村宁次一直将主力放在围歼长江南岸的华军,而与华军发生激烈的缠斗,死伤惨重,所有进军武汉的攻势受阻,现在在眼见北路的第二军,已经攻占信阳,可以快速沿着铁路南下汉口,很可能会比第十一军先攻占武汉。
此时,冈村宁次为了自己能够赢得首先攻占武汉的历史威名,就顾不得从南方包抄武汉的作战计划了,他立刻调整第十一军的作战方针,不再以主力对武汉南部进行迂回攻击,以截断中国军队退却的路线,而直接由长江北岸直扑武汉。
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也希望是由自己的嫡系部队攻占武汉,因此冈村命令在长江北岸的日军第六师团,立刻兼程急进、进攻武汉空城。
这次田俊六当然是严令第六师团,必须完全遵守军纪,不能在武汉重演南京的烧杀掳掠。为了要争功,冈村宁次要自己统帅第十一军部队,抢先拿下武汉,而没有对中国军队,进行分进合击的长距离包围作战,结果使得防守武汉周围阵地的中国军队,得以顺利地由平汉、粤汉铁路以东地区撤出。
在十月二十六日,日军第六师团进入长江北岸的汉口,同日,台湾旅团攻入长江南岸的武昌,日军终于攻占了中国的地缘与战略心脏武汉三镇。
但是日军并未照原计划形成包围作战、切断华军的撤退路线,因此中国军队主力仍然可以保持完整建制退出武汉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溃散的局面。
同时这次中国军队撤退之时,对于武汉的重工业与军火工厂,都做了较有系统的破坏,才不至于将在武汉的建设大量地“资敌“。
此时由于日本自己认为,只要日军攻占武汉,中国势将屈服,因为日军估计,日本攻占武汉与广东之后,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国防工业生产、百分之八十的关税与盐税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粮食生产,都被日军接收,无论怎样计算,国民政府都不会再有力量,能够继续抵抗日军了。
就是在这个“合理“的推测之下,日本的全国上下,都一致认为,日军一旦攻克武汉,中国的最后抵抗力量,势将瓦解,“支那“失败与投降,将是必然的结论,日本终于可以等待中国屈辱地投降。
所以日本政府与人民,在攻占武汉后,可以说是再次陷入举国同欢的境界,日本下令台湾全岛鸣放汽笛庆祝,许多台湾人民更是伤心地认为,中国在武汉会战的失败,将使他们永无脱离日本统治的一天。
因此日军攻克武汉之后,在日本各个地区,人民出现前所未有的慷慨捐输与踊跃从军之热潮,连慰安妇的组织,都名额爆满;单是寄往战争英雄冈村宁次的情书,就多达十几万份。
因为日本政府人民“肯定“地认为,日军既然攻克武汉,同时封锁了中国对外主要的交通路线,国民政府被迫迁到西南边陲地区,已经不复再有中央政府的版图与实力了,加上中国没有工业生产、又无法输入武器与军火,如何还能够与日军继续地对抗下去呢?所以中国除了向日本投降之外,已无其它的选择。
为此,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已经成为一个边区地方政权,日本将与有意求和的中国政治势力,完成中、日、满亲善的和平条约。
日本政府与人民,就等着中国的使节,再度屈辱地出现在日本境内,诚惶诚恐地任日本予取予求,这种发自日本千年对中国自卑情结的内心情感,把日本人民推向了忘情与兴奋的历史高峰。
这是二千六百年以来,日本历史上无法想象的伟大时刻。但是日本人错了,中国并没有因为武汉的陷落,而向日本屈膝,反而是日本陷入了中国战略空间的泥沼之中,从此日军必须要维持从东京到武汉二多公里的补给线,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国防与经济资源。
中国从此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与优势的地位,虽然她的工业地带与对外联络信道都遭到摧毁与切断,使得中国将要面对更为艰苦的生活,但是中国军民却决心以无此坚忍的力量,熔成钢铁的意志,来继续面对这场历史的大决战。
中国人是决不屈服的。华军自从武汉撤退之后,有计划地将大量军队,留在武汉以东地带,继续进行游击作战,这就造成在武汉日军的后方极大之战略威胁。
日军在武汉成为孤军深入的态势,要部署大量的兵力,来维护日军漫长的补给线,从此中日之间的作战,日军只能控制主要据点与交通联络线,最多再加上一些重兵把守的带状地区而已。
在日本上下热烈庆祝日军攻占武汉之时,大本营却陷入了完全无力感的状态,因为到了这时候,日军大本营才开始明白,自己已经掉入了中国的战略陷阱之中。
日本难以片面与迅速地结束中国事变,日本所有的国力与战力,就要这样逐渐消耗在中国战场之中,进不得、也退不得。最糟的是,日本还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错误,所有日本为了寻求支持战争的资源,终于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而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我非常容易的看出,虽然日军发动武汉会战,在战场的作战上,大体仍然表现优异,但是日军在战略上,却仍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日军始终低估中国军队的作战意志,因此没有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以围歼华军的野战军作为日本作战的主要目标。
事实上,若是日军能够将原先准备攻略广东的二十三军,也调到武汉会战中,这支部队或是沿大别山快速进攻华军阵地,提早切断平汉线,由北向南包抄武汉!
或是先进攻南昌,再穿过萍乡进攻湖南长沙,包围武汉南方,都会对华军造成更为震撼性的打击,并达成围歼华军野战军的作战目标。
当然陈诚若是能够把镇守武汉,一直在拼命赶做防御工事的四个军兵力(这些工事,最后根本就一点功用都没有发挥),大胆调出交给薛岳灵活运用,也许华军能够在江西北部成功围歼日军的整个师团。
或是给白崇禧使用,也可能给日军一度困在江北的第六师团更大之打击。
当然若是第三战区能够发挥更为旺盛的攻击企图,多威胁长江的航运,日军在武汉会战中,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日军的作战优势,来自现代化的工业与社会的结构,无论在兵员补充与装备更新上,都有非常先进的运作系统,因此日军的战力不但能在几次战役后,继续保持、甚至能提高。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