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作者:张立宪 更新:2021-11-25 13:48
我当时就不服了,难道我攒了那么多的DVD不是DVD?
“那都是模拟版的DVD,都是垃圾。”伊用确定无疑的口吻说,“早晚你都得把他们重新淘汰一遍。”
这种白马非马论我是搞不清楚的,并且他又是那么权威,我只有心里嘀咕一下。都是这小子咒的,后来我果然被一次次洗牌,个中甘苦,想必许多老碟迷均有惨痛回忆。
对这样一个把我的一千多张DVD打入冷宫的刽子手,我怎能不怀恨在心?
频频洗牌之余,我的手头也积攒了一部片子的好多版本,像《拯救大兵雷恩》,从早期的枪版、模拟版,到ZDL版以及极易混淆的DLM版,以后后来的先锋版和全美缘版,我花的钱都够买个正版的了。
无奈之下只好安慰自己:俺手头收藏了中国DVD盗版史上的若干里程碑。
有一次跟学问家止庵(12)共同采购,伊包里先背了一堆不好读的盘准备拿过去换。我对他说,其实有些盘没必要换的,就当标本留着吧,正好可以见证历史。
止庵恍然大悟:“是该留着。以后我可以跟别人说,光这一部电影,我就有六个版本——读到四十五分钟读不下去版、五十二分钟停顿版、六十六分钟死机版、全片马赛克版[奇`书`网`整.理提.供]、根本读不出来版,还有一个勉强能读版。”
碟风浩荡
喝酒打麻将讲究酒风浩荡麻风浩荡,买碟当然也应碟风浩荡。
碟风如何不浩荡呢?我觉得其主要表现在,用非常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影碟,特别是朋友的影碟。
我可以理解那些对电影不感兴趣的人,哪怕他不知道斯皮尔伯格是谁,也没什么不好意
思见人的。但我受不了那种人:听朋友说斯皮尔伯格牛逼,就借人家的斯皮尔伯格来看,迟迟不还,最后还给弄丢了。朋友心疼一下,还嬉皮笑脸地说不就是一张影碟吗,还不如一盘京酱肉丝贵呢。这样做的人还往往是你十几年的朋友,所以你只有恨自己当年误交损友,并且发誓宁肯陪老母猪睡觉也不再陪他探讨影碟问题。
如果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眼前那种暴风雪,你当然没必要为保护影碟的安全而冻断自己个儿的两条腿,但如果你拿着影碟行走在雨中,还是拜托你别让她淋着,哪怕你自己被搞湿。
原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的戴大洪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来我家看碟,都要给自己戴一个吃韩国烧烤用的那种塑料手套,怕把碟面弄脏。如果他想借我一张碟,会发至少六次毒誓,并且专门为我的影碟配备那种厚度只有0.000006mm的塑料袋,他说再厚些的塑料其硬度也会划伤碟面。
戴大洪是个雄辩的人,当年给中国足坛掀起一阵阵风浪,最终发现他的滔滔辩才没解决任何问题,一群傻得出奇的问题依然没有因为他的叨叨而变得正常些,就把力气用在了DVD上——他给自己做的DVD数据库是我见过的最专业的,光是片名,就包括外文原名、香港译名、台湾译名、大陆译名、其他译名,以及他认为应该如何翻译的名字。
他曾经在郑州某碟店跟一个小伙子展开过激烈辩论。那人喜欢把看过的碟借口碟机读不出来再退给碟贩,他就跟人家说,不是碟机问题,是人品问题。小伙子也急了,看盗版还追求人品,太夸张了吧?
老戴顿时兴奋起来,就像多年的宝剑出了匣,针对盗版现象的情理之争展开长篇论述,那个小伙子最后险些变成被唐僧说死的小妖。
在老戴眼中,坑朋友属碟风不浩荡,坑碟贩也属不浩荡系列。后者我只是部分同意。
关于盗版的义理问题,永远也说不清楚。我有一次跟朱德庸(13)逛街,看过几家书店,都有他的盗版漫画书在卖,一气之下,就跟我一起席卷新街口去了。
许多外国人一到中国就疯狂采购,我认为绝不仅仅是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也实在是他们被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给剥削得太狠了。
写到这里,我发现已经自觉不自觉地炫耀了与许多名人的亲密关系。接下来,就吹嘘一下我认识的那些影视界名人吧。
说句实话,影视界的人是碟风最不浩荡的群落,说一下我的小小发现。
一,那些演员爱吹嘘自己看过多少多少影碟。某次提到安吉莉娜·朱丽,一位玉女影星说她觉得《枕边陷阱》特好看之类,我惊问怎么可能出DVD呢可是在美国刚刚上映啊。她很确定地点头。我同情地对她说不要看那种枪版特坏胃口,她却信誓旦旦地说不是枪版还是在法国看的云云。我只有更同情地看着她。
二,那些导演则爱表现自己不看那些影碟。参加一次审片会,会后导演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贱嗖嗖地说有点儿《生命因你而动听》(14)的味道。他就特傲慢地说,没看过那部电影,从来没有,绝对没有。我就同样同情地看着他。
反正,这些名人的看碟规律是:如果是你没看过的影碟,他肯定要说自己已经看过了;如果是老百姓都看过的影碟,他就一定要说自己不喜欢看或压根就没听说过。
我不明白这些吃电影饭的人为什么就不老老实实看几张影碟呢?哪怕是进行一下业务学习。
中国电影,真是没救了。《男儿当自强》中陆皓东看着那些不干正事的中国人,沉痛地对黄飞鸿说。
智取DVD
《偷天换日》(15)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坏蛋独吞了哥几个的一大笔钱,然后就在豪宅中置办了等离子电视、大屏幕彩电等物件。后来正面人物找上门来,却讥讽人家没品位,就是有了钱也就会买这种“缺乏想象力”的东西。
这真是混蛋话。还是看看另一部电影吧:《One Night at McCool's》。
这部片子我不知道该翻译成什么,台湾人译作《仲夏夜春梦》,香港人译作《放电冇罪》。放电美女由莉芙·泰勒饰演。
女孩有美丽的权利,也有做梦的权利。特别是一个做小梦的女孩,更是让人爱怜。王朔《过把瘾就死》中的杜梅,跟方言结婚时把自己的细软全扛来了,也不过是做姑娘时织的茶几罩、水杯套之类的手艺活儿,却最让人温暖。你能感觉到一个女孩子真的是把自己攒了多少年的生活拿来跟你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了。
莉芙·泰勒便是这样一个出身贫贱的小女孩,她把杂志上的家居图片做成剪报本,没事儿就翻出来憧憬自己能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家。理想的家是最重要的,男人不过是拥有这个家的必由之路,于是色诱、抢劫、杀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也成了颇能让人原谅的事儿。
凭借对那些家居杂志的精细消化,泰勒姑娘知道一个理想的家必须要有一套家庭影院系统,而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怎么能没有DVD呢?
片子的后半部分就是泰勒姑娘如何智取DVD的故事。DVD马上就沾上了一条人命,同居男友实在受不了泰勒姑娘对DVD的疯狂追逐,就请了迈克尔·道格拉斯演的江湖老杀手将其干掉。在美丽面前,老迈也同样歇菜,反而不怀恶意地邀请美女去他家坐会儿。
“你家里有家庭影院吗?”泰勒姑娘问,口气娇嫩得像个孩子。
“当然。”老迈骄傲地点头。
“有DVD吗?”
“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怎么能没有DVD呢?”老迈显得对家庭影院的研究比杀人还在行。
泰勒姑娘哪儿能抵挡得住这个?马上跳上老迈的车去也。影片到这里也结束了。
在我的想象中,片尾字幕出现时的情节是这样的——一走进家门,老迈将泰勒姑娘拥入怀中急不可待地宽衣解带,而泰勒姑娘干的第一件事则是打开DVD放入碟片。杜比环绕音响的片头响起时,除了5.1个声道外,还多了一道男人的喘息声。老迈辛苦地趴在泰勒姑娘身上干活,而泰勒姑娘则腾出一只手拿着DVD遥控器,将画面切入活动菜单部分,眼中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人类的翻云覆雨活动就是这样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看到喜欢DVD的泰勒姑娘终于得到了自己梦想的DVD,我们这些同样喜欢DVD的人也可以含笑关掉DVD了。
别怪我这么饶舌,因为“DVD”是这部片子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真让我们这些DVD狂迷听着受用。如果你的英文水准像我一样面,你就只能听懂这三个字母了。
该片可以让我们得出如下两条结论:一,DVD在美国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属于高档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生活质量终于在某一方面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二,单纯拿DVD这一领域来说,我们非但不必在美国佬面前自卑羡慕,反而很可以自豪一把。不怕露富的话,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家DVD碟片的藏量绝对不比比尔·盖茨寒酸。如果我有《开罗紫罗兰》(16)中进入电影世界的本事,就可以对泰勒姑娘说:“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怎么能没有3000张DVD呢?”相信最后抱得美人归的就是江湖人称见招拆招的洒家了。
但男人是没有做梦的权利的,一,我没有本事进入电影中去告诉泰勒姑娘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二,人家迈克尔·道格拉斯是这部片子的投资人,这一点就注定泰勒姑娘最后要属于他。
唉,有江山的人才能有美人,没江山的人就只能拥有DVD了。
一位好友如今生活在加拿大,经过最近几次回国提篮采购,他也有了三四百张的藏碟量,结果在温哥华的某居民小区造成轰动,大家纷纷传诵:这里住着一个中国款哥,家里居然有那么那么多DVD,Oh My God。
“那都是模拟版的DVD,都是垃圾。”伊用确定无疑的口吻说,“早晚你都得把他们重新淘汰一遍。”
这种白马非马论我是搞不清楚的,并且他又是那么权威,我只有心里嘀咕一下。都是这小子咒的,后来我果然被一次次洗牌,个中甘苦,想必许多老碟迷均有惨痛回忆。
对这样一个把我的一千多张DVD打入冷宫的刽子手,我怎能不怀恨在心?
频频洗牌之余,我的手头也积攒了一部片子的好多版本,像《拯救大兵雷恩》,从早期的枪版、模拟版,到ZDL版以及极易混淆的DLM版,以后后来的先锋版和全美缘版,我花的钱都够买个正版的了。
无奈之下只好安慰自己:俺手头收藏了中国DVD盗版史上的若干里程碑。
有一次跟学问家止庵(12)共同采购,伊包里先背了一堆不好读的盘准备拿过去换。我对他说,其实有些盘没必要换的,就当标本留着吧,正好可以见证历史。
止庵恍然大悟:“是该留着。以后我可以跟别人说,光这一部电影,我就有六个版本——读到四十五分钟读不下去版、五十二分钟停顿版、六十六分钟死机版、全片马赛克版[奇`书`网`整.理提.供]、根本读不出来版,还有一个勉强能读版。”
碟风浩荡
喝酒打麻将讲究酒风浩荡麻风浩荡,买碟当然也应碟风浩荡。
碟风如何不浩荡呢?我觉得其主要表现在,用非常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影碟,特别是朋友的影碟。
我可以理解那些对电影不感兴趣的人,哪怕他不知道斯皮尔伯格是谁,也没什么不好意
思见人的。但我受不了那种人:听朋友说斯皮尔伯格牛逼,就借人家的斯皮尔伯格来看,迟迟不还,最后还给弄丢了。朋友心疼一下,还嬉皮笑脸地说不就是一张影碟吗,还不如一盘京酱肉丝贵呢。这样做的人还往往是你十几年的朋友,所以你只有恨自己当年误交损友,并且发誓宁肯陪老母猪睡觉也不再陪他探讨影碟问题。
如果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眼前那种暴风雪,你当然没必要为保护影碟的安全而冻断自己个儿的两条腿,但如果你拿着影碟行走在雨中,还是拜托你别让她淋着,哪怕你自己被搞湿。
原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的戴大洪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来我家看碟,都要给自己戴一个吃韩国烧烤用的那种塑料手套,怕把碟面弄脏。如果他想借我一张碟,会发至少六次毒誓,并且专门为我的影碟配备那种厚度只有0.000006mm的塑料袋,他说再厚些的塑料其硬度也会划伤碟面。
戴大洪是个雄辩的人,当年给中国足坛掀起一阵阵风浪,最终发现他的滔滔辩才没解决任何问题,一群傻得出奇的问题依然没有因为他的叨叨而变得正常些,就把力气用在了DVD上——他给自己做的DVD数据库是我见过的最专业的,光是片名,就包括外文原名、香港译名、台湾译名、大陆译名、其他译名,以及他认为应该如何翻译的名字。
他曾经在郑州某碟店跟一个小伙子展开过激烈辩论。那人喜欢把看过的碟借口碟机读不出来再退给碟贩,他就跟人家说,不是碟机问题,是人品问题。小伙子也急了,看盗版还追求人品,太夸张了吧?
老戴顿时兴奋起来,就像多年的宝剑出了匣,针对盗版现象的情理之争展开长篇论述,那个小伙子最后险些变成被唐僧说死的小妖。
在老戴眼中,坑朋友属碟风不浩荡,坑碟贩也属不浩荡系列。后者我只是部分同意。
关于盗版的义理问题,永远也说不清楚。我有一次跟朱德庸(13)逛街,看过几家书店,都有他的盗版漫画书在卖,一气之下,就跟我一起席卷新街口去了。
许多外国人一到中国就疯狂采购,我认为绝不仅仅是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也实在是他们被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给剥削得太狠了。
写到这里,我发现已经自觉不自觉地炫耀了与许多名人的亲密关系。接下来,就吹嘘一下我认识的那些影视界名人吧。
说句实话,影视界的人是碟风最不浩荡的群落,说一下我的小小发现。
一,那些演员爱吹嘘自己看过多少多少影碟。某次提到安吉莉娜·朱丽,一位玉女影星说她觉得《枕边陷阱》特好看之类,我惊问怎么可能出DVD呢可是在美国刚刚上映啊。她很确定地点头。我同情地对她说不要看那种枪版特坏胃口,她却信誓旦旦地说不是枪版还是在法国看的云云。我只有更同情地看着她。
二,那些导演则爱表现自己不看那些影碟。参加一次审片会,会后导演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贱嗖嗖地说有点儿《生命因你而动听》(14)的味道。他就特傲慢地说,没看过那部电影,从来没有,绝对没有。我就同样同情地看着他。
反正,这些名人的看碟规律是:如果是你没看过的影碟,他肯定要说自己已经看过了;如果是老百姓都看过的影碟,他就一定要说自己不喜欢看或压根就没听说过。
我不明白这些吃电影饭的人为什么就不老老实实看几张影碟呢?哪怕是进行一下业务学习。
中国电影,真是没救了。《男儿当自强》中陆皓东看着那些不干正事的中国人,沉痛地对黄飞鸿说。
智取DVD
《偷天换日》(15)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坏蛋独吞了哥几个的一大笔钱,然后就在豪宅中置办了等离子电视、大屏幕彩电等物件。后来正面人物找上门来,却讥讽人家没品位,就是有了钱也就会买这种“缺乏想象力”的东西。
这真是混蛋话。还是看看另一部电影吧:《One Night at McCool's》。
这部片子我不知道该翻译成什么,台湾人译作《仲夏夜春梦》,香港人译作《放电冇罪》。放电美女由莉芙·泰勒饰演。
女孩有美丽的权利,也有做梦的权利。特别是一个做小梦的女孩,更是让人爱怜。王朔《过把瘾就死》中的杜梅,跟方言结婚时把自己的细软全扛来了,也不过是做姑娘时织的茶几罩、水杯套之类的手艺活儿,却最让人温暖。你能感觉到一个女孩子真的是把自己攒了多少年的生活拿来跟你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了。
莉芙·泰勒便是这样一个出身贫贱的小女孩,她把杂志上的家居图片做成剪报本,没事儿就翻出来憧憬自己能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家。理想的家是最重要的,男人不过是拥有这个家的必由之路,于是色诱、抢劫、杀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也成了颇能让人原谅的事儿。
凭借对那些家居杂志的精细消化,泰勒姑娘知道一个理想的家必须要有一套家庭影院系统,而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怎么能没有DVD呢?
片子的后半部分就是泰勒姑娘如何智取DVD的故事。DVD马上就沾上了一条人命,同居男友实在受不了泰勒姑娘对DVD的疯狂追逐,就请了迈克尔·道格拉斯演的江湖老杀手将其干掉。在美丽面前,老迈也同样歇菜,反而不怀恶意地邀请美女去他家坐会儿。
“你家里有家庭影院吗?”泰勒姑娘问,口气娇嫩得像个孩子。
“当然。”老迈骄傲地点头。
“有DVD吗?”
“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怎么能没有DVD呢?”老迈显得对家庭影院的研究比杀人还在行。
泰勒姑娘哪儿能抵挡得住这个?马上跳上老迈的车去也。影片到这里也结束了。
在我的想象中,片尾字幕出现时的情节是这样的——一走进家门,老迈将泰勒姑娘拥入怀中急不可待地宽衣解带,而泰勒姑娘干的第一件事则是打开DVD放入碟片。杜比环绕音响的片头响起时,除了5.1个声道外,还多了一道男人的喘息声。老迈辛苦地趴在泰勒姑娘身上干活,而泰勒姑娘则腾出一只手拿着DVD遥控器,将画面切入活动菜单部分,眼中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人类的翻云覆雨活动就是这样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看到喜欢DVD的泰勒姑娘终于得到了自己梦想的DVD,我们这些同样喜欢DVD的人也可以含笑关掉DVD了。
别怪我这么饶舌,因为“DVD”是这部片子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真让我们这些DVD狂迷听着受用。如果你的英文水准像我一样面,你就只能听懂这三个字母了。
该片可以让我们得出如下两条结论:一,DVD在美国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属于高档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生活质量终于在某一方面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二,单纯拿DVD这一领域来说,我们非但不必在美国佬面前自卑羡慕,反而很可以自豪一把。不怕露富的话,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家DVD碟片的藏量绝对不比比尔·盖茨寒酸。如果我有《开罗紫罗兰》(16)中进入电影世界的本事,就可以对泰勒姑娘说:“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怎么能没有3000张DVD呢?”相信最后抱得美人归的就是江湖人称见招拆招的洒家了。
但男人是没有做梦的权利的,一,我没有本事进入电影中去告诉泰勒姑娘一个完备的家庭影院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二,人家迈克尔·道格拉斯是这部片子的投资人,这一点就注定泰勒姑娘最后要属于他。
唉,有江山的人才能有美人,没江山的人就只能拥有DVD了。
一位好友如今生活在加拿大,经过最近几次回国提篮采购,他也有了三四百张的藏碟量,结果在温哥华的某居民小区造成轰动,大家纷纷传诵:这里住着一个中国款哥,家里居然有那么那么多DVD,Oh My God。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