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作者:于江    更新:2021-11-25 12:32
  此时,天安门广场上,22.5米的国旗杆已经高高竖起。为保证10月1日的升旗仪式,
  国旗的缝制必须加紧。
  据宋树信回忆,北平解放后,党派他到国营永茂实业公司工作。9月29日上午,经理
  交给他一项紧急任务——缝制一面开国大典上用的长5米、宽3米多的特大五星红旗。
  宋树信先在公司里找到做旗面用的红布和做旗杆套用的白布,但就是怎么也找不到
  做五星的黄缎子。他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布店,都没有找到。第二天一早,他又赶到位于
  前门外的全市最大的绸布店——瑞蚨祥,向几位老职工说明来意,请他们帮忙翻翻库存。
  他们一听事关重大,便一起去找,两个小时后,交给宋树信一卷3米多长的黄缎子。宋树
  信抱上黄缎子直奔西单的一家缝纫社。当他把布交给缝纫社时,才发现黄缎子只有一市
  尺多宽,做最大的五角星根本不够。后来,经上级同意,缝纫社的同志在大五角星的一
  个角接了一个尖,拼接后不细看就看不出来。
  根据国旗杆的高度,国旗的尺寸定为长5米、宽3.3米。
  缝制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重任,落到了缝纫社女工赵文瑞身上。
  刚从家庭妇女成为工人的赵文瑞,双手接过新的国旗图案,欣喜的泪珠夺眶而出。
  她按照政协会议公布的国旗说明,用黄缎子剪出两颗大五角星,八颗小五角星。精确地
  贴在红绸的正反两面,五角比齐对正,一针一线地缝制。长长的彩线,精细的针脚,缝
  进了赵文瑞对新生活的向往,缝进了赵文瑞对新中国的热爱。
  9月30日下午,赵文瑞缝制成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了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送到了毛主席面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成了全世界所瞩目的焦点,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诞生
  了。
  开国大典升国旗时,林治远奉命站在毛主席身旁协助升旗。
  升旗电钮设置在一个三脚架上,林治远经工作人员指点,把三脚架放在毛主席将要
  站立的地方。
  接受前一天晚上的教训,为防止意外,经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同意,林治远还安
  排梁昌寿守候在旗杆下,准备万一毛主席按动电钮时国旗升到顶还不停止,就立刻切断
  电源。
  下午2时55分,毛泽东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登上天安门城楼。3时整,历史性
  的时刻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
  站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句话有明显缺陷,赶紧小声提醒道:“请毛主席升
  国旗。”林伯渠又大声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个“国”字。
  毛泽东大步走到升旗按钮前,用那双指挥百万雄狮的巨手,按动了电钮。
  那面巨大的国旗缓缓地升到天安门上空,在22.5米高的白色铁杆上高高飘扬,在新
  中国的首都上空高高飘扬。
  这面傲然飞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蓝天之上的五星红旗,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
  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推翻了沉重地压在中华民族身上的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真正获得了独立、自由、解放的不朽历史
  记录。
  此时,亲手缝制这面五星红旗的普通女工赵文瑞就站在国旗杆下。目睹五星红旗冉
  冉升起,她不禁热泪盈眶。
  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载了新华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报道开国大典的文章。
  见报前,分管新华社的胡乔木审看了这篇报道。当他看到有关升旗部分内容时说:
  “电钮升旗的那句,要加上一根电线连着的细节,否则虽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读者可
  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40年前的中国百姓,还有不少人相信神灵。本来就流传着解放军能飞檐走壁、神仙
  保佑之类的故事。如果再亲眼见到毛主席远离旗杆竟能把国旗升起来,那又不知道要编
  出多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因此,胡乔木觉得,还是应该不嫌累赘,写细一些,明
  白无误地告诉大家:是用电线连着的。
  于是,《人民日报》便有了这样的特别报道:“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
  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
  7.展示大国雄风的升旗仪式
  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每天跟随太阳,朝升幕降。
  今天,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已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
  景。
  大家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具有特定的内容与意义:旗面为红色,象征着革
  命。左上方缀着五颗黄色五角星;一星较大,居左;四星较小,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
  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个小五角星各代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
  民对党的衷心拥护。五星位于旗面的左上方,似闪闪星辰居高临下,金碧交辉,映照大
  地,江天辽阔,山河壮丽。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有气势,
  明朗而不萧疏。
  五星红旗旗面用红色、星用黄色还具有如下象征意义:旗面为红色,象征着革命。
  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儿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星呈黄色,还表达了我
  们是黄种人的特征;黄色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且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
  看到黄色的五角星,使人顿起金光闪闪的联想和感受。
  但是,由于对国旗内容、意义的宣传和升旗仪式一度重视不够,国旗意识在一部分
  群众中曾经淡漠。
  在50年代和60年代,广场上的升旗任务是由历史博物馆的几名供电工人承担的。早
  晨,有的值班人员,肩扛国旗,散散漫漫地来到天安门广场,漫不经心地将国旗升起;
  夕阳西下,降下国旗,随便一卷,收起扛走。有时,值班的睡过了头,太阳已升得老高,
  他们才将国旗升起;有时夜幕降临很久,才将国旗降下;有时升降国旗的值班员,身上
  满是油污或衣冠不整,显得极不庄重。特别是升降国旗时,不少行人如同看热闹一样,
  或依或靠,若无其事。国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象征的意识在一些人心中渐渐淡漠了。
  1969年冬季,不少群众对国旗升降提出意见,国旗表示国家的尊严,国旗升降是严
  肃的事情,应该规范国旗升降仪式。在群众的呼声中,国旗的升降任务被移交给执行天
  安门地区警卫任务的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但也仅仅是一人扛旗,一人护卫,升降国旗
  虽有了固定的时间,但仍难显示泱泱大国的雄风。
  诚然,从不正规到正规,需有一个过程,国旗法的出台也是一样。我国早在1954年、
  1957年和1982年公布的宪法中,都对国旗的制作和使用做过一些零碎规定。1989年3月份
  开始,由国务院法制局组织起草了《国旗法(议案)》,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反复
  修改,1990年6月28日终于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
  从国旗的诞生到国旗的立法,经过了四十多年漫长的岁月,终于迈出了一大步。
  从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庄严到极其庄严隆重,国旗升降仪式的改革,也经历了较长
  时间。1982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天安门守护国旗任务由北京卫戍
  区移交武警部队。武警部队获得这一特殊任务之后,很快就组建了国旗班,开始酝酿规
  范的升旗仪式方案。时间不长,一个简洁、庄重的仪式产生了:三名身穿司礼服的战士,
  由中间一名扛旗,两名战士护旗,一同前进。为了表现祖国与日月同辉的意思,每天让
  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根据多方提供的资料测算,太阳从跃出地平线到完全升起
  的时间为2分零7秒。所以,国旗从地面升至旗杆顶用这一时间长度。经多次调试后的升
  旗机关,恰好使两个时间吻合。
  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时间,是由北京天文台的天体力学专家林亨专门计算的。早晨,
  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的地平线相切时,为升旗时间;傍晚,当太阳的上
  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地平线保持水平时为降旗时间。季节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
  有所差异。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升旗时间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46分,平
  均每天的升旗时间依次提前约一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4时46分逐渐
  推迟到7时36分,升旗时间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12月31日至1月10日之间与6月7日至6月
  21日之间,每天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