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作者:黎汝清 更新:2021-11-25 12:31
……不过,不管是否应该回来,我都
毫无遗憾,因为我在这里跟你相识!”
热纳维也芙小姐那双莹亮的略显忧凄的眼睛里噙着泪花,猛然投到我
的怀中,我们两人都激动得簌簌发抖,一时间,我觉得这阴暗的坑道变成
了天堂,给我身心带来一种新鲜的感受。直到今天,过了许多年后,我还
依稀里记得那白衣护士的面容,就像隐现在白色云雾里的一位天使的幻影。
第十九章
(一)奠边府之行(再续)
临近中午,雨过云开,黎东辉显得有些困倦,正好县主席请我们去吃酒,我婉言谢绝后,黎东辉独自去了,他们需要一个单独见面的机会叙旧,我们相约晚上再谈。
下午,张科长去高炮团找几个同乡闲聊,我则翻开孙洪林的回忆录初稿,在有了实感之后,重新再看,感受就大不相同。这里用得上毛主席的一段语录: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
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
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孙洪林的回忆比较干巴,概括力却很强,他写道:
战役第二阶段,在攻击A1、C1据点过程中,法军拚死命反扑,战斗处在胶着状态,双方伤亡都很严重。中央军委根据军事顾问团的战情报告,从赴朝的人民志愿军中紧急选调工兵专家奔赴奠边府前线,帮助越南人民军进行坑道作业,按照中国的攻坚作战经验,挖掘暗壕通向A1据点的坑道,准备用炸药,把法军的永久性工事连同士兵一同炸毁。这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方法。
军事顾问团根据中央军委的六项指示,结合战场实际情况,进行战斗总结,改进作战指挥;对伤亡大的部队补充兵员;改造已占领阵地,修通各部队之间的交通壕;开展冷枪冷炮的狙击活动;展开宣传攻势,主要是瓦解法军的外籍士兵。时有伪军和黑人士兵投降。
到4月下旬,我军已攻占了半个机场,并将敌人集团据点分割开来,敌人空投困难,许多物资落在人民军阵地上。
如果遇到连日暴雨,阵地一片泥泞,壕沟均成泽国,法军又怕我狙击手冷枪射杀,整天蹲在潮湿的地下室里,伤员无法运走,也无医院可容,真是苦不堪言。
美国为了挽救法军的危局,紧急援助法军100架战斗轰炸机,50架运输机和配有飞行员的C—119型运输机,这等于给法军打了一针强心剂,河内法军便利用战斗轰炸机对人民军的阵地、交通和后勤运输狂轰滥炸,造成了人民军的严重困难。
部队伤亡很大,长期露营,体力消耗过多,病员剧增。许多中下级干部的右倾情绪渐渐抬头。我和黎东辉都深入堑壕,鼓励士兵们咬紧牙关,这是一场双方较劲的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我们困难,敌人比我们更困难。……
从后来的西方报刊,可以看到记者们比较客观地描绘了当时双方的某些情景:
4月间的残酷流血,使双方都难忍受,双方伤员奇多。据说,越盟这支
减少到大约只有4万人的队伍里只有几个医生,武元甲被迫停止了攻击。他
们用中国抗战时期地道战的办法改变了原来的攻击战术,组织了数万部队和
民工向奠边府的核心工事挖掘,日夜苦干,据说已经挖了数百公里长的战壕
网。法国空军从上空可以看出这些深沟,快速地向前延伸。河内的纳瓦尔司
令部电询德‘卡斯特利上校,要不要给他们空投一批声音探测器,得到的回
答是:“我们已经听得见他们挖沟的声音。最好是多投些炸弹!”
法军依然顽强地固守着几处低山:比亚尔少校用非常奇特的数字来描述
战斗的激烈进程:“我们营800人,从第一次机降开始就变成了700人;然后
是600人、400人、300人、180人。我想,最后能剩下80人,我就要感激上帝
的怜悯了!”
全世界的各大报刊都以头条新闻报导奠边府的消息,好像在报导两个世界的最后决战。
美国的《时代》杂志写道:
“巴黎在春意盎然里鲜花散发着馥郁的浓香,然而,市民的气氛却跟6000英里之外的那条战火纷飞的山谷,同样笼罩在悲惨的阴影里。”
法国的《费加罗报》却没有《时代》周刊那样安闲的幽默感,它的描写是凄惨的:
“奠边府已经处在绝望的边缘,生存环境已经临近忍耐的极限。伤员躺在堑壕里呻吟着等待医治,在美国运输机投下的军需物资中,却缺少药品和水!由于越盟高射炮的威胁,运输机不敢低飞,高空投掷,大部分落进越盟手中。穿过奠边府的楠云河已被浮尸填满,水源断绝,用过滤器一点一滴过滤的水,只能给那些干渴得近于昏迷的人。
在军事上的惨败之后,接着是政治上的痛苦。在1954年4月26日召开的由苏、美、英、法、中五国及有关国家代表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共产党的代表带着得意的微笑而来,”西方记者报道说,“他们大谈特谈和平。而一位美国代表却怒不可遏地对记者说:‘他们来到这里,口谈和平,面带虔诚,两手却滴着鲜血!’而法国代表却面带凄枪,满腹苦水,却无法倾吐!……”
奠边府的局势,牵动着日内瓦会议的每个人的神经,法国政府有感于失败的重压,需要给奠边府守卫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就在奠边府即将陷落的前夕。德·卡斯特利上校晋升为准将,并授于每一个守卫者一枚十字军功章。
德·卡斯特利将军不乏历史常识,他在佩上将军领章和肩章时,是否想到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巴罗斯将军?他是在即将全军覆没时晋升为元帅的。而后举手向苏军投降,加入91000人的长长的俘虏行列里,而后到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去候审。
德·卡斯特利将军没有谈他的晋升的感受,比亚尔少校却坦诚得多,他接过十字军功章时,苦笑着,而后向记者披露他当时的感想,他说:“官兵们肯定会想到他们将在战斗中死去,因此,这奖章是给他们的生命留下的最后一点装饰!”
但是,比晋升将军还要荣耀的是女护士热纳维也芙,她应召来到指挥所,德·卡斯特利将军把闪光的荣誉勋位勋章佩带到她的胸前。这是奠边府的守卫者中最高的荣誉奖赏。女护士手捧勋章泪水潸然而下,在她的回忆中,最使她激动的还有两次,一次是4月13日,在她的地下独居室里,官兵和伤员的代表们为她安排了庆祝她29岁生日的贺仪。“那是一个很小的家,”热纳维也芙后来回忆说,“由于他们的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由于他们细腻的深情,使我惊喜,使我感到人类中最神圣的爱意,我忍不住泪落纷纷。……”
另外一次,那是在奠边府战役之后,我将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它。[奇书网 www.Qisuu.Com]
孙洪林的回忆越来越简略,像个大事记,仅仅是勾勒出一个战役的轮廓,他记述道:
从5月1日起,人民军即进入战役第三阶段,就是全歼守敌阶段。……远在4月下旬,就发现法军增兵老挝上寮,有接应奠边府守敌突围的迹象,中央军委致电军事顾问团,提醒防止法军伞兵突降人民军后方以策应奠边府守敌进行反击的可能。
顾问团认为防范敌伞兵空降的最积极的方法,是加快对奠边府的攻击,争取早日解决战斗,使敌空降我后方的计划成为泡影。
5月5日,由中国装备和训练的六管火箭炮运抵前线。它的巨大的威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苏德战场上德军称之为鬼炮的“卡秋莎”。同时人民军的坑道已经挖到A1据点的核心部位,人民军在那里埋进了一吨炸药。
5月6日夜晚,人民军向A1、那农、州温、芒清之敌发起总攻。一声天崩地裂,一吨炸药引爆,坑道内的法军工事大部震塌,顶部堡垒则飞上天空,工事里的士兵全部震死,七窍流血,像受了雷须。
其他几个据点也相继攻克,未攻克的法军自感大势已去,相继举起了白旗:
法军指挥官德·卡斯特利将军向人民军投降,指挥部人员全部被俘,驻守南分区的2000名敌军南逃未成,全部被歼。历时55天的奠边府之战至此全部结束。……
面对孙洪林的提纲式的简单回忆。我忽然感慨万千:他,作为一个颇有军事才能的中国军人,这个简单的回忆说明了什么?他应该写一部大书,在越南土地上的每一个浸着血汗的脚印就是规组作响的诗行。
为了援越抗法,他作为中国军事顾问团的一员,于1950年8月赴越,1956年3月回国;为了援越抗美,他作为施工部队的支队长1965年6月重新来到越南北方,1968年7月回国;先后8年半的时间,他有多少话可说?有多少事要记?他应该记住这段历史,而越南的历史更应该记住他!
我从他的回忆录上抬起头来,不想再去追述奠边府战役的诸多细节,而是走出坑道式的地下室,把目光投向变化万端的历史风云。
日内瓦会议还没有结束之前,奠边府的8000名法军战俘也像斯大林格勒的德国战俘开往西伯利亚一样,他们也被押解到红河三角洲的战俘营。越南人民军留下热纳维也笑小姐,照顾不能随战俘长途跋涉的重伤员,等待法国医疗飞机将他们接回法国。
热纳维也美小姐写给胡志明主席一封信:
尊敬的胡志明主席:
我以神圣的红十字人道主义的名义,向您提出和平的祝愿。
毫无遗憾,因为我在这里跟你相识!”
热纳维也芙小姐那双莹亮的略显忧凄的眼睛里噙着泪花,猛然投到我
的怀中,我们两人都激动得簌簌发抖,一时间,我觉得这阴暗的坑道变成
了天堂,给我身心带来一种新鲜的感受。直到今天,过了许多年后,我还
依稀里记得那白衣护士的面容,就像隐现在白色云雾里的一位天使的幻影。
第十九章
(一)奠边府之行(再续)
临近中午,雨过云开,黎东辉显得有些困倦,正好县主席请我们去吃酒,我婉言谢绝后,黎东辉独自去了,他们需要一个单独见面的机会叙旧,我们相约晚上再谈。
下午,张科长去高炮团找几个同乡闲聊,我则翻开孙洪林的回忆录初稿,在有了实感之后,重新再看,感受就大不相同。这里用得上毛主席的一段语录: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
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
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孙洪林的回忆比较干巴,概括力却很强,他写道:
战役第二阶段,在攻击A1、C1据点过程中,法军拚死命反扑,战斗处在胶着状态,双方伤亡都很严重。中央军委根据军事顾问团的战情报告,从赴朝的人民志愿军中紧急选调工兵专家奔赴奠边府前线,帮助越南人民军进行坑道作业,按照中国的攻坚作战经验,挖掘暗壕通向A1据点的坑道,准备用炸药,把法军的永久性工事连同士兵一同炸毁。这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方法。
军事顾问团根据中央军委的六项指示,结合战场实际情况,进行战斗总结,改进作战指挥;对伤亡大的部队补充兵员;改造已占领阵地,修通各部队之间的交通壕;开展冷枪冷炮的狙击活动;展开宣传攻势,主要是瓦解法军的外籍士兵。时有伪军和黑人士兵投降。
到4月下旬,我军已攻占了半个机场,并将敌人集团据点分割开来,敌人空投困难,许多物资落在人民军阵地上。
如果遇到连日暴雨,阵地一片泥泞,壕沟均成泽国,法军又怕我狙击手冷枪射杀,整天蹲在潮湿的地下室里,伤员无法运走,也无医院可容,真是苦不堪言。
美国为了挽救法军的危局,紧急援助法军100架战斗轰炸机,50架运输机和配有飞行员的C—119型运输机,这等于给法军打了一针强心剂,河内法军便利用战斗轰炸机对人民军的阵地、交通和后勤运输狂轰滥炸,造成了人民军的严重困难。
部队伤亡很大,长期露营,体力消耗过多,病员剧增。许多中下级干部的右倾情绪渐渐抬头。我和黎东辉都深入堑壕,鼓励士兵们咬紧牙关,这是一场双方较劲的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我们困难,敌人比我们更困难。……
从后来的西方报刊,可以看到记者们比较客观地描绘了当时双方的某些情景:
4月间的残酷流血,使双方都难忍受,双方伤员奇多。据说,越盟这支
减少到大约只有4万人的队伍里只有几个医生,武元甲被迫停止了攻击。他
们用中国抗战时期地道战的办法改变了原来的攻击战术,组织了数万部队和
民工向奠边府的核心工事挖掘,日夜苦干,据说已经挖了数百公里长的战壕
网。法国空军从上空可以看出这些深沟,快速地向前延伸。河内的纳瓦尔司
令部电询德‘卡斯特利上校,要不要给他们空投一批声音探测器,得到的回
答是:“我们已经听得见他们挖沟的声音。最好是多投些炸弹!”
法军依然顽强地固守着几处低山:比亚尔少校用非常奇特的数字来描述
战斗的激烈进程:“我们营800人,从第一次机降开始就变成了700人;然后
是600人、400人、300人、180人。我想,最后能剩下80人,我就要感激上帝
的怜悯了!”
全世界的各大报刊都以头条新闻报导奠边府的消息,好像在报导两个世界的最后决战。
美国的《时代》杂志写道:
“巴黎在春意盎然里鲜花散发着馥郁的浓香,然而,市民的气氛却跟6000英里之外的那条战火纷飞的山谷,同样笼罩在悲惨的阴影里。”
法国的《费加罗报》却没有《时代》周刊那样安闲的幽默感,它的描写是凄惨的:
“奠边府已经处在绝望的边缘,生存环境已经临近忍耐的极限。伤员躺在堑壕里呻吟着等待医治,在美国运输机投下的军需物资中,却缺少药品和水!由于越盟高射炮的威胁,运输机不敢低飞,高空投掷,大部分落进越盟手中。穿过奠边府的楠云河已被浮尸填满,水源断绝,用过滤器一点一滴过滤的水,只能给那些干渴得近于昏迷的人。
在军事上的惨败之后,接着是政治上的痛苦。在1954年4月26日召开的由苏、美、英、法、中五国及有关国家代表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共产党的代表带着得意的微笑而来,”西方记者报道说,“他们大谈特谈和平。而一位美国代表却怒不可遏地对记者说:‘他们来到这里,口谈和平,面带虔诚,两手却滴着鲜血!’而法国代表却面带凄枪,满腹苦水,却无法倾吐!……”
奠边府的局势,牵动着日内瓦会议的每个人的神经,法国政府有感于失败的重压,需要给奠边府守卫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就在奠边府即将陷落的前夕。德·卡斯特利上校晋升为准将,并授于每一个守卫者一枚十字军功章。
德·卡斯特利将军不乏历史常识,他在佩上将军领章和肩章时,是否想到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巴罗斯将军?他是在即将全军覆没时晋升为元帅的。而后举手向苏军投降,加入91000人的长长的俘虏行列里,而后到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去候审。
德·卡斯特利将军没有谈他的晋升的感受,比亚尔少校却坦诚得多,他接过十字军功章时,苦笑着,而后向记者披露他当时的感想,他说:“官兵们肯定会想到他们将在战斗中死去,因此,这奖章是给他们的生命留下的最后一点装饰!”
但是,比晋升将军还要荣耀的是女护士热纳维也芙,她应召来到指挥所,德·卡斯特利将军把闪光的荣誉勋位勋章佩带到她的胸前。这是奠边府的守卫者中最高的荣誉奖赏。女护士手捧勋章泪水潸然而下,在她的回忆中,最使她激动的还有两次,一次是4月13日,在她的地下独居室里,官兵和伤员的代表们为她安排了庆祝她29岁生日的贺仪。“那是一个很小的家,”热纳维也芙后来回忆说,“由于他们的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由于他们细腻的深情,使我惊喜,使我感到人类中最神圣的爱意,我忍不住泪落纷纷。……”
另外一次,那是在奠边府战役之后,我将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它。[奇书网 www.Qisuu.Com]
孙洪林的回忆越来越简略,像个大事记,仅仅是勾勒出一个战役的轮廓,他记述道:
从5月1日起,人民军即进入战役第三阶段,就是全歼守敌阶段。……远在4月下旬,就发现法军增兵老挝上寮,有接应奠边府守敌突围的迹象,中央军委致电军事顾问团,提醒防止法军伞兵突降人民军后方以策应奠边府守敌进行反击的可能。
顾问团认为防范敌伞兵空降的最积极的方法,是加快对奠边府的攻击,争取早日解决战斗,使敌空降我后方的计划成为泡影。
5月5日,由中国装备和训练的六管火箭炮运抵前线。它的巨大的威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苏德战场上德军称之为鬼炮的“卡秋莎”。同时人民军的坑道已经挖到A1据点的核心部位,人民军在那里埋进了一吨炸药。
5月6日夜晚,人民军向A1、那农、州温、芒清之敌发起总攻。一声天崩地裂,一吨炸药引爆,坑道内的法军工事大部震塌,顶部堡垒则飞上天空,工事里的士兵全部震死,七窍流血,像受了雷须。
其他几个据点也相继攻克,未攻克的法军自感大势已去,相继举起了白旗:
法军指挥官德·卡斯特利将军向人民军投降,指挥部人员全部被俘,驻守南分区的2000名敌军南逃未成,全部被歼。历时55天的奠边府之战至此全部结束。……
面对孙洪林的提纲式的简单回忆。我忽然感慨万千:他,作为一个颇有军事才能的中国军人,这个简单的回忆说明了什么?他应该写一部大书,在越南土地上的每一个浸着血汗的脚印就是规组作响的诗行。
为了援越抗法,他作为中国军事顾问团的一员,于1950年8月赴越,1956年3月回国;为了援越抗美,他作为施工部队的支队长1965年6月重新来到越南北方,1968年7月回国;先后8年半的时间,他有多少话可说?有多少事要记?他应该记住这段历史,而越南的历史更应该记住他!
我从他的回忆录上抬起头来,不想再去追述奠边府战役的诸多细节,而是走出坑道式的地下室,把目光投向变化万端的历史风云。
日内瓦会议还没有结束之前,奠边府的8000名法军战俘也像斯大林格勒的德国战俘开往西伯利亚一样,他们也被押解到红河三角洲的战俘营。越南人民军留下热纳维也笑小姐,照顾不能随战俘长途跋涉的重伤员,等待法国医疗飞机将他们接回法国。
热纳维也美小姐写给胡志明主席一封信:
尊敬的胡志明主席:
我以神圣的红十字人道主义的名义,向您提出和平的祝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