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花房前面是用白色灰纹大理石铺成的地面,上面放着一个相同颜色的大理石棺椁。棺椁上面刻着“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几个金灿灿的塞尔维亚文字。这就是铁托墓。
  在这里工作了22年的特科拉娜女士介绍说,铁托生前喜欢种花养草,工作之余常来花房栽种花草。1980年5 月4 日铁托逝世后,遵照其生前愿望,人们没有为他专门修建陵墓,而是将他经常光顾的花房稍加修整,改成墓地。
  现在,铁托墓四周长年鲜花盛开。墓地两旁有几个玻璃隔开的房间。房间里摆放着铁托使用过的办公桌、书架和沙发。中间玻璃门外有一个阳台,据说铁托生前常从这里远眺贝尔格莱德的美景。
  自1980年5 月铁托墓对外开放以来,迄今共接待一千多万前来瞻仰的人。特科拉娜女士说:“1980年至1987年间,瞻仰铁托墓的人很多,每天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1991年,原南斯拉夫解体后,对铁托功过是非的不同评价日益公开和尖锐,瞻仰铁托墓的人数大幅减少。近年来,来参观的人又逐年增加,2003年为1.5万人,2004年头3 个月为3851人。”
  这时,我看到工作人员将铁托墓四周的一些花卉搬走,感到不解。特科拉娜女士解释说,每年4 月,铁托墓的工作人员都把墓地四周的过季花卉搬走,换成鲜花,营造出最美、最庄严的环境来迎接铁托忌日(5 月4 日)和生日(5 月25日)的到来。
  特科拉娜说,铁托的夫人约万卡在铁托逝世的最初几年每星期都来铁托墓地一次。后来因身体欠佳,约万卡只在铁托忌日和铁托生日前来墓地献花,表达思念之情。
  铁托墓1980年至1990年有礼兵守卫,1991年后取消了。除星期一因整理内部谢绝参观外,铁托墓每天都免费供各界民众瞻仰。
  第三部分戴高乐和女儿葬在一起伟人长眠偏僻小镇墓碑简朴鲜花不断陈源川有不少人以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戴高乐将军的墓地应该建在巴黎等繁华的大城市。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安息在远离巴黎的科隆贝小镇——他的故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反法西斯民族英雄的墓毫不显眼地被安置在一个教堂的墓群之中,十分简朴。
  科隆贝小镇距巴黎有数百公里之遥,那里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十多公里远,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小镇以科隆贝双教堂为中心,周围住着几十户人家,处处古树旧屋。同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等大的公墓相比,科隆贝双教堂的墓地显得平凡朴素。在墓群里,人们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搜寻,才能在角落处找到戴高乐将军的墓。
  戴高乐墓高出地面不到半尺。墓由白灰色的石头砌成,呈长方形,中间有一道浅浅的分线,分线左侧的石面上刻着:安妮·戴高乐,1928—1948,右侧的石面上刻着:夏尔·戴高乐,1890—1970. 这种砌墓用的石头,是最普通的,常用来镶马路边。而就在这小小的墓群中,有好几座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比将军父女之墓讲究多了。戴高乐父女的墓前摆放着一个花瓶,里面插着各色花朵。根据规定,墓前只能摆放一瓶花,其他花可摆放在墓地斜对面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大如圆桌,上面有戴高乐的战友和友人赠送的大理石纪念牌。来参观的人大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简朴平凡的方式把一位伟人的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戴高乐将军有一个儿子叫菲利普,他的两个女儿分别是伊丽莎白和安妮。戴高乐夫人在生安妮前曾被汽车撞伤,这使安妮先天智障。但是,安妮并没有遭到父母歧视,反而备受疼爱。曾有人建议戴高乐夫妇将安妮送往残疾儿童养育院,但戴高乐不同意,他说:“我们应尽一切努力让她高兴。”据传记作家琼·雷蒙德·图尔努称,戴高乐常带着小安妮跳快步舞,还为她表演哑剧、唱民歌。在安妮的一生中,父亲是惟一能逗她开心大笑的人。1948年,将满20岁的安妮不幸死于肺炎。对于小女儿的早逝,戴高乐十分痛心,迟暮之年他仅靠稿费度日,却仍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捐作儿童保健基金,以纪念安妮。
  1970年11月9 日,离80大寿不到两个星期时,戴高乐将军溘然长逝。早前,戴高乐将军就留下遗言:“不必大操大办,只在科隆贝双教堂的墓地里举行一个朴素的私人仪式。”按照戴高乐将军的遗愿,他的葬礼办得简朴而又平静,既没有乐队演奏哀乐,也没有人在教堂的弥撒上致辞。将军的棺木由一辆军车运抵教堂,然后由他的几位老乡(一名肉店伙计、一名奶酪铺掌柜和一名农场工人)抬进墓地,安葬在爱女安妮的墓旁。据说,戴高乐将军的棺木当时仅花了72美元。
  为了纪念戴高乐将军,人们在科隆贝小镇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双十字架纪念碑。纪念碑由石块垒成,并护以钢筋,有十来层楼高,直指云天,成为小镇的标志。现在,很多来法国的游人都慕名去瞻仰戴高乐将军墓,并被他和女儿之间动人的父女情所打动。人们默默地注视着戴高乐将军墓,没有人谈笑,连说话的声音都低低的,生怕惊动了父女俩安息。
  第三部分但丁墓诉说历史真相生前被放逐难回故里死后成骄傲万人凭吊史克栋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历史名人不胜枚举。但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不仅是其故乡佛罗伦萨的骄傲,也是全体意大利人的自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会慕名到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十字教堂,在但丁墓前凭吊这位伟大的诗人。
  日前,我去佛罗伦萨出差,再次前往圣十字教堂瞻仰但丁墓。在意大利进教堂一般免费,但圣十字教堂不同,如果前往教堂做弥撒不用门票,若专门去参观则需购买门票。圣十字教堂不仅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教堂,由于这里安葬着许多意大利的历史名人,因此还是一座博物馆。
  但丁与伽利略、米开朗基罗等名人都在这座教堂中安息。教堂内装有声像解说器,投入一欧元硬币,选择语言后就可以“看图听讲”。进入教堂后,人们的脚步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停在大厅右侧的一组浅灰色大理石雕像前,这就是1829年建成的但丁墓。
  但丁墓由一组大理石雕像构成。墓的上面是但丁像,下面的石棺上写着:“伟大而光荣的诗人”。石棺的两侧分别有两尊人物雕像,左侧的人物雕像手持棍杖、昂首挺胸,寓意但丁伸张正义,死后能够荣归故里;右侧的人物雕像头枕巨著、手拿桂冠(桂冠在中世纪时是诗人的象征),倦意浓浓,寓意但丁所遭遇的不公。但丁为世界文明做出不朽贡献,却未能在有生之年返回家园。在碑座的两侧,分别是意大利但丁学会和意大利全国城市联合会为纪念但丁诞辰700 周年于1965年题写的纪念碑文。
  我和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一样,肃立在但丁墓前,也将目光聚集在伟大诗人的雕像上,仿佛它能向人们诉说历史的真相。我们静静地观望着,脑海中闪现的是但丁坎坷的一生:1265年5 月,但丁出生在一个走向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早亡,家境日衰,其母重视教育,把但丁送到著名学者拉丁尼那里学习拉丁文,攻读古典文学;1300年,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六大行政官之一,他代表资产阶级政党(白党),反对教皇干涉内政,反对贵族阶级把持政权;1302年代表封建教皇势力的黑党得势,但丁被放逐,终生不得回佛罗伦萨;后来,但丁在威尼斯染重病,1321年死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海滨城市腊万纳。
  我站在但丁墓前,缅怀他的才华和勇气。但丁用托斯卡纳方言写成的《神曲》不仅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萌芽,而且在但丁的主张下,意大利语言得以统一。
  第三部分最早元老院,废墟更有看头“布鲁姆日”的都柏林到处是断垣残壁蒋元明到了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不能不去著名的元老院。穿过市区的人民广场,登上市政厅,往下一看,嗬,好大一片废墟,类似中国的圆明园。这片废墟在城市的中央,面积相当大。除了几根高大的柱子能看出当年的恢弘外,到处是断垣残壁,有的地方甚至就剩一点地基了。
  陪同的翻译介绍说,那片废墟的中间就是元老院,曾是罗马帝国的权力中心。当年,元老派怕罗马统治集团的最高执政官、“祖国之父”——恺撒专权,就谋杀了他。毫无防备的恺撒面对杀手不禁一愣,但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他用披风把脸一蒙,让杀手刺了二十几刀。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恺撒死后,元老派贵族怕引起民愤,谎称他暴病而亡,并举行了国葬。
  令我不解的是,城中这一大片废墟,罗马人就一直让它废着,这可是黄金地段,商业价值之高可以想像,而露天景观,连一张门票的钱也收不到。再说,为什么不恢复罗马帝国的宫殿,那多辉煌,多有面子。
  其实,在罗马城中这样的废墟还不止一处。据说,在罗马,不光是废墟,只要是古建筑,哪怕是一砖一瓦都不许动,都要保护,而且要原汁原味。如果要搞新的,对不起,另找地儿吧。所以,罗马有新城与老城之分。
  据鲁迅先生考证,中国人有“十全病”,吃的是十全大补,看的是十大景观,少一样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