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如果你看过汤姆·克鲁斯与布拉德·皮特这两大好莱坞帅哥联合主演的电影《夜访吸血鬼》,恐怕就不难想象记者到达罗马尼亚后急着要去参观“吸血鬼”城堡的心情。据说,电影中那个恐怖阴森的吸血鬼世界就起源在那里,了解这个城堡,就了解了这个神秘世界的大半。
到达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的布朗城堡(也就是俗称的吸血鬼城堡)时,天色尚早,加上周围的导游、游人一大帮,记者的胆子也壮起来了。仔细打量四周,发现城堡所在的地势极为险要,它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从路上经过的哪怕一只飞鸟也难逃城堡主人的眼睛。
从山脚沿斜坡拾阶而上,大约100 多米就到了城堡大门。虽然比较陡,但据说比起以前来已经好多了。以前,吸血鬼城堡根本没有门,想进去的话只有跑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据说这是因为城堡的主人害人无数,所以害怕有人摸上来找他报复。进得城堡大门,走入一个宽敞的门厅,里面只摆了几个外形粗犷的青铜罐,没有窗户,光线幽暗,阴气森森,想一想吸血鬼的传说,记者脖子后面还真有点冒凉气,幸好这个时候解说员从隔壁屋里走了过来。
据他介绍,这个城堡原是匈牙利国王于1377年开始兴建的,本是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1382年建成后,这里逐渐成了集军事、海关、当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传说中世界上的头号吸血鬼瓦拉西亚大公伏勒德就曾长期在这里居住。
实际上,早在伏勒德之前,吸血鬼的形象就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了。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专吸人血的神魔形象,如人面蛇身女怪、半人半鸟女妖、铜脚恶魔等等,它们都喜欢趁受害者熟睡之际吸他们的血,不过它们不是僵尸,而是脱离了人体的神。吸血鬼的迷信甚嚣尘上是在14世纪,当时欧洲瘟疫肆虐,人们经常在没有确定病人是否死亡的情况下就仓促将其埋葬。几天后打开坟墓,会看到完好的尸体,并且带有血迹,其实这是被活埋的人临终前拼命在棺材里挣扎留下来的血迹,但在迷信盛行的当时,这被认为是吸血鬼显形。
吸血鬼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散播死亡的魔鬼,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有獠牙,白天睡在棺材里,晚上出来活动,专咬人的脖子,害怕大蒜、十字架。当然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脑子里的吸血鬼形象也不尽相同。其中,罗马尼亚的吸血鬼——德古拉(罗马尼亚文,意为魔鬼)最为著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爱尔兰作家斯脱克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这部以15世纪罗马尼亚著名的伏勒德大公(外号德古拉)为原型的吸血鬼小说相当成功,风靡一时,发行了数百万册。正是这部小说把伏勒德和吸血鬼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真实世界中的伏勒德大公是什么样子的呢?记者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在城堡中溜达,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城堡里的装饰看,这里与其说是吸血鬼逞凶的阴暗地狱,倒不如说更像个富丽的皇宫:制作考究的家具、五彩斑斓的挂毯,居然还有管风琴,难道这个大公变态到一边听着琴声一边吸人血?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
导游的介绍也许才是所见一切的最好注解,原来历史上的伏勒德大公并没有小说上描写的那样可怕,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他为英雄。他于1456年当上瓦拉西亚(当时的罗马尼亚有三个公国)公国大公以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恢复社会秩序,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保持独立。为他引来德古拉外号的是他惯用的严酷刑罚。伏勒德习惯把犯人毫不留情地钉死在削尖的木桩上,而且他动不动就用刑,不管是抓到的外国间谍,还是国内的窃贼、贪官,就是教士背后嘀咕人也要受严刑。这不免得罪人,口碑不好,可正是这些严刑酷罚将当时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好景不长,1462年伏勒德在与土耳其人的战斗中被杀。没几年人们就把伏勒德的出色功绩忘掉了,只记住了他的严刑酷罚,在人们眼中,他居住的布朗城堡也就变成了吸血鬼之家。
虽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鸡毛鸭血,但这个戒备森严的城堡本身还真有一种神秘而惨烈的味道。这里的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据解说员介绍,这里发生过好多场大战,有不少英勇武士不是因为被吸血而是因为战争惨死在城堡内。布朗城堡建筑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它的4 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向围困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而设计,各有各的职能。4 个角楼之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都有射击孔,杜绝了射击死角。整个城堡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战斗堡垒,简直是滴水不漏。据说,在伏勒德统治时期,为了使人们全都走城堡下的大路以便收税,城堡里驻扎的兵丁每天早上、傍晚出动两次,前往附近能翻越的地方巡逻,如果不是当地人,只要让巡逻队抓住就免不了受到严惩,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有许多冤死鬼,所以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城堡仍然被恐怖的鬼魂传说所笼罩。
走出城堡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暗,斑驳的光影中,城堡门口的小商贩仍在认真地兜售着有关吸血鬼的资料和纪念品,而记者也没有忘记再一次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城堡管理处立在大门口的告示牌:不许在夜间进入城堡。
第二部分他们替朱丽叶写回信住在意大利爱情圣地每年收几千异国情书史克栋在当今世界,就是著名影星、超级名模、体坛皇后或者走红歌星,每年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上千封情书的人恐怕也不多。可在意大利就有这么一位绝代佳人,她不随年华的消逝而苍老,也没因岁月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她永远是人们心中不老的情人、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她就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女主角朱丽叶。
维罗纳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它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阿迪杰河呈S 形穿城而过,使这里风景绮丽、安详迷人。不过,让维罗纳城名震世界的,都不是上述这些原因,而是因为它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故乡,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恋的地方。莎翁名剧面世以来,维罗纳城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到这里来参观、“取经”。
这些年轻人一到维罗纳,一般都直奔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的一个小院子,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莎剧中朱丽叶的故居。院内立有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雕像,据说摸摸她的胸部会带来好运,所以成千上万的游人将朱丽叶的右胸摸得闪闪发光。铜像的左侧就是莎翁笔下那座令无数青年人神往的大理石阳台。这就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常常幽会的地方。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维罗纳来“朝圣”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让鸿雁遥传自己的情话。于是,每一届的维罗纳市市长都会面临一个艰巨任务——处理成千上万、如雪片般飞来的给朱丽叶的情书。
20世纪70年代初,居住在维罗纳的一批文人常聚在一起谈论莎翁的名著,后来越聊越起劲,索性决定成立一个朱丽叶俱乐部。某一天,一名幸运的维罗纳市市长找到了这个俱乐部的负责人,将第一批要俱乐部代为处理的朱丽叶的情书交到他们手上,并嘱咐他们有信必复,不能让维罗纳有一个“伤心人”。于是,自那时以来的数十年里,每封写给朱丽叶的信都有了来自“天堂”的回音。
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好奇,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个朱丽叶俱乐部。该俱乐部主席塔马西亚告诉记者,俱乐部现在有10多名志愿者承担着替朱丽叶回信的工作。他们平均每年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来信4000至5000封,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来信。为了不让寄信人失望,他们将这些来信登记存档,并且一一回复。
塔马西亚主席说,在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部分都会不同的外语。这些年来,他们也收到过不少来自中国的信件,这些信有的是用英文写的,也有的是用中文写的。为此,他们专门与生活在维罗纳城的一位华裔小伙子取得了联系,只要收到中文来信,就马上交由他翻译。
说到这些信件的内容,塔马西亚主席露出了微笑。他说这些来信无论是喜是悲都充满了感情,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的是出于对朱丽叶的崇拜,向这位女神倾诉爱慕之情;有的则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了与朱丽叶相似的遭遇,所以同病相怜,向这位异国“知己”倾诉自己的不幸;还有的更是托朱丽叶为他们向意中人传递信息……自1993年以来,维罗纳市文化局与朱丽叶俱乐部还特别设立了“亲爱的朱丽叶”好信奖(因为几乎所有的信件都是以“亲爱的朱丽叶”开头的),每年的2 月14日情人节当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爱情总是男女之间的事,但在维罗纳,朱丽叶绝对受到偏爱。
到达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的布朗城堡(也就是俗称的吸血鬼城堡)时,天色尚早,加上周围的导游、游人一大帮,记者的胆子也壮起来了。仔细打量四周,发现城堡所在的地势极为险要,它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从路上经过的哪怕一只飞鸟也难逃城堡主人的眼睛。
从山脚沿斜坡拾阶而上,大约100 多米就到了城堡大门。虽然比较陡,但据说比起以前来已经好多了。以前,吸血鬼城堡根本没有门,想进去的话只有跑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据说这是因为城堡的主人害人无数,所以害怕有人摸上来找他报复。进得城堡大门,走入一个宽敞的门厅,里面只摆了几个外形粗犷的青铜罐,没有窗户,光线幽暗,阴气森森,想一想吸血鬼的传说,记者脖子后面还真有点冒凉气,幸好这个时候解说员从隔壁屋里走了过来。
据他介绍,这个城堡原是匈牙利国王于1377年开始兴建的,本是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1382年建成后,这里逐渐成了集军事、海关、当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传说中世界上的头号吸血鬼瓦拉西亚大公伏勒德就曾长期在这里居住。
实际上,早在伏勒德之前,吸血鬼的形象就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了。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专吸人血的神魔形象,如人面蛇身女怪、半人半鸟女妖、铜脚恶魔等等,它们都喜欢趁受害者熟睡之际吸他们的血,不过它们不是僵尸,而是脱离了人体的神。吸血鬼的迷信甚嚣尘上是在14世纪,当时欧洲瘟疫肆虐,人们经常在没有确定病人是否死亡的情况下就仓促将其埋葬。几天后打开坟墓,会看到完好的尸体,并且带有血迹,其实这是被活埋的人临终前拼命在棺材里挣扎留下来的血迹,但在迷信盛行的当时,这被认为是吸血鬼显形。
吸血鬼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散播死亡的魔鬼,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有獠牙,白天睡在棺材里,晚上出来活动,专咬人的脖子,害怕大蒜、十字架。当然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脑子里的吸血鬼形象也不尽相同。其中,罗马尼亚的吸血鬼——德古拉(罗马尼亚文,意为魔鬼)最为著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爱尔兰作家斯脱克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这部以15世纪罗马尼亚著名的伏勒德大公(外号德古拉)为原型的吸血鬼小说相当成功,风靡一时,发行了数百万册。正是这部小说把伏勒德和吸血鬼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真实世界中的伏勒德大公是什么样子的呢?记者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在城堡中溜达,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城堡里的装饰看,这里与其说是吸血鬼逞凶的阴暗地狱,倒不如说更像个富丽的皇宫:制作考究的家具、五彩斑斓的挂毯,居然还有管风琴,难道这个大公变态到一边听着琴声一边吸人血?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
导游的介绍也许才是所见一切的最好注解,原来历史上的伏勒德大公并没有小说上描写的那样可怕,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他为英雄。他于1456年当上瓦拉西亚(当时的罗马尼亚有三个公国)公国大公以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恢复社会秩序,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保持独立。为他引来德古拉外号的是他惯用的严酷刑罚。伏勒德习惯把犯人毫不留情地钉死在削尖的木桩上,而且他动不动就用刑,不管是抓到的外国间谍,还是国内的窃贼、贪官,就是教士背后嘀咕人也要受严刑。这不免得罪人,口碑不好,可正是这些严刑酷罚将当时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好景不长,1462年伏勒德在与土耳其人的战斗中被杀。没几年人们就把伏勒德的出色功绩忘掉了,只记住了他的严刑酷罚,在人们眼中,他居住的布朗城堡也就变成了吸血鬼之家。
虽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鸡毛鸭血,但这个戒备森严的城堡本身还真有一种神秘而惨烈的味道。这里的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据解说员介绍,这里发生过好多场大战,有不少英勇武士不是因为被吸血而是因为战争惨死在城堡内。布朗城堡建筑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它的4 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向围困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而设计,各有各的职能。4 个角楼之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都有射击孔,杜绝了射击死角。整个城堡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战斗堡垒,简直是滴水不漏。据说,在伏勒德统治时期,为了使人们全都走城堡下的大路以便收税,城堡里驻扎的兵丁每天早上、傍晚出动两次,前往附近能翻越的地方巡逻,如果不是当地人,只要让巡逻队抓住就免不了受到严惩,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有许多冤死鬼,所以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城堡仍然被恐怖的鬼魂传说所笼罩。
走出城堡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暗,斑驳的光影中,城堡门口的小商贩仍在认真地兜售着有关吸血鬼的资料和纪念品,而记者也没有忘记再一次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城堡管理处立在大门口的告示牌:不许在夜间进入城堡。
第二部分他们替朱丽叶写回信住在意大利爱情圣地每年收几千异国情书史克栋在当今世界,就是著名影星、超级名模、体坛皇后或者走红歌星,每年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上千封情书的人恐怕也不多。可在意大利就有这么一位绝代佳人,她不随年华的消逝而苍老,也没因岁月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她永远是人们心中不老的情人、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她就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女主角朱丽叶。
维罗纳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它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阿迪杰河呈S 形穿城而过,使这里风景绮丽、安详迷人。不过,让维罗纳城名震世界的,都不是上述这些原因,而是因为它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故乡,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恋的地方。莎翁名剧面世以来,维罗纳城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到这里来参观、“取经”。
这些年轻人一到维罗纳,一般都直奔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的一个小院子,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莎剧中朱丽叶的故居。院内立有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雕像,据说摸摸她的胸部会带来好运,所以成千上万的游人将朱丽叶的右胸摸得闪闪发光。铜像的左侧就是莎翁笔下那座令无数青年人神往的大理石阳台。这就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常常幽会的地方。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维罗纳来“朝圣”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让鸿雁遥传自己的情话。于是,每一届的维罗纳市市长都会面临一个艰巨任务——处理成千上万、如雪片般飞来的给朱丽叶的情书。
20世纪70年代初,居住在维罗纳的一批文人常聚在一起谈论莎翁的名著,后来越聊越起劲,索性决定成立一个朱丽叶俱乐部。某一天,一名幸运的维罗纳市市长找到了这个俱乐部的负责人,将第一批要俱乐部代为处理的朱丽叶的情书交到他们手上,并嘱咐他们有信必复,不能让维罗纳有一个“伤心人”。于是,自那时以来的数十年里,每封写给朱丽叶的信都有了来自“天堂”的回音。
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好奇,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个朱丽叶俱乐部。该俱乐部主席塔马西亚告诉记者,俱乐部现在有10多名志愿者承担着替朱丽叶回信的工作。他们平均每年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来信4000至5000封,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来信。为了不让寄信人失望,他们将这些来信登记存档,并且一一回复。
塔马西亚主席说,在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部分都会不同的外语。这些年来,他们也收到过不少来自中国的信件,这些信有的是用英文写的,也有的是用中文写的。为此,他们专门与生活在维罗纳城的一位华裔小伙子取得了联系,只要收到中文来信,就马上交由他翻译。
说到这些信件的内容,塔马西亚主席露出了微笑。他说这些来信无论是喜是悲都充满了感情,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的是出于对朱丽叶的崇拜,向这位女神倾诉爱慕之情;有的则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了与朱丽叶相似的遭遇,所以同病相怜,向这位异国“知己”倾诉自己的不幸;还有的更是托朱丽叶为他们向意中人传递信息……自1993年以来,维罗纳市文化局与朱丽叶俱乐部还特别设立了“亲爱的朱丽叶”好信奖(因为几乎所有的信件都是以“亲爱的朱丽叶”开头的),每年的2 月14日情人节当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爱情总是男女之间的事,但在维罗纳,朱丽叶绝对受到偏爱。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