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三峡纤夫    更新:2021-11-25 14:12
  《菩提树下》
  作者:三峡纤夫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题记
  历史戏弄了一批人,可人们并沒有似乎也不准备清算历史。
  历史造就了一批人,可人们心里明白但嘴里却并不肯承认。
  哈哈及其伙伴们的过去,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谁也不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哈哈们上大学,不是一场误会,但却是一场磨难。哈哈们在嘲讽和讥笑声中走向社会舞台,也在赞许和鄙夷的目光里寻求归宿。
  他们苦挣着、奋斗着,从昨天走向今天,而且充满信心地奔向明天---他们肩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呵,历史作证!
  1
  这里是湖北省省会江城。
  长江、汉水自万古流来,依旧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足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这个城市的独特,不单在其地貌,其历史沿革亦花样翻新,魅力是多方位的。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即在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东吳又在蛇山筑城,称夏口。
  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便算是武昌城的最初称谓了。尔后改朝换代,武昌又改名江夏。清康熙时期,这里成了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方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呢,在南北朝时期,它仅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作为城市之一部分,汉口的年龄只有500多岁,它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汉津县改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而始。唐代将县治移至市区后,汉阳才迅速发展形成城市规模。
  至于“武汉”,其称谓时间不长。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镇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武汉这座城市,命运多舛。
  自屈原叩天问地,到魏、蜀、吴三方鏖战;从林则徐开中国禁烟之先河,到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行 “新政”;从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北伐革命战争;从俄、法、日相继在此建立租界沦为“国中国”,到震惊世界的“二七大罢工”……江城武汉,从来都是名噪四海。
  这座城市地处中国内陆市场腹地,是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自古便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
  商业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仅有颇具地方特色的鄂菜馆,川、鲁、粤、浙各菜系餐厅亦遍布三镇,异彩纷呈。
  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有着自已的烦恼。
  江城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夏天闷热难耐,摄氏40度左右高温烘烤的天气持续时间很长。尤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白天似还有风,可一到傍晚风就停了,即使将电扇开到最高档,但忽忽吹着的是热气,板凳坐着烫屁股。
  沒奈何,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大街小巷里里,家家户户被迫在屋顶撒水“降温”。邻街的居民则干脆在街边“抢滩”搭铺架竹床,男人光着膀子,女人身着汗衫短裤,一个个手摇巴蕉扇,或坐或躺,形成夏夜一景。
  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当然也有自已的骄傲。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
  到了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崔颢一首千古绝唱,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传说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座落在汉阳区翠微路西侧的归元寺,乃佛教胜地,也是武汉人的荣耀。
  据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取名“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即归真,就是超出生灭之界,还归于真寂本源的意思。在佛教中,归元寺属于曹洞宗(该宗系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故又称归元禅寺。它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四大丛林。
  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新中国以来,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文物古迹,不断对归元寺进行维护修聋,使大雄宝殿、藏经阁、五百罗汉堂、大士阁、钟鼓楼、翠微亭等建筑面貌为之一新。
  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更是当代江城人的骄傲。她宛若彩虹飞架,将龟蛇锁江的天堑变为通途,使这座城市享有的“九省通衢”美誉更加令人羡慕。
  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中国诸多城市鲜有所见。
  不谈科研院所门类之全,单说在上世纪50年代后拥有大专院校的数量之多,教学实力之雄厚,就令人十分羡慕: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学院、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农业学院、武汉水电学院、武汉测绘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数十所高校,集中分布于环境优美的武昌城区,形成厚重的文化风景……
  在这座城市求学深造或创业,当是不错的选择。
  2
  武昌城区,新中国成立后即是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所在地。
  濒邻东湖的省政府大院内,除却办公场所,生活区建有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小洋楼,它与主人被高墙阻隔着,鲜为人知。
  时值初春,庭前院后有呢喃的燕子,院内粗壮的一行行柳树,已开始抽条返绿了。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七年二月十日,虽是阴天,但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绝对算是个好日子。
  午饭前,5号楼内传出了一串串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哈哈声。
  循着声音,我们可看见二楼的某个窗口,伫立着一位身着时髦“绿军装”、长得眉清目秀的小伙子。
  他姓哈,单名也是哈,叫哈哈。
  母亲刘念喜盈盈递给他一个牛皮信封说,臭小子,再别淘了,该收收心了,啊?!
  儿子从信封内抽出一张纸,一看是盖有公章的入学通知书,顿时抱住妈使劲摇了两下,又在她脸脥上亲了一下,谢谢妈!嘿嘿哈哈……
  这就意味着,他从此就可摆脱工厂,去大学读书了,焉能不乐?
  哈哈出生在父亲哈文博春风得意的年代,当副省长的爹,刻意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哈哈现年二十四岁,是位性情开朗的“红后代”。
  托父亲的福,他没有象其他年轻人一样,去农村插队落户。
  托母亲的福,他轻而易举地倒了五次工种,换了三个工作单位。
  如今,他又在父母的双重关怀下,觅到了一张新的、可使自己出人头地的牌子……“工农兵学员”。
  哈哈这样的“干部子弟”,算得上是时代的幸运儿。
  想呵,能够诞生在高深的围墙世界之内,且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幼年、少年时代的,诺大中国能有多少?在那个年月[奇`书`网`整.理提.供],由工人一下子成了大学生,谁不羡慕?
  谢过母亲,哈哈独自将自己关进了小房。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哈哈决定请客。
  对,一定要请客!通知要好的哥儿们,闹它个三天三夜。要让所有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然后开始崭新的生活。
  当然啦,自己成了大学生,最先知道的人应该是楊淑芬。
  淑芬是市电子仪表厂的工人,其父母亦是该厂工人。哈哈到这个厂工作虽还不到半年,但却寻觅到一位美貌女友。
  遗憾的是,父母对他与淑芬的交往却持反对态度。
  缘由很简单:门不当,户不对。
  在哈哈的记忆里,已是省一医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的母亲,对儿子谈女朋友这档子事关怀倍至,从来都很挑剔。
  淑芬是哈哈所认识的第8个女孩,也是最漂亮的。
  长相当然是选媳妇的前提了。
  可光漂亮不行,淑芬在院长母亲眼里却不合格。母亲常唠叨,唉呀伢吔,技校生、学历太低,整天与仪表打交道能有什么出息呀?更况且这丫头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一大堆,那往后……岂不就是个“无底洞”?
  哈哈坚持把她带回家中两次。
  第一次妈只点了个头。
  第二次呢,妈就说了一句话:来了?
  第三次呢,哈哈再邀,淑芬怎么也不肯再去了。
  哈哈明白,是母亲的势利,让淑芬感到自尊心受了侮辱。
  他为此多次向姑娘道歉并作解释,说父母的态度不必太在意,你将来是跟我哈哈结婚,又不是跟他们过日子……
  可眼下……到底告不告诉淑芬呢?
  捏着入学通知书,哈哈突觉不安。他刚才的高兴劲儿,一下子全没了。
  哈哈明白,在与淑芬感情问题上难点在母亲,敏感点也将会是这纸入学通知书。通知了淑芬,她会不会认为这是对她的“最后通牒”呢?
  唉……
  哈哈模出一只烟点着猛吸了几口,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