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粗看之下,发现此处的展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类历史上以性或者性意识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主要有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雕像,多为裸体,体态匀称极度逼真,记者看到不少人站在这些雕像前,手拿速写本,认真地摹写;此外,也有反映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生殖冲突的各种人、兽绘画,体现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遗风。
第二类是以性为主题的各种生活情趣用品,比如,记者看到了一幅注有“仇十洲”字样的中国明代春宫画,不过多半是伪作。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做成男女合体或人体生殖器官形状的水壶、果篮、胡椒瓶和盘子,大多是用铜、石头等材料制成的,看上去古意盎然,说明古代社会的人在性意识上也有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开放之处。
第三类是运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各种动态展品,这类展品多用于展现人类性取向中的各种形态,如同性恋、性虐待、暴露狂等。但也有一些是展现作为“性符号”的著名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一战时期轰动世界的女间谍玛塔·哈丽,这个荷兰女子妖艳的肚皮裸舞在巴黎曾轰动一时,博物馆用大幅的场景表现了玛塔·哈丽翩翩起舞的情景。而另一位世界级艳星——玛丽莲·梦露也理所当然地被请了进来。在这里,“机器人”梦露正风情万种地摆出各种姿态。
最后一类展品的格调就不高了,基本都是色情产业衍生出来的各种产品,这些东西大多可以在离丹拉克大街不远的红灯区买到。
说实话,记者在博物馆里参观,心里始终忐忑不安,就怕遇到熟人。不过这里进进出出的人似乎都很落落大方,偶尔看到令人脸红的画面,会有人小声发笑,不过始终秩序井然。
第三部分吉卜赛人还爱算命走出传统大篷车拿着神秘水晶球谢戎彬提起茨冈人(又称吉卜赛人、罗姆人),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确实,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据最新的考证,茨冈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茨冈人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种典型的茨冈人大篷车已经很难一见,大多数茨冈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们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靠给人擦车、算卦看手相和偷卖走私香烟以及买卖外汇过活。
萨奇是一个典型的南斯拉夫茨冈人,今年刚满20岁,却已有了一个2 岁的女儿,早婚也是茨冈人的共同特点。萨奇的工作就是在十字路口亮起红灯时强行给小汽车擦玻璃,由于他守候的红绿灯路口是记者进出记者站的“要道”,一来二往,记者也算和萨奇有了交情。萨奇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大多数的车主都会对他施以白眼或呵斥,即使有车主愿意接受他的服务,萨奇所得的也不过是一点第纳尔硬币或是一根香烟什么的。记者曾多次见过萨奇左手敲车窗,右手摊开,哀求车主多给几个小钱,有时他甚至会表演前后空翻或倒立以取悦车主。萨奇说,自己没有上过几年学,因此也只能干这样的工作,但他并不觉得擦车的工作有什么不好,他认为自己也是在靠劳动过活,而且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用看老板的脸色。
算命占卜是茨冈人,尤其是茨冈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茨冈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茨冈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茨冈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记者曾难得见识过一次茨冈人用水晶球算命,当时记者正与几位南斯拉夫朋友在咖啡馆里聊天,一位留着长指甲、手拿一个淡蓝色透明水晶球的中年茨冈妇女走过来,硬要给一位朋友算命,朋友拗不过,就答应了。这位茨冈妇女于是握住放在桌上的水晶球,水晶映着咖啡馆里的灯光,在她脸上闪现出神秘的光芒。随后,她开始喃喃地念起谁也听不懂的咒语,额头上也沁出汗珠,一副很吃力的样子,大约一分钟后,她陡然放开水晶球,用非常缓慢的语调说,她在水晶球里看见了朋友未来一年的生活,未来一年里他将会获得加薪、提职的机会,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对于算命妇女的话,大家自然是当一个玩笑听听,但茨冈人传统的算命方法,却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直到现在茨冈人也很少与外族通婚,如果有,也必须要按照茨冈人特有的风俗举行婚礼。记者曾见过一对茨冈青年的婚礼就在贝尔格莱德郊区的一条小马路上举行,几个大篷车一围就算有了场地。在举行婚礼时,一位茨冈老人举起一只盛满水的碗,然后让新郎、新娘割破自己的手指,将少量的血滴入碗中,然后老人把碗交给新郎、新娘,让他们把水和自己的血分开。新人当然无法做到,老人于是宣布他们已经“分不开”了,并正式结为夫妻。据说,在某些茨冈人的婚礼上,还有一个当场检验新娘贞洁的仪式,只有在新娘的贞洁得到确认后,婚礼才能继续,否则婚礼会被当场宣布无效。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封闭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对他们或多或少的歧视,茨冈人的生活水平远在南斯拉夫平均生活水平之下,茨冈人的人均寿命要比国民人均寿命低7 —10岁。不少茨冈人住在狭小、破旧、设施简陋的贫民窟内,那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诊所药房,甚至没有急救电话,但茨冈人乐观的天性使他们依然能够笑对生活。在茨冈村里,茨冈男人们心安理得地抽着讨来的香烟,并放肆地跟十几岁的茨冈姑娘开着玩笑;在闹市街头,茨冈人的乐队一刻不停地弹奏着或急促或舒缓的乐曲,也不管路人到底给了几个铜板。
也许,正是这种乐观、豁达,让善良的茨冈人淡忘了他们千年来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淡忘了他们是在社会的边缘挣扎和自己所承受的贫穷与歧视……
第三部分阿尔卑斯号角不好吹它长约3.5 米,是瑞士人的灵魂刘军瑞士民间传统乐器阿尔卑斯号角,被视为瑞士的灵魂。由于特有的联邦体制,瑞士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强,但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听到阿尔卑斯号角声,瑞士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便油然而生。著名的号角制造商日拉尔·波特先生形象地说:“瑞士人的血管里流淌着阿尔卑斯号角的音符”。
阿尔卑斯号角短小的20厘米,长的达47米。普通的阿尔卑斯号角长约3.5 米,重3 公斤,是用杉木做成的吹奏乐器,状似西藏喇嘛吹的法号。
阿尔卑斯号角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1555年。那时,阿尔卑斯号角不仅是乡野山民自娱自乐的简易乐器,还可以用来召唤牧群和传递信息。据说,借助山风之力,阿尔卑斯号角声能传出10公里远。
1805年,因斯布嫩镇举办了第一届瑞士联邦阿尔卑斯号角比赛。此后,吹号风俗流传开来。1880年,阿尔卑斯号角的制作工艺和形状才固定下来。
在瑞士,只有少数人掌握制作阿尔卑斯号角的技术。制作一支阿尔卑斯号角需要80个小时。一支普通的号角售价为3000瑞士法郎(1 瑞士法郎约合6 元人民币)。制作阿尔卑斯号角的关键是要选择上好的杉木。工匠先将杉木剖成两半,将其内部挖成壁厚为3 —7 毫米的槽,再用胶把劈开的杉木粘合起来并用白藤条、竹片或柳皮加以固定,然后用木圈给号角底部受音最强的部分加固,最后安装木架支撑。为了美观,号角上还印有雪绒花和动植物图案。吹奏时,号角插上黄杨木、橄榄木或核桃木做的号嘴。
阿尔卑斯号角内部一通到底,不像其他吹奏乐器可以利用孔改变音符,因此,吹此号时有些音符吹不出来或者比较难吹。
阿尔卑斯号角发源于乡村,所以吹奏号角时人们要穿当地的民族服装。比如,在弗里堡州格吕耶尔地区,男号手要头戴绣花小帽,身穿前襟绣有阿尔卑斯山花的深灰色粗布衣裤,斜挎牛皮包;女号手要身穿白色衬衫,外套无袖蓝色长裙,腰缠围裙。有趣的是,只有来自山区的男号手才挎牛皮包,平原农民不挎包。据说,牛皮包是牧民上山时必备的家什。包上挂着一个牛角做的小碗,包内放着盐和牛筋细绳。小碗内盛放着牧民挤奶时润滑手指用的奶油,细绳拴在牛尾巴上驱赶苍蝇。
1910年,瑞士联邦变嗓山歌协会成立的时候,人们只找到一位阿尔卑斯号角吹奏者。现在,在所有瑞士的传统节日,人们都能听到阿尔卑斯号角声。《阿尔卑斯玫瑰》、《吕斯蒂拉伯》、《弗里堡2002》等都是有名的阿尔卑斯号角曲目,受到人们喜爱。
阿尔卑斯号角能进行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和合奏,还可以与交响乐团同台献艺。现在,阿尔卑斯号角走出大山,到世界各国巡回演出。
第二类是以性为主题的各种生活情趣用品,比如,记者看到了一幅注有“仇十洲”字样的中国明代春宫画,不过多半是伪作。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做成男女合体或人体生殖器官形状的水壶、果篮、胡椒瓶和盘子,大多是用铜、石头等材料制成的,看上去古意盎然,说明古代社会的人在性意识上也有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开放之处。
第三类是运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各种动态展品,这类展品多用于展现人类性取向中的各种形态,如同性恋、性虐待、暴露狂等。但也有一些是展现作为“性符号”的著名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一战时期轰动世界的女间谍玛塔·哈丽,这个荷兰女子妖艳的肚皮裸舞在巴黎曾轰动一时,博物馆用大幅的场景表现了玛塔·哈丽翩翩起舞的情景。而另一位世界级艳星——玛丽莲·梦露也理所当然地被请了进来。在这里,“机器人”梦露正风情万种地摆出各种姿态。
最后一类展品的格调就不高了,基本都是色情产业衍生出来的各种产品,这些东西大多可以在离丹拉克大街不远的红灯区买到。
说实话,记者在博物馆里参观,心里始终忐忑不安,就怕遇到熟人。不过这里进进出出的人似乎都很落落大方,偶尔看到令人脸红的画面,会有人小声发笑,不过始终秩序井然。
第三部分吉卜赛人还爱算命走出传统大篷车拿着神秘水晶球谢戎彬提起茨冈人(又称吉卜赛人、罗姆人),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确实,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据最新的考证,茨冈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茨冈人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种典型的茨冈人大篷车已经很难一见,大多数茨冈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们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靠给人擦车、算卦看手相和偷卖走私香烟以及买卖外汇过活。
萨奇是一个典型的南斯拉夫茨冈人,今年刚满20岁,却已有了一个2 岁的女儿,早婚也是茨冈人的共同特点。萨奇的工作就是在十字路口亮起红灯时强行给小汽车擦玻璃,由于他守候的红绿灯路口是记者进出记者站的“要道”,一来二往,记者也算和萨奇有了交情。萨奇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大多数的车主都会对他施以白眼或呵斥,即使有车主愿意接受他的服务,萨奇所得的也不过是一点第纳尔硬币或是一根香烟什么的。记者曾多次见过萨奇左手敲车窗,右手摊开,哀求车主多给几个小钱,有时他甚至会表演前后空翻或倒立以取悦车主。萨奇说,自己没有上过几年学,因此也只能干这样的工作,但他并不觉得擦车的工作有什么不好,他认为自己也是在靠劳动过活,而且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用看老板的脸色。
算命占卜是茨冈人,尤其是茨冈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茨冈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茨冈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茨冈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记者曾难得见识过一次茨冈人用水晶球算命,当时记者正与几位南斯拉夫朋友在咖啡馆里聊天,一位留着长指甲、手拿一个淡蓝色透明水晶球的中年茨冈妇女走过来,硬要给一位朋友算命,朋友拗不过,就答应了。这位茨冈妇女于是握住放在桌上的水晶球,水晶映着咖啡馆里的灯光,在她脸上闪现出神秘的光芒。随后,她开始喃喃地念起谁也听不懂的咒语,额头上也沁出汗珠,一副很吃力的样子,大约一分钟后,她陡然放开水晶球,用非常缓慢的语调说,她在水晶球里看见了朋友未来一年的生活,未来一年里他将会获得加薪、提职的机会,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对于算命妇女的话,大家自然是当一个玩笑听听,但茨冈人传统的算命方法,却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直到现在茨冈人也很少与外族通婚,如果有,也必须要按照茨冈人特有的风俗举行婚礼。记者曾见过一对茨冈青年的婚礼就在贝尔格莱德郊区的一条小马路上举行,几个大篷车一围就算有了场地。在举行婚礼时,一位茨冈老人举起一只盛满水的碗,然后让新郎、新娘割破自己的手指,将少量的血滴入碗中,然后老人把碗交给新郎、新娘,让他们把水和自己的血分开。新人当然无法做到,老人于是宣布他们已经“分不开”了,并正式结为夫妻。据说,在某些茨冈人的婚礼上,还有一个当场检验新娘贞洁的仪式,只有在新娘的贞洁得到确认后,婚礼才能继续,否则婚礼会被当场宣布无效。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封闭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对他们或多或少的歧视,茨冈人的生活水平远在南斯拉夫平均生活水平之下,茨冈人的人均寿命要比国民人均寿命低7 —10岁。不少茨冈人住在狭小、破旧、设施简陋的贫民窟内,那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诊所药房,甚至没有急救电话,但茨冈人乐观的天性使他们依然能够笑对生活。在茨冈村里,茨冈男人们心安理得地抽着讨来的香烟,并放肆地跟十几岁的茨冈姑娘开着玩笑;在闹市街头,茨冈人的乐队一刻不停地弹奏着或急促或舒缓的乐曲,也不管路人到底给了几个铜板。
也许,正是这种乐观、豁达,让善良的茨冈人淡忘了他们千年来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淡忘了他们是在社会的边缘挣扎和自己所承受的贫穷与歧视……
第三部分阿尔卑斯号角不好吹它长约3.5 米,是瑞士人的灵魂刘军瑞士民间传统乐器阿尔卑斯号角,被视为瑞士的灵魂。由于特有的联邦体制,瑞士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强,但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听到阿尔卑斯号角声,瑞士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便油然而生。著名的号角制造商日拉尔·波特先生形象地说:“瑞士人的血管里流淌着阿尔卑斯号角的音符”。
阿尔卑斯号角短小的20厘米,长的达47米。普通的阿尔卑斯号角长约3.5 米,重3 公斤,是用杉木做成的吹奏乐器,状似西藏喇嘛吹的法号。
阿尔卑斯号角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1555年。那时,阿尔卑斯号角不仅是乡野山民自娱自乐的简易乐器,还可以用来召唤牧群和传递信息。据说,借助山风之力,阿尔卑斯号角声能传出10公里远。
1805年,因斯布嫩镇举办了第一届瑞士联邦阿尔卑斯号角比赛。此后,吹号风俗流传开来。1880年,阿尔卑斯号角的制作工艺和形状才固定下来。
在瑞士,只有少数人掌握制作阿尔卑斯号角的技术。制作一支阿尔卑斯号角需要80个小时。一支普通的号角售价为3000瑞士法郎(1 瑞士法郎约合6 元人民币)。制作阿尔卑斯号角的关键是要选择上好的杉木。工匠先将杉木剖成两半,将其内部挖成壁厚为3 —7 毫米的槽,再用胶把劈开的杉木粘合起来并用白藤条、竹片或柳皮加以固定,然后用木圈给号角底部受音最强的部分加固,最后安装木架支撑。为了美观,号角上还印有雪绒花和动植物图案。吹奏时,号角插上黄杨木、橄榄木或核桃木做的号嘴。
阿尔卑斯号角内部一通到底,不像其他吹奏乐器可以利用孔改变音符,因此,吹此号时有些音符吹不出来或者比较难吹。
阿尔卑斯号角发源于乡村,所以吹奏号角时人们要穿当地的民族服装。比如,在弗里堡州格吕耶尔地区,男号手要头戴绣花小帽,身穿前襟绣有阿尔卑斯山花的深灰色粗布衣裤,斜挎牛皮包;女号手要身穿白色衬衫,外套无袖蓝色长裙,腰缠围裙。有趣的是,只有来自山区的男号手才挎牛皮包,平原农民不挎包。据说,牛皮包是牧民上山时必备的家什。包上挂着一个牛角做的小碗,包内放着盐和牛筋细绳。小碗内盛放着牧民挤奶时润滑手指用的奶油,细绳拴在牛尾巴上驱赶苍蝇。
1910年,瑞士联邦变嗓山歌协会成立的时候,人们只找到一位阿尔卑斯号角吹奏者。现在,在所有瑞士的传统节日,人们都能听到阿尔卑斯号角声。《阿尔卑斯玫瑰》、《吕斯蒂拉伯》、《弗里堡2002》等都是有名的阿尔卑斯号角曲目,受到人们喜爱。
阿尔卑斯号角能进行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和合奏,还可以与交响乐团同台献艺。现在,阿尔卑斯号角走出大山,到世界各国巡回演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