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者:[美]史蒂芬·柯维    更新:2021-11-25 13:49
  这时候父母很容易忘却教养、沟通、倾听与感情交流——即亲子关系的产能——的重要性,而以优势的地位来操纵子女,实现自身的愿望。父母往往因过于重视产出而纵容与讨好子女。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多半不懂规矩,缺乏责任感。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第二章七个习惯——概论(下)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女。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去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举例来说,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
  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虑她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了鹅的需要与福祉,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关于产能,我和我的一个女儿有一些有趣的经验。有一回,我们计划单独呆上一天,我对她说,“宝贝,今晚是属于你的,你想做什么?”
  “噢,不用了。”她回答说,“我想做的,你不见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我诚恳地说。
  “我想看《星球大战》,可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类科幻片。过去你看时,从头睡到尾。算了吧。”
  “不,宝贝,如果你想看,我会愿意看的。”
  我们去了。她坐我身边,给我讲解。我成了她的学生,她的听众。
  这不是有计划的产出经验;这是产能投资的偶然成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金蛋,因为鹅——父女关系的质量——养得很好。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譬如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为了讨好上司,便把产能发挥到极致,从不维修,任由机器日夜运转。结果产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因而激增。由于公司此时正在迅速扩张,升迁机会多,所以不久他就获得晋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职位,接收到手的却是一只病鹅,你必须加倍维修,给予机器喘息的机会。结果成本飞涨,利润剧降,这些损失会算到谁的账上呢?当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坏了这项资产,但会计账簿上却只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奇`书`网`整.理提.供],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理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不会有残局。”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如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来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第二部分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倒独立第三章习惯一:积极主动(一)
  ——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
  现在请尝试跳出自我,把意识转移到室内屋顶的某个角落。然后以客观的角度,观察你阅读本书的情况。你能够把自己当作一个不相干的人来观察吗?
  再换个方式,想一想现在的心情如何,你能够用语言形容吗?
  接下来,请检讨心智是否反应灵敏,是否正在为这个实验的目的而纳闷。
  以上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觉(self-awareness),也就是自我觉察的能力。这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以及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奇$ ^书*~网!&*$收*集.整@理;同时也是我们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并且改善习性的根本缘由。
  凭借自觉意识,我们可以客观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self-paradigm)。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这种“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本质地图。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将心比心,我们也就不难体会他人的想法。否则难免会以己之心度人之意,以致于表错情会错意。幸好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检讨自己的自我思维究竟确实发自内在,还是来自社会的制约与环境的影响。
  社会眼中的我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惟一想象来自“社会眼中的我”(social mirror)——依照时下流行的价值观以及四周人群的看法来衡量自己,那么所看到的景象就仿佛是从哈哈镜里反射出来的自己。
  “你从不守时。”
  “你为什么不能保持整洁?”
  “你准是一名艺术家!”
  “你真能吃!”
  “我不相信你会赢!”
  “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弄不懂。”
  然而,这些支离破碎的评语不见得代表真正的你,充其量不过反映说话者自身的想法与缺点而已。
  目前一般人都认为,人性是环境与制约作用的产物。的确,制约作用对人的影响极大,前面我们也提到这一点。但若认为人的意志无法克服社会制约,未免错得离谱。
  不过这类“决定论”相当盛行,可分为三大类:
  一、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而来。你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祖父母就是这样,借着基因承袭到你身上。
  二、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你的个性是父母种下的因。父母的教养方式与童年的经验,造就了今日的你。你从不敢强出头,因为从小爸妈告诫不可以这样。你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因为你忘不了小时候表现欠佳所受到的排斥与心理伤害,以及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的感受。
  三、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子女,或者经济状况、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