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作者:于江    更新:2021-11-25 12:32
  比较起来,各有千秋。
  仔细品味,均含深义。
  但两个小组都没有停留在核心设计内容上,他们都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开发,
  合理构图,追求更高、更好。
  以梁思成为组长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坚持从“中国特征”这一要求出发,在图案的
  色彩上动了不少脑筋,他们选定了使用红色和金色作为图案色调的基本组合,充分接近
  中国民族传统的色彩情素。
  红、金两色是中国人观念中最高贵的颜色。红色体现我国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传统,
  但凡喜庆,大红灯笼高高挂,或者大红彩幅耀庭前,以红色作为最充分的装点,显示热
  烈、火爆、生机与活力。金色体现华贵富丽。在封建时代,老百姓连穿黄色调服装的资
  格都没有,只有王公大臣才有条件做一点带黄边的服装,真正的黄袍加身只有“皇帝老
  儿”一人。因此,金色亦即金黄色表现了最为高贵的色彩。金红相间,互为衬托,也确
  实可以增加图案的瑰丽多彩。
  为了使国徽从形式上更庄严、肃穆,清华大学设计组决定把天安门画成正立面图,
  把象征我国政权的五星红旗作为天空背景覆盖着祖国大地,端正地放在国徽图案的正中
  轴线上,左右对称,用以体现中华民族庄正、坦荡、轩昂的气质。
  在造型上,两个设计组在设计过程中还参考了各国国徽图案,并对我国古代的铜镜、
  玉壁、玉环等礼仪文物的装饰纹样及工艺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借鉴。
  可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美术大融合,这是中华民族美术史上一件值得大书的
  艺术盛事。
  两个组的专家、学者,经过将近半年的辛勤努力,对数十个设计图案反复比较、精
  心研究,最后各自完成了一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图案,一幅穷尽了当时艺术大师们智慧
  的图案。
  送审前,梁思成先生久久端详自己领导设计的图案,心中感慨万千。他觉得,一年
  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千万般辛苦化作了结晶,图案可以堪称绝世精品。
  3.毛泽东颁发施行国徽命令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夏天到了。
  新生的共和国,气象万千。
  夏日的北京城,生机勃发。
  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
  周恩来亲自主持了这次讨论。
  当时送审的两个方案,即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方案用放大模型并排
  挂在一侧的墙上,让政协委员们审定。两枚国徽图案的边沿部分大致相同;中心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的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
  是蓝天;清华方案同样有天安门,不过是立面图,而且推得很远,天上是国旗的五星图
  案。
  两幅图案,两般寓意,两种风格。
  有趣的是,参加审定的委员们也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田汉为首,赞成美术学院
  的方案。认为“中国特色”鲜明,民族色彩浓重,表现直观,意境深远。一派以张奚若
  为首,赞成清华的方案。认为构图简洁,表征突出,国体特征明确,大气庄重,有时代
  特点。
  周恩来认真地听取大家意见,并不时向专家们询问一些细节问题,鼓励每个人都把
  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使国徽的定型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见李四光同志坐在大沙发上,
  凝视着对面墙上的国徽模型沉思不语,知道这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便点将要李四光表态。
  李四光已经认真地比较了两个图案,虽然觉得各有千秋,但他倾向于清华的国徽图
  案。直率的科学家例来不会含糊其辞,也不会搞什么外交辞令。听到周恩来点将,立即
  开口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派!”
  总理笑着回应:“我也觉得这幅好。”
  大多数专家学者也对清华的方案予以首肯。
  随后,周恩来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加以修改。他还建议将
  麦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说起麦穗,还有一段情缘。
  1942年冬,在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话会上,重庆郊区的农民送来了两串颗粒
  饱满的麦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麦穗显得金光灿灿,一位同志由衷地赞叹道:“真像金
  子一样!”
  宋庆龄同志接着说:“它比金子更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
  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当时,周恩来也在茶话会上,他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人民的命根
  子,我们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全国解放后,我们一定要把麦穗画在国徽上。”
  周恩来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
  在设计国徽图案之初,周恩来就提出了图样中要有麦穗的建议,在最后审查阶段又
  一次提到麦穗,显然是“耿耿于怀”。
  这次会后,又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大家一起讨论,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出一个既有中
  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经会议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
  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当然,在这次会议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幅图案的设计
  还不够理想,应当设计得更好。
  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委员中,以张治中先生的意见最为直接、鲜明。这位因国共和谈
  破裂,被周恩来挽留下来的政协委员确有自己的见解,他明确指出:“国徽的背景和大
  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遗物,又是非
  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讨论的结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客观而论,张治中在国徽问题上的看法不无道理,是否有雷同于大前门香烟的图案
  也许问题不大,但封建遗物却令人深思,非永久性也颇含卓见。遍观世界各国国徽图案,
  以历史建筑物为内容的虽然也有,但是很少。特别是以封建王宫为内容的,在资本主义
  国家也不多见。
  只能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
  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说明指出,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A.形式和色
  彩庄严而富丽。
  B.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
  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
  颇具“中国特征”。
  C.以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麦穗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
  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颁发施行国徽的命令。同日,全国各大报刊
  登国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莫宗江据此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断面图”。
  至此,庄严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4.国徽定型设计者
  国徽图案通过后,还需制作国徽浮雕图案。
  清华大学营建系的高庄,有幸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说起高庄,我们不得不多说几句。
  戴煌在《直面人生》一书中专章写到了这位艺术高超,终生磨难的工艺美术大师。
  高庄,上海宝山人,生于1905年,原名沈士庄。1925年“五卅”运动起,直到1947
  年“五二○”的多次反帝爱国运动,他都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早年,他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陈望道创办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读
  研究生时,即深受陈望道与进步教师丰子恺等人的影响。从中华艺大毕业回宝山乡村师
  范任教,见学校图书管理员、地下共青团员王愈(女)在撒传单时,被国民党上海市特
  别党拘捕。他组织全校师生前往营救,并连夜护送王愈逃往外地。数年后,他与王愈结
  为夫妇。
  抗战伊始,正在江西的高庄夫妇决定参加新四军。尽管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人员
  见他们已有小孩而予以劝阻;尽管在事后的流离中这个孩子夭折,生下第二个孩子的王
  愈又惨死去,但高庄到欧阳予倩领导、徐悲鸿支持的桂林艺术师资训练班执教后,依旧
  积极参加我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包括苏联文化展览在内的一切进步文化艺术活动,并创
  作了许多抗战美术作品和《列宁》《高尔基》《鲁迅》等人物肖像。
  1944年到了重庆、成都后,他与著名科学家关肇直及华西联大的一些师生,共同把
  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译成英文,并自己出钱印发,被认为是向国外发行这本名著的
  第一个外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